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9)

這十處中,有四處用了“吟詠”,兩處用了“沈吟”,兩處用了“謳吟”,一處用“吟誦”,一處用“越吟”。“沈吟”,也是歌唱,但是沈思後的歌唱;“謳吟”,也是歌唱,但有“贊美”之意;“越吟”意為莊舄在楚國做官卻唱故鄉越國之調。

因此“沈吟”“謳吟”可以理解為沈思後的具有美的意味的歌唱,它正好用來註釋“吟詠”。“吟”有“誦讀”的意思,但又有不同,“誦讀”是照著念,而“吟”則是邊“作”邊誦,其中含有聲音上文字上的藝術加工的意思,即通過“吟”使聲音發生抑揚頓挫的變化,使文字更加妥貼精當。

《莊子·德充符》:“依樹而吟。”依靠著樹而作詩。既然是作詩,就包含聲音和文字形式的安排在內。所以劉勰“感物吟志”中的“吟”是指通過聲音和文字的變化對“志”進行藝術處理,不是明志,不是道志,是“吟志”,對“志”不能直露地喊出,要加以起伏抑揚等藝術處理,“吟”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把非審美的情志轉化為審美的情志。


可見“吟”的過程已有形式感的因素在內,即在變為“手中之竹”前,對“竹”已有一種藝術形式的加工考慮在里面。“吟”包含有形式感的考慮,在唐代詩人那里,特別是晚唐的“苦吟”派那里,就表現得更突出了。如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孟郊:“夜學曉未休,苦吟鬼神愁。”李賀:“巨鼻宜山褐,龐眉入苦吟。”朱慶餘:“嶄來戎馬地,不敢苦吟詩。”“十夜郡齋宿,苦吟身未閑。”這些“吟”、“苦吟”都含有對詩的形式,特別是文字聲律的“推敲”的意思。

第四,所謂“志”,在劉勰的“感物吟志”說中,“志”大致上是指“情志”,即“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那種“志”。劉勰《文心雕龍》一書中,“志”字出現了38次,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涵義,這里沒有必要一一羅列。但與“感物吟志”相關的“志氣”、“志足”、“志深”、“志隱”,可以視作在“感物吟志”說中劉勰對“誌”的審美要求,是值得注意的。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4)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5)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6)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7)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8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9)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0)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1)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2)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