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5)

這里十處用了“感”字,除第八處“感激”是“感動激奮”的意思,第九處“化感”是“教育感化”的意思,第十處“類感”是“以類相感”的意思外,前六處所用的“感”,大體上是相似的,是指詩人之創作心理活動的“感”。

第五處,表面是說“微蟲”“入感”,但我們讀下文就可知道,作者的意思是,“微蟲猶或入感”,那麽有美玉般“惠心”的人,就更能被周圍的物色所感召了。所以劉勰在多數情況下,是在強調主體的微妙的心理活動的意義上來用“感”。

詩人能“感”,是因為先有“情”,“情”是先天的,《禮記·禮運》:“何為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七種感情是天生的秉賦,是不需學習的。“人稟七情”才能“應物斯感”,“情”是“感”的前提條件,沒有情是不能“感”的。那麽“感”的真實涵義是什麽呢?就是“感應”、“感發”、“感動”、“感興”、“感悟”,而後有感想、感情、回憶、聯想、想象、幻想等。

“感物”也就是“應物”,是接觸事物,“應物斯感”,意思是接觸到事物而引起主體思想感情上的相應的活動,產生感想、感情、回憶、想像、聯想和幻想等。

《全宋文·傅亮·應物賦序》云:“感物興思”,較清楚說明了“感”的功能。所謂“興思”,即接觸物色後心理的活躍狀態。值得說明的是,劉勰所說的“感”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是中介環節,一邊是先天的“情”以及對象“物”,另一邊是作為詩意生成的“志”,中間就是“感”的環節,這是詩的生成的關鍵。

還值得指出的是,劉勰這里所說的“感”,與現在我們所說的“反映”,是有很大不同的。“反映”,確有復制、再現的意思。文學反映論是西方的“知識論”(注:從西方的文化角度來考察,西方人把文學藝術歸結為“知識”的范疇,創作就是獲取一種新的“知識”,所以從古希臘開始,他們的思想家就把文學藝術界定為“摹仿”,強調文學藝術作品的“復制性”、“再現性”。

誠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這種思想統治了西方一千多年,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浪漫主義文學和其後的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始流行,文學藝術才開始出現擺脫“知識”范疇的趨勢。)在文學藝術理論上的反應與折射,換言之,在西方的思想家看來,文學藝術也是一種知識形式。黑格爾早就說過“反映”即再現、復制的意思。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4)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5)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6)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7)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8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9)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0)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1)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12)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