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內容工作者新提案
你還記得這個故事吧,夫妻騎驢?
兩公婆趕路,牽著一頭驢。路人見之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於是騎上了驢子,路人這下不笑了,開始罵人:殘忍啊你們殘忍,你們有人性沒有,兩人騎一驢,不是虐待動物是什麼?
老公聞聲,趕快下來,讓老婆騎在驢子上,自己拉繩子。
有的路人開始批評做老婆的:你這女人真不要的;人家的老婆都疼老公,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公走路?妳怎麼那麼不懂道德倫理?
做老婆的趕緊下來讓老公騎驢子,自己拉繩子。
又有些人馬上盯上做老公的:你這還算男人嗎?人家的老公都疼老婆,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婆走路?你信不信女權分子揍你?
老公也只好下來,兩人牽著驢子走,路人又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最後怎麼了?說故事的人沒交代,我想很可能是發瘋了。
(Feature Photo: Caught Out by Owen G,www.facebook.com/pages/Owengfoto/573569785997485)
在生活艱苦的年歲,很多人都會問:我們怎麼會落得這般田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不發瘋,唯有把自己的主權拿回來;像一個卓越的拳擊手,站在那裡就從那裡使力、出招,想法設法主動把生活提升。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自己的生活當然是自己過,也不是不想使力、出招;不是沒有想法設法,只是弄不清楚,自身的力道在那裡,良方善法在那裡。
事實是,我們並不無助。
誠如“蛻轉2.1”網友說的:
“2014 年,全球經濟的步伐繼續放慢?失業、裁員、減薪、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繼續衝擊我們?苦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我們每日上網遊走在社群媒體,進出無數內容,可曾看見新的空間?可曾看見自己和周遭人群、事物的關聯,並將之轉化成新的可能,以減低甚至超越逼人的負面影響,好好過生 活?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太豐富了, 網路內容工作者為何不深入去了解? 不去呈獻出來?” (見: http://iconada.tv/video/arcasamani001)
借助網路工藝,我們提升生活可能的力道、善方之一,就在於“內容營銷”。(最後更新:1.1.2019)
馬来西亞文創
Dasar Industri Kreatif Negara
延續閱讀 》》》
胡昕颐:华流兴回中国~中国影视热播掀旅游潮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文創技能系列 1 》:布秧谷密碼
《文創技能系列 2 》:一切生意都是演出事業
《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文創技能系列 4 》:跟著達文西密碼走
《文創技能系列 14》:你看見李英愛嗎?
《文創技能系列 26》: 守候大王花
《文創技能系列 27》: 到泗里街看螞蟻
《文創技能系列 28》: 開椰子的藝術
《文創技能系列 30》:山魔、樹妖與女鬼
《文創技能系列 33》: 捧金碗討飯
《文創技能系列 32》: 感受、體悟與表達
《文創技能系列 34》: 婆羅洲最偏遠的部落
《文創技能系列 59》: 文化遺產或口腹活動?
《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Comment
壹讀·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Talks」(ID:wwh_33330533),作者魏武揮 ,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伙人;36氪經授權發布。
其實,我更願意把知識電商說成是「內容付費」(或內容收費)。一來的確有些付費的內容,難登「知識」之大堂,二來,這個領域本來就是內容創業的分支,內容付費似乎更加符合脈絡。不過這都是名詞之爭,就像某共享單車投資人在面對我問「產權歸屬運營方的單車哪裡是共享呢?」這個問題時,笑曰:我們就不較真名詞了吧?
商業圈,一向有這個傳統。到今天,還有人籠而統之把幾乎所有的微信公號都說成「自媒體」,我也懶得深究了。
(台灣天下雜誌照片)
一
在我寫完《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時,有兩位朋友留言,都提及這樣一個問題:知識電商能做多大?
我想,他們問的,應該是這個市場規模會有多大。
隔了個把小時,我給其中一個留言回覆說:「我想了想,總量不好說,今年會井噴」。
ADVERTISEMENT
井噴的意思,就是相對於2016年知識電商所實現的市場規模。
就我所知,知識電商大致上有四個平台,在2016年有一些可見的規模。
二
第一個是:得到。
得到上的規模比較容易查,在得到APP上,一共有18個收費專欄,基本上是199元/年,有兩個例外,其一是王爍的,199元/9個月,另外一個是羅振宇自己的,1元/年。訂戶數都是公開的,各位有興趣可以去總和一下。
第二個是,在行/分答。
比較難以知道這兩個都是果殼出品的產品,究竟實現了多少流水。在行一度火過,我認識一位學心理學的美女博士,通過在行收到了十萬以上的收入。但與得到和專欄五五分成不同,在行並沒有提成。而分答,運營方有提成,一度比在行還火,進入去年年底後,略顯沉寂。
第三個是,知乎live。
這個平台已經運營得很穩健,一共建立了17個類別,每個類別下多則過百,少則幾十個。每個live,也有幾十到幾百不等的人數參與。票價從10元不到一直到400不等。這些都是公開可見的,有興趣的,也可以去計算一下。
ADVERTISEMENT
第四個是,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位列中國最大的網絡音頻平台之一,於去年12月搞了一個「123知識狂歡節」,主攻收費音頻。按其向媒體公布的數據是,當天實現5088萬的流水——雖然這個數字看著實在有點那個,哈哈。但千萬級別的流水應該不假。喜馬拉雅上現在有很多收費音頻節目,我一度還琢磨過要不要上去搞個讀書欄目。
三
開年以來,36氪推出了收費專欄,第一批邀請到了當年網際網路頭號IT博客keso。當keso寫下《我為什麼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一文,騰訊似乎有點坐不住了。
根據公號i黑馬的披露,馬化騰在keso朋友圈底下留言: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keso則反饋你們這個測試太久了,馬化騰旋即表示:我們爭取加快。
去年8月,就開始流傳微信要測試付費訂閱,小半年過去後,看來騰訊真得要出手了。馬化騰親自過問的產品,歷史上騰訊的進度就不會慢,現在應該也一樣。
這可能是對這個市場規模的一種判斷。
ADVERTISEMENT
太小的生意,騰訊不會感興趣的。
有幾位騰訊略高層的朋友閒聊時開玩笑說,不過億的生意,是上不了總裁辦會議的。過億都不一定。
四
我對內容收費這個市場的判斷「井噴」,是基於對市場心理的估計。
在《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我提到《民主與法制》這本雜誌,在85年1月,發行了260萬份。
85年,基本上是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一部分人富了起來——比如農村裡的所謂萬元戶(說起來這三個字是80年4月新華社一篇報導中首次使用並得到普及的),而有更多的人衝到追逐財富的行列中。社會上,談賺錢已經不再是一個羞恥的事。
但同時,大學生依然是天之驕子(77年才恢復高考),社會民眾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最大的70後都還在學校里,60後深知自己年輕時的教育空白,整個社會,對求點知這件事並不反感,甚至有點趨之如騖。
不過,同樣也要看到,85年那個時候,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理髮刀的說法也很普遍。人們雖然有求知慾,但未必對正經去讀書有什麼太高的期望。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未興起。
ADVERTISEMENT
當時的人們,可能不需要知識,但絕對需要內容,並願意為之買單。
我昨兒已算過,2毛6分錢的一本雜誌,在當年月入普遍不超過一百的前提下,還是占有一點比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年的冰棍四分錢一根吧,雪糕也不過八分錢。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產生了不少百萬發行的雜誌,這些雜誌基本上都是靠發行作為收入,廣告不多,標準的依靠內容收費為生。
比如著名的鳳姐口中的《知音》,創刊於1985年。被美國讀者文摘盯上威脅要起訴後來不得不改名的《讀者》,那就更早了,創刊於1981年。
五
家父在我那篇文章底下留言,認為當時做《民主與法制》的人,腦中其實根本沒有生意兩個字。
這個我同意。但這屬於動機。我們還是要看結果。
那個時代,真的是重內容(有貪慾肯定希望攝入諸如技能法則技巧之類的精神食糧,或者是勵志及雞湯)輕知識(系統性念書的耐心是木有的),雜誌業興起,並不奇怪。
80年代,絕不是一個安靜的年代,那是一個浮躁的年代。
閘門打開,億萬人向財富涌去。
六
網際網路到來後,雜誌業的好日子還沒結束。2005年,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突破一個億,但讀者當年在某月的發行量依然能逼近千萬之巨,不過,這個可能是它最輝煌的時刻,旋即迎來了衰退。
網際網路的深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民,並由此而獲得免費內容。需求雖然依然在,但有免費的,為什麼要付費呢?
即便是打小就閱讀報紙雜誌的70後乃至60後,開始慢慢放棄紙媒,投身到網際網路受眾群體中。
內容收費,由此開始沒落。
但內容這個需求,並沒有沒落。內容生產者們,需要一個契機,讓他們再度王者歸來。
七
2011年,科技圈非常有名的一個博客阮一峰,做了一個測試。
他在他的每篇博文底下,放上了一個支付按鈕,一開始是0.99元人民幣或0.99美元——用戶讀完後看著給,後來他發現由於國內支付系統所需要的手續費,使得0.99完全不現實,就上調為9.9元人民幣。
測試一年後,2012年5月,他寫下了這段文字: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緊接著,他寫道: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需要註明一下,阮一峰是一個技術型博客,就是博文經常探討技術上的技巧,甚至還有一些技術程序使用的教程,技能型內容很明顯,我個人以為,也當得起「知識」二字。
阮一峰提到了付費閱讀的三個條件,我再羅列一下:
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
前兩者,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及其支付系統,已基本解決。
比如微信讚賞。
八
老實講,今天中國的大學,和二十年前,真的不一樣。
94-95年,是我在安徽那個三流大學裡的最後一年,我依然記得課程滿滿,上課的那位外教還特別較真,我要是不到,他一定會問這個人跑哪裡去了。直到95年上半年我大學四年最後一個學期,我的學校課程才算真正減少。
2007年,我進入交大這所國內一流大學執教的第二個年頭,學院開始商量進行教學計劃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調整課程安排,讓所需教授的課程儘可能在一二年級解決,三年級課程已經很少,四年級可以說就是一個漫長的實習年。
真正的系統知識教育,至少從時間上,已經從四年壓縮到了兩年(這可能是文科的關係)。大學這麼做,當然有客觀原因。就業難,或者說,社會歷練得越早可能對進入社會越有利,是做出如此安排的重要原因。
社會的運轉速度是「加速型的」,這使得這個社會,同樣很浮躁。
慢慢來是不行的。
在網際網路一些細分領域,你會看到,半年定勝負的例子有的是。
九
我過去不太看好知識電商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是一個不斷掏空自己的過程,總有一天,你的付費用戶都被你養的都有一定內涵一定眼界了,你自己又掏空了,何以為繼呢?
直到前兩天,我忽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寫在了《這是一個加速的時代,但這裡有個致命的問題》一文中。
供需雙方,可能不是我以前所想像的那種。
那道鴻溝,普遍意義上,其實是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因為有太多的人,是把門當成整個房間的。
十
小結一下:
1、當今社會土壤,恐懼與貪婪非常明顯的並存,決定了人們對內容其實是有強烈需求的;
2、付費工具本身大幅進步,支付幾塊幾十塊可能連一秒鐘都用不了;
3、加速時代,供需雙方的鴻溝會變大,收費內容供給者得以為繼。
不過,這裡有個不過,
我堅信,整個網際網路,依然是免費內容為主流。
但這不排斥,相對於2016年,2017年,將迎來知識電商也好,內容付費也好,的井噴。(2017-02-15 收藏自 《壹讀》平台)
朱曄:如何看待IP熱
《胡潤原創文學榜IP價值榜》發榜之際,《胡潤百富》雜誌專訪朱曄,解讀一位遊戲人、投資者和泛娛樂行業領跑者,在IP進擊時代的“IP觀”。
以下是采訪實錄:
胡潤:如何看待現在的IP熱?
朱曄:“IP熱”是有因可循的。這個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時間被切割,而好IP是能夠收獲受眾註意力的。無論是娛樂、休閑還是獲得信息,它能幫助在我們做選擇時節約時間。所以人們的生活越是豐富,泛娛樂的選擇越多,IP的價值就越大,圍繞IP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多。
說到底,IP其實是一個流量入口,受眾因為IP背後的世界觀、故事和人物進入到裏面來。這決定了“IP熱”實際上是那些“好IP”,以及能接得住故事、留得住用戶的IP產品的舞臺。真正的“好IP”不僅擁有一個好的原始“胚色”,更是要通過識別、孵化和深耕的。
所以,“IP熱”不是一個IP數量、或是消費人口數量的紅利期,不應該是一個“燒錢熱”,反而是我們行業對IP有一個更深理解的印證——“IP熱”背後是一批包括天神娛樂在內“IP工作者”,對IP進行認知和再造的過程。
胡潤:天神互動所打造的最成功的一個遊戲IP是什麼?打造一款成功遊戲IP有哪些關鍵因素?
朱曄:從開始我們做《傲劍》,全球營收10億多,到最近的《凡人修仙傳》手遊,都是相當成功的遊戲IP。現在我們手上有《瑯琊榜》,還有《遮天》《將夜》《武動乾坤》《妖神記》等一批很不錯的IP,之前他們可能是影視劇,是小說或者動漫,但核心在於他們不僅具備好的故事,也有立得住的人物——我認為這是打造一款遊戲IP時,天神會考量的。
另外,和影視劇改編不太一樣,遊戲要有很強的世界觀,一個縝密、完整的架構可以讓遊戲情節、人物在其中變得順理成章。這也是天神遊戲在面向海外做研發時首要考慮的——我們有來自加拿大的遊戲架構師在做世界觀的搭建、推演,從而讓天神“出海”遊戲真正能和國外玩家有“共同語言”。
IP好,未必遊戲好,一個是適不適合,另一個是遊戲能不能“接得妝好IP,能不能圍繞著這個IP能夠制造出足夠優質的場景、酣暢的玩法和生動的人設。這就需要以玩家對這個IP的期待為核心,展現豐沛的遊戲性。如果遊戲IP只是想方設法讓玩家掏錢,那麼IP就退化成為一個初級的套現工具了。
胡潤:如何結合影視和遊戲兩個方面實現IP價值最大化。
朱曄:IP價值最大化,包括天神在內的中國泛娛樂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天神而言,無論是做影視還是遊戲,現階段“受眾想看的,想玩的”就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核心。一個受歡迎的IP,把觀眾喜歡的核心特質提取出來,就能讓它在不同平臺上結出果子。它可以是一部小說,可以是一部電視劇,也可以是設計精巧的遊戲,因為自身有價值,所以才能多元化。
市場上有顯性價值的強勢IP好比樹上的果子,天神娛樂不僅要“摘果子”,也要會“種果子”。對於我來說,同樣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我平時會瀏覽一部分小說的梗概、看大量的書評,發現對於這個時代新鮮的、受眾沒見過的東西。
比如最早拿到《余罪》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第一感覺男主角余罪很真實,叛逆、狡黠、滑頭,卻是以往我們在相同題材影視劇裏看不到的形象,這成為我投拍這部劇的最大動力。
所以我看網劇永遠開著彈幕看,屏幕上用戶反饋都是最直接、感性和真實的,受眾覺得什麼“有意思”是我們開發IP時最應當第一時間領會的。(2017年07月24日250中國經濟網)
Malaysians' purchasing behaviour revealed in Google's latest tool
Did you know that some 60% of Malaysian smartphone users use their device as an alarm clock?
Or that 42% of Malaysians had used their smartphones when making their last purchase?
These data, and much more, are now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Google’s latest Consumer Barometer 2014, a dedicated site offering data, graphs and charts of online behaviour and consumer purchasing habits in 46 countries.
The data, which can be downloaded free of charge, are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by market research company TNS Infratest throughout 2014.
Among the key findings on Malaysia presented on the site, 51% out of the population uses smartphone, compared to 39% computer and 13% tablet users.
Malaysians also use an average of 1.2 devices each. This has rise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site's data.
On what Malaysians use their devices for mostly, 65% of the surveyed smartphone and internet users said they take photos, 60% said their device serves as an alarm clock while 51% use their phones to play games and listen to music.
In regards to the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purchase journey -- the steps between product awareness and acquisition -- Google pointed out that 86% of the respondents in Malaysia made their last leisure flight purchase online, followed by hotels (75%) and apparels (42%).
The survey also asked about a recent purchase across 10 categories: car insurance, cinema tickets, clothing and footwear, groceries, large home appliances, leisure flights, leisure hotels, make-up, mobile phones and TV sets.
Among the Asia Pacific countries surveyed, Malaysia came in third in using smartphones in their purchasing decision at 42%, behind South Korea (44%) and Vietnam (45%).
Meanwhile, 70% of respondents -- one of the highest rates in the region -- revealed that they conduct online research first before purchasing something offline.
On the global scale, Google pointed out that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rate of smartphone usage is Singapore (85%), followed by China (70%) and the United Kingdom (68%).
Social media usage is highest in Turkey, where 92% of those surveyed reported using these services.
Google said this new and free tool was to allow anyone interested to explore how consumers behave online,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s to specific product categories.
Results or the question from the survey may also be filtered by country, gender, age, income level or parental status.
4年增长4倍 智能手机用户普及
從2010年至2014年,我國智能手機用戶的普及率從14%上漲至53.4%,增長了4倍。
大馬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從2013年至2014年短短一年內,智能手機用戶就從37.4%增長至53.45%,成長幅度達16%,反之普通手機用戶比率則從原有的61.8%下滑至46.4%,下跌了15.4%。
調查指出,我國智能手機用戶近年來大幅度增長,除了是政府及商家提供各種優惠政策,許多來自中國等國家、價格較為中等的智能手機品陸續牌進軍我國,也是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改用智能手機的主因之一。「這些來自中國的品牌,如今已佔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消費至少達10%。」
該委員會員會於《2014年手機用戶調查》,針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所做調查,如是指出。
調查指出,智能手機主要消費群平均年齡為29.7歲,而非智能手機或普通手機用戶平均年齡則為38.3歲,而智能手機用戶則以男性居多(55.9%),反之女性只有44.1%。
若以年齡階層來看,年齡介於20歲至24歲者佔智能手機用戶最大比例,即高達24.5%,接下來是25歲至29歲者(18.8%)、30至34歲(14.0%)及年齡介於15歲至19歲者(13.5%),而40歲或以上者則佔整體15.3%。
調查也點出,國內智能手機用戶,主要來自是來自月薪介於1000令吉至3000令吉的階層相比之下,月入低於1000令吉者則佔11.3%,反之月薪達3000令吉及5000令吉以上者則個別佔13%及7.2%。
受訪者常用手機上網
「其余則有31.3%智能手機用戶是來自靠他人撫養的階層。這說明了,隨著市面上出現更多價格低廉的智能手機,促使這些中低階層有能力購買智能手機。」
調查發現,從2013年至2014年,這些用戶使用免費手機應用程序來通話及發信息的幅度也大幅度增長,而真正使用各大通訊公司需付費的服務來傳短訊(sms)的用戶也大幅下滑了36.1%。
調查說,在相比去年同期,相比起前年,只有42.3%的民眾使用有關免付費應用程序來通話,今年已有關用戶增長至64.7%,而使用免費服務傳短訊則從原有的56.3%增至71.1%。
該委員會也補充,根據有關調查,智能手機作為受訪者最常用為上網的工具,各大領域商家包括銀行、商家、以及政府所推出的網絡服務及網頁,料將能充分為如是手機用戶及消費群帶來更大便利。(2015年07月19日 東方日報)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in Malaysia
Malaysians are well versed in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with high Internet and mobile penetration, and proficiency with social media. Among the l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both in terms of volume and intensity of use, Malaysia has a strong potential to develop activities and business online.
Through an overview of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mobile users, here are the latest numbers of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Malaysia.
Going into finer details, this presentation dives into the detailed habits that make Malaysians part of the leading users of Internet and mobile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Key points on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in Malaysia
The figures presented here are as of January 2014.
Internet penetration is 66% in the Malaysian total population of 29 million. As Malaysians are in the upper middle income category, this percentage corresponds to 19 million, quite affluent, Internet and mobile savvy users.
Mobile penetration is very high at 140% (1.4 phone per person), higher than the US and Indonesia. Smartphones are the main category of devices used by Malaysians to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Though feature phones are still predominant, Malaysians buy primarily smartphones. They also change their phones quite often with an average renewal period of 21 months.
In terms of smartphone operating systems, Android dominates 65% of the market, before iOS and Windows (13% each), and Blackberry (9%).
Three companies share the carriers market: Celcom (37.8%) Maxis (33.3%) and Digi (28.9%). 4G is quite well spread in Malaysia.
The average number hours spent on Internet on mobile devices by Malaysians is the highest of Southeast Asia with 3.1 hours/day/user.
79% of mobile owners use it for social media. Facebook is the leading social network with 18 million users, then come Google+, Twitter, Instagram and LinkedIn. They also have a larger average number of friends per profile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90% of mobile users use it for entertainment: video (80%), music, games (74%).
Malaysians can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media before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91% of Malaysians shop online, with total sales of 380 Million USD in 2013. Yet only 0.3% of online transactions are made on mobile; this is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other methods, lack of infrastructures and low awareness.
These dynamic numbers and trends enable both entrepreneurs, governement and investors to have ambitious perspective to develop online business in Malaysia.
Presentation from February 2014 by On Device Research
Number of Smartphone Users
For 2016, the number of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is estimated to reach 11 million, 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www.statista.com.
It also said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are expected to reach 13.16 million in 2019.
Nation of smartphone addicts
REPORTS BY PEARL LEE, IDA NADIRAH, PRIYA KULASAGARAN, AIZYL AZLEE, RAYMUND WONG AND JONATHAN EDWARD
At what point does our attachment to our smartphones become an unhealthy obsession?
The destructive behaviour of Malaysians who continue to use smartphones while driving is more prevalent today compared to five years ago.
The desire to swipe that screen to reply a WhatsApp message or check comments on Facebook has turned into an innate habit many cannot seem to break away from.
There is probability that a high percentage of motorists are hooked on their phones the minute they get behind the wheel. Half of those driving and riding on our streets could also be busy browsing through Facebook while manoeuvering their way through traffic.
Some have mastered the skill of typing a 10-paragraph email to their employer while driving on expressways.
Such actions are life-endangering. Yet many continue to indulge in this ugly habit, causing nerve-wracking experiences to their passengers and fellow motorists.
The growing addiction is also killing the family spirit as conversations are becoming fewer and shorter.
We see many parents and children staring at their mobile devices while attending a family gathering or while dining 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good old days when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d conversations on what happened at work or at school.
The continuous desire to look and swipe through a handheld device is also causing more people to be oblivious to their surroundings.
The recent case of a six-year-old girl who fell through a gap of an escalator at the Kenanga Wholesale City Mall last month is one case which shows how being distracted while on a mobile device cost lives.
The child's mother was investigated for negligence after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footage showed the mother fiddling with her phone shortly before Nurhayada Sofia Musa fell to her death from the second floor.
The mother was reportedly having an argument with her husband on the phone when Nurhayada fell.
According to figures from the Malaysian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Commission (MCMC) and other industry surveys, there are at least 10 million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The TNS/Google Global Connected Consumer Survey 2014 indicated that one in two Malaysian adults owns a smartphone.
The survey involved 150,000 interviewees across 56 countries including Malaysia. According to TomiAhonen Consulting Analysis, the survey translates to some 10 million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as of May last year.
A report by GfK, published in February, found that smartphone sales in Malaysia peaked last year, with consumers spending RM8.74 billion on 8.5 million smartphones.
Although the exact number of teenagers owning smartphones is hard to gauge, MCMC's Handphone Users Survey 2012 indicated that people aged 15 to 24 made up almost 29 per cent of mobile phone users in the country.
Malay Mail's recent soci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many, from teenagers to adults, are not able to switch off their smartphones. We put both adults and youngsters to the test and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to go about without their gadgets for more than 24 hours. While some managed to find new activities to engage in, others failed miserably.
Like it or not, we must admit we have become a nation of smartphone addicts. (May 23, 2015 http://www.themalaymailonline.com)
大馬人每天花超過3小時用手機
2015年智能手機用戶行為報告(SUPR)顯示,大馬人平均每天花超過3個小時用手機,女性則花比較長時間。
這項由全球移動行銷領域的領先智慧數據平臺Vserv公佈,並由尼爾森(Nielsen Informate Mobile Insights)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馬人平均一天的手機數據流量可達323MB,而大馬手機用戶可分為6大組別。
這 6大組別是耗大量數據上網和玩遊戲的數據狂(20%)、擁有卻少用智能手機功能的業余者(19%)、平均每月下載11個App的程式狂(17%)、平均每 天花3小時39分鐘用手機(以女性居多)的手機狂(16%)、僅用與通訊、新聞和電郵相關程式的實用派(15%),以及平均每天花約1小時30分鐘在社交 媒體與即時通的社交紅人(13%)。
報告指出,大部分的40%手機用戶花最多時間在社交媒體與即時通、36%人用手機來娛樂包括玩手機遊戲、看視頻和多媒體,以及15%人花時間在手機應用程式如鎖屏、記憶管理和通訊。(2016年01月20日 東方日報)
馬來西亞2017年設世界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
首相拿督斯裏納吉宣佈,成立世界上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Digital Free Zone),增加線上和數碼服務,促進國際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創新。
「數位傳播是商貿經濟的進化重點,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6%,因此政府透過多媒體發展機構,撥出1億6200萬令吉,推動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數位自造與新的馬來西亞電子樞紐類別。」
「政府也會推介世界上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結合實際與虛擬區域,包括增加線上和數碼服務,促進國際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創新。」
電子商務崛起成為全球商貿新勢力,在大馬的發展也備受關注,早前馬來西亞數位經濟機構(MDeC)電子商務主任黃慧娘就透露,該機構已擬定國家電子商務戰略路線圖,並會提呈給內閣。
在該路線圖下放眼推動國內電子商務的成長,在2020年時取得雙倍的增長,讓它從現有的10.8%,在2020年達到20.8%。(2016年10月21日 東方網)
The government has allocated RM 162 million to implement programmes such as the e-commerce ecosystem and Digital Maker Movement, said Prime Minister Datuk Seri Najib Razak. Najib said through the Malaysian Digital Economy Corporation, the allocation would also se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laysia Digital Hub.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first Digital Free Zone in the world. It will merge physical and virtual zones, with additional online and digital services to facilitate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and invigorate Internet-based innovation," he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currently, digital connectivity contributed nearly 16 per cent to GDP.
用3D眼光看教育,實現一帶一路教育新突破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深化教育督導改革暨第十屆國家督學聘任工作會上作了《營造風清氣正公平優質的教育改革發展生態》專題報告。報告用「六個看」生動鮮明地概括了判斷教育發展形勢的六個維度,用「四個著力」指出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用「四個制約」提出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難點,用「四個不忘」明確了教育督導遵循的原則。
這些教育工作理念內涵豐富、角度新穎,彰顯了治學治教之道,體現了堅持民生導向的教育情懷,體現了教育部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特別是2013年以來,廣西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全面打造廣西教育升級版的決定,2014年初召開了全區教育發展大會,出台了系列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力促我區教育趕超跨越,廣西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廣西是欠發達、後發展地區,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發展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後,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與自治區「兩個建成」目標、與滿足人民群眾新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廣西將根據「六個看」要求,多維度研判教育發展形勢,既要認真總結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又要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準確把握廣西教育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徵,科學謀劃「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著力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改善環境、優化結構,努力在八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提高質量」方面,要實現「教育質量提升」和「兩高(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攻堅」新突破。通過教育信息化、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學區化管理、對口幫扶等多種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加快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管理體制機制,讓廣大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深化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力爭到202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實施高等教育「強基創優」計劃,加快廣西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建設南寧、桂林兩個高水平大學聚集區,支持廣西大學等2-3所高校建設一流大學,支持30個左右面向全區重大產業發展的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一流學科。
「促進公平」方面,要實現「精準扶貧」和「補齊短板」新突破。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學實施15年免費教育,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學校和學生結對幫扶體系,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整體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上學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堅持教育資源配置向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傾斜,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確保2020年全區110個縣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重點解決好5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特別是35個特困縣的鍋底問題。
「改善環境」方面,要實現 「全面從嚴治教」和「教師隊伍建設」新突破。大力推進黨的建設主體責任落實,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全面落實「一校一章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計劃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的支教走教計劃縣縣全覆蓋,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長期從教、終身從教,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農村的鄉村教師隊伍。
「優化結構」方面,要實現「服務大局」和「關鍵領域改革」新突破。要服務自治區創新驅動戰略、開放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重點建設20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創新平台、2個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建設面向東協的教育開放合作高地。開展東協留學生「雙萬人」計劃,打造「留學廣西」品牌。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