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在今年5月5、第十三屆全國大選後,看見華人的選票普遍上不投執政黨,而提出了有關“華族海嘯”的名詞;並宣稱有意往族群和解方向努力。

依我所見,族群和解不能是一廂情願的努力;也不是一個領域的努力。

它需要帶動;需要全民的認真看待;不能是,你先表現了我再看看的那種態度。

它需要大家認真看待、認識各族群的宗教、文化、教育、公益與經濟。

文化創意其實是可能扮演一個要角的。

人們怎樣透過文化創意而認識彼此?

例如,怎樣透過電影、攝影、繪畫、講座、通識教育,而讓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嘉達山人和依班人,在共同價值的基礎上,覺得彼此更接近;半島和沙巴、砂拉越的各族群,也更接近彼此。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1)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2)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3)

Views: 27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on August 31, 2023 at 10:35am


马来西亚一甲子(1963-2023)札记 / 陈明发

说今天是马来西亚“国庆”,其实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治国方案。

在马来西亚三邦中,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8月31日,从英国人手里取得独立;沙巴(旧名北婆罗洲)则于1963年8月31日取得独立。

砂拉越比北婆早了40天,于1963年7月22日挣脱了英国人的统治。

由于三邦中有两个,每年在8月31日庆祝独立,“少数服从多数”,成了马来西亚“国庆”。

直到今天早上,不少受过高深教育的友人,都贵为社团领导了,还给大家发帖子说:

“庆祝马来西亚66岁生日!”

庆祝66岁的,应该是“马来亚”;不是“马来西亚”。

1957那一年的8月31日,在这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国家叫“马来西亚”,有的只是“马来亚”。

再说一次,马来西亚是由马来亚、新加坡、北婆与砂拉越四邦,在1963年9月16日共同创立的。

算起来,今年刚好60年一甲子。

当然要补上一句: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退出了这个联邦。

(是的,“退出”,是个令人战栗的词;复邦,比较让人安心。)

要说马来西亚真正的“国庆”,是9月16日。

当然, "916",现在叫着“马来西亚日”。

可是,这个属于全国国民的大日子,你们还记得吗?曾经足足46年那么长久,居然不是全国公共假期。

连州选输掉一堆议席而重新执政的政府,胜利了都要放假一天。一个国家成立的大日子,居然不用放假。

这个联邦中央从不放在心上的日子,要一直等到2008年全国大选掀起海啸,结结实实输掉了5个州;要不是沙砂二邦的“定存票”救了他们,谁也不会记得“916”.

话说回来,2008那一年还是有群人记起了916。在没有跳巢法令的年代,他们说会在那一天凑够国会议员数目进布城。等到他们当真进布城,是在10年后,后话这里不提了。

2009年,马来西亚换了一位新首相,才赶紧宣布916是全国假期。可是,今天看来,对大多数国人来说,916的意义,不过就是“另一个公共假期,不用上班”。

这个不平凡的日子,一直没hold紧马来西亚立国的神圣价值。

对于西马人,除了大选时多两个票仓;旅游时多几个海岛、沙滩、高山与山洞;吃饭时,多几个关于鱼鱼虾虾和螃蟹的话题,我们一直没想过:

一个真正的马来西亚,是一个砂拉越、沙巴和西马肩并肩走在一起,能实现比我们单独走时不可能实现的更多契机。

近年在观察集体记忆在社媒时代一路下泻的现象,我知道历史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这里记上几笔,留给还有心又不死心的友好,也算是以自己的方式放点烟火;庆祝这一路陪我们诞生、成长、读书、创业、结婚、养儿育女,渐渐老去的时代。(31.8.2023)

Comment by Zenkov on March 23, 2023 at 11:53am


與其一起死,不如懸崖勒馬


(古晉22日訊)砂拉越旅遊、創意產業及表演藝術部長拿督斯里阿都卡林表示,若砂拉越什麼都遵循聯邦監管令的指示,讓他們對砂拉越指手畫腳,那就「死定了」!

他今日為《Dayak Daily》遠征活動主持揮旗禮活動,受詢及西馬發出更嚴格的外國藝人演唱會指南,如服裝規定等一事時說,砂政府不會放任聯邦機構對砂指手畫腳,因為砂擁有一定自主權。

舞臺表演須有靈活性

「我們從來沒有約束自己,雖然我們也可以製定相關指南。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看表演者在舞臺上裸露,但我們必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阿都卡林舉例,去年婆羅洲音樂節在砂拉越文化村舉辦,邀請挪威電音鬼才Alan Walker和韓國電音女神DJ Soda來表演。一說到電子舞曲,或許有很多人會聯想到與吸毒有關,當時為期2天的活動中,執法組與緝毒犬也執勤,並對入場者進行搜查等舉措。

「如果交給吉隆坡,啤酒節都辦不了,甚至連祝賀一聲『聖誕節快樂』也不可以。如果讓他們對我們指手畫腳,就『死』了,連說恭喜發財也不能。」


他認為,他們(聯邦)可以製定一些條規或指南,但是砂政府在決策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砂不會盲目或完全遵循有關監管令或做法。
指楊巧雙被傳召荒謬

阿都卡林也指出,參觀教堂不會那麼容易改變穆斯林的信仰,並認為青年及體育部長楊巧雙因為「Jom Ziarah」活動而被警方傳召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他說,在他看來,「Jom Ziarah」活動是很普遍的,而且此活動還可以讓任何不同信仰的人們了解其他信仰,其用意是好的。

「砂拉越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去教會學校求學,我自己也是來自教會學校的『產品』,我們因而能夠了解彼此。當我中五時還需讀《聖經知識》呢!因為它是其中一門學科,但這也不會讓我脫離我本身的宗教信仰。」
參觀教堂就會改教?

他表示理解楊巧雙此活動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讓馬來西亞人民在了解彼此不同後,能相處得更加和諧融洽與包容。

「如果你覺得到訪教堂就是意圖轉變穆斯林,這難道是在告訴我穆斯林在理解力或信仰方面的信念是如此低嗎?你帶他(穆斯林)去教堂就可以直接讓穆斯林改變信仰,這言論實在讓我感到羞愧。」

他說,身為穆斯林,他實在感到羞愧,因為有人竟然認為一名穆斯林參觀教堂後就會「著迷」而脫離自己的宗教,這不是那麼容易的。

土團黨員曲解「Jom Ziarah」

因此,阿都卡林認為,這是土團黨黨員「Chegubard」曲解了活動的原意,讓他不得不懷疑是不是為了政治意圖而將此事政治化,產生出一種「基督徒部長試圖要基督化穆斯林」的想法。

阿都卡林也舉例,在美里羅東有清真寺與教堂毗鄰而立,每當星期五,教堂就會開放停車場讓穆斯林使用。當到了星期日,就輪到清真寺開放停車場讓基督徒使用,這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包容精神。

「我們要告訴那些西馬的強硬派或思想膚淺者敞開思維,畢竟,馬來西亞不只是屬於穆斯林或基督徒,而是一個多元宗教和多元種族的國家。如果想要馬來西亞走得更遠,我國所有領袖應確保大家都能和諧共處生活。」(原題:阿都卡林:不盲從宗教亂象,若全跟聯邦,砂死定了 23.3.2023 星洲日報頭版)

Comment by Zenkov on January 21, 2023 at 9:59am

Murray Hunter - Malaysia Madani: a guiding framework or folly?

Dr Mahathir Mohamed had his “Vision 2020” or “Wawasan 2020” which reflected his eagerness for development. Abdullah Ahmad Badawi came up with “Islam Hadhari” as a reflection of his vision, which he even tried to export to other Islamic countries. Najib Razak used “1Malaysia” on everything from sundry stores to cash hand-outs. Ismail Sabri Yaakob had “Keluarga Malaysia”.

Slogans create a mini-industry for a few weeks. No doubt it will cost money for the government to rip down and reprint stationery. There will be the “Malaysia Madani” introductions and “Malaysia Madani” seminars and workshops to promote it as a new ideology.

What is “Malaysia Madani”?

The slogan was used by Anwar earlier this week in a 2023 budget dialogue meeting. The word has its roots in Arabic (which hasn’t gone unnoticed in non-Malay circles), meaning city, indirectly referring to the City of Medina.

According to the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madani” means being developed in terms of thinking, spirituality and materiality.

Anwar has used the term “madani” to explain his vision of development. “Masyarakat Madani” was a concept Anwar espoused as a balance between individual liberties and social stability.

He has already laid the groundwork to put meaning behind the slogan, having published a book prior to the last general election outlining the philosophy.

Mao Zedong had his Red Book, Muammar Gaddafi had his Green Book and Anwar has Malaysia Madani. In Anwar’s mind, there should be some legacy here. We will soon see a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applying Malaysia Madani to many issues and problems.

What is not clear is whether the Cabinet and component parties of the “unity coalition” have agreed to Malaysia Madani as the basis of all policy.

Institute Darul Ehsan executive director Ismail Yusop explains Malaysia Madani as a framework based upon six holistic and interconnected components, being a set of core values to live by and used a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state.

The values are: Sustainability, Wellbe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Respect, Confidence, and Courtesy.

This provides academics, along with consultants, with lots to work on.

Predictably, on social media, sceptics are having a field day. Comments like “another slogan”, “slogans don’t work” to the more crude “Mad Anwar Ibrahim” have been made.

The consensus is that it’s a good policy that people want to see. Let’s see where Malaysia Madani goes from here.

This could either be substantial (a replacement to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or it could be just another slogan following a long line of previous slogans.(Source: January 20, 2023 Free Malaysia Today

Comment by Zenkov on September 20, 2022 at 12:51pm

爲「漢麗寶公主」勤背書 林美芬轉戰舞台

幾乎每個舞台劇演員都有一個登上國家文化宮(Istana Budaya)的夢,去年,連國語都不太會説的林美芬卻演了5場《Takhta 3 Ratu》舞台劇中漢麗寶公主(Hang Li Poh)的角色。今年,她擠下蘇盈之主演2月13至21日演出的馬來舞台劇《Zombie La La La》,正式成爲本地華人圈第二人入主馬來舞台劇。

  • 2007年參加《我要做Model》入行後,你是如何接觸到舞台劇呢?

比賽之後,我參與了ntv7電視劇,如《時光電台》、《懼場》及《分身乏術》等作品的演出,可是當新人倍出,我的邀約就少了。這期間我試過轉到幕後,Astro的福建戲劇《家緣》就是我冩我公公的故事,也試過回家幫忙做了3年生意,但蘇盈之的一通電話,讓我再度回到了娛樂圈。

去年原是蘇盈之主演《Takhta 3 Ratu》舞台劇中漢麗寶公主的角色,但因爲檔期關係,她有5場戲沒辦法出演,所以推薦了我去面試。我的國語其實很差,面試的時候都説英語,導演都快看不 下去,但我真的很想得到這個角色,所以從下午拿到劇本開始一直背書,到晚上才面試,導演聽了,決定給我機會,我很感恩。

整個科系只有我一個華人,還是最老的一個,哈哈!不過其他同學都對我這個「kakak」很好。一開始,別人用一小時做好的功課,我要花4小時,一字 一字地翻譯和整理語法,但同學們都知道我的程度較差,平日也會借我重點筆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考試,那一段類似古文的台詞我背了很久,在考試的時候還是忘了後半段!同學們幫我向老師求情,讓我有第二次重考的機會,可是我又在台詞的部分「卡住」,當時同學們在台下比手劃腳地給我貼士,真的讓我很感動!

籌備《Zombie La La La》時有何趣事?《Takhta 3 Ratu》開會時有五六十人,説話的速度又快,有時候我會聽不懂。可是時間很緊迫,不可能停下來解釋給我聽,幸好之後其他演員會解釋給我聽。這一次雖然我 的國語比之前好,但偶爾還是會跟不上。我記得有一次導演開玩笑説我是「sengkuang」,我以爲他是在吃沙爹要配料沙葛,引來哄堂大笑!後來他們告訴 我,是笑我糊裡糊塗、萌呆的意思。

  • 接下來的計劃?

在馬來舞台劇這一行漸漸被關注的初期,我的心情有點微妙,感覺像是被中文娛樂圈拋棄了,但蘇盈之跟我説「馬來領域其實是一塊寶地」,讓我改觀不少。 我中學畢業後曾想過專攻舞台劇,但父母認爲沒前途,所以不讓我繼續,之後我就只有在教會的舞台劇上演出,就此累積了一些小基礎。其實我沒想過接下來的發展 會是怎樣,我才剛入行舞台劇,有很多部分需要加強進修。現在因爲唸書住在學院的宿捨,所以拍戲的檔期很難安排,所以就順其自然吧!

  • 在馬來舞台劇的野心是什麼?

不能説野心,但我期望有一天我能冩、演另一版本的「漢麗寶公主」。在《Takhta 3 Ratu》中的漢麗寶公主,是一名從國外來到馬六甲,爲了獲得蘇丹的心而努力獻慇勤的人。而再更之前2004年左右,國家文化宮也有過一出漢麗寶公主的舞台劇,但那段冩的卻是漢麗寶公主對蘇丹不忠,出軌的故事。漢麗寶公主是故事裡華人的縮影,我爲這個角色做考究的時候,發現漢麗寶公主不過是個離鄉背井來到 大馬後,愛上蘇丹也愛上這片土地的女人,所以我希望有機會能改編這段歷史故事,去詮釋我心中的漢麗寶公主。

林美芬小檔案

生日日期:6月29日

身高∕體重:169公分/56公斤

出道:第一屆《我要做Model》

演出經歷:

2007-08年 電視遊戲節目《一擲千金》

2013年 《時光電台》

2014年 《懼場》、《分身乏術》

(2016年2月14日 詩華日報)

Comment by Zenkov on September 19, 2022 at 5:20pm

陳明發·馬來西亞日

壯遊絲路,航向輝煌的

馬來西亞一甲子(16.9.1963~16.9.2023)

“一帶一路”10週年(7.9.2013~7.9.2023)


/絲路故事號船長 陳明發博士


絲綢之路不只是跟人有關,也跟動物有關。因爲陸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從中國西北陕西省的西安到意大利去路線,有一隻猴王從印度來到了中國,最後成了陪同唐三藏去印度取經的孫悟空。

也因爲海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从中國東南福建省的泉州到西洋去路线,有一隻沙巴京那巴登岸的人猿走得更遠,成了美國的電影裡的金剛(見Spirit of Borneo, Trip to North Borneo by Martin Johnson & Osa Johnson in 1920 & 1935-1936 pg. 131, )。沙巴也因此誕生了一位Murut馬可波羅”


要在水陸兩條絲綢之路上打造“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造福全人類、富裕各地域,我們得從彼此由古至今所共有的無形資産找到力量。

故事,是我們最有力的無形資産;文化創意是我們呈獻故事最有力的方法;文創産業更是大家可以複興疫後社會經濟的有力策略。


奮起馬來西亞日!


就從今天起,倒數剛好一年,我們即將迎接“馬來西亞一甲子”立國60週年紀念;到了明年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慶祝“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紀唸的大好時節。
歡迎諸位登船,“南海絲路故事號”今日起正式起航。


這一趟航行,我們將發現豐饒的敘事景觀;找到足以打造南海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的純淨資源,也就找到了沙巴、砂拉越複邦富民的關鍵時空。

(圖說) 2013年9月中國主席習近平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首度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2016年,哈薩克斯坦在其文化首都(舊都)阿拉木圖聯辦了一項“一帶一路”三週年紀唸國際研討會,陳明發博士(左四)以開幕式演講嘉賓身份發表了有關如何說好“一帶一路”故事的報告。

延續閱讀: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Comment by Zenkov on April 22, 2022 at 4:52pm

Casey Lee:
KADAZANDUSUNS IN SABAH MAY CHANGE THEIR NAME? HERE’S WHAT IT IS

When you fill in government forms, you may notice that there is no other choice other than the standard Malay, Chinese, Indian and Lain-Lain in the race column.

This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for East Malaysian natives, who for years have been forced to use “Lain-Lain” as their race, even though they have been given bumiputra status by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Then in 2015, Sarawak made a big change by removing the “Lain-Lain” category for the native groups in Sarawak and a new category was introduced for them. Today, the native groups of Sarawak, whether they are Iban, Bidayuh or Kayan, can now fill in “Dayak” as their race.

But… what about Sabah?

When Sabah was asked for a term to represent all the native groups in Sabah, it submitted a list of its ethnic and sub-ethnic groups that had 42 native groups and over 200 hundred sub-ethnic groups.

.....

While it is the objective of the MNC (Momogun National Congress) to have all the native groups recognised under one united umbrella, it is also their mission to help the native groups be the community that it deserves to be.

“To be organized and successful, the Momogun people must acquire the correct mindset, character and competence to see and absorb the vast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the country,” MNC president Datuk Henrynus Amin, quoted in The Borneo Post

What’s more important and all the native NGOs in Sabah can agree, however, is that it’s time for the native groups of Sabah to unite and have a sense of shared identity. Since the government has agreed to stop using “Lain-Lain” to refer to the native groups in Sabah, it is now up to the native groups themselves to figure out who they are, and how they will control their future.

Whether they will call themselves “Momogun”, “Kadazandusun”, or just “Anak Negeri Sabah”, change has to start from unity and it has to start from a place above religion and politics. (Cilisos 05/02/2017)

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兵南邦碧南堂

Comment by Zenkov on January 3, 2021 at 10:46pm


(中國)陶東風教授《社會身份》


有福柯研究者指出:“對福柯而言,簡單明了的(如基於階級的)社會身份(social identity)這個觀念是難以接受的。他認為個體對其身份的理解是隨環境變化的。不同的因素——如性別、人種、民族和宗教信仰——可能在某一時間非常重要,而在另一時間變得無關緊要。我們都有許多潛在的身份,也屬於許多不同的群體。”[7]一個印尼的女子,可能同時是一個律師、是一個穆斯林、一個女兒,又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等等。這些身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有時會相互矛盾;其中的哪個身份獲得支配地位,要取決於具體的語境,不可能一概而論。

其實,這種多種身份理論,是基於福柯對人、自我、主體性等的反本質主義的理解。他認為,我們關於人的觀念、我們的自我和主體性,不是自然給予的,而是社會、文化、歷史的建構。人不具備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特性或本質。相反,“我們是一個話語、機構和關係網的產物,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盡管我們認為自己是擁有某些不變特性的統一而具體的個體,事實上我們是許多不同的人:在家中的我們和上班的我們不完全相同,面對一個法律案件的我們,和與寵物或戀人共處的我們不同。我們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里有什麽樣的主體,是什麽樣的人取決於一個文化的法規、話語和思想。這些東西決定了我們可以說什麽,想什麽,做什麽,以及在一個歷史環境里我們要怎麽樣生活。”那麽,一個人到底是誰?“哪個也不是,哪個又都是,這只能取決於這個人所處的環境。”[8]

註釋:

[7]【澳】J. 丹納赫等《理解福柯》,劉瑾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01頁。
[8]【澳】J.丹納赫等《理解福柯》,劉瑾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42頁。

見:陶東風 杜安:回到發生現場與本土文化研究的超越(愛墾網)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uly 21, 2015 at 11:40am

鄭梅嬌‧仲裁庭的一點觸動

法律的存在,在於約束人民;如果人們心中有法,又何必設立法庭?

一如消費人仲裁庭,民眾從一次又一次的投訴中學習,漸漸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商家從一次又一次的上庭、被索賠的過程中,學習自重,瞭解顧客。

更多時候,一些商家跟本就不理會消費人仲裁庭庭主的訓話,缺席聽審也時有所聞,但是不得不承認消費糾紛案件減少了,因為部份的消費者與商家已懂得如何“不再上庭”,因為部份人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或者兩造私下協調。

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法案下,準備在全國各城市成立有關的仲裁庭,未來,隨便叫人滾回中國或印度的人,要負法律責任。判決,可能只是一聲“對不起”,重則要罰社會服務。

仲裁庭的構想對年過半百的大馬來說,顯示了黑暗的一面但也帶來了一些光明;黑暗,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民間的膚色或宗教岐視猶在,仇恨暗潮洶湧,一觸即發,迄今還得讓社會付出更多的資源去教導百姓,努力維持和諧;光明,則是它再次提供了一個社會教育的機會,讓國人彼此再學習化解種族間的緊張、面對種族衝突時如何解套。

道德的自我約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也是看來最空泛的一環,當道德的力量在還未普偏改善人們的行為前,減少種族宗教之間的緊張,就只好繼續讓法律來限制人們的行為。

人,總是會犯錯,但是,人,不能因為“不會”而永遠不去學習,不能因為“不懂”而不必對無知傷人的行為負責。

在大馬的天空下,關於個人學習尊重他族與別人宗教的這件事,就算從零開始也得開始,若家規沒教會,就讓校規來教,學校畢業之後還沒學會,只好讓法律來教,這是仲裁庭誕生之前帶給我的觸動。

每一次種族問題的陣痛都是為了迎接下一次的挑戰,劉蝶廣場偷竊手機有人意圖引爆種族糾紛是最好的示範,歧視與仇恨是大馬各族間實際存在的現象,然而種族和諧的一面亦是大馬值得頌歌的地方,兩面並存我們無可推諉,唯有做好“預備”在下一次挑戰來臨前,各族才能從容創造共同的命運。(收藏自 2015-07-21 星洲日報言論版)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uly 21, 2015 at 11:35am

星洲日報社論·一起來改善種族關係

政府將在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法案下設立仲裁庭,專門審理人民針對歧視、侮辱等言論和行為的投訴。

具體言之,日後,凡是謾罵華人是“豬”、“返回中國”、“外來者”、或用動物來比喻友族等等,都可能在這項法令下受對付。這顯示,種族之間的和諧與團結日益受政府重視。


對於種族性言論,尤其是“外來者”論調,我們並不陌生,巫統區部領袖曾提出“寄居論”,強調華人是外來者。兩年前,沙亞南一所國中也發生校長叫學生回中國或印度的事件。

這些傷害種族感情、破壞種族和諧的言論須受遏止。畢竟,在一個多元種族國家,種族之間的和諧尤為重要。從這層面言,政府設立仲裁庭有其積極意義。然而,有關仲裁庭能否發揮作用,有效遏止種族性言論,則待觀察。

據瞭解,一旦在仲裁庭中被判罪成,重則須做社會服務,輕則只是向投訴者道歉。這種過輕的罰懲或會局限仲裁庭的作用,無法產生阻嚇效果。我們需要更多的努力來改善國內種族關係。

         (2015年7月穆斯林開齋節,砂拉越穆斯林禱告後光顧馬魯蒂埠華人咖啡店,一如往常)


近年,各族之間的關係備受考驗。

日前,劉蝶廣場發生手機竊案,輕易被有心人士扭曲成種族課題,足以反映國內種族關係脆弱。改善種族關係,遏止各種破壞性言論已是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但,這個重擔不該完全落在政府肩上。打造和諧社會,促進種族融合,需要各造的配合與努力。

政治人物尤其該承擔責任,管住自己嘴巴,切勿為了撈取選票,而蓄意挑動族群敏感神經線。站在前線的他們應展示好榜樣,而非做出分裂種族的壞示範。

媒體也應履行職責,更多報道各族之間的正面消息,讓讀者瞭解在一片喧嚷的種族性言論之外,尚有不分膚色的溫韾場景。就此而言,華文報章著力甚重,尤其在劉蝶廣場發生手機騷亂事件後,積極報道各族之間的溫情故事,緩和緊繃的種族關係。然而,馬來報章在這方面則乏善可陳,令人遺憾。馬來報章的讀者主要是馬來人,倘若能多報道種族之間的正面新聞,相信有助於改變馬來人對他族的刻板印象,繼而促進種族和諧。

在一個多元種族國家的土地上,建構和諧社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各造共同努力。前路漫長,荊棘滿佈,但,為了一個更好的馬來西亞、更和諧的未來,我們須扛起這個挑戰。(收藏自 2015-07-21 星洲日報社論)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February 23, 2015 at 5:12pm

林德成·百物上漲,華商之錯?

“我挺中庸”運動仍在持續傳播中,一直祈盼社會不要充斥太多極端、傷害各族情感的言語。不料農業與農基工業部部長拿督斯里依斯邁沙比利日前在臉書,號召馬來人杯葛華裔商家。

每位商家對國家經濟都有所貢獻,但也有為了牟利而不擇手段的商家。既然如此,消費者就應行使自己權利,如果覺得物價太貴可以不買,為了維護自己或其他消費者利益,更可向貿消部投訴,對該商家進行調查,循正確管道對付他們。

農長臉書文最令人詬病的地方是其邏輯,即商家只有華商,商家都不合理漲價,結論是華商不合理地漲價。再者,他將華商形容成剝削者,巫裔消費者是受害者形象,如此二分法言論更是不負責任,進一步激化種族矛盾。


雖然農長聲稱,指責僅針對油價下降後不調低物價的華商,但為何只關注華商?他的澄清文並無詳述,也沒為這番片面說辭提出實證。任何種族都有壓榨人民、謀求暴利的商人,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有良策揪出這些奸商,幫助想安份守己度日的百姓脫離百貨上漲的日子?



(Feature Photo: 馬來西亞檳城民俗攝影佳作,收藏自Wang Cheang Lim 臉書,檳城僑生博物館原本是華人甲必丹鄭景貴的宅邸,展示超過上千件古董和珍藏品,反映海峽華人或峇峇娘娘的生活,這座宅邸內附海峽華人珠寶博物館,以精致的華人,馬來人,越南人和印度人的合並體。這座富麗堂皇的宅邸也是廣受到歡迎的電影和電視系列拍攝地點。)


其次是杯葛就能迫使物價下降的論調。簡單而言,農長希望能立竿見影,通過杯葛這種破壞經濟的手法來阻止物價上漲。惟物價上漲真的一個杯葛就能解決了嗎?那麼農長可有方法減緩國際油價暴跌、馬幣貶值對國家經濟所造成的影響。


其實華商並非首次深感不安,早在2013年,大馬回教消費人協會曾因5名華商在大選時支持民聯而展開抵制活動,當時獲數十個馬來及回教徒非政府組織響應該活動。所幸抵制活動並無影響被指名的華商,更沒有引起社會動亂或種族對立事件。


雖知我國有眾多開明的人民,小部份人號召抵制或杯葛活動不足以畏懼,然而一位人民代議士,應具備仁德,有足夠智慧去判斷事情真偽的部長,卻還未作出客觀實證,就用其身份、社交媒體影響力誤導了群眾。


回顧一下,首相納吉去年巫統大會強調至少5次團結,然而無法阻止底下多位州代表發表破壞種族和諧言論。如今農長提出這番言論,毋庸置疑,違背了一個大馬的精神,更是直接打擊首相所冀望的“團結”。這也再次曝露領導者所要倡導的“一馬精神”目標無法上傳下達的弱點。


農長一直堅決捍衛保留煽動法令,立場不曾動搖。如今發表煽動種族情緒的言論,就得為自己言論負責任。


我國擁有珍貴的多元文化、種族特色的瑰寶,每一個人應引以為傲,而不要一再挑撥種族之間對立,破壞我們原有的中庸精神。(收藏自4.2.2015星洲日報/記者Apps‧作者:林德成‧星洲網記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