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歷代封建政府雖然很重視地方志,但是他們對地方志的認識相當狹隘,主要是看重它“資治”(輔助統治)的作用。明朝有個官吏叫鄭覆亨,被派到海州(江蘇東海)去做剌史,一進入海州地界,看到的是滿目荒涼,茅屋不飄炊煙,鎮子上只剩寥寥幾戶人家,孔廟也坍塌了。他立即去查考州志,想要研究海州這樣破敗的原因,他說,比如行醫,州的百姓就是病人,州的志書就是經過驗證的藥方,他要按病求方,再根據方子來治病。清朝四川保寧府(今閬中縣)有個太守也說過:“守,不知何以能守,不讀志何以能知。”(徐宗斡:《(道光)保寧府志序》)長期以來,地方志的功用基本上就局限在這個狹小的天地中。
科學文明的進步開闊了人類的視野,地方志的真正價值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在志書的記載中,我們看到了祖國山河的壯麗,物產的豐饒,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侵略壓迫的堅強不屈;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和生產經驗的記錄;看到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取之不盡的研究素材。地方志的“資治”作用仍然存在,但早已遠遠超出了原來的涵義,它不但是各級領導者認識國情的教科書,而且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的決策參謀。地方志是一座信息密集的知識寶庫,在當前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它的多方面的功能正在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豐富的資源信息
地方志中關於地形、山川、土壤、物產的記載,對於經濟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各地區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制訂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往往有直接的啟發。
早在1937年,地質學家章士釗已經註意到方志中礦產記錄的價值。他輯地方志和其他文獻編成《古礦錄》,於1954年經修訂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地質工作者更廣泛收集志書的記載,編成《祖國兩千年鐵礦開采和冶煉》、《中國古今銅礦錄》,並根據地方志提供的線索查明了一批礦藏。近年來,各地區也往往以地方志作為尋找礦藏的向導,如浙江曾根據《(光緒)諸暨縣志》的記載,探明了金澗山金礦,現在已經投入生產;貴州省石阡縣根據《(民國)石阡縣志》中所記的煤礦的分布和開采情況,重新普查本縣煤礦資源,有計劃地組織開采;據安徽《(道光)繁昌縣志》記載,繁昌曾發現一塊“紫玉”,後來做成用器,“獻於太廟”。經過省地質隊勘探,這裏的墨玉石(紫玉)確實質地優良,而且儲量頗豐,是制造建築裝飾材料和工藝品的好原料,於是建起了墨玉廠;雲南的雲龍縣則根據舊志中的信息開發了錫礦和銀礦,等等。
山東禹城縣境內,有一道三四裏寬、20多裏長的沙河,白沙一片,寸草不生。但是在《(民國)禹城縣志》中有一段記載說:“據近村農民察其地性,並非純沙不毛之地。稍施人工,定堪種植。”這段話引起了人們的註意。經過科學考察,證實這個看法是正確的。於是禹城縣決定開發大沙河。他們平整土地,植樹造林,疏浚河道,修築道路,開展多種經營,幾年下來,農、漁、副業全面豐收,1987年僅藕、魚、稻三項收入就達到幾十萬元。
油茶樹是一種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榨出的油稱為茶油,是一種工業原料。據清代和民國的安縣縣志記載,四川安縣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油茶樹的生長,過去曾經大量種植。於是安縣決定大力發展油茶生產,為丘陵地區增加了一條致富之路。
陜西千陽縣地處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瘠薄。但是根據志書的描述,古時候這裏原是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的好地方。宋代曾將它劃為牧馬良區。清朝以後,山坡被墾殖,森林減少,千陽才逐漸變成了窮山區。地方志中還有當地種桑養蠶經驗的記錄。千陽縣參考這些記載,決定以種草植樹,發展多種經營來重新振興山區經濟,並且將種桑養蠶列為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此外,如盛產棉花的陜西渭南縣,曾參考明代縣志關於棉區分布的記載,調整了本縣棉花生產的布局;河南開封龍亭區則受舊志的啟發,恢覆了開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特產汴綢的生產。有的地方根據地方志的提示,還發現了一些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旅遊勝地。
浙江省建德縣的“靈棲洞天”,由彼此相連的五個石灰巖溶洞組成。其中的靈棲洞、清風洞、靄雲洞雖然古已有之,但已經淤沒了600多年。通過查閱志書,人們很快找到了清風、靄雲兩洞的位置。再按照志書提示的地點深挖,又找到了另一處溶洞和地下暗河,洞中有唐宋元明歷朝題詠幾十處,證明它就是舊志所記載的靈棲洞。現在,這裏經過疏浚整修,遊人可以漫步而入,泛舟而出,成為浙江的一處勝景。
貴州省註意到《(道光)大定府志》(貴州大方)有“黃坪十裏杜鵑”的記載,經過考察,果然在大方、黔西兩縣境內的叢山翠嶺之中,發現一條寬約五華裏,綿延100多華裏的杜鵑林帶。10多個品種的杜鵑形成一個罕有的天然杜鵑花園,其中還有不少珍稀動物。現在這裏已經開辟為自然保護區,也是被稱為“百裏杜鵑”的著名遊覽勝地。
地方志中的這一類信息,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956—195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就曾從幾千種地方志中大量摘抄編成《地方志物產》等資料。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從地方志中輯出《上海物產資料匯輯》。近年來,許多地方都根據志書的記載編輯了本地區物產或土特產的資料匯編。這些資料,將有助於我們清醒地認識我國各種資源的現狀,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賜給我們的財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