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邊拍邊寫詩 游吟女攝影家 AGNES CHONG·高雄岡山文賢菜市場

《愛墾在地慕課》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3 hours ago

愛墾APP: 什麼是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

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是指通過情緒和感情的操控、表達與管理,來影響消費行為、市場活動和社會互動的經濟模式。它關注的是如何將情感轉化為經濟價值,並在各種商業、文化和社會情境中發揮作用——

情感驅動的消費:情緒對消費決策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品牌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聯系,可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使消費行為。廣告、品牌故事和體驗營銷通常運用情感內容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與情感勞動:體驗經濟的一部分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難忘的、情感豐富的體驗來創造經濟價值。情感勞動是指在工作中管理、表達適當情緒(如服務行業員工要表現出熱情、友善等),以達到客戶滿意和商業成功。

情感平台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通過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成為情緒經濟的重要平台。人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傳播情緒,而這些情感互動可以通過廣告、數據分析等方式被貨幣化。情感在這些平台上不僅被表達和消費,還被作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情緒作為文化資本情感不僅能影響個人消費,也能成為文化資本,反映身份、價值觀和社交地位。例如,某些情感體驗(如高端的餐飲、奢華的旅游)與特定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進而成為追求和標榜身份的方式。

情感設計: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要素。無論是產品的外觀、觸感,還是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考慮如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情緒經濟學不僅關注個體情感的消費行為,還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情感價值的創造和分配。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情緒經濟學正變得愈加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社交、娛樂、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緒經濟學可以被視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情動轉折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對情感、情緒和情動(affect)的重要性重新關注的理論趨勢。它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而是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動力。

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情感被視為不只是個體心理的現象,還包括了超越個體、在社會互動、文化生產、物質實踐中的情感流動。因此,情動轉折研究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中發揮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構成和再生產權力關係和社會結構。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關聯

情緒經濟學的研究從情動轉折的角度,可以揭示以下幾個層面的議題:

情感的社會化與商品化:在情動轉折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性力量,它不僅發生在個體層面,也通過集體情感影響社會結構。情緒經濟學正是這種情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的體現:市場、企業、品牌如何利用情感作為一種資本來建構、操縱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市場化:情動轉折特別關注身體與感官體驗,而情緒經濟學中的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部分則是通過設計和調動情感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涉及將情感(affect)嵌入到產品設計、服務互動和消費場景中,創造情感聯結,從而增加經濟價值。

情感勞動與情感治理:情動轉折也強調情感勞動,即人們在工作中必須表達或抑制特定情緒的現象。在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中,員工的情感表現在維持顧客滿意、品牌形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經濟學將這種情感勞動制度化,並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情感進行管理和規范。

情感政治與文化生產:情動轉折研究還關注情感政治,即如何通過情感來塑造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政治認同。情緒經濟學可以看作是情感政治的一部分,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情感成為了消費主義、認同建構和社會規范化的核心動力。


情動轉折的研究為情緒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通過強調情感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被利用和塑造。因此,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情感在市場中的表現,它也是情感如何構成社會互動、集體認同、權力關係和文化生產的體現,正是情動轉折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Comment by Suyuu 11 hours ago

文創出彩又「出圈」的背後 聚焦這個新職業

「您好,請問您要微辣口味還是中辣?」甘肅省博物館藝術生活館內的「麻辣燙」銷售攤位前排起了長隊。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正在為游客們講解毛茸茸「食材」,「這是來自天水的炸洋芋丸子,麻辣燙是我們最新推出的文創『甘肅(不)土特產超級市場』系列之一,像現在比較火的隴西黃芪、甘肅軟兒梨玩偶等都是我們『絨化博物館』IP的產品。」

崔又心從事的職業為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是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發佈的19個新職業之一。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文創產品市場需求變化,文創產品相關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折射出文創市場規模的增長態勢。

崔又心所在的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在文創行業耕耘已有近十年,開發了七大文創IP系列產品近千種。其中,以中國旅游標誌銅奔馬為原型打造的文創玩偶成為「網紅」產品,截至2023年年底,該系列文創產品銷售額達700萬元。

「人文價值、創意設計和情緒價值是人們購買文創產品的主要動因,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更要圍繞新需求研發新產品。」崔又心表示。

作為新一批19個新職業之一,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定義是從事文化創意產品的策劃、結合市場需求設計具有文化元素的產品、對文創產品進行營銷運營的人員。

談及當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的工作,崔又心表示,對於開發團隊而言,既要打磨自身文創產品設計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提高產品宣介運營的能力,更要時刻保持對潮流熱點的捕捉力。

「我們的日常工作包括文創設計開發、文創活動策劃以及文創業態延伸等不同方面。每一次文創產品設計前,團隊成員都會對文物歷史資料進行詳盡收集和梳理,加深對文物本身的認識,設計過後也會反覆推敲產品設計理念與文物是否相符。」崔又心介紹說,現在大家也特別注重短視頻新平台的傳播力,會同步策劃視頻剪輯、圖文編寫等創意形式,讓產品推出後走得更遠。

近年來,各大博物館的文創頻頻「出圈」,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引發持續不斷的「博物館熱」,與此同時,旅游景區、美食餐廳、非遺工作室等也都推出了獨有的文創產品,成為消費市場又一新熱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創產品消費群體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年輕人。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顯示,1990年後出生的消費者佔比超過53%,其中「95後」佔比達30%。

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對於文創產品的需求與要求同步增長,特別是年輕消費者更加注重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與情緒價值,這也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團隊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文創從業者數量持續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並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人才需求的增長也折射出文創產業的發展態勢。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指出,從傳統文化保護到商業化、藝術化再到數字化,文創產品行業正在經歷業態的轉型升級,2023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

與此同時,實用性、審美性與趣味性成為文創產品轉型升級的關鍵點,而這也對文創產品相關從業者和人才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

業內人士表示,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典型的知識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業,也是新興的交叉性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復合型知識背景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掌握創意設計、舞台美術、人文歷史、旅游管理、項目運營管理等多項技能。

「文創產品經歷了『1.0』到『5.0』的發展版本,從最開始注重文化屬性,即借助產品傳播文化元素到如今更倡導產品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其市場需求變化對於我們的實際工作也提出了新挑戰。」崔又心表示,隨著數字文化消費浪潮迭起,文創產品開發也要兼具科技屬性和社交屬性。

「大眾對高質量文創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仍面臨所需人才緊缺的問題,尤其是掌握設計與運營等複合型技能人才缺口仍較大。」崔又心表示,期待伴隨新職業公佈,未來大學專業設置、行業協會建立、政策支持等方面能夠同步推進,讓文創產業相關人才儲備更加充足、文創產業發展前景更加廣闊。經濟參考報 | 2024年10月09日;原標題: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讓文創出彩又「出圈」)

相關: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2:52am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地方情動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語境下,「地方」(place)的概念是否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plane)相對應,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兩者的功能和內在特質。

情動轉折與地方

情動轉折關注的是情感、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它強調情感並不是個體化的,而是被文化、歷史和物質性塑造,並在「地方」中得以具體化。因此,「地方」不再只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情感交織的一個動態場域,一個「在場」的集體體驗場所

德勒茲的「平面」概念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平面(plane)有時被稱為「意義的平面」或「生成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它是一個沒有層次和等級、非結構化的開放場域,事物在此生成、流動。平面是一種潛能的展開,是思想、感知和生命的生成空間,強調的是非線性、非中心化的聯系和變化。

兩者的比較與結合

從德勒茲的角度,「地方」可以看作是生成性的、變化中的場域,情感、主體與物質在這里交織和生成,而這一過程具有與德勒茲的「平面」相似的非層次化和流動性。具體而言:


非固定性:情動轉折中的地方是動態的,情感在地方中不斷流動和再創造,這與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無固定位置、總處於生成中的特質吻合。


關係性與生成性:在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的生成不是依賴於個體或中心,而是關係和相互影響的產物。同樣,情動轉折中的地方也是在情感、物質與集體經驗的交匯中生成。


地方與「在場」:德勒茲的平面關心的是「在場」的生成過程,情動轉折下的地方強調情感與身體的「在場」,它們都關注流動中的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地方」可以類比德勒茲的「平面」,因為兩者都涉及情感、物質、主體之間的相互生成和複雜交織。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等同,而是一種功能上的契合,地方在情動轉折中更多地強調與身體、文化、情感的交織,而平面則更強調思想、存在和生成的廣義場域。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25, 2024 at 10:06pm

陳明發《時間病患》

1982年,美國醫生拉里·多西(Larry Dossey)創造了"時間病"(Time Sickness)一詞。現代人其實都是“時間病者”;長期處於什麽事都得快、都求快的狀態下,無休止地和時間競賽,且不自覺自己有病。

時日久了,自然變得緊張、焦慮而抑鬱,老覺得這裏痛,那裏不對勁,開始失眠,健康狀態受損,甚至精神也出現狀況,那就出現實實在在的大問題了。


後現代大哲學家如福柯等,花了許多時間探討社會制度裏的諸種“霸權”現象,所揭示的,是有權勢的人/階級,對一般無覺知者有形或無形的的施暴。在現代時間觀的面前,大部分人未意識到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施暴。

當然,我們有很好的理由這樣對待自己,因爲就像世界經濟論壇發起人Klaus Schwab所說的:“過去,是大吃小的世界;而今,則是快吃慢的世界”。誰都不想被競爭對手幹掉、超越、“吞掉”,唯有做得更多、更快。


宗教界一直呼籲大家“活在當下”,時間病患在每一個當下,却是特別“活”躍;“恐怕來不及了”的“使命感”,使人完全忽略了一個“悠然”、“未來”之美。

治療"時間病"的方法,由重新評估我們跟時間的關係開始。誠如拉里·多西醫生所建議的,首先走出例常的時間安排,使用生物反饋、冥想或祈禱,以策劃新的"時間出口"。(奧諾德《放慢腳步》【45】)

                                          (Source of Photo:https://www.chronobiology.com

(原載:21.5.2021 愛墾網)

延續閱讀

[慢遊靈修] 中間路綫

[慢遊專頁] 詩與逺方


愛墾APP: 婆羅洲的聲音(Voices of Borneo)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25, 2024 at 7:00pm

愛墾APP: 市集·詩性鄉愁呼喚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s)

鄉愁市集」是一個旨在喚起人們對家鄉、傳統和文化的情感共鳴的活動。它通過展示地方特色的物品、食物、音樂和故事,營造一種讓人回憶和感受家鄉溫情的氛圍。結合「詩性智慧」和「呼喚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s)的理念,「鄉愁市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物品交換場所,而是一個深度連接情感、文化和意義的空間。

「鄉愁市集」與「詩性智慧」的關係

詩性智慧是意大利哲學家維柯(Giambattista Vico)提出的概念,強調通過象征、隱喻和感性經驗來理解世界。這種智慧超越了理性邏輯,而是通過感性和情感與世界建立聯系。在「鄉愁市集」中,這種智慧體現在以下方面:

象征與隱喻: 市集中的物品、食物和音樂不僅是具體的物質存在,它們還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例如,手工制作的傳統食品不僅是美食,還象征著家庭、節日和共享的記憶。地方工藝品如編織籃子、陶器等,則象征著代代相傳的技藝和文化記憶。

感性體驗: 市集中的一切都設計為觸發感官體驗——味覺、觸覺、嗅覺、聽覺和視覺,從而引發對過去的情感回憶。這種通過感官與情感的互動正是「詩性智慧」的體現。


文化再現:
市集不僅展示地方文化,還通過互動、講述和表演等形式再現和重塑這些文化,使其成為活生生的、可體驗的詩性智慧。例如,在市集上舉辦的傳統故事講述或音樂表演,是詩性智慧的直接呈現,觀眾通過這些藝術形式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深度和美麗。

「鄉愁市集」與「呼喚型造物」的關係

呼喚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s)是指那些能夠喚起強烈情感和記憶的物體,它們不僅是物質存在,還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記憶和身份認同。在「鄉愁市集」中,呼喚型造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物品的情感聯結: 市集中的物品,如祖母傳下來的手工藝品、家鄉的傳統食品,都是呼喚型造物。它們通過物質形態,將過去的情感記憶帶入當下,喚起參與者的情感共鳴。例如,一件傳統的手工刺繡,不僅展示了精湛的技藝,還可能喚起觀者對其家庭和文化根源的情感記憶。

情感故事與物品的結合: 每件物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些故事賦予物品以獨特的情感價值。在「鄉愁市集」中,可以通過講述與展示這些物品背後的故事,讓參與者與物品建立更深的情感聯結。例如,賣者可以講述他們的產品如何在家庭慶典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不僅增加了物品的價值,還讓物品成為參與者個人歷史的一部分。


互動與參與:
「鄉愁市集」鼓勵參與者不僅僅是被動地消費物品,還通過互動和參與,賦予這些物品新的意義。例如,市集上可以設立手工藝工作坊,參與者可以親自體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這使得這些物品不僅是呼喚記憶的載體,更是創造新記憶的工具。

「鄉愁市集」在文化創意中的作用

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
「鄉愁市集」通過聚焦情感記憶,創造了一種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形式。它不僅展示和銷售物品,還通過情感故事、文化表演和互動活動,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體驗。這種體驗在情感層面上與參與者產生共鳴,使他們不僅記住了物品,還記住了與這些物品相關的情感體驗。


地方文化的情感再現: 市集通過將地方文化符號與個人情感體驗相結合,強化了地方文化的情感意義。參與者在市集中體驗到的地方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再現,而是情感的再創造。這種再創造使地方文化在現代生活中重新煥發活力,並在情感層面上得到新的詮釋。

「鄉愁市集」的具體實施建議

故事化展覽:
為市集中的每一個攤位或展品附上詳細的背景故事,讓每一件物品都成為「呼喚型造物」。這些故事可以是手寫的卡片,也可以是通過QR碼掃描觀看的短視頻或音頻講述。


互動式體驗: 設立互動區域,如手工藝工作坊、傳統食品制作演示區等,讓參與者親自體驗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增強對地方文化的情感認同。


多感官體驗設計:
注重市集中的多感官設計,如播放當地傳統音樂、使用當地植物的香氣等,讓參與者通過各種感官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獨特性。


情感記憶收集項目:
在市集期間,設置一個情感記憶收集點,邀請參與者分享他們與家鄉、物品或文化相關的情感故事,這些故事可以在市集結束後整理成冊或數字化呈現。


「鄉愁市集」通過結合「詩性智慧」和「呼喚型造物」的理念,不僅展示了地方文化和傳統,更通過喚起參與者的情感記憶和共鳴,使地方文化創意具備了更深的情感意義和價值。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實現情感轉向或情感地理學的目標,使地方成為一個充滿意義和情感體驗的「詩意地理」空間。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10:31pm

爱垦APP:情感或情绪变革策略

情感或情绪变革策略(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通常指通过激发个体或群体的情感或情绪,来推动改变的策略。这类策略经常用于社会运动、市场营销、教育和组织变革等领域。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采取行动或改变态度。

這種策略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例如講述引人共鳴的故事、使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設計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或行為等。這些方法旨在打動人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進而促使他們作出改變。

在文化創意和社會創新領域,這種策略特別有效,因為它能夠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感性的體驗,從而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和支持變革。

“情感/喚起變革策略”(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是指透過引發個人的情感反應或喚起深層感受來促進改變的策略。這些策略通常在心理治療、社會運動、教育和市場行銷中被應用,旨在透過激發人的情感、價值觀和內在動機來推動行為改變或意識轉變。

這類策略的核心在於理解和利用情感對人類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喚起情感可以包括使用故事、視覺藝術、音樂、演講或其他形式的表達,這些都能夠引起強烈的情感反應。通過這些情感反應,個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新的觀點、改變既有的態度或行為,並且更積極地參與到變革的過程中。

在非營利組織或社會倡導中,這些策略特別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幫助喚起公眾的共鳴,激發行動意識,從而推動社會變革。例如,一個關於環境保護的活動可能會使用動人的影像或個人的故事來觸動觀眾的情感,使其更加關注環境問題並積極參與保護行動。

情感/喚起變革策略強調通過情感和感受來促進變革,這是一種既強大又具有影響力的變革方式。

喚起理論(Arousal Theory)和引發理論(Evocative Theory)涉及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中的不同概念,儘管它們都與情感和反應有關,但在應用和理論基礎上有著明顯的區別。

喚起理論(Arousal Theory)

核心概念:喚起理論主要關注的是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喚起水平(arousal levels)對行為和動機的影響。這些喚起水平包括生理上的興奮狀態,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表現。

應用:喚起理論在動機心理學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解釋人們如何尋求最佳喚起水平來保持興奮狀態而不過度或不足。比如,在學習或工作環境中,適度的喚起水平有助於提高表現,過低可能導致無聊,過高則可能引發壓力和焦慮。

代表理論: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該定律指出在適中的喚起水平下,個體的表現最為優秀,而過高或過低的喚起水平則會導致表現下降。

引發理論(Evocative Theory)

核心概念:引發理論則更多關注於某些刺激或情境如何喚起特定的情感或反應。這些刺激可以是視覺、聽覺、語言或其他感官經驗,通過引發深層的情感或記憶,從而影響個體的態度和行為。

應用:引發理論通常應用於藝術、文學、廣告、教育等領域,旨在通過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來影響受眾。例如,藝術作品可能會透過顏色、構圖或題材來喚起觀眾的特定情感反應,從而達到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代表理論:在心理學中,這種引發也可以與情感記憶理論(emotional memory theory)相關聯,這些理論探討了情感如何通過刺激物被喚起,並且如何影響長期記憶的形成和回憶。

喚起理論主要聚焦於喚起水平對行為和表現的影響,並且更傾向於生理層面的研究。引發理論則側重於某些刺激如何引發特定情感,並用於影響態度或行為,更多涉及到情感和記憶的心理過程。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7:20am

爱垦APP: 克里斯蒂瓦与段義孚的“地方感性”

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的理论与段義孚的“地方感性”结合,可藉以下方式来深化对地方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符号与语义的异质性:

克里斯蒂瓦强调语言中的异质性与多重意义,特别是通过符号(semiotics)与语义(signification)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用于描述地方感性,通过地方语言、方言、历史叙事和地方文化符号,来表现地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段義孚的地方感性在克氏理论框架下,可看作是这些符号和语义如何通过地方经验和记忆被个人内化和再现的过程。地方感因此不仅是一种物理地理位置的概念,还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意义。

主体间性与地方认同

克氏讨论了主体间性(intertextuality)和主体身份的流动性,这可以应用于地方感性的构建。地方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空间,也是文化和个人经历相互交织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感性是通过多重文本和经验,逐渐形成的一种认
同。


这种认同感在克氏理论中,通过探讨个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符号和记忆之间游移,从而形成对地方的情感依附来理解。换句话说,地方感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反映了个体与地方之间持续互动和重新诠释的关系。

“语言的他者”与地方的陌生化:

克里斯蒂瓦的“语言的他者(the Other in language)”概念,可以用于分析地方感性中的陌生化体验。通过将地方看作是他者,通过符号和文化的陌生化,个体可以在重新发现地方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种陌生化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地方的独特性,还激发了新的情感和认同,这与段義孚所提到的地方感性相一致,即通过陌生和熟悉的对比,深化对地方的情感体验。

情感语言与地方的象征性

克氏强调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情感的载体。地方感性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可以通过情感语言和象征性表达来加强。例如,通过故事、诗歌、音乐、传说等情感充沛的形式,将地方经验转化为集体记忆和个人认同的一部分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7:20am

通过结合克氏的理论,段義孚的“地方感性”可以被塑造成一种更加复杂且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包含对地方的认同,还涉及对地方符号、文化和语言的情感化理解,使地方感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身份与记忆的交汇。

如果將克里斯蒂瓦的理論與段義孚的“地方感性”結合,可以創造一種更深層次的情感與文化交織的理解方式,特別是在分析“地方感性”、“情动转折”如何形塑個人和集體身份時。

克里斯蒂瓦的“異鄉人”概念與“地方感性”

異鄉人(Stranger): Kristeva 探討了“異鄉人”這一身份,這種身份不屬於任何固定的地方或文化,而是處於邊緣地帶。這種邊緣身份可以用來強化段義孚所描述的“地方感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地方感性不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也可能包含對異地文化的情感牽引和自我認同的漂泊感。

“互文性”與地方敘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Kristeva的語際性理論強調文本之間的互動和參照,可以應用於“地方感性”的建構。段義孚的“地方感性”可以視作一種語際性敘述,即不同地方的記憶、歷史和文化相互交織,共同形塑了對某一地方的感性認知。這種語際性可以加強對地方的情感共鳴,使得地方不僅僅是地理位置,而是文化記憶和符號的交匯點。

“詩性語言”與地方的情感訴求

克里斯蒂瓦強調語言的詩性功能和其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性。當這一點與段義孚的“地方感性”結合時,可以通過具有詩意和情感深度的語言來表達對地方的獨特情感。這種語言不僅傳達信息,還能喚起地方記憶,讓讀者或聽眾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情感聯繫。

“地方感性”的邊界與崩解

克氏探討了身份的邊界和解構,這可以與段義孚的“地方感性”概念結合,探索地方感性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反映了現代全球化下地方感的變遷和重構,強調了地方感性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變化與重塑。

將克里斯蒂瓦的理論與段義孚的“地方感性”結合,可以在情感、文化和語言層面上創造出一種更為複雜的“地方感性”,這種感性不僅依賴於地理和歷史,還包括了文化記憶、情感體驗以及個體身份的流動性。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Vocative & Evocative 当符号呼唤象征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9:25pm

愛墾網·Sense of Place vs Geography of affects

Sense of Place 和 Geography of Affects 是學術上探討空間與情感關係的兩個不同概念,各自側重不同的研究路徑和理論背景。它們在如何理解空間與情感的互動、對心靈空間(psychic space)的探討上,反映了不同的學術傳統與關注點。以下是二者的學術區分及其對心靈空間的見解:

Sense of Place (地方感)

這是社會地理學、環境心理學和文化地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要研究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聯結、文化歸屬和認同。這一概念探討了地方如何通過歷史、文化、個人經歷以及社會互動來塑造人們的感知和情感。

核心要素

文化與歷史:地方感通常與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某個地方之所以對人們有意義,源於它的文化歷史積淀、社會記憶或是個人經歷。


情感依附與認同: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與認同是地方感的核心。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某個地方承載著家庭記憶、童年回憶或是文化儀式而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系。


空間與身份:
地方感與個人或群體身份緊密相關,地方不僅是地理上的存在,也是人們情感、文化認同的載體。


環境感知:
地方感也與物理環境的特質相關,例如地形、氣候、自然景觀,這些因素影響著人們如何與空間互動並形成情感歸屬。

對心靈空間的見解

在地方感研究中,心靈空間(psychic space)與物理空間交織在一起,地方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還反映了個人和集體的情感、記憶和認同。學者如段義孚(YiFu Tuan)認為,地方感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形成的情感和心理歸屬,通過地方的物理特征、社會關係和文化符號建構出心靈的空間場域。地方感中,心靈空間往往是一種主觀體驗,反映了個人對地方的深層情感和心理互動。

Geography of Affects(情感地理學)

這是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中發展出來的一種地理學研究范式,受到德勒茲(Deleuze)和瓜塔里(Guattari)的哲學影響。它關注空間與情感的互動,特別是情感如何通過身體、空間和社會關係流動,形成新的空間體驗。情感地理學強調情感不是個人內部的靜態狀態,而是通過人與空間、社會和物質的互動生成的動態力量。

核心要素

情感的流動性:情感地理學不把情感看作單一主體的體驗,而是強調情感作為一種流動性力量,通過人與物質空間、社會關係的互動傳遞、擴展和改變。

物質性與身體:情感不僅僅是心理現象,還與身體和物質環境相互作用。情感通過身體與空間互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物質情境中產生。


超越個體情感:情感地理學特別關注情感如何在集體、社會和環境中流動,探索情感、權力和社會關係如何共同塑造空間體驗和空間實踐。


空間與情感的生成:情感不是事物附帶的,而是在人與空間的關係中生成的。這種生成性(becoming)是動態的、過程性的,情感會在空間中不斷發生變化和再創造。

對心靈空間的見解:情感地理學對心靈空間的理解更加注重情感的流動性和生成性,而非靜態的情感依附。德勒茲和瓜塔里提出的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概念在情感地理學中起到了啟發性作用,認為心靈空間不僅是情感的容器,而是一個情感力量流動、擴散、變形的場域。心靈空間在情感地理學中是一種生成空間(spaces of becoming),它通過身體、物質空間和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生成。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9:25pm

學術上的主要區別

理論背景:地方感基於文化地理學和環境心理學,注重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歸屬感以及與地方的身份認同。情感地理學受到情感轉向、德勒茲與瓜塔裡的影響,更加關注情感的流動性、身體與空間的互動,以及情感如何在社會和物質力量中生成。

情感的特質:地方感中的情感更注重個體與集體在特定地方中的情感依附和認同,它是對某個地方的穩定情感反應。情感地理學強調情感的動態性和生成性,情感不是固定的依附,而是通過人與空間的互動持續變化。

空間的理解:在地方感中,空間是一個具體的物理和社會場域,承載著歷史、文化和個人記憶。在情感地理學中,空間是情感流動和生成的場域,情感不斷塑造空間並被空間所塑造。

對文創領域的貢獻

地方感強調文創產品和空間的地方性特征,文創設計常通過強化地方感來增強文化認同。例如地方特色手工藝、地方特產等通過對地方感的塑造與傳播,增強消費者與地方文化的情感聯結。

情感地理學則更加關注文創中的情感體驗的流動與互動,特別是在空間和情感體驗的設計中,強調情感如何通過參與、互動和沉浸式體驗來生成。例如在博物館展覽或城市空間設計中,情感地理學的理論可以幫助設計出能夠激發情感共鳴和互動的體驗空間。

心靈空間的學術見解

地方感強調個體和集體與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心靈空間是通過地方的文化、歷史和個人記憶所形成的認同與歸屬空間。學者如段義孚將心靈空間視為人類體驗和情感在地理環境中的投射,形成了個人或群體對地方的深刻感知。

情感地理學更注重情感的流動性和生成性,心靈空間被視為一個動態的情感力量場域,通過身體、社會和物質空間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再創造。德勒茲與瓜塔裡的無器官的身體概念在這裡提供了對心靈空間的解放式理解,心靈空間不再是固定的心理體驗,而是情感、身體和空間力量的交互生成。

這兩種理論都為心靈空間提供了獨特的見解,一個重視情感依附與認同,一個強調情感的流動和生成,各自在文創、旅游、文化敘事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續上 / 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