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73

Albums: 藝頻道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Saturday

布爾迪厄·文化貴族

文化貴族的定義是一場斗爭的賭注……佔統治地位的合法佔有文化和藝術作品的方式的定義,甚至在學校領域,都有利於那些有教養家庭裡的人,他們很早就在學校教育科目之外接觸到合法文化;其實,這個定義為了贊揚直接的經驗和單純的愉悅,將知識和博學的闡釋貶低為「書呆子的」,甚至是「賣弄學問的」。—— 引自第2頁

在社會空間結構裡的每一個人,都會依其自己主觀習得的標準對人進行分類,而且每次都是暫時地以不同分類標準再不斷進行著。那麼,如果以某種科學的方法(如統計法),或以社會經驗凝聚的「刻板印象」(如門當戶對的匹配)加以分析,將大家的對人分類方式收集起來,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社會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對人分類客觀化的結果。

諸如職業雖然某種社會道德要我們知道「職業無貴賤」,但這恰恰最能說明人們最常以職業作為第一個主要分類的方式。各種職業中,有些社會評價較高,如醫生或企業主管的CEO等。不管哪種社會大致都會分成「人上人」的有閒階级和「死老百姓」的一般人這兩類。

而隨著社會的分工越細就會有越多的所謂中間的中產階殺。嚴格來說,沒有所謂的「中產階級」, 因為他們是一批永遠意圖想要成為上層階級,卻在實際上爬不上去或被既有上層菁英排斥,但又不甘於自認向下沉淪與大眾階級為伍。於是他們永港還處在上不去,卻不願下來的尴尬位置,所開「有為青年」是也。

在文化上或生活風格的消费上會追求上層菁英文化擁有的文化產品,以支配階級的上流文化(culture legitime)馬首是瞻,也藉此擺脱大眾階极的粗俗文化,但實傺上的收入卻不見得比黑手,水電工或工頭領班多。

當然随著中產階殺人口日益状大,為他們設計的文化產品也越來越成為市場的主流,從十九世紀中期後的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或歷史小說等,到二十世紀以波普的藝術民主化(就高极藝術普及化而言),中產階級不但有其自己的文化,更能反嗆將原本低俗或甚至通俗的文化物件變成市場可熱的商品(諸如十九世紀的鄉村風格到二十一世紀的「台客」或文創均屬之)。


階級的分類系統,除了是對人的社會分類外,也是針對物件或活動實踐的社會分類,亦即所有具有社會價值的事與物。 這也就是布赫迪厄對品味的最經典也最醚樣的注腳:被結構的結構會再結構化(structure structuree structurant),被分類的類别會主動去分類別人(classe classee classant)

透過社會生存條件的制約而養成的慣習,上述被結構的結構(或被分類的類别)的對人、事,物的認知與欣賞系統的社會分類,會以文化產品、文化實踐的偏好選擇或者品味判斷的形式,再結構化(或主動分類)所遭遇的人事物。
(引自台灣版 導讀邱德亮)

(摘自:布爾迪厄的《區分副標題: 判斷力的社會批判》(Distinction); 副標題: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作者: Pierre Bourdieu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年-2002年];出版年: 2010-04-23;出版社: Routledge;頁數: 640;中文版譯者: 劉暉;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年: 2015-10頁數: 943)

延續閱讀 》陳明發談布爾迪厄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9, 2024 at 11:11am


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錢學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每提到科技要發展、祖國要強大時,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養。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他所強調的傑出人才,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上有重大突破和發明創造的人才和帥才,他認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就是創新。

今(2008)年夏天當他又見到溫總理時,雖然他已97歲高齡,心中想說的話很多,但主要牽掛的還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因為他深深地感到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在青年」。當今,科技和教育將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發展的關鍵因素。錢學森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縮短學制,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的呼喚。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下續)


延續閱讀: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8, 2024 at 2:50pm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盡快提高人們的智能和品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錢學森幾十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著力探索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著無限關愛與希望。他認為這是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研制、發射「兩彈一星」。

他所倡導的「大成智慧學」簡要而通俗地說,就是教育、引導人們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盡快獲得聰明才智與創新能力的學問。其目的在於使人們面對新世紀各種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事物時,能夠迅速做出科學而明智的判斷與決策,並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學」與以往關於智慧或思維學說之不同,在於「大成智慧學」強調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信息、知識、智慧之大成,總體設計,群策群力,科學而創造性地去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1997年春,錢學森在對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哲學與科學技術以及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等進行綜合思考以後,更為明確與全面地闡述了「大成智慧」的實質與核心。他說:「我想我們宣傳的『大成智慧』……就在於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整體(形象)思維與細部組裝向整體(邏輯)思維合用;既不只談哲學,也不只談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哲學要指導科學,哲學也來自科學技術的提煉。這似乎是我們觀點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錢學森對中國的教育改革考慮得十分具體。他認為,中國人很聰明、又勤奮、能吃苦,只要制度合理、教育得法、組織得好、具備一定條件,就沒有什麼高科技難關是攻不下來的,「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例。

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已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全國來看,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應該說仍嚴重滯後。需要高度重視,好好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也要認真吸取舊中國一些成功的辦學經驗,以及國外值得借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他強調,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速見成效。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會革命相繼到來,整個社會結構都會發生變革,我們在制訂教育方針時,一定要向前看,像鄧小平要求的那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注全球性、國際化的教育標准,用世界范圍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充實教育的內容。盡快革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經費。

為解決師資難的問題,錢學森提出要動員全社會(包括下崗、退休的)有經驗、有學識的人,都來當教師或兼職教師,也要竭力創造寬鬆、民主而優越的環境,吸引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和我們的出國留學生,共同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最新鮮的實踐經驗,不失時機地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能夠使人終身受教育的教育體系,以適應信息社會逐漸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高科技、高效管理、職能變換等快速發展的要求。

20多年來,錢學森在采擷時代精華、探索「大成智慧學」的同時,曾反復設計21世紀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結合自己和同學在北京師大附小、北京師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長過程的親身體驗,吸收了思維科學以及一些科學工作者對教育心理學、腦科學研究和實驗的成果和感悟,發表了許多關於教育改革的意見和文章,希望能夠縮短學制,充分挖掘和發揮少年兒童的潛力,著重培養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創新的能力。

僅從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給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未來教育方案的大致設想和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培養一代新人的殷切之情。他寫道:「我在這幾天又在想中國21世紀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東西不夠了;是要人人大學畢業成碩士,18歲的碩士,但什麼樣的碩士?現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學的碩士。具體講:①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②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樣的人是全才。我們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偉人,走到19世紀中葉的理、工、文、藝分家的專家教育;再走到20世紀40年代的理工結合加文、藝的教育體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結合的萌芽。到21世紀我們又回到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了;但有一個不同:21世紀的全才並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

「大致可以作為下面這幾段教育:

①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

②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

③後1年是『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寫出畢業論文。

「這樣的大成智慧碩士,可以進入任何一項工作,如不在行,弄一個星期就可以成為行家。以後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無困難。當然,他也可以再深造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學技術研究,開拓知識領域。

「這個大膽設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藝復興』呵!」

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先生寫給錢學敏教授關於教育的一封信。(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7, 2024 at 8:38pm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錢老的想法,集的對象主要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或稱人類知識體系)中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有體系外圍的前科學知識庫,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今天,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 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人類知識體系)

錢學森認真總結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的成就與趨勢,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狀況,建立起一個開放複雜的人類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所有通過人類實踐認知的學問。目前暫時分為11個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以及文藝理論等。「這是個活的體系,是在全人類不斷認識並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變化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個體系不僅結構在發展,內容也在充實,還會不斷有新的科學部門湧現。因此,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以至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充實、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錢學森曾在1994年4月1日對我說:「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於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他也時常強調,我們掌握的學科「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而這裡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學卻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係,所以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的觸類旁通,完成創新。」

由此,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更自覺地將專業課、非專業課、實驗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理、工、文、藝等有關各科合理地安排進行,打開過去各門科學技術之間隔行如隔山的狹隘界限,使學生易於觸類旁通,獲得廣博的知識,逐步走近對世界的整體性認知和規律性認識,形成全新的理念,學會從總體上、大跨度地、綜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的理論和規律,以便能夠廣開思路,系統地、創造性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近來,錢學森還特別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或許可以說,大成智慧與創新思維也來自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蕩漾於人類知識海洋裡的學問,既有認識客觀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縱向結構上,每一個科學技術部門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比較間接地聯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原則,區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技術三個層次(文藝理論的層次劃分略有不同)。

科學技術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是雙向的、統一的。錢學森曾說:「人首先要認識客觀世界,才能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是技術。」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

所以,錢學森賦予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涵義,實際上體現了科學與技術原本就具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內在統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學部門中,物理學、數學屬基礎科學;空氣動力學、電子學屬技術科學;航空航天工程、電力工程屬應用技術。又如,在行為科學中包括教育、道德和法,其中教育學、倫理學、法理學等屬行為科學的基礎科學;教育系統工程、道德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有些內容屬技術科學層次,有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實施方法,可能要屬於應用技術層次。但這三個層次的知識之間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誰也離不開誰。

科學技術三層次的區分,便於我們在進行大成智慧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科學技術三個層次的專業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與安排,使理論易於聯系實際,培養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實際能力的人才;也便於我們迅速明確某個學科在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於找到薄弱層次和新的科技生長點,打開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促進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7, 2024 at 6:34pm

(續上) 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調到國防科工委,主管國防科技大學,當時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他根據自己當時熟悉的科技領域,建議在國防科技大學所設置的八個系的專業就是把基礎理論、技術科學、應用技術統一起來的考慮。它們是:

一系:力學與應用力學;二系:核物理與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論與控制工程;四系:電子學與電子工程;五系:化學與應用化學;六系:計算機理論與工程;七系:數學與系統工程;八系:儀器與儀器設計。

錢學森主張每一個專業都應是理與工的結合,課程設置既有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又有應用技術、工程技術。專業不要分得太細,否則學生將來適應能力差。要想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過程中盡快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就不僅要教育學生學會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集成,還要注意教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合理地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學校,有些專業還可采用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要特別尊重和提煉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精神財富。在人類知識體系這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外圍,有大量一時還不能納入體系中的古往今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認知、初步的哲學思考以及點滴的實踐經驗、不成文的實際感受、直覺、頓悟、靈感、潛意識、能工巧匠的手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甚至夢境等等,這些都是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瑰寶。

這些無數的瑰寶流動、變化很快,雲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閃念,轉瞬即逝,仿佛沒有什麼邏輯,但在我們頭腦中有,歸根結底也是實踐的產物,通過人們主動地、有目的地在實踐中反復比較、鑑別、分析、綜合,可以逐漸將其中有價值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納入到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使人類的知識體系和智慧不斷豐富與發展,這是人們認識與實踐的歷史長河,煙波浩蕩,永不停息。它是科學知識和藝術創新的源泉,是我們終身都需要認真學習、積淀,注意汲取、歷練的寶貴精神財富。

哲學與科學技術結合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作為人認識客觀和主觀世界的科學,它的宇宙觀(包括科學觀、發展觀)、人生觀、方法論,對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建構、發展以及對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歷程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錢學森50年來一直強調科學家和年輕人要掌握科學的哲學。

記得1956年初,他剛剛回到祖國不久,有記者訪問他說:「您認為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錢學森略微沉思一下說:「一個科學家,他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 必須掌握一個研究科學的科學方法!這樣, 他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致迷失道路;這樣, 他在科學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勞動, 才不會白費,才能真正對人類、對自己的祖國做出有益的貢獻。」當然,這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和方法論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豐富的。

後來,錢學森在參與組織領導「兩彈一星」的研制、發射和探索時代精神的精華的過程中,逐漸從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三個層次之上,又揭示出了一個層次,就是各學科的哲學概括。這是通向整個體系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橋梁。它們是: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論;數學科學的數學哲學;系統科學的系統論;思維科學的認識論;人體科學的人天觀;軍事科學的軍事哲學;行為科學的人學;地理科學的地理哲學;建築科學的建築哲學;文藝理論的美學等等。

錢學森「把辯證唯物哲學放在科學技術整個體系的最高層次,也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質:它決不是獨立於現代科學技術之外的,它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聯的。也可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就是全部科學技術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對象就是全部科學技術。」

錢學森又結合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是人的一切實踐的概括」。可見,它的內容更加豐富而科學,不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了。

早在1978年,錢學森就強調:「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於科學技術中的,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哲學不能反對、也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而發展深化哲學應先著眼於那11架橋梁,然後再考慮上升到哲學本身。

各門科學技術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問, 其研究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從錢老的下列幾例可見一斑:

他根據當前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數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在人們觀察和研究宇宙時慣用的「宇觀」、「宏觀」、「微觀」之外,又提出「脹觀」與「渺觀」。為從各個層次上研究和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打開了通道。這個統一而多層次的宇宙觀,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作了更為深入的科學論證。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6, 2024 at 6:59pm

他關於科技革命必然引起產業革命與社會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社會歷史觀;關於現代中國的三次社會革命論;關於世界社會形態等理論;以及關於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間軍事和政治的斗爭、要特別重視研究如何運用金融手段來發展經濟的「金融經濟學」等觀念,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內容。

他倡導的系統科學,是從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各種複雜系統的結構、層次、功能、性質等側面去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的;特別是開放複雜巨系統的觀念和理論,強調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從整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建立總體設計部等,都是進行高層次系統管理和科學民主決策的現代理念和最佳方法,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與發展。

他倡導的思維科學,是研究人腦通過思維活動,怎樣處理從客觀世界獲得的信息的科學。側重於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設備與技術,通過人——機結合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自覺地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因而,使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了新時代的特征。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需要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指導,而且應看到,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的補充、更新、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高峰離不開理論思維,在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與哲學將更加相互交融、相輔而行。

需要教育年輕一代頭腦不能僵化、機械、教條,或僅僅耽於虛無縹緲的幻想,要逐漸樹立起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努力將經驗——科學技術——哲學綜合集成起來。使「大成智慧」不斷集成出新,在哲學思想、領導藝術和科學決策上搶佔制高點,贏得競爭的勝利;讓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和諧、幸福的崇高理想影響全世界!

加強情感和品德教育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人——機結合優勢互補的長處,使人能夠不斷及時獲得和集成廣泛而新鮮的知識、信息與智慧,從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養創新的能力。但是,人——機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思維方式,也不是對什麼樣的人都靈。關鍵還在於以人為主,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素質,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因為,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Virtual reality)、信息網絡等微電子信息技術,正逐步向智能化改進;納米技術的出現,將使計算機的研制、開發進入到分子、原子層次上;人工智能,知識工程,計算機模擬等技術發展很快。它們對於可以形式化、數字化、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就能認識和解決的事物,處理起來比較擅長。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可以存貯、調集、檢索、傳遞的信息數量浩如煙海,速度快如閃光。其計算和運轉之快,比人腦強億萬倍,而且十分精確。這種驚人的高性能真是曠古未有,非常有利於人類知識的集成、智能的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虛擬現實)、信息網絡等技術,對於信息激活(information inspirement )、對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以形式化、數字化的複雜性事物,或者說,對於那些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或必須靈活地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織使用才能把握其關鍵和機理的事物,對於一些非理性的、經驗性的,以致摻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複雜性事物,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工具,目前尚難以十分准確地獨自模仿、認清和解決。

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與競爭,歸根結底確實是一場「智力」和「人才」的競爭。

而對複雜性事物有可能及時正確認識與決策的智慧與素質,是人腦所特有的。當然,誰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的鍛煉;要靠人在與計算機優勢互補中,對知識的有效集成與積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這是單獨依靠計算機,所永遠望塵莫及的。

20世紀最具創造性才智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

人非草木,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在進行學習、從事工作、努力奮斗的過程中,總會懷著各種各樣的興趣、情感、目的和夢想,構成其行為的動力。即便有計算機輔助,也會有成功,有失敗,結果各異。

這就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工程師,提出了擔負起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愛國熱忱和科學精神等的重要任務。從認識上、心靈上,引領青少年走進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長,以便日後面對各種艱難險阻和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時,能夠毫不畏懼,自覺地從愛國、自強、團結、奉獻、求真、務實等的熱情和願望中,激發出無盡的才智和力量,逐漸磨礪成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的棟梁之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藝結合起來的重要目的。(下續)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ne 6, 2024 at 9:36am

(續上)錢學森對大成智慧學碩士的具體要求體現了大成智慧教育的豐富內涵。「(1)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2)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三點要求,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它是要求大成智慧學碩士在思維結構中應具備如下三個層次:

一是知識層:它是由各種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經驗、感受(包括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及體系中已納入和尚未納入體系的知識與經驗)等要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層次。離開了各種知識、信息、經驗、感受等要素,也就無所謂思維。這些要素與從人—機結合的信息網絡中檢索出來的信息融通在一起,互相激發、碰撞、滲透、綜合……是思維得以活躍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培育大成智慧的土壤。一般說來,知識層越深厚、越堅實、越豐富、越廣闊,其思維的能力與品質就可能越高。

二是情感層:它是由人們的價值觀念、需要、意識、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等因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與調控層次。思維對象的選擇、思維的動力、思維的效率與活力等,大體都受它們的影響與控制。錢學森認為,「科學就是追求真理。」偉大的科學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愛國熱忱、集體主義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往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無窮力量。而理、工、文、藝結合起來,既具備淵博的學識又能會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將會使人們迸發出巨大的熱情和威力。

三是智慧層:它是以知識層和情感層的整體融合為基礎的,是由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思維方式,以及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觀、人—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進、相互交融、有機地建構在一起的。是思維結構中最深刻、最複雜、最富於哲理的層次。這個層次的構築要求:主要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把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靈活有效地汲取、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與經驗。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集古今中外知識之大成,獲得大成智慧與創造的靈感,有所開拓、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教育將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總之,錢學森要求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培養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維結構和內涵,為青年人思想的奔放馳騁提供一個廣闊而科學的天地。有了這樣思想文化基礎的學生,適應能力很強,進入任何一個專業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無困難,處處可以乘風破浪,他們既是全才,又是專家,是全與專辯證統一的人才;也將是全面發展的一代帥才、將才,新世紀的主人、「新的人類」。

揭開智慧之謎,是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人才,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各有奇招。多年來,錢學森一直主張逐步實行大成智慧教育,要理、工、文、藝相結合,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齊發展。並強調利用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至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電化教育、網絡教育,組成人—機結合的教育系統工程。讓人們都能學得更多,學得更好,學得更輕松、學得更有效率。

他曾說:「信息革命的一個與前幾次產業革命不同之處似在於直接提高人的智能」,後來他具體解釋說:「信息革命的主要影響在於,它把人腦記憶大量觀察到的事實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從前有個詞,叫『皓首窮經』,就是說要讀一輩子的書,來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現在不必了,都在計算機中存著,只要你學會操作辦法,去查就是了。怎麼查?那就用我們過去說的科學技術體系,按這個體系去找。這一套東西有兩個方面的啟發:一是自古就有培養『神童』的說法,但在怎麼培養的問題上,各說各的,並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這套東西,在培養『神童』問題上就有了一個可操作的路線,這就是我說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產的社會變化問題。從前人類的社會生產,體力勞動是主要的,腦力勞動所佔比重較少,就是到資本主義社會也如此。信息革命帶來的一個變化是,體力勞動會逐漸減少,而腦力勞動會逐漸增加,所佔比重會超過體力勞動。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要有腦力勞動。所以,人類的勞動將重點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由於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夠提供這樣的社會條件。由此可見,我們今天搞的這種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30, 2024 at 9:49am

鬼崇拜與真實體驗的魔幻之域:魏勒認為鬼崇拜是一種社會沙漠化的表現,跟社會學家講到的美國人獨自一人玩保齡球是同一種現象。但是他沒有涉及到的是鬼崇拜也可以成為那些追求真實體驗的人們的魔幻之域。雖然都市生活確實已到了個人主義和商業化的登峰造極的程度,但至少這篇小說裏的年輕人對於鬼的興趣幾乎沒有甚麼功利性質。尤其是這些嘻嘻哈哈的女生們,很難說她們撒冥紙念標語的舉動是在跟鬼魂作交易。而水鬼不過是神怪故事的必備角色而已。年輕人是來聽鬼故事的,而不是來拜鬼的。他們尋求的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經驗。但是,正因為他們的審美體驗是建立在鄉下人的宗教經驗之上的,也因為他們的樂趣是跟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的惡化緊密相連的,所以他們自己也就成為非道德的鬼,莫名其妙地來到鄉下,並且總是湊上下傾盆大雨的時候,好像是老天爺遣送的鬼差使,來宣告即將降臨的災難。 難怪石虎伯會心驚膽戰地把他們當作前來索命的水鬼。

在黃春明的故事裏,體驗和經驗之間的關係有別於典型的西方文學的處理方式。比如說,在
勞倫斯的短篇小說〈騎馬出走的女人〉裏,女主人公一時衝動去看印第安人,卻被印第安人作為祭祀獻給了他們的神靈。雖然黃春明和勞倫斯的小說都是關於現代人到宗教的異域去尋找體驗,但在後者宗教的異域是一個既誘惑人又具有摧毀力的地方,一個殘酷野蠻的地方,一個不可理喻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他者的世界。

在黃春明的故事裏,外來者也無意中被本地人納入他們的經驗中,如石虎伯把小羊一夥當成
水鬼。但民間宗教沒有被描寫成一種無緣無故地吞噬來訪者的龐然怪物。相反,小說向我們顯示的是,現代工業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農村積怨不散的孤魂野鬼,尤其是通過長期的單向人口流動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白鷺鷥的消失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石虎伯開始胡思亂想也是因為反常的連綿不斷的雨給西瓜地也既是給他和他的家人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可是他的歇斯底里當然不會直接傷害到堤防上的年輕人。大不了他們聽不到鬼故事,但他們一路上的樂趣大概足可以彌補這個失望。這一趟應該不算白跑了。

黃春明在小說的開頭附了一首短詩,我們可以從中讀到黃春明對體驗與經驗的辯證關係的看
法:

濁水溪
當我還沒見過你之前
你就從阿公的嘴裏流進我的耳朵
然而,好多個村莊
好多豬只和雞鴨牛羊
好多叫天,叫孩子,叫救命的聲音
好多人和水鬼
全都卡在我的心底

濁水溪

我長大之後跨過你離鄉遠去
當我想起家鄉,想起你
卡在我心底的都醒過來
串成一串串的故事
從我的口中流進
在異鄉出生的孩子的耳朵裏

他們時常為這些故事

在夢中驚叫,也
在夢中微笑
我知道他們為甚麼驚叫
但我不知道他們為甚麼微笑 (頁148)

這首頗具鄉愁的詩告訴我們,一代人的悲慘經歷,經過敘事傳承,就變成後代人的審美體
驗。大水和水鬼就變成了城裏長大的孩子們惡夢裏的角色,即恐怖又好玩,既讓孩子們驚叫,也讓他們微笑。

中國現代的鬼故事可以說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對啟蒙理性的反叛的大潮流中的分
流。跟西方反理性主義作品一樣,這些鬼故事都認為宗教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拯救現代文明的精神空虛,但《呷鬼的來了》並不把宗教與現代文明絕對對立起來,而是把二者放到體驗與經驗的辯證關係中。在黃春明看來,宗教不是破產的教條,也不是無意識的投射或人性醜陋面的隱喻,而且一種必須同藝術,文學,大眾文化,甚至科學相競爭的現代神話。

(摘自[台灣]黃春明《呷鬼的來了》,見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28, 2024 at 3:21pm


鬼故事豈可随便說?

這個故事在棺材板掉到地上的關鍵時刻,小羊記起了聽石虎伯講故事的情形。他記得石虎伯 一邊說一邊摔肩膀的神態,都被他們攝入鏡頭。令他們感到驚訝的事是,老廟祝也好,石虎 伯也好,當他們說鬼說得入神的時候,一點鏡頭意識也沒有。他還記得石虎伯的頭像一隻泄 了氣還破了一個黑洞的皮球:「黑洞上下不超過四顆的牙齒,像不受管訓的徵兵歪七歪八地 站在那裏,任憑 [殺豬匠]、水鬼、或早期的洪水和浮屍,在它一張一合之間,跑出來借著唯 一的一根顫動不安的燭光,化成老人背後菅蓁壁上的黑影陰森森晃動。」(頁159)石虎伯講 完故事後,小羊和朋友們都很感動:

他們除了用很棒,很過癮來形容之外,不知誰說了很鄉土來讚美老人家,讚美《呷鬼的 來了》這個故事。

他們都覺得這讚美很恰當,他們一直在說好鄉土,很鄉土,純鄉土。 「阿伯,你真鄉土。」

石虎伯很不以為然,還覺得冤枉了,他對這些不速之客那麼客氣,為甚麼還批評他? 「我按怎上土?」(頁159)

石虎伯是個本省人,所以把國語的「鄉土」錯聽成台語的「上土,」以為這些城裏人在嘲笑 他而不高興。他顯然不理解鄉土是個現代主義的概念,是通過讚美鄉下人的純樸忠厚來批評 華而不實的都市生活。小羊給石虎伯努力地解釋了一番後,石虎伯心裏還是鯁著:「鄉土又 是甚麼意義的褒獎呢?」(頁160)這時,整個敘事完全回到了現在,即第三次遠足,說小羊 他們已經很快要到達目的地。 然後視角陡然一轉,拋開了小羊和女生們而轉移到在田裏看瓜 的石虎伯那裏。這中間只有一小段過渡,說雨下得很大,看來濁水溪又要漲水了。

這個突然的視角轉移正是這篇故事與前幾部分所分析的小說的不同之處。在這裏,我們意識 到鬼故事不是隨時可以給城裏人消愁解悶的娛樂品,而是一種宇宙觀的組成部分。講鬼故事 是要講究時間和地點的。自從上次給幾個來躲雨的城裏人(即小羊一夥)閒聊起身邊這條濁 水溪後,石虎伯就一直反悔不已。不過他也沒有甚麼選擇:除了問問年輕人台北有甚麼好玩 之外,他能聊的,除了濁水溪,又有甚麼呢?聊濁水溪,不談大水和水鬼,又能說甚麼呢? 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那天晚上的聊天跟現在快要被溪水淹沒的西瓜地有一定的關聯。

他越想 越焦慮不安,甚至被來草寮叫他回家吃飯的傻外孫嚇了一跳。正當他和孫子逗著好玩時,他聽到在雨聲中有一群人在齊聲叫他的名字:「石虎伯!」 石虎伯走出草寮往堤防看,天雖暗堤防更黑,一群人站在堤防上,襯著天幕,一時看起 來像是皮影戲的皮偶在動。 「石虎伯─」

石虎伯走出草寮往堤防看,天雖暗堤防更黑,一群人站在堤防上,襯著天幕,一時看起 來像是皮影戲的皮偶在動。

「石虎伯─」

 「阿公,誰在叫你?」

首先石虎伯還弄不清楚,他想了一下,著了驚似的叫起來。

 「慘了!呷鬼的來了!」 智障的孫子,覺得很好玩。他跑出來淋著雨,向堤防上的人影,大聲叫著:

 呷鬼的來了─

呷鬼的來了─

老天加了一把勁兒,雨越下越大了。(頁161)


(摘自[台灣]黃春明《呷鬼的來了》,見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Comment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27, 2024 at 10:58am


地方鬼話

這些女生跟著小羊去宜蘭的目的是要去聽石虎伯講鬼故事,但是,在途中她們從小羊那裏先聽到一個假的,也既是他為了製造氣氛臨時編造的鬼故事。他的鬼故事是按前現代的志怪的套路來編的。在志怪故事中,主人公總是在事後才意識到他邂逅的美麗陌生女人其實是個鬼,因為當他重訪故地時,總是會發現原來富麗堂皇的寓所原來是一堆荒墳而已。

在小羊編的故事中,他和他的攝影朋友們第二次來到宜蘭時,怎麼找也找不到第一次看到的那座小廟及他們拍攝過的老廟祝。眼前只有一片荒涼的墳地,以及一個同事上次丟下的一個柯達膠捲盒。當他們察看帶來的照片時,才發現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空白,只有一張有一點點影子。講到這裏,小羊揚言要從背包裏掏出那張有影子的照片給女生們看,嚇得她們驚叫著說不要看。直到小羊噗嗤一笑露出破綻,她們才知道又上了當。儘管如此,女生們的注意力還是很快的轉移到了別的事情上,比如中英文的翻譯問題,《鐵達尼號》和李奧納多等等。被冷落的小羊這時才有功夫回憶起從石虎伯那裏聽來的真資格的鬼故事以及當時聽故事的情形。(摘自[台灣]黃春明《呷鬼的來了》,見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