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是指族韵、情韵、节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4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18 hours ago

愛墾學術:文創産業與尚・布希亞的超真實擬像

在後現代思想中,法國思想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其「擬象」(simulacrum)與「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深刻揭示了當代社會中符號與現實關係的斷裂。他指出,在「超真實」的狀態下,符號不再反映或掩蓋現實,而是徹底自我指涉,形成一個與真實脫節卻更具影響力的符號宇宙(Baudrillard, 1981)。這一視角對於觀察與分析當代文創產業的運作,無疑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理論工具。

一、超真實中的文創機會

首先,文創活動得益於「擬象」的生產邏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創造空間。在符號與現實斷裂的語境下,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再依賴其是否「真實」,而是能否製造「看似更真實的超真實」。以博物館文創為例,文物原件或許遙遠而不可觸碰,但透過設計與再符號化,它們得以以鑰匙圈、手帳本等日常物件的形式進入大眾生活,反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意義。這種將歷史、傳統重新轉碼為可消費符號的過程,正體現了布希亞所謂「第三階段與第四階段的擬象」邏輯。

其次,文創產業得以借助「符號消費」的機制,建構身份與生活方式。消費者購買的並非單純的商品,而是由商品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與身份認同。例如迪士尼塑造的「夢想與魔法」敘事,已超越動畫文本本身,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符號,為品牌帶來持續的價值增殖。這正是布希亞意義下「商品作為符號」的生動案例。

此外,超真實為文創提供了跨媒介延展的可能。一個文化符號或敘事能在電影、遊戲、社交媒體、實體商品等不同平台間不斷重複、擴散,最終形成龐大的「符號生態」。如《哈利波特》或《三體》等作品,透過影像、出版、遊戲、周邊衍生品等多元路徑,形成跨越地域與世代的文化體驗,說明擬象機制如何為文創帶來巨大的發展潛能。

二、超真實中的文創挑戰

然而,超真實語境下的文創產業亦充滿挑戰。首先是真實性的危機。當文化不斷被包裝與重構,文創產品可能被質疑為過度商業化、淺薄化。所謂「快閃國潮」熱潮,即在消費符號遊戲的同時,也暴露出對文化深度闡釋的不足,導致符號化的文化淪為短期時尚。

其次是「符號空洞化」的風險。若文創僅停留於符號拼貼,缺乏創新與深度,最終將造成受眾的「符號疲勞」,使產品迅速被替代。布希亞提醒我們,符號的遊戲在失去與現實的張力後,可能變得單薄無力,難以持續支撐文化生產。

再者,文化挪用與倫理問題亦日益凸顯。在符號自由流通的時代,少數民族或弱勢群體的文化資源往往被簡化、商業化,甚至被剝奪原有語境與尊嚴。當文化被簡單「再編碼」為消費品時,極易引發關於文化正義的爭論。

最後,文創產業在超真實的遊戲中也面臨價值迷失的危險。當文化不斷被娛樂化、商業化,其社會教育與啟發功能可能被削弱,淪為「一次性符號消費」。這將使文化生產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繫逐漸鬆動,對文創長遠發展構成挑戰。

三、結語

總體而言,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揭示了文創活動在超真實社會中的雙重面貌:一方面,文創能藉由符號遊戲創造沉浸體驗、構築文化身份、拓展敘事空間;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過度的符號化過程中喪失文化深度,陷入空洞化與倫理困境。因此,文創的未來在於如何在「擬象的自由」與「文化的真實」之間取得動態平衡。唯有如此,文創產業才能避免成為單純的消費幻象,而真正成為推動文化持續生長的力量。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 (1981).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Paris: Éditions Galilée.

•Baudrillard, J. (1994).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S. F. Glaser, Tran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ellner, D. (1994).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Polity Press.

•Storey, J. (2018).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8th ed.). London: Routledge.

•王曉明(2013)。〈布希亞的「擬象」理論與當代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第17卷,第2期。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ne 4, 2025 at 3:26pm

愛墾APP·影劇與地方創生:影劇《沙灘男孩》(Beach Boys,1997)在日本以外地區,如韓國和台灣,盡管其影響主要停留在文化層面,但確實對兩地的地方創生實踐和「回歸自然」、「逃離都市」的潮流產生了一定的刺激和啟發。以下是它在韓國與台灣地方創生中的潛在影響及相關案例:

1.韓國的地方創生與《沙灘男孩》的影響

(1)文化氛圍與青年回鄉潮流

鄉村再生活動的興起:韓國自2000年代起,特別是在經濟壓力增大的情況下,許多年輕人開始重新考慮都市生活的價值,類似於《沙灘男孩》中追尋自由與自然的主題。政府也推出了多項鼓勵青年返鄉的政策。

相關政策:韓國推出了「農村青年創業支援計劃」,提供農業創業資金和住房補貼,吸引青年到鄉村創業或發展小型企業。

文化效應:綜藝節目如《三時三餐》(Three Meals a Day)展示了明星在鄉村生活的日常,這種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內容,與《沙灘男孩》的氛圍類似,也受到觀眾歡迎。

(2)地方旅游與文創開發

特色村落與民宿經濟:韓國許多地方,如江原道、濟州島,通過影視和綜藝宣傳,吸引游客體驗鄉村和海濱生活。這些地方通過文創活動和民宿經濟,激活了地方經濟。

案例:江原道以《冬季戀歌》拍攝地聞名,通過影視旅遊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類似於《沙灘男孩》在日本帶動地方旅游的效果。

2.台灣的地方創生與《沙灘男孩》的影響

(1)青年返鄉與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與地方活化:台灣自2010年代起,地方創生成為政府與社會關注的熱點。許多年輕人受「慢生活」與「回歸自然」理念影響,選擇返鄉創業或參與社區營造,類似《沙灘男孩》倡導的生活方式。

案例:台東的「池上米鄉計劃」就是一個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通過將當地稻米與文創結合,吸引游客,並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價值。

(2)文創與地方IP塑造

文創品牌打造:台灣許多地方借助文創力量,打造獨特的地方品牌。這種方式類似《沙灘男孩》展示地方魅力的策略。通過小規模文創集市、藝術節、地方特色商品開發等方式,吸引游客和年輕創意者參與地方經濟。

案例:嘉義的「阿里山茶文化節」和台南的「藍曬圖文創園區」都通過地方特色與文創結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應。

3.跨地區文化交流與啟發

日韓、台日文化交流:Beach Boys等影視作品的成功,推動了韓國與台灣借鑑日本的地方創生理念。例如,通過影視拍攝地的宣傳,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或通過綜藝節目與網紅營銷推廣地方特色。

影視與綜藝的影響:韓國、台灣也通過拍攝地方題材的電視劇或綜藝節目,展示地方生活的魅力。如台灣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和韓國的《一日三餐》,都在一定程度上傳遞了類似的「逃離都市、擁抱自然」的主題。

雖然《沙灘男孩》本身在韓國和台灣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文化層面,但它所傳遞的「逃離都市、回歸自然」的理念,與兩地地方創生的實踐和趨勢不謀而合。韓國和台灣通過政府政策支持、文創品牌打造、影視宣傳等手段,促進了地方經濟和文化復興。這種趨勢不僅借鑑了日本經驗,也逐步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創生模式。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y 12, 2025 at 11:39am

愛墾APP:日本影劇《小鎮星熱點》(The Hot Spot,2025)

日本影劇《小鎮星熱點》(The Hot Spot,2025)自播出以來獲得廣泛好評,成為本年度最受矚目的日劇之一。該劇由喜劇鬼才「笨蛋節奏」(バカリズム,英文:Bakarhythm,本名升野英知)擔任編劇,延續其在《重啟人生》(Brush Up Life)中的獨特風格,將超現實的外星人題材與日本鄉間的日常生活巧妙融合,創造出既荒誕又溫馨的劇情。([房產溫度計][1], [dailyview.hk][2])

劇情與主題特色

故事背景設定在富士山腳下的山梨縣吉田市,描繪單親媽媽遠藤清美(市川實日子 飾)在商務旅館工作的平凡生活,因同事高橋孝介(角田晃廣 飾)自曝為外星人而產生劇變。劇情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外星人與地球人之間的互動,並透過細膩的對話探討人性與生活哲理。([DailyView][3], [dailyview.hk][2])


評價與觀眾反應

《小鎮星熱點》在中國劇評網上獲得8.4的高分,並迅速登上Netflix熱播榜前五名,觀眾紛紛給予高度評價,稱讚其劇情新穎、角色鮮明,並表示「笨蛋節奏真的好會寫碎嘴又有趣的台詞」、「非常喜歡這種無聊到不行的草根味」等。

視覺與拍攝手法

劇中大量取景於富士山下的吉田市,展現昭和懷舊氛圍與自然美景,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此外,劇組運用LED螢幕投影等現代技術,靈活呈現富士山在不同時間與角度下的景致,增添視覺層次。 ([dailyview.hk][2], [Vocus][4])

《小鎮星熱點》以其獨特的劇情設定、深刻的人物描寫與幽默的對話,成功吸引觀眾目光,成為2025年必看的日劇之一。無論是對日常生活的細膩描繪,還是對人性與情感的深入探討,都使該劇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Vocus][4], [dailyview.hk][2])

[1]: 2025必看日劇!《小鎮星熱點》 笨蛋節奏神編劇 | 房產溫度計 | 網路溫度計

[2]: 奇幻日劇《小鎮星熱點》收視逆襲!鬼才編劇「笨蛋節奏」的外星人物語爆笑來襲 | 人氣話題 | 香港 | 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

[3]: 奇幻日劇《小鎮星熱點》收視逆襲!鬼才編劇「笨蛋節奏」的外星人物語爆笑來襲|熱門話題|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4]:Netflix 最新日劇小鎮星熱點 - 由笨蛋節奏執筆:在富士山下的小鎮,平凡日子中綻放外星奇蹟與生活詩意 | awwrated的沙龍

截至目前,尚未有公開的學術論文或正式研究專門探討《小鎮星熱點》(The Hot Spot,2025)這部日劇。然而,從媒體評論和觀眾反應中,可以看出該劇在敘事手法和主題呈現上引發了廣泛討論,顯示其具有潛在的學術研究價值。

潛在的學術研究方向

1
科幻與日常生活的融合:該劇將外星人題材與日本鄉間的日常生活巧妙結合,創造出一種既荒誕又溫馨的敘事風格。

2
對話與人際關係的描繪:劇中角色之間的對話自然流暢,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微妙卻真摯的情感交流,值得從語言學和社會學角度進行分析。([fountmedia.io][1])

3
視覺與空間的呈現:劇中大量取景於富士山下的吉田市,展現昭和懷舊氛圍與自然美景,提供了研究日本地方文化和視覺敘事的素材。

雖然目前尚無學術界對《小鎮星熱點》的深入研究,但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主題呈現已引起廣泛關注,未來可能成為影視研究、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對象。

[1]: 神作預定!Netflix日劇《小鎮星熱點》平凡小鎮日常遇上外星人,鬼才編劇笨蛋節奏的爆笑碎念喜劇來襲! - 放言Fount Media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December 13, 2024 at 9:37am

呼唤

這頭顱的沙漠中

我聽到你幸福的聲音

你的撕裂又易碎的聲音

天真且又憂愁

自遠方傳來且呼喚著我

我把手放在心上

(摘自:[法]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1900-1977 ]的詩:破鏡)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October 28, 2024 at 12:17pm

愛墾APP:情感地理~~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Nigel Thrift 的貢獻

英國地理學家奈傑爾·斯瑞夫特(Nigel Thrift)是情感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著作《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Space, Politics, Affect》(2007)中提出「非再現理論」,認為傳統地理學側重空間的象征意義,而忽視了感官體驗和身體互動的作用。斯瑞夫特認為情感是一種「非再現性」(non-representational)的力量,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行為和瞬間感知中。斯瑞夫特的情感地理理論強調通過情感體驗,空間可以「激發」出特定的行為、體驗甚至記憶,從而構建意義。

Ben Anderson 的情感與空間互動

本·安德森(Ben Anderson)是另一位在情感地理學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集中在情感如何通過與空間的互動,影響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和體驗。安德森認為情感並不僅是個人的內在體驗,而是社會與空間環境共同影響的產物。安德森提出,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地理力量,可以通過社會制度和文化實踐影響空間體驗,並在特定情境中激發、抑制或轉變個體的情緒狀態。

Deborah Thien 的情緒性地理學

黛博拉·西恩(Deborah Thien)也對情感地理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尤其在「情緒性地理學」(Emot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中提供了系統的見解。西恩強調情感不僅存在於個人內心,而是深深嵌入於地方、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她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情感地理,就要關注人們如何通過情緒和互動塑造該地方的獨特「氛圍」或「感受」。西恩特別關注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如何在特定空間中流動、積聚並形成認同或排斥。

Sara Ahmed 的情感政治學

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在她的情感政治學研究中,提出情感作為一種「粘附」力量,可以把人和地方、記憶與空間「黏合」在一起。她認為情感不只是個人的內部狀態,而是具有社會性、文化性和政治性。通過情感的相互作用,人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排斥感逐漸形成,空間因而被情感「標記」,成為某種情感體驗的具體象征。艾哈邁德特別關注情感在邊緣化空間中的作用,提出情感作為社會控制、空間權力的工具,能夠深刻影響個體的行為和認同。

在我們結束本節討論以前,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情感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情感、身體的動態互動。通過將人類情感與空間的關係納入地理研究,情感地理學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空間、記憶和體驗的理解,提出了情感如何通過空間形成社會關系、集體記憶與個體認同的學術視角。這一理論對於當代地方文化與集體記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也在文化創意、空間策展等實際應用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ugust 9, 2024 at 8:34am

[如主人一般]

旅館里用來接待來訪的場所,最合適的莫過於閱覽室,這場所往日是那麼可怕,如今,我每日出入有十次之多,來去自由,如主人一般,就像那些病情還不甚嚴重的瘋子,在瘋人院關得久了,久而久之,醫生就把大門的鑰匙交給了他們掌管。

[唯一豐富而真實的歡樂]

那些復活了的過去,在它們所持續的一瞬間是那麼的完整,致使它們不只是迫使我們的眼睛看不見近在咫尺的房間,而去觀望夾在樹木間的道路或者上漲的海潮;它們還強迫我們的鼻子去呼吸時隔久遠的場所的空氣,強迫我們的意願在這些場所向我們提供的種種計劃中作出選擇,強迫我們全身心地相信自己處於它們的包圍之中,或者至少相信自己蹣跚在它們與現時場所之間,因為難以斷定而暈頭轉向,宛如有時行將入睡前出現難以名狀的幻覺的時候所感到的那樣迷惘。

所以,三番四次在我身上復蘇的那個生命剛才體味到的也許正是逃脫了時間制約的存在片段,只是這種靜觀雖說向來就有,卻轉瞬即逝。然而,我感到在我的生活中,它難得給予我們的歡樂卻是唯一豐富和真實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捲)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ugust 1, 2024 at 6:21pm


江柏煒·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

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年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中譯,1995),書中闡述了源自古羅馬的人所認為「場所精神」,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而這就是「場所精神」。諾伯-舒茲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

這樣的概念呼應了海德格在思索西方文明的危機、笛卡爾式理性主體的去身體(disembodiment)問題以及現代人無所依歸的荒涼感時,所提出來「棲居」、「存在」、「空間」與「地方」等哲學概念。海德格:「詩的首要任務是將人帶回到土地上,使之歸屬土地,因此將人帶進棲居(dwelling)的狀態」。在疏離、片斷化、資訊爆炸的當代,文學與場所的交互閱讀,是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方法,是安頓身心靈的棲居之所。

顧蕙倩的《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寫,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路徑。認識她的文字,是通過金門國家公園傳統聚落保存的報導。她來辦公室採訪我。我龐雜地提供了一些資料與線索,分享了我過去30多年來的金門研究經驗與視角。她離開時,我暗自反省,今天的討論能否真正幫上她?但沒有多久,蕙倩寄來了她的初稿,我細讀之後發現,文章不但條理清晰,細膩的觀察與文字的書寫更體現了故事的溫度,讓原本可能失控成政令宣導的文章頓時間成為優美易讀的作品。她的寫作能力令我折服。

這種寫作能力不是用「文筆很好」這麼簡化的一般性讚嘆所能描述,而是作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對於場所精神的充分認知與再現能力。她將土地、社群的互動聯繫起來,再與經典的文學作品對話,使之成為一種時空交織的詮釋方式,不但讓臺灣的地方(場所)重新被看到,也讓華文的重要典籍重新被理解,更讓讀者可以順著她的書寫覓得棲居的歸屬狀態。

在《想像時代.臺灣山城海》書中,我讀到了她在文學與場所之間、雙線交織的書寫功力,喚起土地與人群之間那些被遺忘的故事。在〈八十八番與楚辭〉一文,她帶著屈原的《楚辭》出發,帶著我們探索1925年設置於臺北市區、芝山岩、草山、竹子湖以及北投郊區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回溯殖民時期煙雲飄緲的靈場,也重新搭建了記憶與渴望。在〈新高山與史記〉中,她看到了殖民時期臺灣的山林記憶、原住民在人類學家森丑之助等人筆下的樣貌,也掌握到殖民現代性下的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設、植物學知識建構的開端,這樣的認同、記憶與時空相遇的追尋正如同司馬遷《史記》對於歷史曠野中的想像與重構。

接下來,蕙倩書寫了海洋國家公園的南方四島、玉山國家公園的塔塔加。在〈南方四島、塔塔加與莊子〉中,她刻劃了澎湖南方四島的風土、玉山塔塔加的生態,也採擷了國家公園第一線同仁們用生命的力量推動工作的動人故事;而此時,《莊子.齊物論》是作者面對這樣真實故事的書寫隱喻,莊周夢蝶中的人與物的轉換,不就是盡心盡力投入國家公園保育研究的文學寫照?最後,在金門的時空走讀中,作者連結了《禮記》。不論是宗族聚落的倫理紋理、僑鄉洋樓的移民牽繫、甚至鸕鶿候鳥的識途歸返,在她的寫作中,都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禮儀之邦」具體而微的實踐。

不自量力地應允了推薦序的寫作,給我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使我享受了閱讀上的快樂。壓力是面對這樣一本時空交織的書寫,我能不能為它多談點甚麼?幫助大家認識這本書甚至是我國國家公園的核心價值?快樂則是優游於這些流暢且易讀的文字中,給了我許多的養分與啟發。無疑地,這本書是一種場所精神的文學再現,雖然不是詩而是散文,但仍帶給我們心靈棲居的可能性。(2023/04/23 金門日報)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30, 2024 at 3:27pm

Yeh Oliver【軸線上的觀察日記】建築現象學

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所提出的建築現象學系立基於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現象學之上,認為我們在建構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著自己的身份,藉由探討建築是如何存在於世界中,找出人與環境間最根本的聯繫,因此他強調讓建築本體回歸事物本身,重新思考建築所展現出的意義是如何被彰顯出來。


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景點,顯示了過去封建社會最高的權力統治中心,並位於北京軸線中央的位置,其權力象徵地位亦延伸至今。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30, 2024 at 3:27pm

從現象學到建築現象學

現象學(Phenomenology)詞源自於希臘文(Phainómenon)意為顯現的東西,在十九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提出,認為現象即是本質,現象既非唯物論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論的知覺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觀念在內的能夠呈現在意識中的一切東西,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研究,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以此擺脫任何天真的偏見或假設,並研究事物作為形相(apperances)呈現於我們日常體驗中的各種不同方式,因此現象學可以說是奠基於存在主義上才得以彰顯。 Husserl 認為應該要「訴諸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朝向事物的本身,而不是朝向我們預先杜撰,用來取代的觀念 。

在建造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自己的身份

Husserl 的基礎上,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擴展了 Husserl「回歸事物本身」的現象學理論,認為「真理就是事物的本性」,主張不要將一個事物歸納為另外的事物,或者用一個事物來解釋另一事物,而是讓事物本身自己闡釋自己為何,設法讓事物替自己發言,唯有不套用我們現成的狹隘概念,事物才會彰顯自己。 Heidegger 引入本體論的方法,理解與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強調世界是由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人們可以通過世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Heidegger 試圖將主體(對世界的意識)與客體(形相)之間的關係描述為一種複雜的體驗和闡釋過程,考察人類世界中最基本、最本質的日常生活世界。

Comment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uly 30, 2024 at 3:22pm

受到 Heidegger 的啟發,挪威建築學家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在二十世紀初將現象學的思想用於建築學的領域中,以人本主義的思想探究建築精神及本質上的含義,而非實用上的層面,超越早期機能主義給予建築的定義。


故宮前的門衛(八點不到就在外面排隊,超瘋)

Norberg-Schulz 的建築現象學理論,視建築為生活世界中的形式結構,即空間與介面、定向與認同,並形成場所精神。由空間特性、領域與歷史記憶去做討論,他以現象學的角度將「地方」、「場所」、「環境」(place)分為兩種,即「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而無論是自然環境抑或是人為環境都需要依存著一個神邂(Genius)維繫大家的團結,因此在 Norberg-Schulz 的場所精神中,必須滿足兩個定向(orientation) 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的指認,在下一章節會更詳細的討論建築現象學。 (Feb 15, 2023 Mediu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