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3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9, 2024 at 6:17pm

愛墾APP: 什麼是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

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是指通過情緒和感情的操控、表達與管理,來影響消費行為、市場活動和社會互動的經濟模式。它關注的是如何將情感轉化為經濟價值,並在各種商業、文化和社會情境中發揮作用——

情感驅動的消費:情緒對消費決策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品牌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聯系,可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使消費行為。廣告、品牌故事和體驗營銷通常運用情感內容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與情感勞動:體驗經濟的一部分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難忘的、情感豐富的體驗來創造經濟價值。情感勞動是指在工作中管理、表達適當情緒(如服務行業員工要表現出熱情、友善等),以達到客戶滿意和商業成功。

情感平台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通過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成為情緒經濟的重要平台。人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傳播情緒,而這些情感互動可以通過廣告、數據分析等方式被貨幣化。情感在這些平台上不僅被表達和消費,還被作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情緒作為文化資本情感不僅能影響個人消費,也能成為文化資本,反映身份、價值觀和社交地位。例如,某些情感體驗(如高端的餐飲、奢華的旅游)與特定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進而成為追求和標榜身份的方式。

情感設計: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要素。無論是產品的外觀、觸感,還是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考慮如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情緒經濟學不僅關注個體情感的消費行為,還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情感價值的創造和分配。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情緒經濟學正變得愈加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社交、娛樂、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緒經濟學可以被視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情動轉折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對情感、情緒和情動(affect)的重要性重新關注的理論趨勢。它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而是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動力。

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情感被視為不只是個體心理的現象,還包括了超越個體、在社會互動、文化生產、物質實踐中的情感流動。因此,情動轉折研究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中發揮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構成和再生產權力關係和社會結構。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關聯

情緒經濟學的研究從情動轉折的角度,可以揭示以下幾個層面的議題:

情感的社會化與商品化:在情動轉折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性力量,它不僅發生在個體層面,也通過集體情感影響社會結構。情緒經濟學正是這種情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的體現:市場、企業、品牌如何利用情感作為一種資本來建構、操縱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市場化:情動轉折特別關注身體與感官體驗,而情緒經濟學中的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部分則是通過設計和調動情感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涉及將情感(affect)嵌入到產品設計、服務互動和消費場景中,創造情感聯結,從而增加經濟價值。

情感勞動與情感治理:情動轉折也強調情感勞動,即人們在工作中必須表達或抑制特定情緒的現象。在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中,員工的情感表現在維持顧客滿意、品牌形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經濟學將這種情感勞動制度化,並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情感進行管理和規范。

情感政治與文化生產:情動轉折研究還關注情感政治,即如何通過情感來塑造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政治認同。情緒經濟學可以看作是情感政治的一部分,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情感成為了消費主義、認同建構和社會規范化的核心動力。


情動轉折的研究為情緒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通過強調情感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被利用和塑造。因此,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情感在市場中的表現,它也是情感如何構成社會互動、集體認同、權力關係和文化生產的體現,正是情動轉折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2:00pm

爱垦APP:狄尔泰和维柯进场管理学

[爱垦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和维柯(Giambattista Vico)的理论,虽然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有广泛影响,但在现代管理学文献中,它们的出现并不直接。然而,它们的影响间接地渗透到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中。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感受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对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员工动机和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员工的主观体验和感情因素,如情感智力和员工体验管理,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狄尔泰对“认知体验”的强调。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特别是其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性解释,也对管理学产生了间接影响。在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中,故事讲述和文化叙事成为重要的工具,用于构建企业文化、品牌故事和战略愿景。这些实践反映了维柯对象征和文化创意的重视。

虽然狄尔泰和维柯的理论本身并未直接进入管理学的主流文献,但他们对人类体验和文化的洞察在现代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在探讨员工体验、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等方面时,这些哲学和历史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和理论支持。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尤其在对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方式上。

“认知体验”的核心:狄尔泰认为,认知体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它强调主观的、情感的体验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和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在体验来理解,这种体验包括感情、意图和精神状态。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强调历史的创造性和人类文化的形成是通过象征和诗意的表达来实现的。他认为,古代社会是通过诗意的、神话性的叙述来理解和组织世界的,这种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和社会的直观和感性认识。

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在于两者都强调主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在理解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维柯的诗性思维体现了历史的创造性和象征性,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则提供了对这种主观体验的深刻洞察。狄尔泰通过“认知体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维柯所提出的那种诗性思维如何在个体的感性和情感层面上发挥作用。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为维柯的诗性思维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了个体体验在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核心作用。两者共同突显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中,主观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1:41pm

爱垦网·感性叙事学 vs 量子艺术

情动叙事学(Affective Narratology)量子艺术(Quantum Art)属于不同领域,在研究取向和理论背景上也有区别。不过,某些理论层面有重叠,可以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中相互影响。

情动叙事学的定位 

关注叙事作品如何通过情感/情动影响受众的认知和体验。它探讨叙事中的情感结构;情感传播的机制;叙事与情感体验的互动关系;情感如何塑造叙事,如何在叙事中激发同理心、情感共鸣等。

量子艺术的概念

是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探索物质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尝试以多维、超越因果的方式表现现实。这种艺术可能涉及不可预测性、多重现实的并存,以及瞬时性的概念表达,强调抽象和非确定性。

两者的潜在联系

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感性叙事学与量子艺术有一些潜在的交集:

非线性叙事结构:量子艺术的非线性、多重现实和不确定性可以影响感性叙事的结构,特别是叙事如何表现多重视角或情感的交织。例如,感性叙事可以通过非线性结构展现情感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类似于量子叙事的同时性与可能性。

情感与量子体验的交织:在某些前沿创作中,量子艺术可能以情感作为探索的核心,通过量子物理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来创造感性的艺术体验。此时,感性叙事学中的情感元素与量子艺术的随机和瞬时表现可以相互渗透。 

情感的多重性和量子态:从认知科学和量子物理的视角看,情感可能同时具备多重状态(如同时的快乐和悲伤),这种情感的量子态与量子艺术表达的不确定性有某种相似性。叙事的情感层次和多维性可以用量子思维来理解和表现。

尽管二者有潜在联系,感性叙事学侧重情感与叙事的关系,更接近于文学、艺术与认知科学的范畴;而量子艺术更专注于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更多强调抽象、不可预测的美学体验。因此,它们并不直接属于同一个领域。 但在前沿的跨学科实践中,量子艺术的原理可能为感性叙事提供新的创作灵感或理论框架,使其叙事方式更加开放、多维且富有感知冲击。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1:41pm

一个跨界实验:量子叙事诗

爱垦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量子叙事诗(Quantum Narrative Poetry),垦友或可从中得到启示。这是一个结合量子物理学概念与叙事诗歌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诗歌结构与语言的创新,表达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非线性时间等思想。为了打造有效的量子叙事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非线性时间与叙事结构: 量子理论中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状态。在量子叙事诗中,诗歌的叙事结构应打破传统的时间线,采用循环、倒叙、跳跃或平行事件的方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多维的时空体验。

垦友可通过并列的诗节、重复的段落或突如其来的时间跳跃,表现时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段叙事可能从未来的视角开始,突然跳转回过去,体现量子中的"多时态"。

多重现实与并存视角: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允许多个可能性同时存在,直到某个状态被观察或“坍缩”。在诗歌中,这可以通过描写不同的视角或现实的并存来实现。例如,一件事件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叙事可以同时呈现所有可能的路径,而不必选择单一的结局。

垦友可使用平行叙事,让多个故事线在同一首诗中并行发展,且互相交织。或通过“假设语气”,描绘如果某个决定没有发生,事情会如何变化,表现量子的多重可能性。

不确定性与开放式解读: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某些物理量。诗歌中可以通过模糊的描述、不完整的信息或开放式的结尾,保持叙事的“不确定性”。这种叙事使读者无法得知明确的结局或情节,而是鼓励他们对内容进行多重解读。

建议:避免明确的描述,使用象征、隐喻或模糊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解释空间。诗的情节、情感或意义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在“量子层面”选择。

观察者效应与自反性: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指出,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测的对象。在量子叙事诗中,这可以通过让读者或叙述者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使诗歌的情节或情感随着诗中的观察和行动而改变。

垦友不妨使用第二人称或直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感觉自己是诗中情节的推动者,甚至可以写入让读者的行动或思考影响叙事走向的元素。

语言的量子性:量子理论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以通过语言来模拟。诗歌中的语言可以是模棱两可、含义多重的,或者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可以随时间或叙事的变化而改变。语言本身可以具备不确定性和多重性。

我们大可采用多义词、错位的语法结构,或将词句排列成具有波动感的形式。比如,语言在视觉上可以呈现波动的排版,或是某些词语的意义随着诗节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展现出语言的“量子态”。

模糊边界与碎片化表达:量子物理中实体边界并不明确,粒子在某些状态下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量子叙事诗可以通过碎片化的表达、断裂的叙述、或无中心的结构来展现这种模糊感。诗歌的段落可以彼此独立,却又互为补充,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

建议使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可能包括碎片化的句子、不连贯的情节,或不同声音的叠加,模糊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每一段诗都可以看似独立,但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动态的“量子”结构。

时间与空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空间距离不影响两个纠缠粒子的同步反应。在量子叙事诗中,可以使用这样的概念来探索遥远时空中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情节和人物可以跨越时空产生瞬时的影响,展现量子纠缠的概念。

垦友或可将远隔时空的人物、事件或者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它们的瞬间交互与影响。例如,远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情感或行动,突然发生共鸣或同步,从而打破传统叙事中的因果关系。

量子叙事诗的核心在于打破线性逻辑与因果关系,探索多维度的情感和现实,并通过语言与叙事结构表达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和非线性时间。这种诗歌应该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结构,让读者体验到量子世界的复杂性与奇妙感。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3:23pm

爱垦APP:创造力研究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多年来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宇宙诗学想象力等)。若当真在经过深思后接受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议题提出理论的《庄子》《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的研究心得,文创界可能得到什么啓示?

要回答爱垦网垦友这问题,还是先来了解有关学者吧。先谈《文心雕龙》
王元化是其中一位研究《文心雕龙》有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他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诠释和阐发得更深入。他采用的几种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他强调文论不仅是独立的审美现象,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视角,他揭示了《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论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试图说明刘勰的文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相关。


此外,王元化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反映美学追求,还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他通过这种方法揭示了刘勰文论中的伦理性、社会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

王元化也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他注重刘勰作品中的层次、逻辑框架和形式安排,尤其是刘勰如何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构建文学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帮助他剖析了刘勰在讨论文学创作和批评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模式,以及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王元化还受到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思”等,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化的表述来展示文学创作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中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王元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论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他在分析刘勰的诗学思想时,常常引用西方文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文论在关于想象力、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这种比较,他试图让《文心雕龙》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并展示它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独特贡献。


王元化同时借鉴了康德的审美理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西方美学思想,将这些理论与刘勰的美学思想进行对话。例如,他曾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与刘勰的文学观念相结合,试图证明《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类似的美学价值观念。

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

在诠释刘勰的“神思”理论时,王元化部分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体验的关注。他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精神活动与想象力,强调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客观形式的分析,还是对创作过程中文学体验的主观感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王元化得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刘勰对“神思”的理解。

- **解释学的运用**:王元化也采用了解释学的方法,强调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诠释的动态性。他认为《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解释学的视角,他鼓励对刘勰文论的多重诠释,并揭示了文论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启示

王元化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状态,结合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如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概念)来探讨刘勰所说的“神思”。他认为,刘勰提到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包含了潜意识的力量,即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受到无法解释的情感、记忆或象征性意象的影响,产生某种神秘的创作灵感。这种观点与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有一定的共鸣。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10:23am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下

有趣的是,爱垦網根据平台内收集到的材料做出探讨,发现弦理論(StringTheory)与量子科学实际上存有共同点。它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一个物理学框架。以下是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景:

量子理论的基础: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这些粒子,包括电子、光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遵循量子概率规律。在量子场论中,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即量子场的振动模式)。

弦理论的核心思想:弦理论提出,基本粒子并不是点状粒子,而是非常微小的一维弦。不同粒子其实是这些弦在不同振动模式下的表现。这意味着,电子、光子等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基本弦在不同方式上的振动。这种视角超越了标准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模型,提供了统一描述不同基本粒子的一种方式。

量子化的弦:弦理论中的弦服从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弦的振动也有量子化特性,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粒子。通过量子化的弦,可以产生不同的粒子种类,这使得弦理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尺度上是兼容的。

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的量子引力理论。在量子场论中,引力并没有被很好地纳入,而弦理论通过引入额外维度和量子化的引力子(graviton),提供了统一引力和其他基本力的潜在框架。

在弦理论中,量子引力子是弦的一种振动模式。这意味着,弦理论可以自然地包含引力,并且这种引力可以在微观(量子)尺度上得到解释。

超对称与多维空间:弦理论还与超对称性(Super symmetry)有关联,这是一种假设,认为每种粒子都有一种超对称的伙伴粒子。弦理论中的数学结构要求空间有多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四个维度,通常是十维或十一维,其中六个或七个维度是紧致化的(卷曲到非常小的尺度)。这种多维度的框架与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帮助物理学家探索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论。

弦理论量子化了弦,这些弦的振动解释了基本粒子如何在量子层面上表现。弦理论希望通过量子引力来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决引力在量子力学中的缺失问题。它为构建一个统一场理论(包括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引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弦理论是对量子理论的一种延展,它试图在微观尺度上统一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其中量子力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爱垦网根据平台内材料整理/评注)

延續閱讀:李章斌:帕斯《弓與琴》中的韻律學問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9, 2024 at 10:13pm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上

弦论(string theory)与乐器(如提琴)之间存在着物理和隐喻的多重关联。这些关联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相似性,还在人文和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物理学上的关联:弦振动的共通性

弦论与乐器的弦振动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振动模式的概念。在弦论中,基本粒子被看作是不同振动模式的弦。这些弦的不同振动状态对应于不同的粒子,比如光子、电子等。类似地,在提琴等乐器中,弦的振动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弦的振动频率和模式决定了所发出的音高和音色。

弦的张力、长度和振动模式影响着它的表现。物理上,在乐器和弦理论中,弦的行为都遵循波动方程的规则。
就像不同振动模式产生不同的音符或音调一样,在弦理论中,不同的振动模式则对应于物质世界中的不同粒子。

隐喻上的关联:宇宙的和谐与共鸣

从隐喻的角度看,弦理论与乐器之间展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共鸣。
弦理论将宇宙比作一架庞大的“乐器”,其不同的弦通过不同的振动模式产生宇宙万物。这与音乐家在提琴上拨动弦时产生丰富的音符极为相似。宇宙就像是一首复杂的交响曲,每个粒子都是其中一个音符,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整体。

乐器中的弦振动通过共鸣腔传递出声音,声音的传播在空气中形成美妙的共鸣。同样,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自然界所有力量和粒子的共鸣理解,暗示着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通过振动和共鸣相互联系的。音乐中的共鸣与弦理论中的共鸣具有类似的哲学意味,均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提琴演奏中,乐手通过调整弦的张力与音调来创造秩序,而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失衡或噪音。对秩序与混沌的要抓捏把握得好。弦理论则试图通过探索基本粒子的振动状态,揭示宇宙的内在秩序。弦的微妙变化可能代表着不同粒子的生成,就像不同音符为音乐带来多样性一样。


哲学与审美的启发


弦理论与提琴的隐喻也带来了哲学与美学的思考:
共通的创造过程:提琴演奏需要极其精细的控制和艺术表达,而弦理论中的弦振动则构建了宇宙的基本构成。两者都展示了“创造”的本质:通过振动和变化形成复杂结构。音乐通过音符的变化表达情感,弦理论则通过不同的弦振动展现出宇宙的微观结构和物质世界的丰富性。

超越感与未知:弦理论作为物理学中的前沿理论,涉及多维空间、隐匿的额外维度等深奥概念,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这与音乐对情感的表达类似,音乐能带来超越日常经验的体验,让人感受到不可见、不可知的层面。弦理论中的多维度和复杂性暗示着一种“超越感”,就像提琴的演奏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一种超越日常的感官体验。

弦的古老隐喻:宇宙的振动与和谐

“弦”在人类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元素。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宇宙是按照音乐比例组织的”,即所谓的“音乐宇宙论”。弦的振动象征着宇宙的结构和秩序,而音乐则被看作是宇宙秩序的反映。

毕达哥拉斯的宇宙琴: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可以通过数学和音乐的原理来解释,尤其是乐器的弦与天体的运动之间有一种类比。弦理论与这一古老的思想呼应,试图通过振动和数学公式解释宇宙的最深层次结构。

在音乐中,提琴演奏的简单弦振动可以演化出无数复杂的音调,类似地,弦理论中的简单振动也试图揭示宇宙复杂结构的起源。从简单的振动到复杂的结果,两者都在探索如何通过基本元素解释复杂现象。
弦理论与乐器的弦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关联:在物理层面,它们都基于振动模式来解释现象。复杂性与简约得以统一。

在隐喻与哲学层面,弦理论像是一种宇宙交响乐,揭示了宇宙的和谐与共鸣,强调了创造力与秩序之间的微妙关系。
弦的振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理的理解,也揭示了深刻的审美与哲学内涵。在人类文化的脉络中,弦一直象征着宇宙的结构与秩序,而弦理论为这一古老隐喻注入了新的科学和哲学维度。(爱垦网根据平台内材料整理/评注)

[爱垦APP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在从事人力资源開發16年的基础上,轉入文創研究與推廣至今也已28年。浮生44个春秋,雖不算焦頭爛額也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6萬筆左右內容,多少有些领悟。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21, 2024 at 8:04am

賀培銘: 弦論

(一) 粒子物理:

根據現今普遍被接受的物理理論,宇宙中的物質是由一些所謂的「基本粒子」所組成。例如原子是由電子及原子核所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所組成,而質子與中子又分別是由夸克以不同的方式組成。其中只有電子與夸克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在實驗上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顯示,他們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組成。除了電子與夸克,還有其他許多種基本粒子,共同組成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物質。根據現有的理論,基本粒子不但說明了物質的組成,也解釋了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電子與電子間之電磁作用力,可以解釋為電子間交換光子所造成的效果。因此,宇宙中一切物理現象的規則,原則上可以化約成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定律。因此,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一般被稱作「粒子物理」。另一方面,要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時,通常意味著要研究更小尺度下的物理;而根據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要探測更小尺度 圍內的現象,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我們需要建造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或加速器來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而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也被稱作「高能物理」。

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描述基本粒子的理論,稱作「標准模型」。標准模型的數學架構,是所謂的「量子場」,或簡稱「場論」。原則上,數學上可能的量子場論模型有無限多個,可以容許任意多種不同性質的基本粒子,但自然界選擇了標准模型,以及其中所有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質,例如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高能物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象學」,一類是「場論」。前者是以標准模型為基礎,研究實驗結果與模型間的關係。後者是研究場論的一般性質,並不局限在描述自然現象的模型中。當然,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


(二) 弦論(string theory):

弦論的出發點是,如果我們有更高精密度的實驗,也許會發現基本粒子其實是條線。這條線或許是一個線段,稱作「開弦」(open string),或是一個回圈,稱作「閉弦」(closed string)。不論如何,弦可以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態會在精密度不佳時被誤認為不同的粒子。各個振動態的性質,對應到不同粒子的性質。例如,弦的不同振動能量,會被誤認為不同粒子的質量。

弦論特殊的地方之一,是弦的量子場論可能只有一個。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弦而非粒子的量子場論時,數學上可能的模型只有一個。(這件事尚未被完全證實,但至今所有已知的弦論都是等價的。)這表示,弦論中所有的物理性質,都是理論本身決定的。如果弦論是對的,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都是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的。可惜(幸運?)的是,弦論是一個還在被研究發展的理論,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足以讓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所以,弦論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當然也沒有被實驗證實。另一方面,有許多原因,讓研究弦論的人相信,這是一個找尋更基本理論的正確方向。

前一段所述弦論的唯一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如果宇宙萬物都要永遠遵守同一個物理定律,這個物理定律應該是獨特的,而不是任意的。(雖然標准模型或量子場論中還有許多((如電子質量等))參數是「任意的」,但其任意的程度已經比牛頓力學小得多。)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TOE)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它就不是萬有的,因為它不能解釋它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萬有理論中應該沒有任何自由參數;而弦論即滿足此一性質。

弦論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不需要量子場論所需要的「重整化」。量子場論的計算中,總是出現一些無限大的量。本來一個合理的物理定律不應該預測任何無限大的量,但是我們相信,這些無限大的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量子場論不是最基本的理論,而是精確度較差的等效理論。這樣的認識,告訴我們如何從這些無限大的量中找到有限值的物理量,而其方法,被稱作重整化。反之,一個基本的理論,不應該有無限大的量,也不需要重整化。如果追溯量子場論中出現無限大的原因,則發現與它假設了粒子是不具大小的點有關。弦論中即沒有這種無限大的問題。

可能更重要的一個弦論特質是它自動包含了量子重力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重力作用的古典理論,其量子化長久以來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也是理論物理裡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如果以量子場論為架構來描述傳遞重力的基本粒子「重力子」,會發現計算中將出現的一些無限大並無法用重整化的方法解決。(因此標准模型並不包含對重力的描述。)相反地,一旦假設了弦的存在,便不可避免地在理論上導致了重力作用,原因是弦總是有一個振動態對應到重力子的性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可以從弦論中被推導出來。

(參) 歷史:

弦論最早被提出時是想要描述強作用力。當時夸克模型與量子色動力學(编註:英語: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還未被普遍地接受為描述強作用力的理論。依據現在的認識,介子是夸克與反夸克因強作用力組成的,但在弦論中被描述為一根開弦;弦的兩端即對應到夸克與反夸克,而弦本身則對應到強作用力在兩者之間形成的拉力。弦論因無法解釋許多強作用力的現象,而量子色動力學卻相對地相當成功,因此在弦論的第一次革命之前,有一段時間弦論被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所遺棄(下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20, 2024 at 11:04am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復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弦論的一些觀念上及技術上的躍進。這些進展不但突破了過去弦論研究中所遭遇的瓶頸,甚且對其他物理及數學的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弦論的大師之一維敦(Witten)甚至得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Fields Medal。但在此讓我們暫且不提弦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弦論本身。這些弦論進展的中心觀念之一,是所謂的「對偶性」。對偶性指的是兩個看似不相同的理論,實際上是等價的。所謂等價,意思是即使兩個理論對實驗本身的物理描述可能完全不同,兩個理論對所有可以測量的值都有相等的預測。第二次革命中發現了許多新的對偶性。它的好處是在一個理論中十分困難的問題,可能等價於其對偶理論中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過去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突然變得可以解決。除此之外,對偶性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結果。過去研究弦論的人發現了五種不同的弦論,現在卻發現這些看似不同的弦論,其實互為對偶。換句話說,我們只有一個理論,但它有五種不同的表示方法。這個唯一的理論,現在被稱為M理論。M代表mistery、mothermembrane。從第二次革命至今,弦論一直有持續的快速的進展,無疑地已成為高能物理研究的主流之一。

(四) 現況與展望:

造成第二次革命中對偶性的研究可以突飛猛進的原因之一,是發現了弦論中除了一維的弦之外,還有其他維數的物體。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先介紹「孤立子」(soliton)的概念。孤立子最早是在水中被發現。水是由水分子所組成,水分子的振動形成水波。大部分的水波生成之後會慢慢消退,但是某些特殊形狀的水波可以維持不變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水波即所謂的孤立子。曾有人跟隨一個渠道中的孤立子行進數英裡,而孤立子仍幾乎保持不變。場論中,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殊集體振動形式也會形成孤立子。孤立子夠小時,看起來也像一個粒子,但是弦論中有許多種不同的孤立子,各有不同的維數。有趣的是,雖然在一個理論中基本粒子和孤立子截然不同,但是某一理論中的孤立子可能對應到其對偶理論的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卻對應到孤立子。因此,弦論中一維物體的獨特角色被淡化了,各種不同維數的物體地位平等地存在於弦論之中。

弦論的預測之一,是時空的維數為十維。雖然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時空只有四維,但理論物理學家已有許多方案可以解釋為何十維的時空看起來可以像是四維的。可能之一,是多出的六維縮得很小,所以沒被觀測到。另一個可能,是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四維的孤立子上。有趣的是,時空的維數可以是弦論的預測之一;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理論。但另一方面,有另一個弦論的對偶理論,它的時空是十一維的。(這個理論也是M理論的一種表示方式。)這是因為時空的形狀及維度,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其測量方法才有意義;不同理論中的時空定義不一定恰好相同。

弦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計算出某些(特別簡單的)黑洞的亂度。雖然霍金(Hawking)很久以前就預測出黑洞亂度的公式,但因為缺乏一個量子重力理論,無法真的根據亂度的定義直接算出結果。另一個量子重力理論應有的性質-全像原理(也與霍金的黑洞亂度公式有關),最近也在弦論中得到實現。有關於量子重力學的更基本也更有趣的問題是:時空到底是什麼。在弦論中,時空所有的性質都可以從理論中推導出來。在一些假想的情況中,時空的性質可以和我們的經驗大不相同。事實上,在大爆炸初期,時空的性質很可能的確非常不同。根據量子力學,要探測小尺度時空內的現象,必然伴隨著大的能量不確定性,而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會造成時空結構上大的不確定性。結果是,一般經驗中平滑的、由無線多點構成的有關時空的概念,不可能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約10^(-37) m)時適用。數學上一般的幾何概念對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並不適用。數學上所謂的「非交換幾何」,是古典幾何的一種推廣,有可能可以用來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近來在弦論中已經發現一些假想情況中的時空的確可以用非交換幾何來描述。

雖然弦論的研究至今不能告訴我們為何電子是如此重,或計算出任何當今技術可及之實驗結果,但是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此複雜困難(例如要了解為何宇宙中有這些物質和交互作用、為何時空是四維的等等),而且因為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理論在這個目標上的進展可與之比擬,弦論無疑地仍是值得繼續努力研究的方向。[2001/2/3]

作者:賀培銘,台大物理系教授,本文原載:https://web.mit.edu)[上續]

相關:互聯網弦論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14, 2024 at 5:20pm

樊麗明:對「新文科」之「新」的幾點理解

(樊麗明:山東大學校長、教授)

現在提倡加快推動新文科建設,「新」 從何而起?

「新」在何處?何為文科新需求?2017年美國西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們所闡釋的新文科主要是專業重組, 不同專業的學生打破專業課程界限,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

2018
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國新文科開始浮出水面。建設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融合,提升時代性,加快中國化、國際化進程,引領人文社會科學新發展,從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第一,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將對人類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產生深刻的影響。新科技革命已經到來, 並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隨著新科學的發展,人類創造了很多新知識,帶來了很多技術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基因工程、虛擬技術、5G技術等,這些不僅與信息學科密切相關,而且與文科聯系很近,對文科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些新科技發展,對新產業、新業態產生了影響,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營銷、互聯網+教育,在我國新技術推動產業革命,使得業態更新非常快,產生了很多人才的新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培養出知識更複合、學科更融合、實踐能力更增強的新型人才,同時應催生新專業,更新已有專業。

新科技革命之後,很多簡單勞動趨於被軟件或者機器替代,這給文科人才培養帶來一些新的需求,如新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新課程的產生和替代。與此同時,文科會發現很多新課題,研究范式也會轉變。文科之新,首先是科技革命帶來的,反逼我們思考新問題,更新方法、拓展學術視野。

第二,歷史新節點與文科新使命。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歷史節點是「五四運動」一百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剛剛過去40年。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我們的文化態度是什麼? 大家都認可中國現在已經進入百年來最為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期,回過頭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文科教育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培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研究者,如何對優秀文化進行傳播和研究?2013年11月,習近平考察孔子研究院,指出一定要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