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鄉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25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4, 2021 at 4:25pm


發展三創及三生

由於區域民眾生活及在地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政府聚焦地方產業、活絡地方經濟,創造自立自足的地域經濟,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需要鼓勵中小企業能運用在地人才或素材、自然資源、傳統技藝、勞動力或其他特色,發展出具三創(創意、創新、創業)及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獨特性產品或差異化服務之在地產業;抑是具地方產業特色及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之生產、商業聚集區域及服務特色產業園區(試驗場域)。(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延續閱讀 》

地方文化營銷

愛墾慕課·在地篇

《愛墾鄉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韵文化:鄉韻

韵文化:我求

敘事·創意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Countries With the Oldest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高齡社會》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4, 2021 at 10:31pm


朱幼棣·人與大自然

在分析水資源現狀時,中國水利專家說得最多的不利條件是,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河流年徑流量不均。
其實,在不同季節——雨季和旱季,豐水期與枯水期,世界上所有河流的水量都是“不均”的,而不是中國河流的特有的“不公平”現象。 

建設和諧社會,對於人和自然來說,同樣存在和諧問題。這就像各個音符高低不同,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樂章——恰恰是“不均”,使河流出現了豐水的豪放雄偉和枯水季節的溫順頑強,塑造了河流獨特的性格,創造出西北綠洲與湖泊的奇跡。西北水資源系統——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為補充、季節河與常年河互相依賴、季節湖與沼澤地互相轉換。在高溫的夏秋季節,冰川融化,內陸河水漲,大量雪水沖出山谷,流經山前平原和沖積扇,又把斷流的季節河喚醒,奮力把河水送到沙漠深處,走向內陸河大大小小的尾閭湖泊與濕地。人類可以合理利用水資源,但不能用其全部——總有部分水要留給自然,留給草木湖泊,它與我們共同組成了“家園”。這也是敦煌綠洲歷盡千年變化劫難,依然生機盎然的原因。(見《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 2021 at 11:16am


習近平“讓文物活起來”精神下的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中國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博物館創意資源管理和發掘,盤活可移動文物資源,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結合豐富的館藏彩陶資源,發揮專題性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形成了全新的博物館業態。

以文化創意產業助推“柳灣”金名片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展出的彩陶。


2016年,柳灣彩陶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92家文化創意產品試點單位之一。近年來,柳灣彩陶博物館積極投入文創產品的開發,以彩陶紋飾和符號為元素,抽取文物的器形、紋飾進行創意,積極研發出30餘種70多個文創產品,逐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和“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開發,豐富了博物館服務功能,拓展了發展博物館事業的新視角,順應了現代博物館發展新理念,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及授權合作模式,成為青海文博界學習和推廣的成功案例,為進一步整合青海博物館文物館藏資源、人才資源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如,各州市縣級博物館通過學習成功經驗,協力開展“青海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建設。

2017年6月18日,由柳灣彩陶博物館主創的青海第一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實體店“青海文博商店”投入運營。商店主要經營青海文博單位近兩年開發的文創產品和旅遊工藝美術產品,主要包括原子城紀念館、青海省博物館、柳灣彩陶博物館、青海藏醫藥博物館、海西州民族博物館、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館等館內的6大類45種123款文創、旅遊紀念品、工美產品(如彩陶文化元素文具系列、紡織品系列、家具裝飾系列、日用品茶具系列、紀念工藝品系列等)和120多種青海地方文化優秀圖書,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


為了使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形成規模,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博物館將統一管理和經營“青海文博商店”,打造“青海文創”品牌,截至目前,柳灣彩陶博物館的“青海文博商店”實體店和專櫃已開設了5家2個專櫃。近兩年間,陸續在青海省博物館、日月山景區、黃南州熱貢景區、貴德國家地質公園、湟中縣宗哢驛風情街、柳灣彩陶博物館設立門店。“青海文博商店”在旅遊景點的開設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建設,為文旅融合增添了源頭活水。

與此同時,博物館還積極參加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大賽與活動,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彩陶文化傳播。2016年,參加了第八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2017年,參加了“2017大美青海旅遊商品大賽”、首屆青海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海東市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第十二屆中國(義烏)文交會“中華文博禮”文化創意產品展覽等一系列交流展示活動。在2017年的5類文創產品比賽中,取得了12個獎項。其中博物館推出的《華彩·憶昔》系列粗陶茶具、《華彩·綻放》系列文創圍巾絲巾、《華彩—古今之鑒》白瓷茶具、《華彩—流芳》立式香爐、《華彩之章》系列擺件、《華彩之思—燈具》等文創產品在各類文創大賽中獲獎。


2018年5月18日,“大美青海文化週暨青海文創產品展”活動在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創意產品展示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策劃、在全球29家海外文化中心聯動推出,中國文創產品展示週的一個組成部分,柳灣彩陶博物館代表青海省文博界,展示了青海文化文物單位開發的文創產品。


在展示現場,博物館工作人員積極向參觀人員,詳細介紹文創產品研發情況,通過兩場講座推介博物館的彩陶文化知識,向世界展示了“柳灣”金名片,宣傳了厚重的河湟文化與大美青海。中國《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2日 08版)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27, 2021 at 9:16pm


愛懇综合評論:“非遺年度人物”候选者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所要盤點的,是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


二〇二〇“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26日在京揭曉。10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分別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世慧;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彜族手工刺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喬進雙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

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創辦者楊先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水族馬尾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璇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代表傳承人魏立中等20人被推選為2020“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同推廣平臺承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

活動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

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並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我國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



2020年,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史詩中,非遺人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驚心動魄的抗疫鬥爭中,非遺的丹劑方藥貢獻了傑出的東方力量。在總書記謀劃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基層一線的非遺人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在總書記牽掛的戲曲傳承中,舞臺上的非遺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一年來的大戰大考,非遺人從來不曾缺席,始終發揮獨特的作用,展現出文化深沈HTML Editor而持久的力量。活動現場,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獲得者一一揭曉,引發熱烈掌聲。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在講話中指出,四年來,以“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活動為契機,光明日報逐漸形成了一個從報紙版面,到全媒體產品,再到社會活動和對外合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手段參與的傳播平臺,讓默默無聞的傳承者得到更立體的傳播,引發社會更廣泛的關註,樹立更堅實的文化自信。

未來,光明日報將秉持幾代光明人的使命與擔當,將繼續深入挖掘非遺人物故事,總結非遺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弘揚非遺保護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對非遺傳承發展的參與熱情。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致辭中指出,舉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有利於發揮非遺年度人物的典型示範和引領作用,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非遺領域倡導“忠誠、執著、樸實”的意志品格,弘揚“擇一業、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和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奮鬥、奉獻的精神,激發社會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活動正值元宵佳節,北京剪紙、折扇手工制作技藝、宮燈制作技藝、面人湯、北京泥彩塑、京派內畫技藝等現場非遺文化展演更添濃濃的節日氣氛。

揭曉活動現場,由朱世慧和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徐孟珂帶來的京劇表演《報燈名》,陳正雷和兒子陳斌、女兒陳娟帶來的陳氏太極拳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讓與會嘉賓和觀眾近距離欣賞了一場非遺盛宴。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7日 10版 / 記者劉夢、通訊員張楠、光明網記者靳鈴涵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11, 2021 at 10:43am


王婉容《再現與重塑地方感》

在全球商品化、虛擬化、都會化的當代社會中,“地方感”的失落、追尋和重構,是全球在地居民可以重新安身立命,找回現象學上生命存有價值的重要基礎。而地方感的再現與重塑,透過全球各地古蹟保存、都市再造、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具體的規劃、建設和推行,或是想像與記憶交織的藝術和文學再現,形成如同文化地理學家哈維(David 
Harvey)所說的:“想像的地方,烏托邦思想,以及無數人民的慾望,都在激活政治上扮演了要角。”(Harvey 1996:306 / 見王婉容,2013,再現與重塑地方感的老人回憶劇場展演―以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為例,《戲劇學刊》第十七期,頁7- 36(民國一○二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TAIPEI THEATRE JOURNAL 17(2013): 7 - 36)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8, 2021 at 8:21am


阿蘭·波德頓《東西的確切來歷》

兩個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或許知道他們食用、擁有的幾乎每一種東西的確切來歷,這些東西的種類有限。他們也了解生產中不免會與之打交道的人和工具。他們熟悉豬、木匠、織工、織布機和擠牛奶的女工。從那時起,可供人們購買的商品種類或許已有極大增長,對於它們的來歷,我們卻幾乎墮落到全然未知的地步。我們與貨物的生產和銷售在觀念上脫節,卻又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這些貨物,這一異化過程使我們喪失無數可以表達驚愕、感恩、負罪情感的機會。
(阿蘭·波德頓《給工作一個讃》(6))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anuary 27, 2021 at 10:49am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Sarawak》

by Dr Tan Beng Huat, Chairman,
Silk Road Cultural Endow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laysian History,  the Minister of Tourism, Arts and Culture is a Sarawakian. After Dato' Dr Ng Yen Yen, Dato' Sri Nancy Shukriis the second lady politician heads this Portfolio. Doubtless to say, East Malaysia is rich beyond imagination in natural & cultural endowment, don't forget that, Malaysia's very first two World Heritage Sites listed with UNESCO, namely Mulu Cave of Sarawak & Mt. Kinabalu of Sabah are at this part of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hidden gems exist without travelers' deservedly attention. Here is one of my sincer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Sibu's various cultural parks contributed by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dialects/ancestry. You can hardly find any similar cultural phenomena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Dr. Tan Beng Huat (right) in a farm on the outskirt of Sibu, Central Sarawak, for one of his fieldworks  

In view of the severe blows to the tourism industryby the Covid-19,  the attention to this new venture is even more timely and pressing. Our tourism sector is already vulnerable enough even long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present pandemic, are we serious to rebuild it? China can be our role model. Although the initial figure predicted that only 14% of their tourism SME will survive the current challenge, they have managed to adapt to changes fast. While we still re struggling, they have begun to return to the prosperity they enjoyed before. Their experience can prevent us from unnecessary attempts.

It's advisable to rebuild with new model/rules of the game. Including developing more rural/suburban destinations to avoid congestion;AND more place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Isn't that sound suggestive to Sarawak & Sabah?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6, 2021 at 9:01pm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日本藉其創新與設計力導入地方產業與帶動地方再發展的地方創生經驗, 針對現階段地方特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缺口,提出幾點改善現階段城鄉人口差異及掌握潛在市場商機的政策建議,作為未來政府與民間在相互合作、制度擬定及掌握商機的參考依據,達到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民眾需求問題改善的目標。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4年9月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創建了"城市‧人口‧工作創生本部", 將地方創生提升至整體國家戰略層級,以微型地方、跨域、多樣性共生為發展主軸,建立"地域、人才、工作"三者正向循環。此外,透過日本國會追加預算與發放緊急交付金的方式,推動日本各鄉鎮市的地方產業與永續經營之規劃行動,將地方創生政策付諸實行;為推動地方創生,安倍政府陸續提出地方創生版的三支大箭,分別為情報支援之箭、人才支援之箭、財政支援之箭。(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anuary 26, 2021 at 8:25pm



2015年臺灣特色的地方創生計畫


藉由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特色資源及“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等板塊推動的方式,形塑以地方創生產業策略為主軸,透過四大策略方向(如:整合設計人力資源、盤點區域特色資產、媒合跨界合作平臺、創生能量國際化),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以期能達到推動文化、產業、觀光等產業,引導青年人才返鄉的目標。但是,這項計畫並沒有出現顯著成果,這或許與政府預算經費的因素有關,抑或是與整體規劃並沒有太多地方政府及在地企業的參與有關。
(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5, 2021 at 10:31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