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佳's Blog (159)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6

而路雲的詩歌則深入地對民族品性在現代化的入侵中作批判性地反思與警惕,他為我們奉獻了《款待》、《在火中成為招搖的舞蹈家》、《父親,我父親》、《麓山》這類深沈而情致飽滿的詩篇。《在火中成為招搖的舞蹈家》,對自我的詩歌生命歷程做了充分的精神傳記。在對豬圈生存中無限按揭自身並試圖「把內心的蒼白塗黑」時,詩人渴望的仍是滲透靈魂的故鄉的那一縷「涼風」:



麓山腳下,涼風伸出她的手,把我攔下,

輕輕抱走。待大霧散去,你會看見麓山

新的光彩,如果地球上還有一處霄漢之地,

我一定來到麓山,述說我的全部愧痛。…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5,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5

他的詩有堅定而又快意的刺痛感,譬如《稀粥頌》、《憶顧準》、《入殮師》。谷禾力求讓每一筆都真誠地落地,他那對生命作報道式的語言蘊蓄著厚重的悲憫,因而在他對細節的傾注中我們也感到他的如椽之筆。路雲的詩有連綿不絕的雲蒸霞蔚式的楚語,在他獨有的「葵花的音域」里蘊藏著「清涼的火焰般」的能量。



同樣是湘籍詩人,四處悠遊的李少君擅長時時地地吟詠自然的小令,在清新淡遠中流露著明快的禪意:「只有一隻小夜曲還在悠悠繚繞/久而久之回旋沈澱為我心頭的一座小島」(《海島之夜》);「這都是一些閑意思/青山兀自不動,只管打坐入定」(《春天里·的閑意思》)。…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2,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4

偉大的詩人杜甫,從早期的十年漫遊到困居長安而後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吳越、齊魯、隴蜀等地方可謂共時性地推動著其詩歌的生命歷程,最終鑄就杜甫詩歌的地方、時代、歷史的金聲玉振。對於杜甫,地方與地方串聯起其詩歌生命,打磨出一顆光芒萬丈的鉆石,關於這顆永恒的詩歌鉆石,可以這樣理解:「僅在關係中人方可感悟萬有之惟一性,僅在惟一性感悟中人方可懷具萬有一體之心胸。」[ [德]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三聯書店 2002年,第25頁。]

或許正是基於此類詩性直覺,曾經沈醉於江南語境的潘維,做出了一個自我突破的決定,「離開江南,離開杭州,去掉身上的品牌標簽,自我放逐到異鄉,按照薩義德的說法,去過一種對位的、多重視野的生活。」(潘維:《我決定離開江南》)地方的深入也會造成對地方的窒息、膠著狀態,如何與萬有重建關係,發現平行於此地的「另一種惟一」,這的確是對詩人詩歌格局的檢驗。…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1,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3

臧棣在他以北京為主題的詩歌中,發展了一種「地方的政治學」。以雄辯的調侃來嚴肅地穿透殘酷的現實,需要強大的心智來支撐,他總是能像一個出色的狙擊手一樣突入詩歌的外部,他詩歌中的良知也因而滲透於此。在他的喋喋不休與無比漫長的耐心中,臧棣無疑獲取了北京的秘密:他揭示著它的社會性和道德感,並在其中建構起自我的遼闊疆域。譬如他寫北京「7.21」特大暴雨,其哀悼之心像一個巨大的容器:「水,頃刻間從現實湧向內心,/那里·,洶湧的泥沙正在篡改地獄史。」(《六十年不遇叢書》)



他寫北京陰霾史:「更多的刺激,將內心的哀傷/顛簸成一種忘我的遼闊。」(《北京陰霾史叢書》)當詩人在最大程度上獲取他的地方性和社會性時,他的創造性即有了「忘我的遼闊」,歷史的、形而上的使命同構於豐盈的自我內在性。

太小了,不夠寬闊,當你這樣遺憾時,…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0,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2

湘籍詩人昌耀正是此一境域的傑出代表,他以一顆痙攣般的靈魂在青海高原大山中感應著古老地力的吸引,寫出了一名「囚徒」與高原荒山相互慰藉、「沈重有如戀人之咯血」的詩篇。(《踏著蝕洞斑駁的巖原》)詩人心跳於這片土地:「這土地是赭黃色的。……//玉蜀黍般光亮的膚色,……有如象牙般的堅實、致密和華貴。」(1961初稿:《這是赭黃色的土地》)



在這樣的土地上,詩人天性中對美的感受、對純凈的熱愛,使其遭流放以來一直繃緊、抗爭的心靈開始回暖、復蘇。就是在這象牙般可雕的土地上,昌耀開始雕塑自己「馭夫」兼「歌者」的生命。他毅然說:「我不走了。/這里·,有無垠的處女地。」「而我的詩稿要像一張張光譜掃描出——這夜夕的色彩,這篝火,這荒甸的/情竇初開的磷光……」…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9,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趙飛:地方性寫作:作為關係的詩學路徑 1

現代漢語詩歌發韌時即伴生一種文化上的焦慮:其一是對現代性的盲目追求導致的對古典性的疏離——不知根系何處?其二是苦於無法在形式與內容之間重新迅速鑄就新的經典——究竟何為範式?此二者歷經百年的化歐化古和自力更生、大幹快上,並未形成中國詩人所共守的信條。詩學的焦慮未能有效解除,但帶來一種可貴的警醒:現代漢語詩人欲重拾自信,恐怕離不開對母語的重新認識和故土的化育功能。…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7,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10)

下面這個問題是我向自己提出來的:圓性時間和實性空間是技術生活世界的時空經驗嗎?這是我最近一段時間在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即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或者説還在發生一個變換,即自然生活世界向技術生活世界的轉換。傳統的宗教、哲學、藝術都是自然人類的精神表達方式。但我們今天不管在精神還是在肉體上都被非自然化了,在兩個多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全面惡化,我們的身體已經被徹底改造了,今天的人類已經不是100年、200年前的自然人了。肉身如此,精神亦然,我們的精神已經被規劃、被計算、被數據化和網絡化了。今天我們還離得開手機嗎?手機不但比任何工具更重要,比書本更重要,甚至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兩個多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人類已經被徹底改造了,我們的精神已經被規劃、被計算、被數據化和網絡化了。比如,手機不但比任何工具更重要,比書本更重要,甚至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4,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9)

人在“時—空”之“瞬間”中承受這種內—外與外—內的推移——外推和內推。這種向外與向內的推移是一種在此時此刻一并發生的,也可以説,外化—內化,出—進,流失—接納,這樣一些“之間”關係是在此時此刻一并發生的,這樣的“之間”就是我們實際承受的“時—空”。海德格爾在“時空”中間加一橫來表明這種“之間”關係。我們大概可以説,傳統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是被抽象的線性維度,而“時—空”是要承受(tragen)的,是要我們自己“扛”着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承受這種“時—空”,它是具體的,“時—空”意義上的“時”的流逝和外推,以及“時—空”意義上的“空”的吸引和壓力。它們是我們當下“扛”着的,或者説“受”着的。這種原初的時空經驗是無以言表的,是不無神秘的。總之,海德格爾的大致想法是,傳統被維度化的“線性時間”和“抽象空間”不是原生的,而是衍生的,是從他所謂“時—空”即生活世界中真實發生的具體的、整體的“時—空”經驗中派生出來的。…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2,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8)

那麼,怎麼來理解這樣一種“時—空”不分,這種不分的“時—空”、本源性的“時—空”呢?下面是我的初步理解。海德格爾是在《哲學論稿》中提出這個思想的,但這書實在太奇怪了,我作爲譯者也還沒完全弄懂。什麼叫《哲學論稿》?這個書名表明,作者冩好了一本書但不知道取什麼書名,於是叫了這個名。



20世紀兩大哲學家的兩本後期代表作,差不多起了同一個書名,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叫《哲學研究》,在海德格爾那里叫《哲學論稿》。這事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他們之所以連個書名都取不出來了,是因爲舊哲學氣數已儘,而他們做的是另外一種新哲學,用傳統哲學的方式已經無法命名了。而且我們看到,這兩本書都不是體系化的,而是碎片化的,都是由…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7,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7)

我們已經看到,在時間問題上,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考有同有異。尼采着眼於“當下/瞬間”,而海德格爾着眼於“將來/未來”。尼采轉向了藝術和創造性活動,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更加重視此在實存經驗和實存結構。但兩者都肯定一點:時間是圓的,時間不是直線的。後期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我認爲這個概念肯定是從尼采的“瞬間”(Augenblick)發展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1927年)時期幾乎絶口不提尼采,但他肯定已經讀了不少尼采,可能是故意不説罷了;到《哲學論稿》(1936—1938年),海德格爾開始在弗萊堡大學講尼采(此後連續講了十年),尼采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赫了。在海德格爾《哲學論稿》里首次出現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傳達,英文譯成site of the moment,我試着把它譯成“瞬間時機之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以這個概念,海德格爾是要從尼采出發思考一種新的時空觀,他名之爲“時—空”(Zeit-Raum)。…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6)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0,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5)

尼采説了三點:直線騙人,真理彎曲,時間圓圈。尤其是最後一點,即所謂“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委實是驚人之語,也足以被當作瘋人亂語。二十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爲尼采此説做了科學的証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場會使時空發生扭曲。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里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也就是使由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構成的時空結構産生扭曲。後來的各種實驗和研究証明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理論。人們在探究時間測量技術時就發現了各種“時間扭曲”問題,有研究者做了如下總結性羅列:…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9,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4)

據尼采自述,有一天他在塞爾斯-馬利亞的一個湖邊散步,腦海突然跳出來一個概念,令他無比興奮,趕緊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概念就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尼采認爲這個概念解決了根本問題。確實,生命的本質是追求更大的力量,而另一方面,生命又是在每一個瞬間創造性地展開的,“相同者”在每一個瞬間復返和輪迴。這樣一個想法爲什麼會讓尼采興奮呢?我們知道尼采哲學要解決一個生命問題,早期尼采的表述是:生命如此短暫而悲苦,每一個人都是要死的,而且生活中苦多樂少,我們爲什麼要苟活於世?有限而痛苦的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到後來,尼采的問題提法有了變化,變成了一個有關“重復”的問題: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我們做了千萬遍了,爲什麼要不斷重復?如果你做的是同樣的事情,那麼做一遍和做一萬遍有區別嗎?我們爲什麼願意重復呢?重復的意義在哪里?…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0,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3)

總之,傳統時間觀是着眼於“當前/現在”或者説以“當前/現在”爲基點的線性時間:作爲運動的計量,傳統時間觀是線性一維的“現在時間”,就是把時間看作一種“現在之流”,過去是已經消逝的“現在”,將來是尚未到來的“現在”,總之都是“現在”。傳統時間觀具有自然性,它是自然人類精神表達的基礎,特別是傳統哲學、宗教、藝術的基礎。因爲自然人類在線性時間觀的支配下還不甘心當一個旁觀的等死者,無法忍受生命不可阻擋的流逝和消失。如何克服時間的這種永不回頭的永恆流逝?這是自然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正是面對這樣的問題,爲了應對生命的無限流逝,爲了克服這樣一種不斷的、無可阻擋的流逝,即“現在時間”的無限的流逝,質言之,爲了不至於絶望,人類各民族(自然人類)創造了永恆的宗教,在歐洲還創造了哲學。這就是説,要擺脫線性時間的不斷流逝,必須有一個無時間的,永恆的彼岸或者天國,後者是沒有時間性的——時間性是我們每一個要死的人(終有一死者)的概念,永恆上帝是沒有時間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8,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2)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種可測量的時間是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可以叫做“自然時間”,其實就是“時鐘時間”。自然人類發明了時鐘,各種計時的工具,我們用它們來測量時間,這種時間就是海德格爾所講的“現在時間”(Jetztzeit)。它是同質的和均勻的,因此才是可測量的。如果它不是同質的和均勻的,那就無法測量。這是科學的時間概念,在牛頓那里被叫做“絶對時間”,牛頓的説法是:“絶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它均一地流動……”如我們所知,這樣一種物理學的“絶對時間”觀在科學上的改變一直要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在哲學上,到尼采那里就已經受到了懷疑和批判。…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1)

摘要:從自然生活世界到技術生活世界有一個斷裂,這個斷裂在哲學上首先表現爲時間和空間經驗的轉變。現代形而上學批判即起步於此。馬克思首先敏銳地洞察到技術工業帶來的世界巨變,並且用“以時間消滅空間”來描述之。尼采批判傳統的以物質運動爲定向的線性時間觀,開啟了一種以創造性生命經驗爲基準的“圓性時間”觀,後者顯然已經蘊含着時間的空間化。海德格爾後期更進一步,思入一種時間與空間貫通一體的本源性的“時—空”觀,我們可以從中引申出反傳統的時間理解和空間理解:時間是不直的,而空間是不空的。進一步的問題是:這種區別於自然生活世界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新“時—空”觀與技術生活世界是何種關係?筆者認爲,主要由現代思想開啟的新“時—空”觀爲當代藝術提供了思想前提,同時也通過當代藝術對技術生活世界作出抵抗性反應。…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uly 27,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下)

段義孚在《戀地情結》一書有許多精彩論斷,例如宇宙觀的變化影響景觀的論述很有穿透力。段氏提出中世紀的時間觀與垂直旋轉的宇宙觀相互契合,本質上是不斷循環的。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之後,循環的時間觀被線性的時間觀代替,垂直的宇宙觀被平行的空間觀代替。與此相對應的是,建築學和景觀學的空間等距變換原理,讓位於軸向延伸以及放射性佈局的開放空間觀。人的戀地細微而精妙,對環境感知差異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文化可以影響甚至決定感知,不同文化中的人對同樣的環境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中國傳統住宅,以墻圍住,自成天地,對於中國人而言,像徵著安全和穩定,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是像徵著封閉和缺少流動。…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March 3,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中)

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美] 段義孚著, 志丞、劉蘇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5月出版,424頁,45.00元)



1938年的戰時首都重慶,一位小學生踏著津南村的石板路,穿過雜草叢生的柏樹村,一蹦一跳地去學堂,學堂是有名的南開小學。在這個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他聽到了瓦特和牛頓的故事,得到人生最初的教育,知道外面還有一個大千世界。這位小學生就是日後美國人本地理學的旗手段義孚(Yi-Fu Tuan)。段義孚1930年出生於天津官宦之家,父親段茂瀾…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Geonet 段義孚的〈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上)

《戀地情結》作為段義孚的成名作,主要講述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感受到了環境的巨大變化。但是,這些關注,更多是從環保和生態的角度,而對於人在情感上與環境的關聯,很少觸及。段義孚的這本書恰恰就是從這一點上來論述。環境不僅作為人們的資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適應的物理場所,環境也是人在實踐中建構的人文場所,人將他的價值、情感置於其中,人文豐富了大地景觀的生態狀況,地方景觀豐富了人的情感體驗。本書用一些明確的概念來理解和解釋人與地方的這種情感關聯。



目錄



1. 前言

2 感知的一般性質:感覺

3 一般的心理結構和反應

4 民族中心主義·對稱性·空間性

5 個人的世界:個體差異和取捨

6 文化·經驗·環境態度

7 環境·感知·世界觀

8 戀地情結與環境

9 環境與戀地情結

10 從宇宙到景觀

11 理想的城市與超越性的符號

12…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5,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阿爾丁頓詩選·格言(1915) 十月

山毛櫸葉是銀色的,

因為少了樹的血液。

在妳的親吻下,我的雙唇

變得就像秋日的櫸葉一樣。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4,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