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34》: 婆羅洲最偏遠的部落

小時候,我住的是木屋,黃土地面亞答頂。水從屋旁的老井打上來,夜裏點大光燈。生活卻充滿仰望,因為有書。

我入學前,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個月頭,母親帶著我,上街去替他領了薪水,就給我買幾本書、幾枝粉筆。每天,母親忙著餵豬、種菜時,我便坐在門檻上看書,在小黑板上寫寫畫畫。

看見名字  看見自己

那時候,我沒見過印刷機。飛機偶爾從很高很高的天空飛過,也看得不清楚。可是,自從知道了自己所讀的書,是印刷機的成果,而且是由很遠的國外搭船、搭飛機郵寄過來,我開始明白,發明,是一件很偉大的事。何況,它掉回來念,正好是我的名字。

(Feature Photo: Group of Kelabit women coming back from the market by Stephanie & Nicholas, www.bm-photo.ch/

上學後,在兒童讀物上,看見馬來西亞學生的文字與畫作,開始羨慕起人來。五年級,參加香港 《南洋兒童》的填色比賽,居然得了獎。那是一個鄉下小孩,頭一次看見自己的名字,白紙黑字印刷在書刊上。那令人目眩的感覺,說真的,就像我後來在結婚證書與孩子報生紙上,看見自己的名字那樣。

此後,我就發了瘋似的,給同是香港出版的《兒童畫報》和 《世界兒童畫報》投稿。那些作文與繪畫,一直到我上了初中,陸陸續續還在刊登。

投稿讓我認識了許多筆友,有 一位住在砂拉越,介紹我訂閱婆羅洲文化局出版的《學生之光》。這成了我中學投稿的其中一個園地。他們不發稿費,但給我寄來各種書籍。感謝他們,其中有一本《砂勞越民族叢談》,一直是我的珍藏。

甚麼是偉大的科技、發明?少時的回憶告訴我,實實在在派得上用場,使用後能帶來奇妙體驗的,就是偉大。例如,能超越空間的飛行、郵政;能超越時空的印刷、出版。就這麼簡單。用很復雜的名堂,說明其實很單純的現象,反而忽略了人;忽略了人間應有的 美、情趣與意義感知。

與世隔絕  但與時俱進

好幾年前,我到詩巫,為孫春德助理部長的幹部辦培訓。孫醫生當時剛由砂拉越東北內陸回來,告訴我一件有關芭荔奧 (Bario) 的事。芭荔奧海拔3千700英尺,位於砂拉越最高峰摩祿山脈的加拉必高原,鄰近加里曼丹邊界。生活在那兒長屋裏的1200位加拉必人,是婆羅洲居住於最高、最偏遠處的部落。你看前砂拉越博物館館長、大英人類學家 湯哈里遜,在《砂勞越民族叢談》(39 頁)裏怎麼介紹加拉必族:

“要到他們那邊去,那麼你就得步行,翻山越嶺,蟲螫蛭吸,口乾汗流,幾經跌、爬、溜、滑,晚上還要睡在樹蔭底下;第二天同樣地再吃盡這些苦頭,或許還得再走一天,然後越過砂勞越各大河流:好像拉讓江、巴南河和林夢河上遊的高山峻嶺,才到達了他們的地方。但是,你一越過山脈,你就感到值得此苦了。因為你可以說到來另一個世界……”

抱歉,抄了老湯一大段文字,只是想與你分享,在原始資料裏,芭荔奧與世隔絕的神秘容顏。自從哈里遜透過砂拉越廣播電臺,在1957年發表他的談話以來,已經半個世紀了。

芭荔奧似乎改變了一些,但與其他鄉鎮之間,卻仍然缺少往來的道路。山上現有七部 車子,都是用直升機吊上去的。雖有小型飛機每天來去,也只能載十八個人。對加拉必人來說,最實在的交通,還是靠雙腳在森林間的小徑走動。

高原上,至今沒有電流供應,政府於是送來三部發電機。倒是長屋裏的年輕人,自己弄來了電腦。最叫人動容的是,就靠著發電機啟動電腦,他們設計了有關芭荔奧的簡單網頁。

這麽謙遜的一件事,居然讓地球另一邊的一群英國大學生,在線上發現了他們的存 在。並且,浩浩蕩蕩地組織了一百八十人,從倫敦飛吉隆坡轉機到美里,想方設法去到高原下的小鎮,再穿山過河復穿山過河上芭荔奧。

以現代的生活標準來說,長屋的生活條件並不理想。可是,這群大孩子卻自得其樂,生活了好一陣子。一邊推動修路、處理垃圾等社區服務,一邊體驗部落文化與森林探險。

Ba 在加拉必語裏,意思是潮濕;Riyo, 風;Bario 就是潮濕的風。到過芭荔奧的人都說,這裏像極了歐洲的原野。意思是,這裏可以欣賞到郁金香,無垠的山脈、無垠的蒼綠。可是,她比歐洲多了遍山一層又一層的水稻。

能力創造動機

菲德曼說:“世界是平的。”犁平這世界的十大因素之一,是資訊工藝所帶來的“上載” (Uploading)力量。透過手機,數碼相機與錄像機,桌面、膝上或掌間電腦等工具,人們已有能力將文件、圖像、音頻與影頻,在眨眼之間傳遍全球。

然而,一般人無需永遠都是資訊的下載人、使用者、接收方;大家都有同等的機會,成為資訊的上載人、生 產者與傳播方。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已經把握了,日漸友善的資訊工藝。菲德曼宣告:“能力創造動機。”(The World Is Flat英文版,460頁)我們的能力越高,就越可能想到去做平時沒法做的事;在懂得互聯網工藝以前,加拉必同胞恐怕不會想到,主動對外宣傳芭荔奧的美麗與迷人。

在我長大的年歲,沒有“資訊工藝”這名詞。可是,印刷、郵寄何嘗不是最早的資訊 工藝之一?我從中所享受到的,和芭荔奧的同胞,在最有限的條件下,透過互聯網召喚來 的遠方朋友,程度不同,情況卻是一樣。那是借用既有工藝,發揮創意自我的能力,尋找 生活中有趣、有意思的美好經驗。

當然,我長大於靜態的年代。一系列發表在1957年的廣播稿,1962年才印刷成《砂勞越民族叢談》,十餘年後,我仍可得到一部原版書。而在動態的今天,一篇文字在大馬報章發表,明天便可能轉載於中國的某網站上。工藝能力,總要不斷地翻新,不斷地升級。

(收藏自18.1.2007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經濟版專欄)

Views: 39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