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是否具有使我成為我的經驗?作者認為,在意識性狀態下,這種經驗經常發生。例如我從朋友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我會強烈地感到,這是我的家,我是這個家的主人,這時我就會產生使我成為我的經驗。領到我的薪水,開著我的汽車,帶著我的妻子和孩子,回到我的故鄉,去看望我的父親、母親,這些都會產生使我成為我的經驗。
7…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10:06pm — No Comments
有學者認為,“人早在自己大腦意識到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決定”,人的意志是在無意識狀態下“被做決定”的。作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因為意志的形成大都經過反復地思考、比較和選擇,最後才形成決定,所以人的意志和決定大都是有意識的,是意識性思維的產物。雖然在無意識狀態下人也有可能做出某種“決定”,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這種“決定”也很難稱之為“意志”,因為它的本質只不過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10:03pm — No Comments
笛卡爾說,我們不能直接感受世界上的物體和事態,我們確切感受到的只是我們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或其他,我們所感受的只是心智對現象的表征。我們感受到的確實是我們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等,但是,我們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等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經驗和知識絕不是我們的感官和大腦無中生有、胡編亂造出來的,而是根據外部世界和外部事物的信息加工出來的,這就是說,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經驗和知識大多來自外部世界和外部事物。作者在拙文“從科學的角度看心物關係”中曾進行過探討,由於精神與外部事物的本質都是物質,由於精神所蘊涵的信息大多來自外部事物,由於精神與外部事物存在著確定的對應關係,所以精神與外部事物在本質、信息和邏輯上都是同一的。…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9:58pm — No Comments
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心身問題和心物問題是哲學的一大難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和科學家們,它的答案怎麽可能如此簡單呢?朋友們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作者認為大腦產生心智、表征心智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在這個進化的過程中,大腦一定會選擇那些最有效、最簡約、最經濟的方式,而不可能去選擇那些過於複雜、效果不佳、耗能較大的方式。通過微小的化學分子表征、存儲信息,無疑是一種最有效、最簡約、最經濟的工作方式,所以大腦在存儲、表征心智信息時很可能采用這種方式。如果大腦確實是通過化學分子表征、存儲心智信息的,那麽心智的本質極可能就是分子,這樣心智與身體在本體論上就是同一的。…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9:54pm — No Comments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在“成為蝙蝠可能是什麽樣子”一文中指出:“意識是使身心問題難以真正得到解決的東西。…… 如果沒有意識的話,心身問題將會是索然無味的;但如果有意識,心身問題又好像無望解決。”[9] 意識真的使身心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嗎?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意識”一詞的含義,這是因為長期以來,不同的哲學家往往對“意識”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假如不搞清“意識”一詞的含義,就很容易產生歧義和混亂。…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9:51pm — No Comments
3 精神分子論的根據
精神分子論並不是作者閉門造車,主觀猜測、想像的產物,也不是哲學思辨的產物,它來自腦科學或神經科學、信息科學、哲學、心理學以及意識科學等,不僅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擁有大量的證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腦科學實驗的驗證或證明,所以精神分子論是有根據的和可靠的。由於篇幅的限制,本文無法詳述,具體可參閱拙作《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精神的革命》(待出版)。
二、對心智哲學12個問題的探析…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9:48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美國著名心智哲學家約翰·塞爾提出的12個問題,是當代心智哲學需要深入研究的基本問題,本文嘗試從腦科學的視角對這些問題進行探析。本文首先介紹一個新視角——精神分子論,然後從精神分子論的角度對塞爾提出的12個問題逐一進行探析,並嘗試對這些問題做出初步的解釋。
20世紀後半葉以來,心智哲學逐漸取代語言哲學而成為西方哲學的核心。 [1] 心智哲學的當代領軍人物之一、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R. Searle)在他的新作《心智》一書中,總結了當代心智哲學應該深入研究的12個基本問題。[2]…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9:44pm — No Comments
最後應該一提的不同之處是,不足和有余所產生的心理現象。人類最初的狀態是不足的狀態,有些迫切的需要,是必須先予以滿足的。惟有當這些基本的需要獲得滿足,並且還剩下時間和精力時,文化才能發展。自由(或自動自發的)的行為永遠是有余的現象。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是一種關於不足的心理學。他給快樂所下的定義是,由於令人痛苦的緊張被消除了,而產生的滿足,在他的系統中,有余的現象——如愛與溫柔——實際上是毫無地位的。他不僅疏忽了這個現象,而且對這個現象了解有限。例如,弗洛伊德對性的觀察,只看到了心理強制的這個因素,對性滿足的觀察,也只看到了令人痛苦的緊張和消除。在他的心理學中根本沒有註意到,性沖動也是一種有余的現象,性快樂也是一種自動自發的歡愉——其本質並非消極地解除緊張。對於了解文化中的人性基礎,一般人所采用的解說原則有以下三種。…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17, 2018 at 4:2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