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懇综合評論:“非遺年度人物”候选者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所要盤點的,是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
二〇二〇“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26日在京揭曉。10位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分別是: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昆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世慧;
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彜族手工刺繡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喬進雙梅;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
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創辦者楊先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水族馬尾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宋水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璇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木版水印技藝國家級代表傳承人魏立中等20人被推選為2020“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文化強國”光明日報協同推廣平臺承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
活動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的嚴格評議,綜合網友投票,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
涵蓋非遺傳承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管理者,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教育者四大類別,並最終產生十位能代表當前我國非遺保護發展成績的標誌性人物。
2020年,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史詩中,非遺人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驚心動魄的抗疫鬥爭中,非遺的丹劑方藥貢獻了傑出的東方力量。在總書記謀劃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基層一線的非遺人以文化人、培根鑄魂;在總書記牽掛的戲曲傳承中,舞臺上的非遺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
一年來的大戰大考,非遺人從來不曾缺席,始終發揮獨特的作用,展現出文化深沈HTML Editor而持久的力量。活動現場,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獲得者一一揭曉,引發熱烈掌聲。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在講話中指出,四年來,以“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活動為契機,光明日報逐漸形成了一個從報紙版面,到全媒體產品,再到社會活動和對外合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手段參與的傳播平臺,讓默默無聞的傳承者得到更立體的傳播,引發社會更廣泛的關註,樹立更堅實的文化自信。
未來,光明日報將秉持幾代光明人的使命與擔當,將繼續深入挖掘非遺人物故事,總結非遺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弘揚非遺保護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對非遺傳承發展的參與熱情。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致辭中指出,舉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有利於發揮非遺年度人物的典型示範和引領作用,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非遺領域倡導“忠誠、執著、樸實”的意志品格,弘揚“擇一業、終一生”的匠人精神和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奮鬥、奉獻的精神,激發社會公眾對非遺的關注和熱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活動正值元宵佳節,北京剪紙、折扇手工制作技藝、宮燈制作技藝、面人湯、北京泥彩塑、京派內畫技藝等現場非遺文化展演更添濃濃的節日氣氛。
揭曉活動現場,由朱世慧和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徐孟珂帶來的京劇表演《報燈名》,陳正雷和兒子陳斌、女兒陳娟帶來的陳氏太極拳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讓與會嘉賓和觀眾近距離欣賞了一場非遺盛宴。《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7日 10版 / 記者劉夢、通訊員張楠、光明網記者靳鈴涵)
王婉容《再現與重塑地方感》
在全球商品化、虛擬化、都會化的當代社會中,“地方感”的失落、追尋和重構,是全球在地居民可以重新安身立命,找回現象學上生命存有價值的重要基礎。而地方感的再現與重塑,透過全球各地古蹟保存、都市再造、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具體的規劃、建設和推行,或是想像與記憶交織的藝術和文學再現,形成如同文化地理學家哈維(David Harvey)所說的:“想像的地方,烏托邦思想,以及無數人民的慾望,都在激活政治上扮演了要角。”(Harvey 1996:306 / 見王婉容,2013,再現與重塑地方感的老人回憶劇場展演―以香港、新加坡及台灣為例,《戲劇學刊》第十七期,頁7- 36(民國一○二年),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TAIPEI THEATRE JOURNAL 17(2013): 7 - 36)
阿蘭·波德頓《東西的確切來歷》
兩個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或許知道他們食用、擁有的幾乎每一種東西的確切來歷,這些東西的種類有限。他們也了解生產中不免會與之打交道的人和工具。他們熟悉豬、木匠、織工、織布機和擠牛奶的女工。從那時起,可供人們購買的商品種類或許已有極大增長,對於它們的來歷,我們卻幾乎墮落到全然未知的地步。我們與貨物的生產和銷售在觀念上脫節,卻又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這些貨物,這一異化過程使我們喪失無數可以表達驚愕、感恩、負罪情感的機會。(阿蘭·波德頓《給工作一個讃》(6))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Sarawak》
by Dr Tan Beng Huat, Chairman,
Silk Road Cultural Endow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Malaysian History, the Minister of Tourism, Arts and Culture is a Sarawakian. After Dato' Dr Ng Yen Yen, Dato' Sri Nancy Shukriis the second lady politician heads this Portfolio. Doubtless to say, East Malaysia is rich beyond imagination in natural & cultural endowment, don't forget that, Malaysia's very first two World Heritage Sites listed with UNESCO, namely Mulu Cave of Sarawak & Mt. Kinabalu of Sabah are at this part of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hidden gems exist without travelers' deservedly attention. Here is one of my sincer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Sibu's various cultural parks contributed by the local Chinese Communities from different dialects/ancestry. You can hardly find any similar cultural phenomena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Dr. Tan Beng Huat (right) in a farm on the outskirt of Sibu, Central Sarawak, for one of his fieldworks
In view of the severe blows to the tourism industryby the Covid-19, the attention to this new venture is even more timely and pressing. Our tourism sector is already vulnerable enough even long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present pandemic, are we serious to rebuild it? China can be our role model. Although the initial figure predicted that only 14% of their tourism SME will survive the current challenge, they have managed to adapt to changes fast. While we still re struggling, they have begun to return to the prosperity they enjoyed before. Their experience can prevent us from unnecessary attempts.
It's advisable to rebuild with new model/rules of the game. Including developing more rural/suburban destinations to avoid congestion;AND more place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Isn't that sound suggestive to Sarawak & Sabah?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日本藉其創新與設計力導入地方產業與帶動地方再發展的地方創生經驗, 針對現階段地方特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缺口,提出幾點改善現階段城鄉人口差異及掌握潛在市場商機的政策建議,作為未來政府與民間在相互合作、制度擬定及掌握商機的參考依據,達到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民眾需求問題改善的目標。
日本安倍政府在2014年9月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創建了"城市‧人口‧工作創生本部", 將地方創生提升至整體國家戰略層級,以微型地方、跨域、多樣性共生為發展主軸,建立"地域、人才、工作"三者正向循環。此外,透過日本國會追加預算與發放緊急交付金的方式,推動日本各鄉鎮市的地方產業與永續經營之規劃行動,將地方創生政策付諸實行;為推動地方創生,安倍政府陸續提出地方創生版的三支大箭,分別為情報支援之箭、人才支援之箭、財政支援之箭。(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2015年臺灣特色的地方創生計畫
藉由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特色資源及“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等板塊推動的方式,形塑以地方創生產業策略為主軸,透過四大策略方向(如:整合設計人力資源、盤點區域特色資產、媒合跨界合作平臺、創生能量國際化),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以期能達到推動文化、產業、觀光等產業,引導青年人才返鄉的目標。但是,這項計畫並沒有出現顯著成果,這或許與政府預算經費的因素有關,抑或是與整體規劃並沒有太多地方政府及在地企業的參與有關。(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陳明發《中國特色小鎮》
為擴大內需與提升產業,中國從2014年開始推動“新型城鎮化規劃”,全國各地由此出現了數以千計的“特色小鎮”,其發展引擎,主要由地產、文旅、科技、工商與原產等要素組成。到目前為止,論成績,從最優秀到最失敗的案例都有。唯教育主題,被認為是投資者的“新藍海”。(見:《教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案例及契機》 4.1.2020 瀏覽)
蕭蕭散文:泥土的眷戀
本雅明·單行道
溫淑君:吉隆坡之經濟核心價值
城市悖論:擁有越多,感覺越無助
戴望舒:過舊居
馬来西亞柔佛邊佳蘭傳统馬来鄉村 (Agnes Chong 攝影/修圖)
特别推荐·美食文學 》
《愛墾食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韵文化:食韻
愛墾慕課·美食篇
華裔開埠史與肉骨茶遺產
從“羅惹”到“叻沙”文化
李廣田·桃園雜記
賴怡潔·「寫」一道料理:飲食書寫之敘事分析
施蟄存·栗和柿
周作人·菱角
汪曾祺·尋常茶話
吳伯簫·菜園小記
施蟄存·山裏果兒
中國散文新經典:馮傑 《牛舌頭》等系列
聞一多的詩《荒村》
“……臨淮關梁園鎮間一百八十里之距離,已完全斷絕人煙。汽車道兩旁之村莊,所有居民,逃避一空。農民之家具木器,均以繩相連,沈於附近水塘稻田中,以避火焚。門窗俱無,中以棺材或石堵塞。一至夜間,則燈火全無。雞犬豕等覓食野間,亦無人看守。而間有玫瑰芍藥猶墻隅自開。新出稻秧,翠藹宜人。草木無知,其斯之謂歟?” ——民國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新聞報》
他們都上那裏去了? 怎麽
蝦蟆蹲在甑上,水瓢裏開白蓮;
桌椅板凳在田裏堰裏漂著;
蜘蛛的繩橋從東屋往西屋牽;
門框裏嵌棺材,窗欞裏鑲石塊!
這景象是多麽古怪多麽慘!
鐮刀讓它銹著快銹成了泥,
拋著整個魚網在灰堆裏爛。
天呀!這樣的村莊都留不住他們!
玫瑰開不完,荷葉長成了傘;
秧針這樣尖,湖水這樣綠,
天這樣青,鳥聲像露珠樣圓。
這秧是怎樣綠的,花兒誰叫紅的?
這泥裏和著誰的血,誰的汗?
去得這樣堅決,這樣的脫灑,
可有什麽苦衷,許了什麽心願?
如今可有人告訴他們:這裏
豬在大路上遊,鴨往豬群裏攢,
雄雞踏翻了芍藥,牛吃了菜——
告訴他們太陽落了,牛羊不下山,
一個個的黑影在崗上等著,
四合的巒嶂龍蛇虎豹一般,
它們望一望,打了一個寒噤,
大家低下頭來,再也不敢看;
(這也得告訴他們)它們想起往常
暮寒深了,白楊在風裏顫,
那時只要站在山頭嚷一句,
山路太險了,還有主人來攙;
然後笛聲送他們踏進欄門裏,
那稻草多麽香,屋子多麽暖!
它們想到這裏,滾下了一滴熱淚,
大家擠作一堆,臉偎著臉……
去!去告訴它們主人,告訴他們,
什麽都告訴他們,什麽也不要瞞!
叫他們回來!叫他們回來!
問他們怎麽自己的牲口都不管?
他們不知道牲口是和小兒一樣嗎?
可憐的畜生它們多麽沒有膽!
餵!你報信的人兒也上那裏去了?
快去告訴他們——告訴王家老三,
告訴周大和他們兄弟八個,
告訴臨淮關一帶的莊稼漢,
還告訴那紅臉的鐵匠老李,
告訴獨眼龍,告訴徐半仙,
告訴黃大娘和滿村莊的婦女——
告訴他們這許多的事,一件一件。
叫他們回來,叫他們回來!
這景象是多麽古怪多麽慘!
天呀!這樣的村莊留不住他們;
這樣一個桃源,瞧不見人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