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陳明發的詩《金屬疲憊》
翻越了電腦程序
從手機私己設置爬出來
一步一步走進個人抉擇的頁面
一直追一直問, 網路創作
真叫四海矚目知音來?
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之後是讚
食指的聆聽沒留意到什麼
個性已金屬疲憊成一團團
低像素的視線,天才
還没從隧道中摸出来
(7.2012)
[Photo Credit] bedtime stories by Stanislav Mironov
Tags:
Albums: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Comment
涂年根·海德格爾的沈默觀及其對敘事交流的啟示 6
無獨有偶,今年的兩會期間。有記者詢問總後政委劉源有關解放軍某少將的父親是否涉嫌違法違紀時,劉源也微笑著回答:“你懂的”。記者會詢問劉源上將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這位記者知道劉源對於這個話題有話可說。
這與後者在此次軍隊反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據媒體報道,正是作為總後勤部政委的劉源的堅決鬥爭和不斷舉報,才最終將谷俊山拿下,並拔出蘿蔔帶出泥地將徐才厚的腐敗線索曝光,最後甚至牽連到了另一位高層將領。因此,劉源回答“你懂的”才是真正的有話可說的靜默,是“有中之無”。
第五,敘事空白也是一種敘事交流的形式。用海德格爾的話說“沈默是一種話語”,而且是比真實的話語來說更原始,更基礎的話語形式。它是一切話語的來源和依托。相對於已經去蔽的世界而言,處於沈默和遮蔽狀態的世界無疑是更為基礎的,沈默和遮蔽因此也就成了言說和去蔽的源泉和前提。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已言說的,以多種方式源自未被言說的”,無論後者是—個尚未被說者,還是那種超越於言說範圍的必須不被言說的。法國哲學家薩特對此也曾有過深刻的論述。他指出:
所以,從一開始起,意義就沒有被包含在字句裏面,因為,恰恰相反,正是意義使我們得以理解每個詞的含義;而文學客體雖然通過語言才得以實現,它卻從來也不是在語言裏面被給予的;相反,就其本性而言,它是沈默和對於語言的爭議。因此,排列在一本書裏的十萬個詞盡可以逐個被人讀過去,而作品的意義卻沒有從中湧現出來,意義不是字句的總和,它是後者的有機整體。
如果讀者不是一下子就在幾乎沒有向導的情況下達到這個沈默的高度,那麽他就什麽事情也沒有做到。總之,如果他不是自己發明出這個沈默,如果他不是把他喚醒的字句納入這個沈默裏面,他就什麽事情也沒有做成。
倘若有人對我說,應該把這一行動叫做重新發明或發現,我要回答說:首先這樣一種重新發明將是與第一次發明同樣嶄新、同樣獨特的行為。
其次,尤其重要的是,既然一個客體前此從未存在,那就談不上重新發明它或發現它。因為如果說我在上文說到的沈默確實是作者瞄準的目標,至少作者對之還從來沒有經驗;他的沈默是主觀的、先於語言的,這是沒有字句的空白,是靈感的渾沌一體的、只可意會的沈默,然後才由語言使之特殊化。
與此不同,由讀者產生的沈默卻是一個客體。而且在這個客體內部還另有一些沈默:這就是作者沒的意圖,它們離開閱讀使之出現的客體就不會有意義;然而偏偏是它們組成客體的密度,賦予客體以它獨有的面貌。
說它們沒有被表達出來還嫌不夠:它們正是不能表達的。正因為如此,人們不能在閱讀過程的某一確定的瞬間找到它們;它們既無所不在,又無處藏身……這一切都從來不是現成給予的;必需由讀者自己在不斷超越寫出來的東西的過程中去發明這一切。
當然作者在引導他,但是作者只是引導他而已,作者設置的路標之間都是虛空,讀者必需自己抵達這些路標,它必需超過它們。一句話,閱讀是引導下的創作。[3]119-120
上一篇 》
涂年根《海德格爾的沈默觀及其對敘事交流的啟示》7薩特認為,文本的意義來自沈默和對於語言的抗議,他對敘述中的沈默和空白的意義,強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薩特也意識到沈默是語言的基礎和來源,並強調認識到這種沈默,對於文本接受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他的沈默是主觀的、先於語言的,這是沒有字句的空白,是靈感的渾沌一體的、只可意會的沈默,然後才由語言使之特殊化。”在這個問題上,薩特與海德格爾的見解驚人地一致。同海德格爾一樣,薩特也指出了另外一種空白:作者沒有明言的東西。
同時,他也指出了讀者在實現這些沒有明言的東西過程中的重要性。用他的話說,作者只是一個引導者,讀者才是文本的真正的創作者。任何閱讀行為都是作者引導下的空白填補行為。
總之,海德格爾的沈默觀對於我們認識語言,與生俱來的局限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他認為沈默與言說並不是對等的關係,言說只是沈默的一個瞬間。沈默是本體,是基礎,而言說則只是沈默的去蔽和澄明。海德格爾的沈默觀對於敘事交流具有重要的啟示。
因為敘事交流中也會有沈默和靜寂——敘事空白,而敘事空白與敘事交流的關係正好可以對應沈默與話語的關係。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這幾點啟示:
首先,敘事空白對於敘事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敘事空白是敘事交流進程中的現象。
再次,敘事空白不是沒有事件信息,而是信息被敘述者所壓制。
再次,敘事空白的理解和闡釋,要以敘事交流的順利進行為前提。
最後,敘事空白也是一種敘事交流的形式。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200.
[2]Heidegger,Martin,On the Way to Language,translated by Peter D.Hertz,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71:122.
[3](法)薩特.薩特文論選[M].施康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4]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3.
[5]董衡巽,編選.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83.
[6]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823.
[7]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43.
[8]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4.
“文化認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對自身的文化接觸經驗的理解與再建構,依Polkinghorne(1988)的看法,人的“體驗∕經驗”充滿著各種意義,如果想要探索這些意義,一個直接而立即的方式就是去探究人的“敘事∕敘說(內容)”(narrative),因為這是人將自身經驗加以意義化的主要形式,而敘事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將自身的經驗賦予時間性和情節。由於敘事提供人們意義建構的工具,透過分享彼此對事實的詮釋,亦有助於凝聚社群,因此敘事的概念對於文化的研究而言非常重要。(Bruner, 1990; Hammack, 2008)。
而將個人的經驗、遭遇以事件及情節方式與自我概念相連結的敘事,稱為生命故事(life story),生命故事在認同發展過程中充任個人和社會心理功能,從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認同的發展,與敘事息息相關,學者甚至以“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稱之(McLean, 2008)。為了使個人認同與其親身經驗和遭遇相協調,生命故事並非一成不變,一方面其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新的故事主題來接納陌生經驗,另一方面也會以既有的認同來同化對新事物的理解,個
人認同的問題與生命故事的創造乃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期發展的兩大特色(Pasupathi, Mansour & Brubaker, 2007, p. 86)。從個人敘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事人對生活經驗如何做首尾相連的解釋,並對其行為之意義及目的有所瞭解。(胡紹嘉, 2012《旅歷台灣,返想中國: 一位來台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台灣《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一期,2012年4月,頁43-87)
詩性智慧: 對當代中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Photo Credit:The Museum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s,Australia)
運用維柯詞源學之視角深度,挖掘幼兒遊戲中蘊含的詩性智慧,可為當下中國幼兒遊戲的發展提供如下啟示:
1. 詞源追溯見證教育本真。挖掘維柯教育方面的部分詞源可以證明:在各種語言中,許多名稱所表示的事物,雖然不被感性所知覺,可是一旦追溯它們的起源,就會發現,人們對事物的命名,於無意中自然地彰顯出知識的起源和原則,也即“名稱”和“事物”統一。
歷史由於歲月的遷移以及語言、習俗的變化,流傳至今,原來事實真相已被虛偽傳說遮掩起來了,而語言是最重大的見證,它可以讓我們通過詞源的追溯見證教育的本真。幼兒在遊戲中的種種表現,再次印證了教育中核心詞匯的原初本義,比如:
“自然即出生、本能之含義”;“真理即是創造”;“人道與文明的關係”;“教育中身體訓練和精神陶冶的融合”;“觀察與邏輯的一脈相承”;“啞口無言與教導血脈相傳”;“能力、誠信、友愛、責任之間的緊密相連”。
諸如此類的詞源追溯,真切地告知我們:沒有任何抽象能力的原初人,在創造詞匯的時候,就好比我們的幼兒一樣,完全憑借著自身的感性認識,命名各種事物,事物的名稱一定表達了該事物的確切含義。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需要有追根溯源的意識,拋卻陳腐之念,摒棄功利之心,尋根求真,回到原點,順應兒童本性,遵循兒童規律。
2. 珍視幼兒的詩性智慧。詩性智慧是幼兒本有的一種最原初的、創造性的智慧,這種智慧根植於兒童的本能和本性之中,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智慧。這種智慧的出現是原初人無知之性的必然反映,他們的身上本能地帶有這種詩性智慧:對遼遠事物的不確定性、對未知事情的恐懼性、先天具有的強烈的想像力、廣泛的社交性、旺盛的好奇心、豐富的情感性。這些本能的智慧如何體現出來並發揚光大進而變成玄奧智慧?
維柯以詞源和歷史進行了充分證明:在實踐中,這種詩性智慧說白了就是一種實踐智慧,是一種做中學的智慧。幼兒的成長離不開遊戲,幼兒在遊戲中的種種表現,可以將他們的詩性智慧酣暢淋漓地發揮出來。因此,整個中國幼教領域,無論社會、國家、社區還是園長、幼師和家長,一定要站在幼兒的立場上,創設合宜的自然、自由、自在的環境,大到學前教育立法、學前定位、管理制度、政策文件,小到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師角色、課程設置等,均應遵從幼兒的詩性智慧,讓幼兒成為幼兒,讓幼兒原本五彩繽紛的世界更加絢麗多姿,讓中國的幼教充滿人道。
綜上所述,維柯通過追溯詞源,揭示了原初人類認知世界的獨特方式——詩性智慧,這無疑是深刻的。正是這種詩性智慧指導著原初人類對周圍環境的反應,從而產生了後世邏輯思維中的隱喻、象征、語言、神話等“形而上”的形式。而人類的詩性智慧在幼兒遊戲中得到充分印證。將遊戲的權利歸還給孩子,允許幼兒對遊戲進行充分探索既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無疑亦是掌握教育真諦的可贊之舉。'(宮盛花 戰加香,2019 《幼兒遊戲詩性智慧的回歸》2019年01月11日《教育學術月刊》)
思潮庫
Margaret Hsing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維柯·詩人是人類的感官
歷代人文學者之所以推崇“詩”、“詩意”以及“詩性智慧”,多數因為持有與意大利《新科學》作者維柯類似的看法:“詩人們首先憑凡俗智慧感覺到的有多少,後來哲學家們憑玄奧智慧來理解的也就有多少,所以詩人們可以說就是人類的感官,而哲學家們就是人類的理智。”[註]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凡是不先進入感官的就不能進入理智。”
(《論靈魂》)(陳聖生《論詩是原創性的思》,原載《中國詩學》第6輯,南京大學版出版社1999年出版)
[註] 維柯著,朱光潛譯:《新科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頁。
亦舒語錄
發達之人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是苦苦掙扎期,第二是飛揚跋扈期,第三是爐火純青期。
我裝作什麽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做人是要這個樣子,非這個樣子不可。
小郭說:“所謂捷徑,統統是兇險的小路。”
男人絕對不是機會。
穿不起不要穿,穿身上就不要緊張。
解釋永遠使人疲倦。
沒有人愛我,我更要自愛。
據說,英女皇自小就接受儀態訓練,她五、六歲時在用膳當兒,就有褓母故意站在她身後把杯子碟子摔在地上發出突然音響,開頭的時候她會怔住,回顧,到後來就“處變不驚”,什麽事在身邊發生都可以鎮靜如恒。這便是風度。只有小家子才氣急敗壞,慌慌張張,探頭探腦,好奇、是是非非。
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企圖,很少能為別人利用。
記住——永遠只與比你高一等的人起爭執。
外國女人最佳氣質,便在這種含蓄而近乎冷淡的表現。
我記得同學琳達那年才十九歲,生父去世,她趕回家奔喪,兩星期後又回來上學,面不改容。
我實在忍不住,問琳達:“你不傷心?”
她笑笑:“我只是不露出來。”答得好!
露出來有什麽用?為什麽要呼天搶地博取旁人同情?旁人再同情她,死人豈能復生?洋人不做無謂的事,做人是自己做,並不是做給社會看。
至於各位同班同學,也並沒有安慰她,我問他們:“琳達父親去世,你們為何只字不提?”
他們答:“如果沒有實際表現,切忌瞎表示同情。”
答得更好!偉大的空言有什麽用?說時容易做時難,空口說白話,諸多意見,到頭來又不打算動一只手指頭,有什麽用?
依我的看法,與任何東西,任何人發生難舍難分的感情,都是非常危險的事,可避則避,如果可以甘心不談戀愛,連戀愛都不必談。這才是自愛之道。
一顆明星是一顆明星。可露的只是她的光。不是她的本質。可憐的明星。
每個人都有好處,但是外在美總比內在美占便宜,這我是相信的。如今大家都那麽忙.美麗即使再淺薄一點,也還是人所共睹的,發掘內在美要多少的精神與時間,背熟了三百年來的英國文學又如何。
一個人,只要能夠歡喜過幾年,也已經算是造化,世上哪有不散的筵席、永遠的基業,千秋萬載,讓你一直開心?
我不喜嚕蘇,故此努力做到有發言權的地步。
女人。我喃喃地想:一個女人是一個女人,要緊關頭一張文憑與數本著作簡直擋不住什麽。
古龍的武俠小說說得對,你最好的朋友便是你最大的敵人,因為他們才知道你的弱點。
一個人,當她知道生命會隨時離她而去,自然變得瀟灑,不再計較。
亦舒語錄
有很多好的女孩子是不可以娶來做老婆的,有很多好書是不適合睡前閱讀的,解決了日常生活問題之後,才可以有心情去買古董,坐靚車,穿皮衣,現在有人送一套水晶酒杯給你,你有什麽用呢?你急需的是一個電飯堡。
男人的本性要在月入三萬元以後才看得清楚,現在我要是嫁一個小職員,到我五十歲。要不已經挨得一頭白髮,要不他發財了,找小妞去。有哪個男人發了財不心癢難抓?越是蹩腳的男人越壞!小職員對著老婆不外是因為他沒有地方可去!
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也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還是錯。
愛人只要能改變你的心境,令你快樂,已經足夠,何必要改變你的環境?
女人就是這麽簡單,只要聽幾句動聽的話,只要拍拍她們的手臂,只要稍微和顏悅色,她們便會去賣命。
甚至不需要騙她們,她們本身已是編故事的能手,再不開心的時候,她們也會安慰自己,添一件衣服,買一盒胭脂,第二天又淒酸的起床再一次做人。
女人要有女人的含蓄。女人要有一種曖昧的姿態——明明知道男人說謊也不會拆穿,而男人也知道她知道男人在說謊,如此一種疑幻疑真的感覺,是女人最大的魁力。
我們只愛肯為我們犧牲的人。想要我們犧牲的,我們恨他。
一個人聰明固然好,聰明人洞悉先機不會吃虧,可是你毋需讓全世界人知道你是個聰明人。
成熟的人應對什麽都沒有反應。
其實牛肉面好吃得離奇,色香味俱全,但小姐們吃東西,講究情調:法國宮廷式裝修、雪白細麻桌布、銀餐具、鮮花,最好還有提琴手在身邊奏情歌,屆時吃橡皮她們也認為夠味道,在燭光下誰看得清楚呢?
其實人人都只知道他自己,人人都這麽寂寞,到難關時,誰都幫不了誰,從小訓練自己死了這條求人的心,未嘗不是好事。
亦舒語錄
聰明人都懂得維持緘默,聰明的女人尤其不可話多。
毫無疑問,他是追求女人的老手。老手與熟手永遠給人安全感,他們永遠知道在恰當的時候做些什麽事,說些什麽話,永不出錯。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重頭開始只有更好,別放在心上,世上太多男人,太少時間。
快樂不可過分招搖,會引人妒忌,吃虧的還是自己,只好找個與我成功沒有直接關系的朋友。
做人至要緊是快樂,是哪一種的快樂根本不要緊。
人生在世,小聰明只會令我們痛苦,只有大智慧方能解脫我們。
最最愛的甭提起,放在心底。
空氣混濁,人情涼薄。
在她們那個場子出入的,都是聰明女子:不聞不問,視若不見,聽到也裝作不知。
亦舒·為什麽
一位先生的名字叫“薇閣”,在男人來說,這樣的名字也可算是美麗得登峰造極了。我記得簡而清的父親叫“琴齋”。仿佛遙遙的與薇閣對上了。我也問過這先生,名字是誰取的,他說是父親。有排行嗎?有。但不是這個別號,薇閣是念書時候才用的,其他兄弟叫什麽?答案:但笑不語。中年人總有點矜持。“薇閣”令我引起無限聯想。他父親是秀才,是否當年有一個名中帶“薇”字的女子進入他的生命。為什麽“薇”字與“閣”字要配在一起用。一萬個為什麽。
亦舒·香閨?
我知道我不漂亮。但這並不阻止一個女人的房間像“香閨”。我房間永遠像寄宿生時期。書桌、筆、打字機、一張雙層床自香港運至臺北,再運回來。小電視機、臺燈、椅子,完了。住過宿舍的人都約模知道房中只備一張椅子,免得異性朋友坐得太舒服不肯走……總之看完《柳毅傳》馬上可以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坐在地板上看電視,拿一句炒青豆吃得“啪啪”聲,真是青春長駐,可悲,數十年如一日;這不是兒時的暑假嗎?水晶化妝臺,粉紅花墻紙,白色地毯,性感睡衣,大頭玉照,全沒。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