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鄉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17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ugust 28, 2021 at 12:03am


濱雪海域:每個人都有一份體驗

關於濱雪海域鄉鎮的體驗叙事,一位文友透露,1970年代中,她在適耕莊教書兩年,小雨後的傍晚時分,常在遼闊的稻田上空看到180度半圓的雙彩虹。原來我們不覺得出奇的景觀在他人眼中卻是難得的景緻,真個身在美景不知惜眼福。(近年來該地迅速發展,應該不易見到了。)

真的很希望下一回在濱雪能看見她所說的雙彩虹。雙彩虹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我從柔佛老家捧著母親骨灰甕到士毛月靜安林安放時,那個傍晚雨後遠遠的天際就有雙彩虹......

1990年代杪到適耕莊,夜裏看見稻田遠處濒海處一輪大圓月幾乎接觸到海水。一般銀幕的月亮佈景都沒它大和亮。

說濱海體驗,带上一筆。沙巴邦國最北鄉古達,也是馬來西亞最北鄉,有位海南籍貫的酒店業者 孫家謙甲必丹,今年收到海南島鄉親來訊:紀念春節家中團圓飯,要添菜,添一道 南洋美食,需要孫家謙給他找佐料,同時用視頻微信他們怎樣炸這道美食,再問清楚,原來是炸香蕉。這群鄉親之前到過古達省親,吃了沙巴的炸香蕉後念念不忘。可是,一直也很困擾:海南島也有香蕉啊,用面粉油炸後,怎麼就是軟趴趴,一點也不像沙巴的香脆好吃。後來搞懂了,是佐料不一樣、用油不一樣的關系。炸香蕉在馬來西亞其實擁有”美食文化遺產“的地位,只是我們都覺得太尋常了。有時候走下一條街,有三間店就有三檔炸小吃。太普通了。可是,對遊客來說,真難忘啊。

這些地方創生纪事,一路都讓人想像,絲路文青怎樣走在一起,来到有一定人氣的創業根據地,有一定流量的互聯網平臺,接軌微信、臉書等有效社群媒體,後面是“一帶一路”的熱血會賢達與企業,還有富有經驗的各年齡層社會企業推手,都到場了,準備好了文青所需要的資源,在眼下最受寵愛的一帶一路夥伴的,文萊與菲律賓鄰居供貨區:沙巴—砂拉越國邦就等待大家的參與。

趁冠毒讓很多計劃都煞车而需要重新思考,這些年的概念路徑碎片,可以收拾組織一下,以便再出發:

絲綢之路文化基金專頁

愛墾納達故事城臉書

文化旅遊臉書

懷舊情懐臉書

跨界·絲路:文創青年關懷濱雪一帶一路

濱雪鄉鎮畫家陳幹逸

雪州瓜雪而欖鬍鬚港海鮮

臺灣木業文創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ugust 1, 2021 at 10:22am


當生態只剩下符號

1 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雲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地被曬得彎了腰了。


2 在山中,他的愚癡與周圍的環境是和諧的,因為山和水在本質上也是愚癡的。山總是端坐在一個地方,水呢,它總是順流而下。


3 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哀愁與孤獨!當我在達爾文的街頭俯下身來觀看土著人在畫布上描畫他們崇拜的魚、蛇、蜥蜴和大河的時候,看著那已失去靈動感的畫筆蘸著油彩熟練卻是空洞地遊走的時候,我分明看見了一團猩紅滴血的落日,正沈淪在蒼茫而繁華的海面上!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愛懇編註】邊陲少數民族的哀歌;後現代旅人的凝視,是消費這份哀歌,抑或互助的部分努力?疫後的體驗設計,如何與可永續生態發展結合起來?

(In 1972, with assistance from an art teacher, 11 men formed a cooperative called Papunya Tula Artists. By 1974 the group had grown to 40. 【Collection of John and Barbara Wilkerson】)


延續閱讀 》

方李莉:西部人文資源與高感情產業

單世聯:中國現代性圖景中的文化產業

任賢良:積極探討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之路

丁言:悟“道”文化經濟

楊福泉:意大利鄉村“生態博物館”對鄉村文化產業的啟示

王英霖:關於媒體生存的幾點思考

陶東風: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

中國早期鄉土文學理論的形成

朱啟臻:從生態文明視角發現鄉村價值

以鄉土的名義——鄉土中國的這麼多年

歐大旭·中國給馬來西亞帶來“文化革命”

鄉村教育需要留住“精神之根”

一座城市,多重觀看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19, 2021 at 11:03pm


莫懷戚·家園落日

很久以來,我都有種感覺:同是那個太陽,落日比朝陽更富愛心。

說不清楚這是因為什麼;當然也可能是:眼睜睜看它又帶走一份歲月,英雄終將遲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時就想到了愛。


……這么說著我想起已到過許多地方,見過各種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黃古舊,半透明,邊緣清晰如紙剪。此時起了風。西北一有風則蒼勁。芨芨草用力貼緊了地,細沙水汽一般遊走,從太陽那邊撲面而來,所以感到風因太陽而起;恍惚之間,太陽說沒了就沒了,一身鬼氣。


雲海落日則很飄又很柔曼,一顆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淵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懸,再突然又整個不見了,一夜之後從背後起來。她的顏色也是變化的——我甚至見過紫色的太陽。這時候連那太陽是否屬實都沒有把握。


平原落日總是一成不變地漸漸接近地平線,被模糊的土地浸潤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沒了耐心,扭頭走開。再回頭,什麼都沒啦:一粒種子種進了地裏。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國。或許因為是別人的太陽,總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無論如何也看不到太陽是怎樣浸進海水的,隔得還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時候。這時美國朋友便驕傲地說,看,一顆水珠在輝煌地接納火球了。我說唔,唔唔。



說到底,我看得最多的,還是淺緩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說起它就想起莊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個人。在我居住的中國川東,就是這種太陽。


我常常單騎出行,駐足國道,倚車貪看丘陵落日。那地勢的曲線是多層的,顏色也一一過渡,從青翠到濃綠,從濃綠到黛青,而夕陽之處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霧靄。


似乎一下子靜了一陣,太陽就這樣下來了;紅得很溫和,柔軟得像泡過水,讓我無端想起少女的紅唇和母親的乳頭。


有時候有如帶的雲霞繞在它的腰際;


有時候是羅傘般的黃桷樹成了它的托盤;


農舍頂上如縷的炊煙飄進去,化掉了;竹林在風中搖曳,有時也搖進去了。


……當路人不顧這一切時,我很焦急,很想說喂,看哪!



兩隻小狗在落日裡追逐;老牛在落日裡舐犢……有一天有一個老農夾在兩匹馬之間,在光滑的山脊上走進了太陽。馬駝著馱子。老農因為老了,上坡時就抓著前面的馬尾巴。後面的馬看見了,就將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搖著。


我不禁熱淚盈眶;一種無法描述的愛浸透全身。


這個遲暮的老農!他隨心所欲的自在曠達讓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遲暮只有一瞬,長的只是對遲暮的憂慮而已。



這個起伏田野上的落日啊……我曾經反覆思索這種落日為什麼特別豐富——曲線?層次?人物活動?抑或角度的眾多?


最終承認:僅僅因為它是家園落日。


家園!這個毫無新意的單純的話題!


家園的感覺何以如此?說不清。譬如在我生長的重慶——我心知凡是她能給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給予;然而一切的給予,又都代替不了家園。


關於這個,一切的學術解釋都是膚淺、似是而非的。只能說:家園就家園。而人在家園看落日,萬種感覺也許變幻不定,有一種感覺卻生死如一:那才是我的太陽啊!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3, 2021 at 6:38pm


陳明發《龍猫:不僅僅是童心》

日本動畫家宮崎駿導演的《龍貓》(My Neighbor Totoro,1988), 我看了不知多少遍。當然,不是每一回都是從頭看到尾;但有好幾幕我的私己經典,可是來來去去都不時看。每一回看完,都有心境又洗滌一番的清凉感;因為源自個人體驗交織而成的共鳴,給了我一種"重遇美好舊時光"的意會。

這裏提一提其中三幕:

第一幕:小梅的姐姐小月與龍貓邂逅於雨中深暮,小月借雨傘給只用一小片葉子遮雨的龍貓。林道旁公車站後的大樹上滴下水珠,有一滴落在千歲大龍貓腳旁的積水窪坑,在那和諧的靜靜雨聲中,忽然響起與周遭氛圍不一樣的突兀音符,驚嚇得龍貓毛都豎起來。然後受到滴在雨傘上的雨珠啓示,大龍貓笨重地跳起它胖胖的身體,震得枝葉上的水珠紛紛落下,如一陣珍珠驟雨。這是以前很多鄉下小孩的樂趣,雨後去搖撼樹幹,有一種自己能造雨的小小滿足。


第二幕:為感謝小月的善心,禮尚往來,千歲龍貓臨別時送了一包種子給她。姐妹倆興高采烈回家去栽在屋前,可是好長一段時間都不見萌芽。某個月圓的夏天深夜,月光正亮時,大龍貓帶著另兩隻小龍貓到來,繞著菜圃一起祈禱,種子紛紛瞬間抽芽長成了參天大樹。這不也是鄉下孩子們,初次協助大人栽菜種後的期待與好奇?

第三幕:小梅妹妹協助鄰家老太太收成農作物。老奶奶告訴她,剛摘下的新鮮玉蜀黍,在冷冽的溪水中浸洗後,吃了對身體健康好。她立下決心要把玉米送到城裏,給正在醫院治療的媽媽吃。她抱著那一根農收物的堅決表情,使我想起我家老幺兩歲多時,我開始教他學習抓筆與尺在紙上畫線塗鴉,有一晚,他第一次成功畫成一條長長的直線,他媽媽要他去睡覺,他卻堅決地一手拿著筆與尺,一手抓緊那張畫紙,睜大眼睛窩在客廳沙發上等我回家。今天,他是一位曾參與中國動漫大片制作的視覺特效師,我就想起那天晚上畫成那一道直線所得到的鼓勵,其意義何其珍貴。


重溫給宮崎駿在全球動漫界豎起地位的《龍貓》,想想此片鮮明呈現出來的許多鄉下生活內容,很值得今日特色小鎮體驗經營者的參考。其文創價值是應該深入思考的個案。
(3.5.2021)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18, 2021 at 4:14pm

西爾瑪·拉格洛夫·維特恩湖

男孩子和白雄鵝、灰雁剛飛上天空,就望見一座山坡陡峭、山頂平坦的高山,他們知道那肯定是塔山。阿卡和亞克西、卡克西。科爾美、奈利亞、維茜、庫西以及六隻小雁早已站在塔山頂上等候著他們。當他們看到雄鵝和灰雁終於找到大拇指兒時,大雁群中立即爆發出鳴叫、撲翅和喊叫聲,那歡樂的場面真是難以形容。

塔山的懸崖峭壁上幾乎從上到下長滿了樹木,但是頂部卻是光禿禿的。人們可以站在那里極目遠眺,縱覽四周。要是朝東面。南面和西面看的話,看到的差不多全是貧瘠的高原,除了陰暗的杉樹林、褐色的沼澤地、堅冰覆蓋的湖泊和灰蒙蒙的連綿起伏的群山外,其他什麽也看不到。男孩子也不禁覺得,造這塊地的人並沒有花多大的力氣,而是急急忙忙,粗制濫造,用石頭堆一堆就算了事了。不過,極目北方,景色就截然不同了。看來造這塊地的人懷著極大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朝北看到的全是瑰麗巍然的群山、平坦的峽谷和蜿蜒曲折的溪流,一直可以望到那片湖水滔滔的維特恩湖。湖面上冰已融化,湖水清澈透明,閃閃發光,就好像里面裝的不是水面是藍色的光。


正是維特恩湖使北面的景色錦繡如畫,風光旖旎,因為好像那道藍色的光從湖中升起,又撒向大地。森林、小山、屋頂以及坐落在維持思湖畔的延切平市的塔頂,處在一片淡藍色的光環中,看上去讓人賞心說目。男孩子想,如果天空中也有國家的話,那麽它們肯定也是像這樣藍色的,他認為他對天堂是什麽樣子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當天晚些時候,大雁群繼續飛行,他們朝著藍色峽谷飛去。他們心情愉快,歡天喜地,一路上高聲呼叫,大聲喧鬧,凡是有耳朵的人都會聽到他們的喊叫聲。(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第17章,1906,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瑞典維特恩湖(Lake Vättern):關於韋特恩湖名稱的由來,有一說認為是來自於瑞典語中的「水」"vatten"一詞,但目前並不能肯定。有意見認為湖的原稱應為"vätter,意解湖泊之神或森林之神。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4, 2021 at 10:45am


富文鄉中心小學

《我和我的家鄉》的《最後一課》單元裏有一所外表看起來流光溢彩的小學(下圖),它就是來自浙江省會杭州淳安縣的“中國最美鄉村學校”——富文鄉中心小學,現在成了遊客們的打卡聖地。



曾經,淳安不少小規模鄉村小學因生源實在太少,陸續被撤除、合並到中心小
學。這也正是《最後一課》裏,范老師給孩子們上“最後一課”的故事背景……

夢幻般的校園背後,是一場鄉村教育的顛覆性變革。


2015年,杭州市教育局由蔣莉牽頭,曾在淳安、建德、桐廬三縣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農村小學校發展情況調研。

162月,淳安縣富文中心小學被列為綜合改革項目首所試點學校。專家、學者、設計師實地察看調研,對接農村教育需求。

1711月,整體改建項目正式啟動。第一步是重構學習空間、活動空間和生活空間,要打造一個更讓孩子們喜歡、更適合孩子們成長的校園。

181015日,淳安縣教育局與21世紀教育研究院正式簽約,要以用五年時間,進行一場顛覆性的教育改革,下放自主設計辦學路徑權、工作時間權、自主分配辦學資源權等,以迅速提升辦學質量,走出中國農村學校“小而美”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改革步伐之大超過想象


主要執行者校長姜蔚穎用更直觀的行動解讀了“辦學自主權”:學校不再參與縣裏聯考,而選擇制定更適合鄉村學生“生活教育”的考核指標。


除了自由運動和閱讀,學校不再設定固定的上課時間,每個班2名老師包班,負責上語、數、英、科所有課程。課堂長度完全由老師根據上課內容和孩子的接受程度而定。


與其他學校相比,富文的學生每天多了三種課:自主閱讀,自由活動與自由運動各一小時。


教師業績考核不再以成績為主要指標。與孩子談心30分鐘,與家長談心30分鐘,與崇文或長江實驗小學的老師一起研討一個問題孩子,都將獲得一個“考核分”。


“我們要改變的是體制和機制,讓老師願意改變、願意自我學習、願意為孩子付出。”姜蔚穎說。



改革已初見成效


有了實效。根據學校對畢業生學習情況跟蹤的結果,目前每年從學校畢業的孩子考入縣省一級重點中學的人數保持在60人左右;學校拿下了縣中小學生科技節獎項20餘個,縣中小學生藝術節獎項8個,其中一個節目被選送至杭州市中小學生藝術節,獲二等獎;定期收集的《學生心理狀況量表》反映,孩子們為交到親密的朋友而欣喜,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希望……


“增加10%以上本地生源”是5年目標之一,除提前實現,還吸引了全國學生前來就讀。


小歡喜是富文鄉小學生源版圖上最南邊的一個,來自深圳。媽媽鄭女士帶著外公外婆一起搬到了富文村租房子生活,她陪讀,老人則到安靜的鄉村養老。“這裏是我想象中教育的樣子,讓孩子葆有天性。小孩嘛,慢慢養。”


舉家來富文租房陪讀的外地生源家庭達到了9戶,杭州市區的、寧夏的、黑龍江的、上海的等等。


“下半年學生人數已經有近130人。”姜蔚穎說,“如果沒有改革,這個數字可能已經降到100人以下了。”


更有意思的是,學校還成了鄉裏的一塊招牌。不斷有家長和遊客慕名前來“中國最美鄉村學校”打卡。


據富文鄉統計,學校改建完成以來,省內外來校參觀考察的有236批次5182人,來校研學的有17批次1070人,假期自主參觀人數累計已達18377人。由此帶動近千人次到周邊住宿、用餐、采摘、遊覽,周邊旅遊經濟因為“網紅”學校得以一振。
(杭州日報)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23, 2021 at 4:28pm


陳明發《從文化研究出發投進疫後振興》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021128日所發佈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旅遊人數大幅減少,2020年全球旅遊業收入損失1.3萬億美元,成為“旅遊業歷史上最糟糕年份”。所損失的收入是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所損失的“11倍多”,1億至1.2億個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工作面臨風險。

回顧2019年及之前的連續8年,旅遊業所取得的GDP成長,一直大於全球整體的GDP成長。每十份工作中,就有一份與旅遊業有關。實際上,在過去十年,全球所創造出來的新就業機會,五分之一落在旅遊業。它是最大的經濟領域,不止關係到服務業,也帶動了國家的出口貿易與民生福祉。


但是,在我們繼續看好觀光業前景的同時,旅遊體驗需求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創新,這給業者帶來越來越艱巨的求變挑戰。


其中,文化旅遊是多元、創新最重要的大趨勢之一;怎樣把馬來西亞素來深感驕傲的豐饒文化資源,轉化成旅遊業者更上層樓的新動力?從文化研究出發,有何地方創生與文化創意的概念與技藝,把一個地方的文化旅遊潛能釋放出來?這會是我們社會疫後振興的一個大題目。
(23.3.2021)

平時出入泰國國際機場的旅人多如過江之鯽,在冠病疫情時期,冷清情景令人淚下。這是全球機場的共同命運。Police captain Nicha Nitinavakarn works at the Arrival Immigration Bureau in Suvarnabhumi Airport in Bangkok, Thailand. Photo: UN Women/Ploy Phutpheng UN Women/Ploy Phutpheng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4, 2021 at 4:25pm


發展三創及三生

由於區域民眾生活及在地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政府聚焦地方產業、活絡地方經濟,創造自立自足的地域經濟,而推動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需要鼓勵中小企業能運用在地人才或素材、自然資源、傳統技藝、勞動力或其他特色,發展出具三創(創意、創新、創業)及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的獨特性產品或差異化服務之在地產業;抑是具地方產業特色及經濟活動密切相關之生產、商業聚集區域及服務特色產業園區(試驗場域)。(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延續閱讀 》

地方文化營銷

愛墾慕課·在地篇

《愛墾鄉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韵文化:鄉韻

韵文化:我求

敘事·創意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Countries With the Oldest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高齡社會》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4, 2021 at 10:31pm


朱幼棣·人與大自然

在分析水資源現狀時,中國水利專家說得最多的不利條件是,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河流年徑流量不均。
其實,在不同季節——雨季和旱季,豐水期與枯水期,世界上所有河流的水量都是“不均”的,而不是中國河流的特有的“不公平”現象。 

建設和諧社會,對於人和自然來說,同樣存在和諧問題。這就像各個音符高低不同,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樂章——恰恰是“不均”,使河流出現了豐水的豪放雄偉和枯水季節的溫順頑強,塑造了河流獨特的性格,創造出西北綠洲與湖泊的奇跡。西北水資源系統——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為補充、季節河與常年河互相依賴、季節湖與沼澤地互相轉換。在高溫的夏秋季節,冰川融化,內陸河水漲,大量雪水沖出山谷,流經山前平原和沖積扇,又把斷流的季節河喚醒,奮力把河水送到沙漠深處,走向內陸河大大小小的尾閭湖泊與濕地。人類可以合理利用水資源,但不能用其全部——總有部分水要留給自然,留給草木湖泊,它與我們共同組成了“家園”。這也是敦煌綠洲歷盡千年變化劫難,依然生機盎然的原因。(見《朱幼棣《後望書》疏勒河的挽歌》)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1, 2021 at 11:16am


習近平“讓文物活起來”精神下的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


中國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博物館創意資源管理和發掘,盤活可移動文物資源,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結合豐富的館藏彩陶資源,發揮專題性博物館的獨特優勢,形成了全新的博物館業態。

以文化創意產業助推“柳灣”金名片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展出的彩陶。


2016年,柳灣彩陶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92家文化創意產品試點單位之一。近年來,柳灣彩陶博物館積極投入文創產品的開發,以彩陶紋飾和符號為元素,抽取文物的器形、紋飾進行創意,積極研發出30餘種70多個文創產品,逐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和“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成功開發,豐富了博物館服務功能,拓展了發展博物館事業的新視角,順應了現代博物館發展新理念,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及授權合作模式,成為青海文博界學習和推廣的成功案例,為進一步整合青海博物館文物館藏資源、人才資源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如,各州市縣級博物館通過學習成功經驗,協力開展“青海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聯盟”建設。

2017年6月18日,由柳灣彩陶博物館主創的青海第一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實體店“青海文博商店”投入運營。商店主要經營青海文博單位近兩年開發的文創產品和旅遊工藝美術產品,主要包括原子城紀念館、青海省博物館、柳灣彩陶博物館、青海藏醫藥博物館、海西州民族博物館、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館等館內的6大類45種123款文創、旅遊紀念品、工美產品(如彩陶文化元素文具系列、紡織品系列、家具裝飾系列、日用品茶具系列、紀念工藝品系列等)和120多種青海地方文化優秀圖書,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


為了使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形成規模,實現“讓文物活起來”的目標,博物館將統一管理和經營“青海文博商店”,打造“青海文創”品牌,截至目前,柳灣彩陶博物館的“青海文博商店”實體店和專櫃已開設了5家2個專櫃。近兩年間,陸續在青海省博物館、日月山景區、黃南州熱貢景區、貴德國家地質公園、湟中縣宗哢驛風情街、柳灣彩陶博物館設立門店。“青海文博商店”在旅遊景點的開設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建設,為文旅融合增添了源頭活水。

與此同時,博物館還積極參加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大賽與活動,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彩陶文化傳播。2016年,參加了第八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第六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2017年,參加了“2017大美青海旅遊商品大賽”、首屆青海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海東市文化旅遊商品創意大賽、第十二屆中國(義烏)文交會“中華文博禮”文化創意產品展覽等一系列交流展示活動。在2017年的5類文創產品比賽中,取得了12個獎項。其中博物館推出的《華彩·憶昔》系列粗陶茶具、《華彩·綻放》系列文創圍巾絲巾、《華彩—古今之鑒》白瓷茶具、《華彩—流芳》立式香爐、《華彩之章》系列擺件、《華彩之思—燈具》等文創產品在各類文創大賽中獲獎。


2018年5月18日,“大美青海文化週暨青海文創產品展”活動在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舉行。此次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創意產品展示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策劃、在全球29家海外文化中心聯動推出,中國文創產品展示週的一個組成部分,柳灣彩陶博物館代表青海省文博界,展示了青海文化文物單位開發的文創產品。


在展示現場,博物館工作人員積極向參觀人員,詳細介紹文創產品研發情況,通過兩場講座推介博物館的彩陶文化知識,向世界展示了“柳灣”金名片,宣傳了厚重的河湟文化與大美青海。中國《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22日 08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