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4.6/5 stars.

Views: 3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Wednesday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續上)事實上,「興觀群怨」論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詩可以興」作為四個「可以」之首的,闡釋者不應妄自倒置。當然,這裡又涉及對「興」的理解問題。關於「興」的解釋是有難度的,朱自清先生說這個問題是「纏夾不清」,「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越說越糊涂」。盡管如此,依據邏輯和實際使用,還是可以求得一定共識的。比如,將「興」解釋為詩的起句、起情、譬喻、托喻等意思,當然符合詩經六義之說。但是,此處如果只是指寫詩的手法,為什麼後面的觀、群、怨都是指功能與效果呢?這在邏輯上就有問題。

而從詞義上說,「興」的本義為興起,引申為人的情感的激發。《孟子·盡心下》中就稱聖人為「百世之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這裡的興起就是因感動而奮起。《世說新語·賞譽》有一句是「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這裡的「興會」就是指高興的情感。

而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興起的主體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興起當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動。就是說,「興」只能是一種情感的興起、興會、興發感動,而不只是一種創作手法。由此,後來者言詩,對「興」的理解和重視遠超過六義中的「賦比興」之含義,例如: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曰:「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其「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就是指作品之華美來自於人的內在情性,由此才有叔夜(嵇康)性格豪爽,故文章「興高而采烈」,興高即情感高漲,采烈即辭采犀利。

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在說過「詩者吟詠情性」後,馬上接著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這裡,「吟詠情性」無疑是「興趣」的基本含義。

明謝榛《四溟詩話》云:「凡作詩,悲歡皆由乎興,非興則造語弗工。」清吳雷發《說詩菅蒯》也說:「詩固以興之所至為妙。」清焦循《毛詩補疏序》云:「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今人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便將「興」解釋為「排遣情感」。可見,把「興」看成藝術創造的真正動因,承認審美情感是審美對象的第一結構,並非個別見解。

由是觀之,「興觀群怨」論把「興」列為首位,並非隨意為之。乃是因為,「興」為後面的「觀、群、怨」之前提條件,當人們面對詩的時候,這個對象必須是詩,而詩之發生就在於作者以情入詩,讀者因詩生情,這就是「詩可以興」之真實含義。一個讀者在欣賞詩歌包括一切藝術作品時,只有當他感覺到並沉浸入種種人生體驗,從而激發自己的情感時,然後才會發生「觀、群、怨」的功能。倘若不能發生情感體驗,不能「興」,那麼就會棄之不顧,後面的「觀、群、怨」功能便無從談起。這就是審美對象的結構功能,「興」的首要排序是不可更改的,無論出於多大的功利要求也不能改變,因為改變了就不是詩,不是詩就無所謂「興觀群怨」了。

任何思想都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一方面,孔子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安人心而立秩序確實是當時社會的內在需要,將《詩經》立為整合人心的教材便適應了這一需要,於是詩教大行其道,工具性要求遮蔽了詩歌本身的審美本性。另一方面,《詩經》的時代是文學成熟、成型、多樣化的前史時代,甚至文史哲還混為一爐,尚未分家,也就是文學的非自覺時代。人們真正認識到文學的審美本性,欲待另一個時代的到來,即魏晉時代的到來。

1975年5月至9月,毛澤東就魏晉文化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談話,其中就談到: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陸機的《文賦》,標誌著文學創作新的裡程碑和文學理論發展中質的飛躍。《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更揭示了詩歌創作的根本問題,大大地發展了「詩言志」的簡單口號。

毛澤東當然知道,自先秦以來,「詩言志」的口號就有簡單化傾向,排斥了文藝的情感性基本特性,這是與儒家的詩教(經學之重要內容)有關係的。而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詩緣情而綺靡」不過是恢復了「詩可以興」的第一因素地位而已。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完全肯定這個基本觀點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所謂「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這一判斷,最適用的就是審美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離開激情、熱情,那種「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的審美活動便不復存在。(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來源:文藝報 | 2022年07月27日 | 關鍵詞:中華美學精神;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教授)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Tuesday

詩性X軸:呼唤隐喻

Educe:to obtain information~(從數據、論據等中)推斷出,演繹出

The government is not relying on any evidence educed from this process.
政府並沒有采納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任何證據。

Educe:to develop something or make it appear
使顯現出,引出

Experience empowers students by educing the power that they already possess.
體驗可以引導出學生已經擁有的能力,並賦予他們力量。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onday

愛墾App: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中探討了價值與人類意識、感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純粹機械的世界中,價值的存在依賴於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如果拋棄了意識和感覺,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這體現了他對美學和價值觀的自然主義立場,強調人類主觀體驗在確定價值中的核心作用。

在《美感》一書中,桑塔亞納首次提出了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Beauty is pleasure objectified)的觀點。 他遵循經驗主義的方法,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人類對愉悅的感受被投射到外部對象上,從而賦予這些對象以美的價值。因此,離開了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價值將失去其基礎。

桑塔亞納的這一觀點強調了人類主觀體驗在價值判斷中的重要性,認為價值並非客觀存在於世界之中,而是通過人類的意識和感覺被感知和賦予的。這與他對美學的自然主義理解相一致,強調了人類在認識和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中心地位。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December 28, 2024 at 9:30pm

澄懷味象~~文學術語。澄懷味象,是由南朝畫家宗炳提出的觀點 [1],「澄懷」指虛淡空明的心境;「味」指審美享受,審美愉悅;「象」指自然山水的審美形象。「味象」即「觀道」,「澄懷味象」與「澄懷觀道」同。

宗少文好山水,愛遠游,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而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澄懷味象」由此而來。
百度百科

註(1)劉利俠著, 清初詠物詩研究,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2016.07, 第105頁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2, 2024 at 7:55am

藝術創新要有科學的世界觀

錢老關於「科學的藝術」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含義, 那就是文藝創作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 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品, 也就是說好的藝術作品要能體現出深刻的哲理, 這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台階。

錢老認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文藝理論其層次劃分與其他10個科學部門的劃分略有不同, 它的基礎理論層次是文藝理論; 它的應用技術層次是文藝創作; 它通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橋梁是美學; 它的最高概括是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 同時, 給「文藝活動」劃出了廣闊的空間。在這個體系的外圍還有前科學的東西:實踐經驗知識庫、不成文的實際感受、靈感、潛意識和初步的哲學思考等等, 也是藝術創造的源泉。

錢老和夫人蔣英一直都非常喜歡那些表達哲理的、陳述文藝創作者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詩詞、音樂、戲劇等文學藝術作品。他們認為這樣的藝術比較高雅而深刻, 常常給人以戰勝困難的力量, 爭取勝利的信心, 喚起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從而激發人的創造才能, 應屬於藝術的最高台階。

音樂是一種能夠表現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本性的藝術。錢老從年輕時代起就特別喜歡貝多芬創作的許多樂曲, 如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等, 時常帶給錢老勇氣和力量, 鼓勵他衝向科學技術的高峰。而貝多芬晚年創作的弦樂四重奏, 表現了貝多芬把痛苦留給自己, 把歡樂送給人間的高尚品德。特別是作品第132號, 第3樂章 (慢板) 給人一種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 優美典雅, 飽含著對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歌頌、愛慕與依戀之情, 把人引向純潔而崇高的神聖境界。它既富於哲理, 又似乎有一種超然於哲理的更高的啟示。這種意境也時常激起錢老的情趣與共鳴。

錢老對我國傳統的詩詞、文學也有極大的興趣。他曾說, 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 有一首長詩《下途歸石門舊居》, 裡面有這樣的句子:「我離雖則歲物改, 如今了然識所在」。意思是說他這一輩子, 在那樣一個社會裡, 雖然經歷了不少世事變遷, 晚年回到舊居以後, 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社會位置, 但他以前沒有識破, 現在才識破了。這是他這個人一輩子認識的最後總結。那首長詩的最後幾句是「翛然遠與世事間, 裝鸞駕鶴又復遠。何必長從七貴游?勞生徒聚萬金產。挹君去, 長相思, 雲游雨散從此辭。欲知恨別心易苦, 向暮春風楊柳絲」。李白以此來寄托他的情感, 表達了他澹泊名利的人生觀, 詩文富於哲理, 也引起了錢老的興趣。

今天的藝術創新並不是簡單的花樣翻新, 而是要胸懷祖國面向世界, 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美學為指導, 利用人-機結合的信息網絡技術, 集古今中外藝術精品之大成, 在此深厚的藝術基礎上, 推陳出新, 從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上, 達到更高的台階、更高的境界。


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的特點

錢老於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以後, 又借鑑北大老哲學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為「性智」、「量智」的觀點, 並對其加以唯物主義的解釋與發揮。他認為, 數學科學、自然科學、系統科學、軍事科學等10大科學技術部門的知識是性智、量智的結合, 主要表現為「量智」; 而文藝創作、文藝理論、美學以及各種文藝實踐活動, 也是性智與量智的結合, 但主要表現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

「量智」是側重對事物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去探索其本質和規律的學問;「性智」是側重對事物從宏觀到微觀, 從整體的、形象的感受上, 從事物的「質」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質和規律的學問。錢老十分重視人們「性智」的培養。

錢老說:「 …… 2) 事物的理解可分為『量』與『質』兩個方面。但『量』與『質』又是辯證統一的, 有從『量』到『質』的變化和『質』也影響『量』的變化。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最後目標是對其整體及內涵都充分理解。『量智』主要是科學技術, 是說科學技術總是從局部到整體, 從研究量變到質變, 『量』非常重要。當然科學技術也重視由量變所引起的質變, 所以科學技術也有『性智』, 也很重要。大科學家就尤其要有『性智』。

(見:錢學敏:論錢學森關於科學與藝術的思想;原載:2001年 第3卷 第11期《中國工程科學學刊》)

愛墾評註:國體各異,意識形態不同,但藝術可能超越文字、語言的局限而直抵性靈。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28, 2024 at 8:46am

紀弦·狼之獨步
 
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
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
而恆以數聲淒厲已極之長嗥
搖撼彼空無一物之天地
使天地戰栗如同發了瘧疾
並颳起涼風颯颯的,颯颯颯颯的
這就是一種過癮


朵漁詩選·高原


當獅子抖動全身的月光,漫步在

黃葉枯草間,我的淚流下來。並不是感動,
而是一種深深的驚恐
來自那個高度,那輝煌的色彩,憂郁的眼神
和孤傲的心。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55pm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16, 2022 at 6:30pm


文化的定義數以百計,叫人眼花繚亂?

看看美國文化史大師(Jacques Barzun, 1907-2012)在《文化的衰頹》(1989)中怎麼說:

我所用的“文化”一詞表示智性和精神產生的傳統事物,表示思維所形成的興趣和能力;總之,它表示曾被稱為“修養”——自我修養——的努力。

歡迎點閲這篇文創人文化通識第一頁~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uly 1, 2022 at 3:59pm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里,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農工社會,生活內容複雜,兒童和成人都可以和同輩學習。也就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知識、技能與規範的學習與傳遞,只有在同輩間彼此切磋學習,教學的型態成為水平式的傳遞的過程,年長與否,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


後塑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子女只能向長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傳統型的時代,社會安定,規範明確,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直線傳遞過程,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

(取自:詹棟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


愛墾評註:
另譯—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

延續閱讀 》青鳥之辰《後喻文化的終結,青年未必青春》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y 14, 2022 at 12:47am


阿秋《老式自鳴鐘》

祖父將它帶回來

後來父親換修了一次分針,秒針

和兩個小齒輪

它的聲音依然渾厚


祖屋內,小花貓喜歡圍著祖母

每次我都要很努力才可以看清

舊木椅上

什麽也沒有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