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盡可贊同羅西(Emest Rossi)的簡明結論:做夢是“一種內源發生的成長、改變、轉型過程”,夢本身則成為“試驗吾人心靈生命改變的一個實驗室”。
(Dreaming by Gusti Gifarinnur)
Tags:
Albums: 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
Comment
(續上)四新時代需要有詩意的人—美有感性美(聲色之美)、典型美、意象美(顯隱之美)等高低不同的多種層次,究竟是哪一種美才能使人成為超越“倫物”世俗、“達本而識真源”的完全自由之人?
我在多種論著中都談到,中國傳統的“意象”美是美的最高層次,不再贅述,這里只想著重說明“意象”美的詩意。
宇宙這一“萬有相通”的網絡整體中的每一個交叉點(每一事、一物、一人),都既有其當前呈現的狀態,又有其無窮盡的聯系為背景。用中國美學的語言來說,前者叫作“秀”,後者叫作“隱”,用西方哲學的語言來說,前者叫作“在場的東西”,後者叫作“不在場的東西”。是後者構成前者、形成前者、成就前者。後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間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在場”與“不在場”的統一,“顯”與“隱”的融合。按此萬有相通說,我把李贄講的“真人”之“達本而識真源”,解讀為就是要追尋具體事物的母源,追尋“在場的東西”背後“不在場的東西”,追尋“秀”外之“隱”。
中國傳統美學所講的“意象說”,主張“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所謂“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正是說的,美乃對隱在背後的母源——“情”“意”的追尋。
任何一件美的作品,其本身或為聲色,或為言詞,都是有“象”的(“在場的東西”)。“意象說”告訴我們,能體悟到“象外之意”“詞外之情”,即“不在場的東西”,就是一種美感。此種美不只是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層次的意境美、精神美。但為什麽要深入到象外,才能達到此種美的境界呢?“意象說”沒有做論證。我根據“萬有相通”的哲學本體論,認為,原因就在於,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全宇宙網絡整體中的一個交叉點,一點當前的“在場的東西”,其形成的母源在於它與其背後無窮盡的網絡整體(“不在場的東西”)有著不可分離的有機聯系。換言之,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後無盡的聯系之網的結晶。這背後無盡的聯系之網,說得通俗具體一點,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後的人和事物,社會歷史背景等。
我們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過是把凝聚在作品這一點“在場的東西”中無盡的內涵(“不在場的東西”)展現在想象中,點點滴滴地加以玩味;不過是回歸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中,我們對作品獲得了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從而產生了一種滿足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的愉悅”“美的享受”。這種愉悅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娛樂或感性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杜甫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為什麽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點在場的東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後的東西,則是什麽都“不在”。正是這什麽都“不在”構成這“在”的內涵(此即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我們欣賞這詩句時,就回歸到這“在”的母源:什麽都“不在”,自然倍感淒涼。但這里的淒涼絕非現實生活中的淒涼可以比擬,它是審美意義下的淒涼,它超越了現實生活中淒涼的現實性,給欣賞者引發了一種對“在”的內涵的醒悟,這種醒悟就是審美的愉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畫“農鞋”,為什麽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爾做了生動的說明:是農鞋這點“在場的東西”引發觀賞者回歸到了其背後一系列“不在場的東西”——農夫為了麵包而日日夜夜在崎嶇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風風雨雨對農夫的摧殘,以至社會的貧窮、落後、不公,等等,這些都是構成農鞋上幾個破洞的母源。觀賞者正是從這一回歸中獲得了某種醒悟,從而也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下續)
中國傳統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實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隱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詞背後,讓鑒賞者自己去領會、體悟出這被隱藏在作品背後的“不在場的東西”,從而獲得一種醒悟的滿足感。
我們經常愛用“玩味無窮”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我們對一件優秀作品的欣賞。“玩味”之所以能達到“無窮”的地步,其根源就在於隱藏在作品背後“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王維的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窮通理”的理何在?字面上沒有回答。但“漁歌入浦深”一句卻把我們引向了對王維人生的無窮回響和感嘆。王維的另外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引發我們想起人生的起伏高低,醒悟到人在處低處(“水窮處”)時能“看”到高處(“雲起時”),這就是“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一語讓我們進入了一個無窮“深”的意境,不也就讓我們“通”達了嗎!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最能表示王維詩之令人“玩味無窮”的特點。當然,“玩味無窮”之味短或味長,這不僅決定於作品本身水平之高低,也決定於鑒賞者的文學修養之深淺。審美意識,原是作者與讀者融合為一的產物。
對美的態度,可以是為美而美,也可以是把美深入到生活中去,實現美的現實化、藝術的生活化。審美現實化、藝術生活化,不簡單是現實生活中感性方面的打扮、裝飾,更重要的是要像“意象”美學思想所講的那樣,以審美的高遠境界,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事物物:不死盯住眼前的這點事物,束縛在眼前的這點有限之“象”中。不斤斤計較“衣飯”“倫物”,而放眼於隱蔽在其背後的母源——無限之“意”,“於倫物上識真空”,讓胸襟開闊起來,優遊於自由自在的境地。康德和黑格爾都強調審美具有解放的作用,我以為,中國傳統的“意象”美的確可以最好地起到這種作用。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上述詩人,但我們要求做一個多多少少有點“意象”之美的詩意之人,或者說得再簡單、再通俗一點,要求做一個從高遠處看待日常事物的人,則應該是可行的。我經常舉的例子:莊子妻死,“其始也”,亦“慨然”而痛,但他不執著於妻死這一點眼前的現實,而是進一步用審美的眼光“察其始”,“察”妻死之“始”源,體悟到人本無生,由無變生,由生變死,“猶春秋冬夏四時行”,於是“止哭”,“鼓盆而歌”。這是把審美觀現實化,讓生活藝術化,讓胸襟開闊起來,使精神獲得解放的一個生動例證。
當今之社會,正需要把上述觀點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用上述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不執著於“我”這一個有限的交叉點,而能體悟到“我”這個交叉點是由宇宙的網絡整體上無限個交叉點——無限個他人之“我”構成的,無限聯系之網是“我”的母源。這樣,就自然有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懷,也就有了和諧社會。和諧既是美,也是道德。有了高遠的詩意,自然也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新時代需要這樣有點詩意的人。(張世英《做一個詩意的人》 2021-08-02 愛思想平臺)
奥威爾·不敢明說
“你可不能這樣做!”他聲嘶力竭地叫道。“你可不能,你可不能這樣做!”
“你記得嗎,”奧勃良說,“你夢中感到驚慌的時刻?你的面前是一片漆黑的墻,你的耳朵里聽到一陣震耳的隆隆聲。
墻的另一面有什麽可怕的東西在那里。你知道自已很明白那是什麽東西,但是你不敢明說。墻的另一面是老鼠。”
“奧勃良!”溫斯頓說,竭力控制自已的聲音。“你知道沒有這個必要。你到底要我幹什麽?”
奧勃良沒有直接回答。等他說話時,他又用了他有時用的教書先生的口氣。他沈思地看著前面,好像是對坐在溫斯頓背後什麽地方的聽眾說話。
“痛楚本身,”他說,“並不夠。有的時候一個人能夠咬緊牙關不怕痛,即使到了要痛死的程度。但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各有不能忍受的事情——連想也不能想的事情。這並不牽涉到勇敢和怯懦問題。要是你從高處跌下來時抓住一根繩子,這並不是怯懦。要是你從水底浮上水面來,盡量吸一口氣,這也並不是怯懦。這不過是一種無法不服從的本能。
老鼠也是如此。對你來說,老鼠無法忍受。這是你所無法抗拒的一種壓力形式,哪怕你想抗拒也不行。要你做什麽你就得做什麽。”
“但是要我做什麽?要我做什麽?我連知道也不知道,我怎麽做?”(奥威爾《1984》)
梅特林克·所有在這里的,都有靈魂。
貓:聽我說下去……眼下我們所有在這里的,動物呀、東西呀、分子呀,都有靈魂,這是人還不曉得的。因此我們保留著一點獨立性;但是,如果人找到了青鳥,就會知道一切,看到一切,我們就會完全受人的支配了……這是我的老朋友夜剛告訴我的,夜同時也是生命秘密的守護者……因此,這是同我們的利益攸關的:要不惜一切,哪怕是危及兩個孩子的生命,也要阻止人找到青鳥…… (梅特林克《青鳥》第二幕 / 第二場·仙宮 1)(莫里斯·波利多尔·马里·贝尔纳·梅特林克【法文:Maurice Polydore Marie Bernard Maeterlinck,1862年-1949年】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勒內·夏爾:未曾照亮的事物,向心宣講
通過炮筒的嘴,下起了雪。這是我們頭顱中的地獄。同時,這是我們指端的春天。
這是重新被允諾的步伐,熱戀的土地,茂盛的草。
精神,像每一件事物,戰栗了。
鷹在未來。
每一次進入靈魂的行動,盡管對靈魂一無所知,都以遺憾或痛苦為結局。必須答允它!
作品是怎麽來的?就像冬天,一根羽毛落在我的窗玻璃上。馬上,壁爐裏升起了劈柴之戰,至今尚未結束。
日常目光的絲一般的城市,坐落在其他城市之間,在只有我們足跡的大道上,在閃電的翅翼下,閃電應和著我們的期望。
我們身上的一切,只該是一個歡快的節日,當我們料想不到的事物,當我們未曾照亮的事物,向我們的心宣講,並且通過它們僅有的方式,完成自身。—— 勒內·夏爾《圖書館著火》
奥威爾:拷打~受到這樣侮辱別人到底怎樣瞧不起他
後面進來一個矮壯的警衛,胳膊粗壯,孔武有力。
他站在沒有下巴頦兒的人面前,等那軍官一使眼色,就用全身的力量猛的一拳打在沒有下巴頦兒的人的嘴上,用力之猛,幾乎使他離地而起。
他的身體倒到牢房另一頭去,掉在便盆的底座前。他躺在那里好像嚇呆了一樣,烏血從嘴巴和鼻子中流了出來。他有點不自覺地發出了一陣十分輕微的呻吟聲。
接著他翻過身去,雙手雙膝著地,搖搖晃晃地要想站起來。
在鮮血和口水中,他的嘴里掉出來打成兩半的一排假牙。
犯人們都一動不動地坐著,雙手交疊在膝上。沒有下巴頦兒的人爬回到他原來的地方。他的臉有一邊的下面開始發青。他的嘴巴腫得像一片櫻桃色的沒有形狀的肉塊,中間有一個黑洞。
血一滴一滴地流到他胸前工作服上。他的灰色的眼睛仍舊轉來轉去看著別人的臉,比以前更加惶恐了,好像他要弄清楚,他受到這樣侮辱別人到底怎樣瞧不起他。
那個人的臉本已發白,這時已變成溫斯頓不相信會有的顏色,肯定無疑地是一層綠色。(喬治·奧威爾《1984》【78】)
托妮·莫里森:濾掉歌詞中的悲傷,痛苦也甜蜜
驚恐讓他煩躁,愛意讓他暴怒。
她的嗓音是那麼甜美,她的眼神是那麼醉人,使我不禁對那些艱難歲月心生向往,渴望自己能生長在那“一文不名”的年代。……母親時而歡快時而憂郁的嗓音給悲痛染上了色彩,濾掉了歌詞中的悲傷,讓我深信痛苦不僅可以忍受,而且很甜蜜。(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1931-2019,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藍的眼睛》
石黑一雄·到頭來卻不能永遠在一起
“我想妳說的沒錯,凱西。妳真的是一個稱職的看護。如果妳不是妳,妳一定是最適合我的看護了。”湯米笑了笑,雖然我們一直並肩坐著,他還是一手從後面抱著我。
他又說:“我常常想到這個畫面:某個地方的一條河,河的水流得很急,水裡有兩個人,努力抓著對方,緊緊地抓住,但是最後水流實在太強,他們只好放手,各自漂流。就像我們兩個人一樣。真是可惜啊,凱西,我們一輩子都愛著對方,到頭來卻不能永遠在一起。”
湯米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想起了那天晚上我們從利特爾漢普頓回來的路上走在強風橫掃的草原上的情景。我不知道湯米是不是也想到了,還是他仍在想著那條河和強烈的水流。總之,我們就這樣在床邊坐了很久,陷入各自的沉思中。
最後我說:“對不起,我剛才對你發了脾氣,我會跟他們說的,我一定會讓你換一個好看護。”(《别讓我走》第23章)
石黑一雄·太依賴支持者一時的好惡
“可是,艾蜜莉小姐,”我說,“那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海爾森得因為那樣的事情關閉呢?”
“我們也不覺得兩者之間有什麼明顯的關聯啊,凱西,至少起初我們不覺得。我常想,我們那時沒多盡點力,是我們的錯。要是我們多注意一點兒,沒有那麼專注在我們的工作上,要是在莫寧戴爾事件最初發生的時候多些努力,說不定就可以避免後來的命運了。
啊,瑪麗克勞德不同意我的話。她覺得不管我們怎麼做,這種事總是要發生,或許她是對的。畢竟,不只是莫寧戴爾事件,當時還發生了其他的事情。例如那個糟糕的電視系列報導等等。這一切一切都是原因,也造成了局勢的轉變。不過我想歸根究柢,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小型運動上。
我們太脆弱了,太過依賴我們的支持者一時的興致好惡。
只要時勢站在我們這邊,只要有企業或政治人物,看到給予我們支持可以為他們自己帶來一點兒好處,我們就能持續免除經濟上的困難。
但是,一直以來這都不容易啊,尤其莫寧戴爾事件發生了以後,氣氛不一樣了,我們別無選擇。這個世界不願意再去面對捐贈計畫實際運作的方式,也不願意再想起你們這些學生,或是成長的環境。換句話說,親愛的,他們要你們回到黑暗裡去,回到像瑪麗克勞德和我這種人出現以前的黑暗裡去啊!所有那些有影響力、曾經積極地幫助過我們的人物,這時當然全都消失了。(《别讓我走》第22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