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kata Bachcha's Blog – August 2023 Archive (4)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6)

非遺的美學化就如同環法旅行的蛻變——從學徒遊學的傳統習俗到「將土地納為己有」,在當代大地上尋找重建法國記憶的審美「十字軍東征」。

過去的習俗、記憶和生活技藝在今天的重構也是一種將過去納為己有的歷程。四 「技進於道」:從日用升華為詩意非遺保護涉及的文化形態多而雜,大體上包括了文學藝術、儀式節慶、知識技藝這幾個主要方面。隨著當代文化多樣性觀念的傳播發展,傳統的文學藝術和公共儀式節慶活動程度不等地受到重視而活化發展起來。但關於傳統生活習俗、實踐技藝、地方性知識的保護中往往存在較複雜的狀況:

隨著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演變,許多生活技藝失去了實用功能,傳統知識被更新的科學知識取代;保護變成了保存,活態只剩下了表演。這類與古老的實際生活經驗相關的遺產不同於…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3, 2023 at 5:0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 (5)

在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對上古時代審美文化遺產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困難。如《詩經》「國風」中許多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詞詩句,詞意淺簡重複雜沓,令人難以體會其中的趣味。經學研究者為了發掘其中的微言大義往往曲意引申,結果愈失其旨。但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通過對詩歌活動現場的想像體驗而另覓神悟之境。

如《芣苢》一首字句幾乎全部重復,令詁者無從措辭。方氏卻從歌者現場情境體驗出詩中聲應情和的韻味:

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

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15]…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2,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4)

王國維在評論元曲時說,元曲「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那麽這種粗樸稚拙的草根藝術價值何在?「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11]王國維所說的「意境」是「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即自然生成的生命直觀——這就是生自草根的詩學。王氏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的「意境」這個審美範疇,正是直指民間粗拙鄙俗趣味深層之靈性的草根美學。…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1,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3)

這的確是一個「文學的自覺時代」,不僅是因為有了自覺的經典標準,而且這種文學經典是與相應的文化區隔相聯系的。自東漢末年曹氏父子和鄴下文人集團等精英社會的文學活動興起,文學藝術創作和經典審美標準都成為文化區隔的標志。士大夫多以能文標榜高致。《世說新語·文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應是我輩語」顯示出文學評價與優越身份的關係。這種身份並非僅指家族門閥地位。在《世說新語·賞譽》中孫興公譏訕衛君長:「此子神情都不關山水,而能作文?」可見個人的氣質修養和品位更為重要。…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6,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