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網》馬來西亞-台灣墾友於2014年7月23~26日,四天三夜遊走沙巴內陸市鎮丹南(Tenom)。最難忘的,除了陳明發博士、劉富威和張文傑三人的麓夢悠神秘巨石圖騰(Lumuyu Rock Carvings)探險外,要算是丹南—Halogilat鐵路之旅了。最難得的是,這次鐵路遊得到Ken李敬傑、李敬豪兄弟的安排,請到服務沙巴鐵路局34年的蘇少基先生前丹南火車站站長一道同遊。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5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3 hours ago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在地智慧

結合在地智慧(native wisdom)與德勒茲的理論及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生成」與「流變」的角度將地方性知識、傳統實踐、文化記憶等資源轉化為具有現代性和創新性的文化內容。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有效結合在地智慧,並在新文創教育中加以運用。

在地智慧的流動與生成

德勒茲的「生成」理論強調文化的動態變化,而在地智慧也並非靜態的傳統知識,它通過實踐、傳承和適應不斷發展和演化。海外華人社群中的會館、宗祠和行團等組織,本身就是這些流動智慧的儲存器。要結合在地智慧,關鍵在於找到這種流動性,並將它與現代需求相結合。

在地智慧的「生成」:在地智慧常常包含對自然、社會、人文的深刻理解,例如對於自然環境的傳統管理方式、節慶儀式中的社會團結和情感共鳴。這些智慧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新的方式生成新的意義。例如,傳統的節日慶祝可以通過現代媒介重新解讀,成為社會團結的象征和文化認同的體現。例如:通過研究婆羅洲或東南亞地區的農耕祭祀儀式,結合當代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設計一個融入文化傳承和現代環保的文創項目。

在地智慧的現代化應用:要將傳統的在地智慧與現代技術結合,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和新媒體實現。例如,通過記錄和數字化展示傳統工藝、口述歷史、音樂舞蹈等文化內容,可以為年輕一代提供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並通過這些新媒介實現創新。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將宗祠或會館中的傳統儀式、手工藝和儀禮過程數字化,創造一種互動的文化體驗,使得受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並參與這些傳統文化。

多重性與地方智慧的共創

德勒茲的「多重性」概念提醒我們,文化不應被理解為單一的,而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在地智慧也是如此,它不僅僅是地方的「固定」知識,還是多元文化和經驗的交匯。在結合新文創時,需要尊重這種文化的多樣性,並創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共創的文化空間:通過新文創教育,可以讓在地智慧與現代創意產業融合,並賦予其新的意義。這種共創的文化空間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傳統,更是為了利用它們生成新的文化體驗。例如:設計跨文化工作坊,讓當地社區與全球創意者一同參與,探索如何通過傳統的手工藝、舞蹈、音樂等文化形式,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如時尚設計、數字藝術作品等。

多重文化身份的結合: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結合在地智慧中的文化多樣性,展示如何通過文化的交匯與融合生成新的文化身份。海外華人的組織結構(如會館、宗祠等)本身就反映了這種文化的多重性,可以將它們作為文化交匯的示例,通過新文創進行展示和教育。例如:在文創項目中,通過展示不同地方(如婆羅洲、東南亞、北美等)的華人社區如何融合當地文化與華人傳統,探索跨文化身份在全球化時代中的意義。

Comment by 陳老頭 4 hours ago

身體實踐與文化傳承

德勒茲的「身體」概念在這里尤為重要。在地智慧通過身體的實踐得以傳承,無論是手工技藝、宗教儀式,還是集體勞動和生活方式,這些文化實踐通過身體動作和感官體驗被一代代傳遞下來。新文創可以利用這一點,將傳統文化實踐轉化為新形式的文化產品或教育內容。

身體與文化體驗:可以通過創意的工作坊、表演或藝術展覽,展示身體如何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身體的參與來體驗文化的意義,從而加深對在地智慧的理解。例如:通過傳統的武術、舞蹈、手工藝工作坊,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文化傳承的具體方式。借助新媒體技術,拍攝或記錄這些身體文化實踐,轉化為可視化的文化檔案或數字藝術作品。

技藝傳承的現代化:結合身體技藝與現代技術,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技藝如何在當代得以創新。例如,將傳統的木雕、編織等技藝與3D打印或數碼設計結合,形成具有現代風格的文化產品,既保持了傳統技藝的本質,又賦予其新的市場生命力。
例如:可以開發基於行團中的傳統手工藝技能的數字設計平台,學生通過這個平台既可以學習傳統技藝,又可以運用現代數字工具進行創作,形成具有創新性的文創產品。

去中心化的教育模式

在地智慧往往根植於社區和地方性組織,這與德勒茲去中心化的思想契合。通過去中心化的教育模式,可以將在地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社區實踐中,而不再局限於課堂或中心化的教育結構。

社區主導的教育:通過去中心化的教育系統,鼓勵民間團體或地方社區參與教育決策和內容制定。會館、宗祠等組織可以成為文化教育的基地,通過社區成員的集體智慧,設計符合地方實際需求的課程或項目。 例如:在地方社區內設立文化教育中心,由當地傳統技藝大師、宗祠長老等作為導師,教授年輕一代有關地方歷史、手工藝、儀式文化等內容,同時結合現代教育方法,增強教育的互動性和實用性。

線上線下結合的去中心化平台:新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實現去中心化的教育模式。通過線上平台,將不同社區的在地智慧進行共享,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全球各地的文化內容,而線下則可以通過實踐和體驗,真正接觸這些文化智慧。例如:開發一個全球華人社區文化平台,匯集不同地區的文化智慧與教育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和線下工作坊結合,學習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並將其應用於創意項目中。

新媒體與在地智慧的數字化

新媒體可以為在地智慧提供廣泛的傳播渠道和數字化平台。通過數字技術,不僅可以保存這些文化遺產,還可以創新性地展示和互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理解這些智慧。

在地智慧的數字檔案: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地方文化、傳統知識、口述歷史等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傳播。例如,可以建立數字化的宗祠歷史檔案,記錄華人社區的文化傳統和故事,讓它們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例如:創建一個虛擬博物館,展示全球華人社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在地智慧,用戶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其中進行互動和探索,學習文化背後的深層智慧。

創新性的文化表達新媒體可以幫助將傳統文化形式轉化為新的表達方式,例如通過短視頻、數字藝術或互動游戲展示在地智慧。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新形式學習並創造文化內容,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表達。例如:開發一個基於婆羅洲土著文化的互動游戲,通過游戲中的任務和情節展示當地的傳統知識、風俗習慣和自然管理智慧,讓玩家在娛樂中學習文化內容。

結合在地智慧與新文創教育,不僅可以通過數字化工具和新媒體技術創新性地展示和傳承文化,還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多重性和去中心化理論,使文化成為動態的、開放的創意資源。在地智慧通過與現代技術、創意產業的結合,不僅為教育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做出貢獻。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2:10pm

爱垦APP:“情动转折” vs 现象学

“情动转折”与现象学有明显的理论渊源,特别是在对感性经验、具身性和知觉的探讨上联系密切。但“情动转折”并不完全属于现象学的领域,其研究范围更广,涉及社会、文化和权力结构中的情感分析;它是跨学科的理论发展,涉及哲学、文化研究、社会学、情感地理学、性别研究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更多现代文化和社会研究的内容。

现象学的感性基础

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工作,强调对感知、体验和身体的分析。梅洛-庞蒂尤其在其著作《知觉现象学》中强调了身体作为理解世界和存在的媒介,这与“情动转折”中的许多观点有相似之处。“情动转折”从现象学那里借鉴了对感性经验的重视,尤其是对身体的体验、知觉和存在如何形塑我们的世界观的关注。

感性与情感的现象学维度

“情动转折”在很多方面延续了现象学对情感和感性经验的探索。现象学注重第一人称经验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感官与世界互动,这为“情动转折”提供了理论背景。情动转折则探讨情感在社会、文化和权力中的作用,常常结合现象学的关注点,探索情感的具身性(embodiment)和存在体验。

多学科交叉

“情动转折”不仅仅限于现象学的哲学范畴,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多个领域。它探讨的是情感和感性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过程,关注情感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超越了传统现象学对个体感知的专注。

权力与情感的社会性

现象学传统上更多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而“情动转折”则试图理解情感在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例如,许多“情动转折”的学者探讨了情感与身份认同、性别、种族、政治等问题的关联,这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分析,而不仅仅是现象学式的对感知和体验的关注。

与后结构主义的联系

“情动转折”还受到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德勒兹福柯等思想家的理论。这些理论强调情感和感性在权力、知识生产中的作用,而现象学并不专注于这些社会层面的分析。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3:58pm


爱垦網评注: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人文科学研究通常涉及对文本、文化现象、历史资料等的深度分析与诠释,再依赖这些文本、文献、哲学思想或文化背景,来构建本身的理论和论点。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从现有的经典文本、二手资料(如学术论文、书籍)中寻找相关的数据与论据,以支持手中的分析与论述。这种做法是被人文科学领域广泛接受的。只要有关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并通过系统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与阐释,便能形成学术上可接受的论点。

另一方面,除了文本分析,许多前沿的人文研究也会融合跨学科的数据或新方法论,如结合社会学调查、文化分析,甚至技术领域(如电影研究、数字人文)的数据和工具,来拓宽和深化研究。

扎根方法论(Grounded Theory)

将个人在文创领域的经营经验注入到研究中,可以算作一种扎根方法论的应用,同时也能够归入人文科学范畴。具体来说,这两者的关系和方法论的选择取决于你如何将经验与理论进行整合。

扎根理论与经验

扎根理论是一种来自社会科学的方法,强调从实际经验出发,逐步归纳出理论,而不是预先设定框架。通过收集实践中的真实数据,反复进行编码和分析,从中发现模式或理论。因此,如果你将个人的经营经验作为研究的核心数据源,并通过系统分析这些经验来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那么这种做法符合扎根理论的方法论框架。

人文科学与个人经验

在传统的人文科学中,个人经验同样可以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但更多是通过自我反思或现象学分析来理解经验的深层意义,而不是像扎根理论那样系统地从实践中归纳出理论。例如,在文创领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海德格尔维柯克里斯蒂瓦等哲学家的理论,以阐释个人经营经验中的情感、文化或存在性意义,从而把这些经验提升为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这类研究虽然基于个人经验,但最终目的还是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与实践进行反思与分析。

跨界的可能性

我们也可以选择结合两者。例如,将个人的经营经验与扎根理论的方法相结合,用实地经验作为基础数据,然后通过人文哲学、文化理论等框架进行解读,这样的研究既具备实证基础,又体现出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在文创领域,结合经营经验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文化产品的运作逻辑、情感转化与市场反应等实际问题,从而丰富理论分析的实践层面。

总结来说,将个人的经营经验融入文创研究既可以是扎根方法论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人文科学的视角进行诠释。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形成跨学科或跨方法论的综合性研究。

人文科学研读班

弦論研究専題 1   弦論研究専題 2

肖礼彬·做好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六点要诀

李慶芳·腦到:關照~鍛鍊你的深度思維

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

用研掌握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9, 2024 at 11:53am

爱垦APP: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2

爱垦網之前在讨论意念科学时,曾提到机械人真的和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对传统教育将造成不小的的冲击。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它的机会又是什么?

对传统教育的机会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AI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能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分析学习风格和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兴趣和潜力,突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识别出他们的优势和薄弱点,从而精准地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在AI的辅助下,可以更加自主地规划学习路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跨学科与系统思维AI技术的发展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整合量子物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技术哲学,教育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帮助他们在复杂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AI分析不同学科的关联,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跨学科学习,知识整合变得可能,综合性思维得以培养,从而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AI辅助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并通过技术哲学和系统思维训练,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创造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AI和自动化能够替代许多重复性任务,这反而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专注于创造力与协作能力培养的机会。未来工作需要更高水平的创造力和人际协作,这些都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技能。

AI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繁琐的工作,腾出时间进行创意和创新活动。教育的重点将从知识的积累转向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虚拟学习平台和AI支持的协作工具,学生可以与全球的同龄人互动,跨文化、跨学科地学习与协作,提升全球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


伦理与技术反思教育的机会:AI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学生具备深刻的伦理反思能力。未来的教育可以通过引入技术哲学、量子伦理等新兴学科,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它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教育可以专门设立关于技术伦理的课程,培养学生对AI、量子计算等技术背后隐含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对未来技术应用的反思性认知。

教育也可以通过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技术技能,还具备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思维,能够应对复杂的技术世界。

AI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深刻的,技术加速、记忆外化、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都在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AI也为教育提供了诸多机遇:个性化学习、跨学科整合、创造力培养、伦理反思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机遇重新定义其角色,将技术作为增强人类心智和社会合作的工具。在AI的辅助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成为培养未来全球公民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平台。

这对企业的培训、学习型社团的转型,以及乡产学的推动也一样管用。(爱垦網内部探讨整合笔记)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9, 2024 at 3:01a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在量子态上互相关联,彼此纠缠在一起,即使它们之间相隔很远的距离。通过量子纠缠,一粒子的状态会即时影响另一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种现象看似违反了经典物理学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极限(光速),因此在物理学界被认为是非常神秘和深奥的现象。

量子纠缠的核心特点:

1.即时关联:两个粒子纠缠后,无论它们分开多远,一旦测量了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被确定。这种关联是即时的,不受距离限制。

2.不可分性:纠缠态的粒子不能被简单地视为独立的粒子,它们共享一个整体的量子态。因此,单独描述某一个粒子的状态是不完整的,必须考虑整个系统。

3.非定域性(Non locality)量子纠缠表明,在量子尺度上,物理系统的行为并不受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尤其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纠缠态表明粒子之间的影响似乎是“超越距离”的。

4.“贝尔不等式”与实验验证: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提出的“贝尔不等式”通过实验检验量子纠缠现象,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预测优于经典物理学。这些实验表明,量子纠缠确实存在,并且粒子间的关联无法通过局部隐变量理论解释。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9, 2024 at 2:30am

爱垦APP: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意念科学”
(Noetic Science,亦译“心智科学”)量子纠缠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对“非局限性”和“跨越时空联系”的关注。“意念科学”提出意识可能是非局限的,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与量子纠缠中的粒子无论距离多远,仍能保持关联的现象类似——

非局限性(Nonlocality)量子纠缠表明,在量子世界,信息可以一种超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方式传递。“意念科学”中的某些理论,如集体意识、宇宙意识,强调意识也可能超越个体,具有非局限性。

心灵与物质的交互:“意念科学”关注的是意识如何与物质现实产生交互作用,而量子纠缠表明,粒子的量子态可能超越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对非线性、非经典物理规律的探讨,为“意念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探讨意识影响物质世界的可能性。

即时性:量子纠缠中的即时关联性(即一粒子的状态会瞬时影响另一粒子)常被用于类比“心灵感应”、超感知觉等现象,“意念科学”也试图解释这些超越传统科学的心灵现象。

虽然量子纠缠和“意念科学”的研究方向不同,一个是量子物理学的核心现象,另一个是关于意识和心智的跨学科领域,但它们的理论探讨在“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上有相似的哲学意蕴,因此常被联系在一起。

“即时关联”(Instantaneous Correlation)vs. 卡尔·荣格(Carl Jung)“同步性”(Synchronicity)理论

二者有一定的关联。尽管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量子物理学和心理学),它们都涉及某种跨越常规因果律的关联和现象,因此在某些层面上具有相似的哲学背景。

荣格的“同步性”理论:

“同步性”是卡尔·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两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一种“意义上的关联”彼此联系起来。荣格认为这些事件的“同时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心理或精神意义,而非简单的巧合。

同步性的核心要点:

1.非因果性:同步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物理因果链,它们是通过意义而非因果关系联系的。

2.共时性:同步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且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意义感。


3.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同步性可能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有关,某些共通的原型或象征可能在这些同步事件中被唤起。


4.精神与物质的交汇点:同步性探讨的是心理现象与物质现实的交叉点,暗示着心灵与物质可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关联,而不仅仅是分离的两个领域。

“非局限性”、“即时关联”与同步性:

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与荣格的同步性理论,有着某些相似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在超越因果关系以及跨越时空的关联方面。

1.非局限性与超越时间空间的连接:

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之间的关联是非局限的,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也能即时产生关联。这与荣格的同步性理论相似,后者指出没有直接的物理因果联系,但事件之间仍然通过某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方式相关联。

2.即时关联与共时性:

量子纠缠中的即时关联,意味着远距离的粒子状态会同时发生变化,这种同时性与荣格所描述的同步性中的共时性相呼应。荣格认为同步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具有深刻的心理或象征意义,而量子物理则从物理的角度描述了这种现象。

3.意义上的关联与量子意识的解释:

一些探索量子意识或Noetic Science的科学家认为,量子现象如纠缠可能为某些心灵现象提供解释。例如,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现象,可能被用来解释如心灵感应或同步性这种“超自然”的心理现象。虽然这些理论在科学上还没有广泛接受,但它们为荣格的同步性理论提供了潜在的物理学背景。

4.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性

荣格认为,心灵和物质在更深层次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步性现象正是心灵与物质相互联系的表现。而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也暗示了物理世界中粒子之间的深层关联性,某些解释认为这反映了一个更统一的“宇宙网络”,心灵与物质的分界可能在这种网络中消失。

虽然同步性、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分别来自心理学和物理学领域,它们都探讨了超越经典因果律的现象。荣格的同步性理论为探讨心理现象提供了超越传统因果链的视角,而量子纠缠及其背后的非局限性,则在物理学层面上表现出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关联。因此,二者在跨学科的哲学讨论中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用来探索心灵、意识与物质世界的深层次关系。(爱垦網内部讨论笔记)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8, 2024 at 12:21pm

路易·阿尔都塞的《阅读〈资本论〉》

这是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及其团队在1970年出版的理论著作,旨于通过结构主义方法,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而阐明其核心理论。
重点:

断裂理论

其概念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从早期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向科学性更强的思想的转变。这种断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转折点,标志着马克思从一种“人本主义”转向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的工作视为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他批评了那些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看作是另一种意识形态的人,强调马克思的科学性在于其方法论的独特性。这种革命不仅是思想内容的改变,更是方法论和认知模式的根本转变,为社会和政治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资本论》的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阿氏引入了“问题域”(problematic)的概念,指的是某一理论体系中,问题被提出和解决的具体方式。这种分析方法帮助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且如何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框架。

传统历史唯物主义中线性的历史观要打破,需要一种多重决定性和结构性的历史观,因为社会结构是多层次的,而这些层次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了历史的进程。

 

理论断裂(Epistemological Break)

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理论断裂”,这标志着从早期人本主义和意识形态性的思考转向了科学的、结构性的分析。

从意识形态到科学: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较大,具有人本主义倾向。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摆脱了早期思想中的意识形态束缚。

方法论革命: 这种断裂不仅是内容上的变化,更是方法论上的革命。马克思采用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概念体系,如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来理解社会和历史。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再生产

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认为意识形态是维护和再生产现存社会关系的关键工具。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他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ISA)的概念,指出教育、宗教、家庭、媒体等机构通过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思想革命的挑战: 要实现真正的思想革命,必须认识并挑战这些深植于社会结构中的意识形态机制,从而打破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革命:
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主张对社会和思想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强调结构对个体和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反对主体中心论: 他反对传统哲学中将个体视为自主、中心的观点,认为个体和思想都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所决定的。

思想的客观性: 思想不是个人主观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和物质条件的反映。因此,思想革命需要在结构层面上进行变革,而不仅仅是改变个人的观念。

哲学作为阶级斗争的形式

阿尔都塞将哲学视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认为哲学斗争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哲学的政治性: 哲学并非中立的理论探讨,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功能。不同的哲学思潮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视角。革命性的哲学实践: 通过发展和传播革命性的哲学思想,可以挑战和改变现存的社会秩序,为社会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科学理论的自主性

科学理论的自主性让科学独立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具备自身的逻辑和方法。科学与意识形态有所区分;科学提供了对现实的客观分析,真正的理解理论体系,才能和改变社会。换句话说,思想革命不仅涉及到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转变。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一开始便歪曲和遮蔽现实,受到主观主义的束缚。(愛墾網内部分析笔记)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5, 2024 at 10:12am

詭異的Drift或Duree:文案本質是詩

從具體的廣告環境中,把文案抽離出來進行閱讀,這些文案仿佛具有了獨立的生命,因而提供了一種觀察廣告文案的新角度。

如果把廣告活動看做一種儀式的話,那麽,在這個儀式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廣告文案。廣告文案就像某種神秘的咒語。在很多宗教儀式中,咒語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輕念咒語,人與宇宙萬物間溝通的開關一下子就打開了。好的廣告文案也是如此,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廣告語,對消費者而言,仿佛是撬動心靈之門的按鍵。消費者被真實所觸動,然後領會、感悟,最終參與到消費的過程中。對於廣告活動而言,好的廣告文案,是靈魂,是活力之源,具有咒語一樣的魔力,它會觸發廣告效果的能量場,創造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

咒語雖然是一種語言形式,但這種形式必然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質。咒語是不可知的世界與可知的世界之間的橋梁,所以它必須創造一種表達方式,在其中必然有不可解的要素。這正是咒語的魅力和魔力所在。廣告文案也是對語言的一種重新發現和定義, 它把商品同消費者關係中不可知的層面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像咒語一樣激發消費者,形成對商品的感應。因而,廣告文案的語言表達必然具有某些反日常語言的特性,只有對語言的陌生化,才能讓語言本身的力量充分顯現。

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來去自如,所以,創作出一流文案的人必定是通靈者。他(她)雖然生活在常人中間,但就像遊弋在世間的貓一樣。貓的目光經常穿透了物質之墻,由於看到了前世、來世,以及其他豐富的跡象,它的眼神當然是飄移而詭異的。我看到許多優秀的文案創作者都具有貓一樣的神態與特質。無論他們呈現出怎樣的形態,或溫順、或威猛、或萎靡,無論他們是蜷伏,還是伸展,在特定的時刻,他們的眼中總是瞬間閃爍出迷離而決斷的光芒,就像貓在散漫的行走中突然警覺到未知形體的存在。

優秀的文案創作者,是社會的神經末梢。他(她)所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但代表了不同群體最隱秘和最真實的內在需求和意識。他(她)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個體心理最細微的變化是如此敏感,以至於發出囈語一樣的呻吟,這種表達的結晶應該是詩,但同商業文化結合的時候,就成為了廣告文案。如南方朔先生所言,廣告文案是介於詩與非詩之間的。廣告文案用語言的形式凝聚和提煉了消費者的情感,並建立其同商品之間的精致鏈接,因而對消費者產生了引導和感染的力量。這是一種暈染,廣告文案賦予商品動人的意義和價值,吸引消費者關注和擁有商品。

(摘自:陳剛·序 李欣頻《誠品副作用》;本文作者為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延續閱讀:文創叙事咒語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 2024 at 9:03p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呼唤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

以下三个成功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陈明发博士曾在爱垦網讨论过的“evocative object”概念,它们都融合了象征性、文化内涵和用户体验:

1. Google's AI-Powered Art Project (Magenta)

Google 的 Magenta 计划是个使用人工智能(AI)创作音乐、视觉艺术和其他形式作品的平台。该项目结合了先进的技术与创造力,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输入生成复杂的艺术作品。这种互动模式鼓励用户与技术共同创造,从而激发个人的创造力。

其特点是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个性化创造过程,赋予用户艺术家的身份,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3. Sifteo Cubes

这是一套互动型玩具,结合了物理触控和数字交互。每个小立方体都具有独立的显示屏、传感器和互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晃、移动或点击这些立方体来进行各种创意活动和游戏。

它通过物理和数字交互,增强了用户的沉浸感和参与度。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娱乐功能,还鼓励用户通过互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

3. LEGO Ideas

这平台允许用户提交自己的创意设计,并通过公众投票和评审来决定哪些设计将被实际生产。这个平台成功地将用户的创造力和集体智慧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体现了互动性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它通过集体创造力和参与式设计,成功地将用户的想象力和创意融入到品牌的产品线中,创造了高度个性化和象征性的玩具。

这些产品在各自的领域中成功地实现了用户的深度参与、创造力的激发和象征性表达,对开发“evocative objects”极有价值的参考。


在某种程度上,短视频服务领域的TikTok 和抖音符合“evocative object”(呼唤型造物)的理念,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户生成内容 (UGC)

创意表达平台: TikTok 和抖音都是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平台,允许用户通过视频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这种方式鼓励用户利用短视频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文化背景。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创作和发布内容的工具和空间,使得每个用户的视频都可以看作是一种“evocative object”——即具有个人象征意义和文化表达的数字作品。

呼唤性和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内容互动,甚至可以通过模仿、挑战等方式进行多次创作,这种互动性和内容的不断迭代和演变正是“evocative objects”理念中的互换性。

文化表达: TikTok 和抖音上的内容往往反映了用户所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从舞蹈、音乐到语言和时尚,这些平台成为全球文化交流和创造力展现的场所。这种跨文化的内容创造和传播方式与“诗性思维”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有着共通之处。

社会意识: 虽然虚拟平台本身并不是专门为环保、ESG等社会议题设计的,但用户可以利用平台传播相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用户可以通过创作内容来推广环保产品或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这种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evocative object”。

诗性叙事: 很多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形式传达诗性内容,结合视觉、声音和节奏,营造出一种诗性氛围。这种表达方式与Vico的“诗性思维”紧密相连,展示了如何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来触动和激发创造性思维。

短视频的情感共鸣: TikTok 和抖音的视频通常通过简短内容迅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与“ecocative objects”设计中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的理念相符。视频中的音乐、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能有效地触动观众的内心,形成强烈的情感链接。

TikTok 和抖音多方面都符合“evocative object”理念,尤其是在用户创造力的激发、文化表达和互动性方面。尽管它们是数字平台,而非物質产品,但它们成功地将用户体验、文化内涵和创造性互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今数字时代的重要文化创意载体。

相关:

陈明发博士〈TikTok年代:刷亮华团品牌路径图〉

Jeffrey M. O’Brien·TikTok经济时代

爱垦搜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