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37

Albums: 愛墾欄目
Location: 柔佛 古来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18, 2024 at 12:03pm


新山文化園林:「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轉身

新山哥文茶「華僑殉難諸先烈公墓」,改名為「新山文化園林」,不僅僅是名字的更改而已,其意義還在於:擴大與提升了它的功能與利用的價值,而不變的是,自1947年1月17日至今,它一直是一座歷史記憶的豐碑,讓人永遠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曾在新山犯下的滔天罪行。

改名的建議及後來的改造,是2001年9月6日,在園中舉行年度秋祭之後發生的事。當天,園中齊集了新山98個華團,拉布條,燒芻像,抗議日本軍國主義者蓄意篡改日本教科書,合理化其侵略罪行。

這是墓園開幕後,54年來,最大型的一場抗日大集會,意義非同凡響。

改名的倡議人與推動者,正是我國著名相聲大師已故姚新光先生。他登高一呼,即刻獲得熱烈響應。

這是新山中華公會轄下的一個單位。不過,在易名之前,除了每年兩場春秋拜祭活動外,沒人來過,加上因欠缺專人管理,致野草叢生。許多老新山都不知道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一個墓園。

易名與改造後的文化園林,面貌煥然一新。園中的花樹,重新種植與整修,加添巨石,增設錯落其間的步行道及桌椅,對外開放,成為人們晨早步行及練功的好去處。

同時,配合華族傳統節日,定時在園中舉行名堂各異的活動,如「金秋園林會」、「粽香會」等等。

真要謝謝已故姚老當年的付出與努力。

如今,在新山中華公會園林組管理下,依然呈現其活力。每天開放,晨早時分,總有人在園中進行活動。一年兩場的春秋拜祭,從未中斷,有時也開展一些節日活動,而最為重要的是,作為歷史記憶的所在地,常是追憶及緬懷抗日史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團體、單位,總會到的一個地方。

2009年2月8日,一支來自日本的和平腳車隊曾聯袂到文化園林訪問,並在公墓前致祭,由此可見,日本愛和平者,大有人在。

近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就到園中拍攝以著名抗日領袖陳嘉庚為生平事跡為題材的10集紀錄片《閩南望族》。

(原題:新旧对照:新山文化园林的由来,来源:14.8.2015星洲网·地方)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December 30, 2022 at 3:08pm

馬來西亞立國一甲子(1963-2023)

奧斯卡大導李安和《李小龍》都看上馬來西亞


2023了,祝福學習夥伴們擁有健康、喜悅與富足的新年歲。全球華人的驕傲、奧斯卡獎大導李安與團隊,月前出現於新山,為他的新戲《李小龍》找外景來了。這是李導第二回看上大馬景觀。上回是在怡保與檳城開拍的《色戒》。實際上,我曾聽聞大陸友人告訴我,他們也挺眷念大馬一些很傳統的華人老城鎮,因為生活在超摩登的大都會裏久了,他們早已經失去了曾有的老景觀。其實,有機會,大家不妨到沙巴、砂拉越走走。在這裏,還可能相對完整地連接回百年前的老地方。就像,這距離亞庇不遠的京那律特色小鎮。
請點擊 》遇上•北婆羅洲 07 孩子的明眸

     (张文杰·攝)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October 15, 2021 at 7:24pm


謝夢齡《橡樹》

其一

青蒼橡樹遍南洲,柔韌堅強俱兩優。

試把小刀幹上割,涓涓乳汁似泉流。


其二

稅收裕國確千真,誰憐膠工歷苦辛。

但望居奇謀取巧,希圖暴富反招貧。

謝夢齡《夢盧吟草》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September 1, 2021 at 11:16am


《改善一切,重回大自然》

回憶過去,故鄉的夢再次浮現眼前。

一磚一瓦,全是我們親手興建。

溫馨中,有苦有淚也有許多感言。

幸福的堡壘,不怕風雨摧殘。

呵護的關懷,充滿信心與喜悅笑顏。


記得小時候,擁有許多兒時玩伴。

每日黃昏時刻,大樹下叔公開始訴說著當年。

夜晚星光燦爛,姨婆唱起春風情緣。

這就是我的故鄉,經常在夢裡出現。

歲月不饒人,時代不停的變遷。

居住的自然環境,陸續遭受破壞與污染。

好景不常在,這一切早已無法看見。

只能默默耕耘,期待有一天會完成心願。

讓污穢獲得改善,再次重回大自然。

(收藏自:台灣〈山守現無毒農業〉【儒耕傳奇 梨香書情】征文比赛)

愛墾文創 地方創生·達人交流 最新動態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30, 2021 at 10:42pm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28, 2021 at 6:28pm


陳明發·東甲金山貓山王

東甲是柔佛西北的重要農業基地,2018年馬來西亞-中國旅遊大會在吉隆坡馬華大厦舉行,兩國出席者逾千人。我受邀發表專題演說,分享我對本土地方創生的研究心得,其中提到了文冬貓山王榴槤遠征中國市場一事。報告後的交流時段,有一位東甲業者站上來為東甲“申訴不平”,他說:“我們東甲貓山王也很好吃啊,為何沒機會參與遠征?”他的想法我可以理解,我夫人來自拉美士,他住在鄰近東甲昔加末的大舅,生前經營承包榴槤芭的生意。我對柔北榴槤美名數十年來早從夫人口有所聞。我根據本身所知道的一點理解回答稱,馬來西亞有太多好東西其實都被冷落了;因為缺乏本土推手與必要的援助,實際上很多基礎農業也無法提升。重點在於在地推手的主動出擊。目前有一些農業觀光項目出現,就是屬於零星的個人努力,若有集體的作業,情況會不一樣。東甲金山農產品,結合馬六甲王朝漢都亞與東甲金山公主的地方傳說,敘事性其實很強,可以為我們的地方振興願景護航。
(28.3.2021)

                                (國際名劇Puteri Gunung Ledang 金山公主劇照)
                              (東甲榴槤行    http://ontourmalaysia.com)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27, 2021 at 10:00pm

陳明發博士·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風起雲湧海絲路,

智慧護航誰清楚?

政經文教各領域,

衷心推薦二十五。


客家諺語說:“前人不講古,後人失了譜。”

智慧傳承靠歷史,個人無史,族群何來歷史; 社群無史,傳承何來智慧; 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今天的記錄,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有記錄,卻沒有推廣讓更多人理解,明天也是沒有歷史。


陳明發博士:2015年,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實行元年,也是版圖覆蓋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的啟動元年。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新歷史的起點;怎麼想,也少不得華族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要怎樣經營呢?為盱衡新局而撫今追昔,說好自身的故事,有能力和共同體、更大格局裡的新夥伴更親切的互動和溝通,應該是比較踏實的做法。在新夥伴發現我們,以及我們的生意、社團、文化、教育、創造能量、價值倫理等生活前,讓我們首先重新發現自己。

中國歷史五千年,和世界各國比較大規模的往來、互動,進而一道開荒建設、分享努力成果,是近二百年華族大量下南洋以後的事。恰好,這二百年正是我們南來的祖上和我們這一代比較熟悉,在某個程度也參與過、見證過的“歷史”。


看看各地華商的奮鬥史,創始人有故事,工廠有故事,產品有故事,顧客也有故事。是什麼讓中華文化光耀全球?是誰讓我們感到驕傲?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只會歌頌功德有財有勢的人,表揚高人善事的不多;即使有,也多是眼下在位當令的人,至於過去有所貢獻的人,往往就忽略了。這是歷史文化工作者的失責。就算是寫當前"實力不凡"的人,寫的也只多是他(她)“名成利就”的一面,反而不像國外一些企業家的傳記,深入他們令人動顏的感情、心靈與生命存在的層面。

把馬來西亞社會近二百年來創業、創作活動做一番回顧、整理、評鑒,既有傳主的自我反省,也有專家客觀的批判性,這樣雙向辯證的「雙重視野」,不但可以保存文史材料,也為眼下與未來的世代建立一種學習制度,提供詮釋生命、匡正風氣、奮力精進的參考架構。


把各地先賢、社會賢達各項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和諧的奮鬥,透過學術的考證與肯定,並以各種敘事媒體與世界分享,而和“海上絲綢之路學會”的創會目標結合起來。我叫它“海絲典範”~~海上絲綢之路典範,並爭取我們在中國的大專夥伴來關注它、研究它,把它列為海絲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希望你和友好一起來努力。
(原刊:《海絲大典》)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20, 2021 at 6:59pm


陳明發《小鎮特色如何再現光華?》

馬來西亞冠病疫情在緩和中,沙巴的情況更令人鼓舞,期待今年五月豐收節,是北婆羅洲地方創生復蘇的季節,又是穿上民族服裝的時候,鄉人,你們都好吧?

如何振興地方經濟,讓光華更勝懷念中的昔日?主題街是一個很早便被看好的方向,為何沒在馬來西亞形成氣候?關鍵在於:新觀念總是讓人感到不安,就算專業團隊能做專業事,也枉然。這一波,我們是否又錯過一帶一路之特色小鎮戰略?

年前,曾和計劃中打造濱雪鄉鎮的商貿特色小鎮經營者研討,他透露將把他的大樓一部分撥出來,協助有意參與電子商務的男女,特別是那些活躍於網路的博客們創業。當時,直播帶貨還不普遍,今天微型的“網紅小鎮”是可以考量的。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19, 2021 at 8:12pm

石黑一雄·一座老建築的身世

有一天我去了裡面的一棟行政大樓,碰巧看到這個地方改造前的黑白加框照片,過去這裡曾是一般家庭的假日露營勝地。照片大約是五〇年代晚期、六〇年代早期所拍攝的,照片上是一座長方形的大型遊泳池,還有許多玩得水花四濺、笑得非常開心的大人與小孩。水池四周由水泥建成,遊客在附近擺放折疊式躺椅和日光浴床,還有大陽傘提供遮蔽。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想了一會兒,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現在捐贈人所說的“廣場”,也就是開車抵達中心時最先進入的地方。當然,水池已經填平了,但是外形輪廓還在,另外一邊甚至遺留了一臺架子,這也是另一個此地尚未整修完畢的證明,那是支撐高空跳水板的金屬框架。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才知道那個框架是什麼東西。現在每次一看到這座框架,腦中就忍不住想像一名泳者從上面俯衝下來跳進水泥的情景。

要不是水池的三面矗立著像是碉堡一樣的兩層樓白色建築,我恐怕也不會那麼容易從照片認出現在的廣場。這些白色建築應當就是以前家庭的渡假屋,我猜現在的內部裝潢應該變了很多,不過外表看起來仍然十分近似。我認為,就某些方面來看,現在的廣場和以前的水池並沒有太大不同。現在的廣場也是當地的社交中心,捐贈人經常走出房間到這兒來透透氣、聊天。廣場四周擺了幾張野餐用木桌,天氣太熱或下雨的時候,捐贈人尤其總喜歡聚集在老舊跳板底座的另外一邊康樂中心的水平屋簷底下。(《别讓我走》第18章)

                                                                                  (Movie Scene of never let me go)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March 5, 2021 at 4:09pm

愛懇課堂:幾個頁面,看懂馬來西亞華人史

顏清湟教授: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所走過的道路

林志清·1914年前英屬馬來亞華僑社會

林 其 泉·蘭芳大總制——亞洲最早的共和政體

南洋華裔:風雨飄摇百年路

馬来西亞513事件回顧

建國初期的選舉景象,選舉官用腳踏車載送選票箱。(愛墾納達網站文字、照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