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之辰《後喻文化的終結,青年未必青春》(上)

在《文化與承諾》(Culture and Commitment: 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1970)這本書中,作者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通過代溝文化研究,將人類的文化分為3種類型: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輩向長輩學習知識;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亦稱“青年文化”。並且,書中預言:“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

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後喻文化產生的背景是,“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置身於電子化的互相溝通的網絡之中,任何一個地方的年輕人都能夠共同分享長輩以往所沒有的、今後也不會有的經驗。”瑪格麗特·米德生活中並沒有出現互聯網,她能夠接觸到的是電視、廣播。


如果換成今天,這個背景就是互聯網世界。但是,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只是成就了後喻文化嗎?


瑪格麗特·米德繼續解釋:“整個人類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個能夠相互溝通信息、交換反應的社會之中,分享著知識和憂慮。”既然人類通過互聯網分享信息、知識和情緒,那麽無論年輕人還是長輩都會成為其中一員,互聯網很可能成為後喻文化的蕭何。


後喻文化產生的條件


不可否認,瑪格麗特·米德所講的電子化互相溝通的網絡,是推動後喻文化產生的重要條件。但是,後喻文化的產生,不僅僅是文化知識傳播方式,還有二戰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很多國家的經濟處在經濟上行階段。經濟的繁榮和各種專業領域的崗位出現,對晚輩擺脫長輩的管制和束縛產生關鍵作用,畢竟經濟自由是青年人得到其他自由的重要基礎。所以,我認為後喻文化的產生需要有兩個重要條件:互相溝通的網絡和良好的經濟發展。

雖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長輩是不可思議的孤立的一代,這一事實造成了老一代和新一輩的隔閡。”但是,她在書中並不悲觀,“後喻文化的發展將依賴兩代人之間的持續不斷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已經能夠積極主動地自由行動的年輕一代,一定能夠引導自己的長輩走向未來。這樣,年長的一代就能夠獲得新的知識。”當然,米德還是把長輩的導師歸於青年,而不是長輩自己。

後喻文化的現狀

在互聯網時代,除了70、80歲以上老年人,其他年齡階段的長輩並不是真正孤立的一代,60、70後已經成為長輩,很多70後是互聯網第一代人,論起玩短視頻、朋友圈哪個比年輕人差?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已經超越了瑪格麗特·米德所使用的互相溝通的網絡(電視、廣播等),無論是晚輩還是長輩,獲取信息的方式已經沒有多少區別。

 

“拜登”沒有覺得“奧巴馬”更年輕(拜登是奧巴馬的接班人),除了人口老齡化的原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老年人在知識文化上並不“老”。今天的互聯網時代,不僅僅成就了後喻文化,還可能終結後喻文化。在美國社會現實中,後喻文化已經悄然終結了。

《文化與承諾》是1970的書,寫作背景是1960年代的美國,而中國出現後喻時代是大約在2000年之後,比美國晚出現了30多年。中國的後喻文化,同樣產生於經濟繁榮和互聯網發展的背景。所以,近年來出現的人口老齡化、經濟受疫情影響、對外貿易、科技和互聯網等諸多問題,嚴重削弱了後喻文化。後喻文化是否還在?我們可以從媒體看一下端倪。

從後喻到“後浪”

後浪一詞的走紅,得益於2020年短視頻《後浪》,視頻中粉墨登場的90後、00後,讓人感覺到這不是後浪,分明是海嘯。本意讓大家看到激情、個性的90後、00後,給大家以鼓舞。沒想到這劇立意太高、火候過猛,不僅僅把年輕人托入雲霄,連上有老小有小的中年人也都喝到了溢出的雞湯。在沸沸揚揚“後浪”文化裏面,我們隱隱約約看到了後喻,只不過沒有文化。(作者:青鳥之辰 05·05·2022 https://new.qq.com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