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天分在策劃展覽?看臺灣策展達人謝易成的說法:“從管理角度去看設計,操作起來更加單純容易,如果能以管理背景跨修設計課程,能收到更多的補強效果。” (Do you want...#4 by Dongyup Shim)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1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Saturday

布爾迪厄·文化貴族

文化貴族的定義是一場斗爭的賭注……佔統治地位的合法佔有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方式的定義,甚至在學校領域,都有利於那些有教養家庭裡的人,他們很早就在學校教育科目之外接觸到合法文化;其實,這個定義為了贊揚直接的經驗和單純的愉悅,將知識和博學的闡釋貶低為「書呆子的」,甚至是「賣弄學問的」。—— 引自第2頁

在社會空間結構裡的每一個人,都會依其自己主觀習得的標準對人進行分類,而且每次都是暫時地以不同分類標準再不斷進行著。那麼,如果以某種科學的方法(如統計法),或以社會經驗凝聚的「刻板印象」(如門當戶對的匹配)加以分析,將大家的對人分類方式收集起來,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社會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對人分類客觀化的結果。

諸如職業雖然某種社會道德要我們知道「職業無貴賤」,但這恰恰最能說明人們最常以職業作為第一個主要分類的方式。各種職業中,有些社會評價較高,如醫生或企業主管的CEO等。不管哪種社會大致都會分成「人上人」的有閒階级和「死老百姓」的一般人這兩類。

而隨著社會的分工越細就會有越多的所謂中間的中產階殺。嚴格來說,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 因為他們是一批永遠意圖想要成為上層階級,卻在實際上爬不上去或被既有上層菁英排斥,但又不甘於自認向下沉淪與大眾階級為伍。於是他們永港還處在上不去,卻不願下來的尴尬位置,所開「有為青年」是也。

在文化上或生活風格的消费上會追求上層菁英文化擁有的文化產品,以支配階級的上流文化(culture legitime)馬首是瞻,也藉此擺脱大眾階极的粗俗文化,但實傺上的收入卻不見得比黑手,水電工或工頭領班多。

當然随著中產階殺人口日益状大,為他們設計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成為市場的主流,從十九世紀中期後的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或歷史小說等,到二十世紀以波普的藝術民主化(就高极藝術普及化而言),中產階級不但有其自己的文化,更能反嗆將原本低俗或甚至通俗的文化物件變成市場可熱的商品(諸如十九世紀的鄉村風格到二十一世紀的「台客」或文創均屬之)。


階級的分類系統,除了是對人的社會分類外,也是針對物件或活動實踐的社會分類,亦即所有具有社會價值的事與物。 這也就是布赫迪厄對品味的最經典也最醚樣的注腳:被結構的結構會再結構化(structure structuree structurant),被分類的類别會主動去分類別人(classe classee classant)

透過社會生存條件的制約而養成的慣習,上述被結構的結構(或被分類的類别)的對人、事,物的認知與欣賞系統的社會分類,會以文化產品、文化實踐的偏好選擇或者品味判斷的形式,再結構化(或主動分類)所遭遇的人事物。
(引自台灣版 導讀邱德亮)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y 21, 2024 at 4:40pm

吳啟焰  王兆傑: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

提要:伴隨著後現代主義的到來,以符號和影像為主的消費文化成為了社會消費的主導。因此,旅遊業的發展與規劃既需要滿足消費需求,又要尊重消費文化。本文中我們試圖從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的三個方面:文化能力、文化產品、文化制度的角度分析旅遊文化資本,希望以此推動旅遊文化資本在旅遊規劃中的運用。


1前言


“文化資本”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國社會學大師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他把資本劃分為三種類型,即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1,2]

文化資本是他對馬克思的資本理論,進行非經濟學解讀之後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布迪厄指出,任何一個社會場所都有著隸屬於自己的正統文化,它是區分場所內各行動者,處於有利或不利地位的基本原則,是一種分類標準。通常文化資本,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盡管我們無法像經濟資本那樣對其實行定量化操作,但它也發揮著和金錢與物質財富等經濟資本類似的作用。

誠然,作為一種非實體性概念,“文化資本”表述文化及文化產物的功能與效應,是一種間接價值。


本文中,我們將旅遊資本劃分為旅遊經濟資本、旅遊社會資本和旅遊文化資本三部分。其中,旅遊經濟資本屬於旅遊業中基礎性的資本類型,可直接轉換為金錢,這種轉換是以私有制產權的形式制度化的,包括旅遊資源、旅遊金融資本、旅遊自然資本等;旅遊社會資本由社會義務體系所構成,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轉換成經濟資本,這種轉換是以價值觀的形式制度化的,包括旅遊企業內部及旅遊企業與政府或其它行業之間的,有助於企業獲取重要信息和各種資源的社會關係網絡。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考察旅遊文化資本

特納將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總結為: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3]。其具有文化能力(the ability of culture)、文化產品(the product of culture)和文化制度(the system of culture)三種存在形式[4]


文化能力是指具體的狀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文化產品是指客觀的狀態,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書籍、圖片、工具、機器、詞典等),這些商品是理論留下的痕跡或理論的具體顯現,或是對這些理論問題的批判;而文化制度是指體制的狀態,以一種客觀化的形式,這一形式必須被區別對待(就像我們在教育資格中觀察到的那樣),因為這種形式賦予文化資本一種完全原始性的財產,而文化資本正是受到了這筆財產的庇護。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咨詢媒體的普遍化,使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開放化城市生活普遍進入消費時代的文化。後現代主義所帶來的消費文化的轉變中,消費、玩樂、娛樂成為生活方式的中心,從而使記號與影像充斥整個社會。

正如詹明信所言,文化正是“消費社會本身的要素;沒有任何其它社會像這個社會這樣,為記號和影像所充斥”[5]。平凡與日常的消費品,與奢侈、奇異、美、浪漫日益聯系在一起,而它們原來的用途或功能則越來越難以解碼。這就意味著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處在對現實的“審美”光環之下。

這就是後現代的消費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中,一切價值都被重新評估,藝術已贏得了超越現實的勝利。“旅遊者所凝視”的對象,來自於旅遊文化資本的表現,旅遊文化資本作為更加鮮活的記號和影像,塑造出一種具有美的價值的消費品,這樣的消費品滿足了後現代主義的消費追求。

為此,筆者將在後文中從布迪厄的文化資本所劃分的文化能力、文化產品、文化制度這三種存在形式,來契合地分析旅遊文化資本,希望從中可以考察到相同點,並研究旅遊文化資本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通過旅遊文化資本各種形式在旅遊規劃過程的應用可以深化、凝化旅遊規劃制定和實施這一應用過程中的哲學透視,並將這一理念貫穿始終成為把握旅遊規劃的方向。在研究旅遊文化資本在旅遊規劃應用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旅遊規劃與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完善旅遊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旅遊規劃的文化宗旨性。這樣才能夠將有限的旅遊文化資本可持續地轉換成旅遊經濟資本和旅遊社會資本。(全文)(吳啟焰和王兆傑,2011,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人文地理》2011年第1 期,總第117 期))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pril 13, 2021 at 1:40am


陳明發《疫後新常態消費文化》

人類目前正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呢?美國哲學家詹明信的答案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消費”;很大部分的交易,“為記號和影像所充斥”[註]。具體地說,即使日常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消費,在選擇上都與原來的實際用途或功能似乎已無直接關系,反而受到看似抽象的感性元素的影響,而被個人品味、風格、見識、個性、審美、獨特與追求等“光環”所照耀。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成了“文化標誌”(記號/影像)的場所。景點勝地與遊覽/休閑體驗,其設計如何與疫後生活新常態起來,不能忽略這“文化標誌”的消費動能。例如,訴求自然生態、家庭出遊、小眾情趣與靈性提升等文化產品。
(13.4.2021)

[註]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上海:三聯書店,1997.396-419.

                                         (家庭野外自然作画遊 Source:joyouslessons.blogspot.com)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pril 6, 2021 at 5:18pm


陳明發博士《文化資本存在形式》


根據特納的總結,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所指的是: 那些非正式的人際交往技巧、習慣、態度、語言風格、教育素質、品位與生活方式。存在形式有三:


1 文化能力 (the ability of culture):以精神和身體持久“性情”形成的具體狀態;


2 文化產品 (the product of culture) :由書籍、圖片、工具、機器與詞典等文化商品形成的客觀狀態;具體顯現某種理論或其痕跡,包括對這些理論問題的批判;


3 文化制度 (the system of culture) :以一種客觀化形式實現的體制狀態;就像正規教育保障著一個社會的日常操作一樣,文化制度庇護著這個社會的文化資本
(參考:吳啟焰和王兆傑,2011,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人文地理》2011年第1 期,總第117 期) )

(好萊塢電影《饑餓遊戲》劇照。電影是文化資本,因爲它受到版權等制度的保護;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創實踐,包括文化傳播、電影教育、影展與消費文化等制度,使到參與者能從中獲益,這便是文化制度的初步解釋。Source:https://thecinemaholic.com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22, 2021 at 11:00pm


陳明發《疫後永續發展的哲學基礎》

觀光及相關產業面對疫後的重建、振興,因為整個領域停頓了至今已15個月,所需的資源可說已面臨極限。借力經濟資本之外的來源,變得異常迫切。認識旅遊文化資本是個時宜的第一步,以持續地、永續地將之轉換成旅遊經濟資本和旅遊社會資本。要完成疫後重建與振興的任務,我們需要一套相對穩定而有效的哲學基礎。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概念可以提供我們所需要的答案。(22.3.2021)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 2021 at 10:53pm


陳明發《文化·願望·再生産》


文化生產物質或符號的體驗;而教育等社會再生產過程,則延續生產(也就是:再生産)對那文化體驗的願望。文化生產盡管有符號、抽象、感性的要素,表面上,它一般民眾能理解、體會的事物;而作為支援、衍生著文化體驗的再生産原理,卻往往發生于人們的覺察之外,形塑着人們的潛意識。

布爾迪厄就提到了各個教育場域:“醫生、巫師、神父、預言家、傳道者、教師、精神病醫生或精神分析專家。”(布爾迪厄,《再生產》前言)見[法]布爾迪約等:《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6頁。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 2021 at 10:01pm


陳明發《文化·體驗·願望》


文化體驗帶來崇拜、喜愛、尊敬與欣賞等意向。這些感性需求可透過物質或符號消費而得到滿足。根據布爾迪厄的說法,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生產過程,所生產出來的,即是對這些物質的或符號消費的願望。
(見[法]布爾迪約等:《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邢克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49頁。)(2.1.2021)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December 17, 2011 at 9:40am


陳明發《文化創意人都是故事人》


文化創意人都是故事人,要懂得說故事。

若文化創意要變成一門產業,它就不是一兩個人在玩的活動,而會牽涉到許多人。

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想法,也有感受事物的不同方法,說故事是一個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途徑。


故事管理法現在企業中相當常見,它用來幫助企業同人溝通資訊、觀念和做法。

有些有心人開始在談,怎樣在跨學科之間用storytelling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


創意領域的人如設計家,用平面或其他媒介的設計,很多人可能有些人可能只會看到“這個很美”,他可能感受不到它的意義、特色。

偏偏要把它執行出來,卻需要別的人的參與;人多事雜,不能沒有管理啦。


所以,說設計人會懂得管理,我說要包括“故事管理法”。

管理人都是communicator,故事幫忙我們用故事發揮communication 的功效,取得大家的觀念、感情與行動,往設計原有的涵義去轉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