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une 5, 2024 at 3:45pm

愛墾評註:叙根缘元點·永恆循環

愛墾評註:對照維柯的詩性哲學,如一個族群變不出新花樣,别的民族將入侵,以新方式恢復秩序,也有也是一種“循環”乎?

永恆循環(德語:Ewige Wiederkunft,也譯為永恆輪轉、永恆重現、永劫回歸)是指一種假定宇宙會不斷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環的觀念,而且這種循環的次數不可理解,也無法預測。


歷史發展

永恆輪迴的觀念發源於古埃及時代,也是印度哲學的重要部分,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表現為輪迴理論。

在古希臘,畢氏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等也接受和發展了類似觀點。

一些中美洲文明(如瑪雅和阿茲特克)也將輪迴視為其哲學和宗教中的核心觀念。

在西方,隨着古典文明的沒落及基督教的崛起,永恆輪迴的觀念被基督教神學世界觀所取代,即世界始於耶和華創世,並終於最後審判後歸於時間上無盡的天國。19世紀中期,歐洲物理學家認為如果時空無限,則相同形式的物質必然無限次重複。

叔本華在其著作中發展了這一觀點,但僅視之為物理概念,即物質以同一形式反覆出現於循環性的時間。尼采對永恆輪迴的概念進行了哲學反思,從而使這一概念再度復興於西方哲學。


斯多葛學派

斯多葛學派認為宇宙中所有事件曾在過去以同樣的形式出現無數次,未來也會如此,每個循環最後會復歸於火(conflagration),之後再繼續循環不已。

尼采

據尼采所說,他第一次獲得這個概念是在1881年的8月間在高山的森林中散步時,他承認他是受到赫拉克利特的變化理論的影響。他稱其為「虛無主義的最極端形式」[1],但也是超克虛無主義的方法。 以下是在他的著作中對此的描述:

「萬物方來,萬物方去,永遠的轉著存在的輪子。萬物方生,萬物方死,存在的時間永遠的運行。離而相合,存在之環,永遠地忠實於自己每一剎那都有生存開始,『那裡』的球繞著每一個『這裡』而旋轉,中心是無所不在的,永恆之路是曲折的。」[2]

「你們是永遠的存在著!永遠愛世界!而且向世界痛苦說:『去吧!但是還要回來!』因為,一切的快樂要求永恆。」[3]

「十字架上的上帝是對生命的詛咒,一個由生命尋找救贖的路標。酒神被斬成碎片是對生命的承諾:他會由毀滅中再生與回歸。」[4]


尼采認為永恆輪迴是他的「所有假說中最科學的」[1],雖然事實上並不科學。前提如下:宇宙間的能量是不滅的,而時間是無限的,有限的力在無限的時間中運行,必定能重複出現。但實際上這種機率是近乎零的,這使得他的永恆輪迴說缺乏科學上的根據。考夫曼對此的評論是:「永恆輪迴對尼采而言是一個觀念的成分小於一種體驗……他對自己第一次有這種體驗說得很多,因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拯救了其生命的時刻。」[5]


彭加勒

但也確有一種非常類似但較科學的輪迴觀。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彭加勒論證了「龐加萊復現定理」(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在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一個力學系統可以回復到初始狀態附近,但和尼采的問題同樣是已知宇宙的年齡和壽命可能沒有他想像的長。

參考文獻

《權力意志》55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3—康復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4—醉歌—10
《權力意志》1052
《Nietzsche》

(Wikipedia)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3, 2024 at 10:16am


德里達·解構主義:自由遊戲創造無限可能性


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的解構,主要目的是解構“一切社會等級制和暴戾統治”。對邏各斯中心主義,語音中心主義及一切傳統文本等的解構,是他採取的迂回策略——去其根基和始源,使其崩塌並邊緣化。他建構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無原則的原則,爲詩學等的自由遊戲創造開闢了無限的可能性。

......

德里達的詩性哲學場域建構是從“解構”開始的。德里達説:“我們的話語無疑是屬於形而上學的對立物體系的。我們只要用某種策略安排,讓它在這個領域和自己的努力範圍之內反對它自己的種種策略,就可以産生一種混亂的力量並擴散到這一體系,從各個方面對其裂解並劃定邊界。這樣我們就能顯示出那種成見的破裂”。[1](P376)這可以看作是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宣戰的綱領。當然德里達已經意識到西方傳統文化的強大,但他義無返顧、勇往直前,採取種種策略,決心將強大的西方傳統文化予以徹底消解。


參考文獻

[1]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韓廣信·論德里達的詩性哲學與哲性詩學(1))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1, 2024 at 12:02pm

戈麥·天鵝

我面對一面煙波浩淼的景象

一面鏡子可以稱作是一位多年忠實的友人

我夢見他在夢中向我講述

我的天蠍座上是一隻伏臥的天鵝

 

他的夢境被我的詩歌的真理照亮而趨於滅亡

因而那些景象同樣也適合於我的夢境

我在夢中竟也夢見我的詩歌

我親手寫下的文字之中棉朵一樣的天鵝

 

一隻天鵝漂浮在光滑無波的水面

閃光的毛羽 那黑夜中光明的字句

我的詩歌一點點佈滿典籍應有的灰塵

它華麗的外表將被後世的人清聲頌唱

 

當我郎聲地讀過並且大膽說出

那隻天鵝振動神仙般的翅膀扶搖直上

 

我的詩歌僅剩下消匿之後的痕跡

一行行隱去 透徹但不清晰

 

夢中的詩歌 你向我講述了什麼

它曾在我的腦海中彗星一樣一閃而過

永恆不適於展示 神思不適合述說

我詩歌的天鵝振翅飛往遙曠的深淵

 

除了夢幻 我的詩歌已不存在

有關天鵝也屬於上一代人沒有實現的夢想

我們日夜於語言之中尋找的並非天鵝的本質

它只是作為片段的花彩從我的夢中一晃而過


陳明發評註

比較姜濤的〈畢業歌〉,戈麥的這首〈天鹅〉,也是充满對追求而不可得的低迴。天鹅高雅、優美而與世無争,猶如詩,猶如夢。但是人的“天鹅”是沉重的,它負担着詩很虚幻,夢如彗星一滑而逝的傷痛。

這樣的感觸是普世的。放在任何社會都有它的意義,而不一定要對凖某個社会某個歷史階段来理解。

姜濤的〈畢業歌〉更走遠一步,来到了天鹅夭折後的尋常時光小日子,從開始的處處不满到最後的笑謔嘲諷。但似乎也止于“新聞報導”或“近况更新”的笑謔嘲諷。

這樣的詩,反而成了一種個人心靈的依賴。詩是药,寫詩成了長期服药的慣性。

替代治療的方案,或可参照辛波斯卡。與其一直同質重復下去,越境是必要的。

浪漫成了一種非要不可的需求,而和日常環境格格不入,浪漫本身是否可能繼續蜕轉?或個人需要新的方向逃逸而去?

(21.5.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0, 2024 at 4:35pm

張子選的詩·偶爾

一向是草木光陰

偶爾會羊朝北去,而馬首向南

就如雲在青天,水在湖面

也是偶爾,我會驟然記起你來


這世上,其實該來的人都來了就好

你能來應該更好

只是,大家都在佛也在

而你沒來


偶爾,我會坐在事情的側面

看舊山坡上,滾下新的時間

直到草們隨著季節倒伏,斜出正午

我還是沒弄明白,似乎活著

一直是件大事,如果仔細想想

為何又沒那麼了不起

有時候,事物會有一個

可能不合我意的尺寸

其實愛情和命運也是

即便心裡的你,好過整個人類

紙的背面,摸上去

還像十一月的結尾


偶爾,一場雨夾風帶雪地過去

另一個我,無悲無喜地走來

天空下完全像是沒計劃地游牧

很原生態地走掉一個下午

仿佛一雙牛角或者一陣馬嘶

就能把日子扯得又老又長


地球還是圓的,我對此

感到比較滿意和放心

有時,地平線上甚至會

空餘下千人搬不動的一個靜

倘若此際,你從輪回中回過頭來

會看見,我在,其實我一直都在

但你始終沒有回頭


延續閱讀:

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地方文化營銷 2.4 慢遊


陳明發·評註

大陸詩壇正嚴肅在探討「未來詩學」,觸及的議題讓中華圈都不能不惶恐。

另一方面,有件事似乎是忽略了:回頭看看劫後一代人以前寫的那些作品,要不是身強力壯,寫得來嗎?

身體寫作,是當時的一個新方向;在「用身體」書寫之餘,就像部分浪漫時期的西洋詩人,在血性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仰望或透見?

從一場沸沸騰騰了十年的大夢中驚醒過來,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奶瓶、熱水壺或打點滴的針頭一下子抽空,會有怎樣的反應?

既言詩人是來給世界命名的,那又是怎樣的一個名堂?

四十餘年過去了。當中,有人已經是寫了一輩子詩(實際上只寫了幾年便一生了);而其他不少人若說已經寫了大半輩子的詩也不為過。很多人更是在國內外論了大半輩子的詩;在高等學府教了大半輩子的詩。

名目、范例、論據、標簽與爭議夠豐富的。

豐富歸豐富,對海外讀者來說,還是回去欣賞那些原作,比較好體驗那場大夢後的暈眩。比較好理解他們為事後當時命名的原生態。

身為大夢外的海外事後讀者,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那是現代詩的洪荒啊!

新事物如外來信仰、社會風氣的開放、個人生活的自由抉擇,既新鮮又讓人摸不透。神性、佛性、聖性與人性如沙塵暴,讓人張不開眼看清前方;一張口想說點什麼,唇舌間自然滿是難堪的沙石。但也有好些例外,天搖地晃中依然聽得出清晰的調子,感人的歌聲。

與同時代不少模仿海子、顧城等的作品比較起來,張子選的〈偶爾〉無疑是「異類」。雖然類似角度在海外並不新鮮,但那種結合地方特性而寫的作品,卻使它佔了一個高度。詩性純粹度更突出。(20.5.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 2024 at 2:14pm


神往都德的鄉野
0.1

阿爾方斯 . 都德是法國19世紀的散文大家。他的《磨坊文札》24名篇,是我不時翻閱的文字。

不管我那時候在關注什麼,他充滿智慧的文字,都是啟示我的能量。

走江湖的醫師習慣說,他的藥無所不治。奇怪,我讀都德的散文,就常常有這樣的感覺,那些文字療愈我的心頭百疾。(神往都德的鄉野 0.1)

 

神往都德的鄉野 0.2

都德當然不是走江湖、變魔術的,他就是一個鄉下的磨坊主人。

也許,他的石磨是一根魔棒,能安撫人的心靈。(神往都德的鄉野 0.2)

 

神往都德的鄉野0.3

有一段時期,我在關注文體的力量,它們的長處與短處。

好像說,詩歌是否處理得了長篇歷史?散文寫成詩歌的溫婉,還有小說的喜劇效果嗎?

那時節,我聽人說,散文最適合議論,或抒情。

可是,我讀了都德的散文,卻發現議論與抒情可以互相襯托,互為表裡。

有情有理,閱讀的感質特別豐富愉快。(神往都德的鄉野 0.3)

 

神往都德的鄉野 0.4

現在,我留意地方、鄉土寫作。

也許是旅游與數碼攝影熱吧,發現書店裡這方面的書特別多,也特別賣得火。

有關法國南部的普羅萬斯,就有好幾位作者出版了專書或攝影集。(神往都德的鄉野 0.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1, 2024 at 8:58am


神往都德的鄉野0.5

我居然有點幼稚的貴族氣地自言自語說:

「這算什麼?都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寫過這地方了。

「而且,他的散文不僅已經進入了許多課本,還進入了法國的文學史。」(神往都德的鄉野 0.5)

神往都德的鄉野 0.6

都德才叫「大氣」。不是那種小鼻小眼、東抄系剽的東西,轉眼就淪為十二塊錢三本的「舊書」,讓人翻翻又丟回攤上。(神往都德的鄉野 0.6)
 

神往都德的鄉野 0.7

有一陣子,我在研究慢游、慢活的生活方式,又老毛病發作說:「這算什麼?都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是這樣生活了。」(神往都德的鄉野 07)

                                                                                          (Photo by roba66)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28, 2024 at 9:17am


神往都德的鄉野0.8

都德成名於巴黎,卻是來自普羅萬斯。在繁華燦爛的大都會活了一段時間,他又會逃回鄉野田園去。

那遠離海岸線和霓虹燈的樸實景色與小人物,或驢子、山羊,給了他創作的新生命。(神往都德的鄉野0.8)

神往都德的鄉野 0.9

平時就算是在巴黎過日子,都德也專找那似乎田野的寧靜角落,慢慢的寫他的東西。

我很肯定,他那時的靈魂,是漫游在普羅萬斯的大霧晨曦中。(神往都德的鄉野 0.9)

神往都德的鄉野 1.0

1857年,都德17歲,帶著詩作《女戀人》到巴黎,投進文學創作。1866年出版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札記》獲得聲譽,他小說家的身份正式被肯定。(神往都德的鄉野1.0)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26, 2024 at 1:48pm


神往都德的鄉野1.1

《磨坊札記》是一部優美動人的散文集。作者都德以故鄉普羅旺斯的風土人情、傳說掌故做敘事素材,詩情飽滿的表達他對鄉土的深深感情。(神往都德的鄉野1.1)

神往都德的鄉野 1.2

都德在《磨坊札記》一書中,說了好幾個有趣的故事。其中一篇常常被人提起的,是《塞甘先生的山羊》:這頭溫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愛自由,不滿足於後園的那點青草,於是偷偷溜到小山上去,卻碰上了一頭狼。它選擇了勇敢的和狼搏斗,雖然下場是精疲力竭、被狼吞噬。(神往都德的鄉野1.2)

神往都德的鄉野 1.3

在《磨坊札記》之後,都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東西》。

這是一部屬於半自傳體的創作。有點像今天的黑色幽默,或老一代人說的「含淚的微笑」。在俏皮的表面下,是含蓄的諷刺、淡淡的傷感。

都德在青少年時期家道中落,為了生活不得不東撞西闖。因為這本小說,文壇稱他為法國的狄更斯。(神往都德的鄉野1.3)


神往都德的鄉野 1.4

都德最有名的短篇小说,大概就是编进世界许多国家教科书的《最後一堂课》。

那是写于1870年代初,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加入军队的时候。

战争不是普罗万斯平静的乡野生活,但是乡野生活给了他冷静的性灵,整理着残酷战事给他泡来的创作素材。(神往都德的鄉野1.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24, 2024 at 2:55pm


神往都德的鄉野
1.5

都德有一句常常被引用的名言: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我擴大了對這句話的理解;當現實生活困厄、囚綁了我們的時候,創意人本身的語言,就是一把鑰匙。(神往都德的鄉野1.5)

 

神往都德的鄉野 1.6

《最後一堂課》寫道,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把阿爾薩斯省割讓給敵人。

省裡的一所鄉村小學,也因為土地主權轉入他國,不能再以法語教學,而必須學習新的「國文」。

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知道,他們不再是法國人,不能再學法文。

而老師身為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內心的痛苦當然也和他們一樣的深刻。

師生們於是很有尊嚴的,上完他們的最後一堂母語課。(神往都德的鄉野1.6)


神往都德的鄉野 1.7

都德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四部短篇集、以及《一個作家的回憶》、《巴黎三十年》兩部回憶錄。他還寫過一部劇本《阿萊城的姑娘》,曾由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見黎斯雷》。(神往都德的鄉野1.7)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22, 2024 at 11:52am


神往都德的鄉野
1.8

都德留下許多名言,除了《最後一堂課》裡的那句,他也這麼形容好脾氣:

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神往都德的鄉野1.8)


神往都德的鄉野
1.9

就像所有的作家,書籍在都德心目中,有著非常不平凡的地位,他這麼形容書籍: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時,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神往都德的鄉野1.9)


神往都德的鄉野2.0

都德如何看女性?他說:「女人的眼睛總是比較敏銳的;哪怕是對世間壞事全然無知的忠厚女人,有時也會突然閃現驚人的睿智。」(神往都德的鄉野2.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