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HKENT HOLIDAY's Blog – September 2023 Archive (5)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5)

三、持守清貧,以清貧維護生命的本真、生存的自由、靈魂的純潔。

陶淵明自 41 歲上棄官歸田之後,生活一天比一天貧困,幾乎淪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

《五柳先生傳》中所寫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其 實就是他的自我寫照。以今天的生活標準看,陶淵明晚年忍饑挨餓、朝不慮夕的 日子已遠在「貧困線」之下,然而這並沒有敗壞他曠放淡定、真率灑脫的心情, 「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蕭統語),仍能催發他創作出更好的詩篇。



其原因是陶淵明有更高的信念,即「清貧」與「素樸」是「得道」的必由之路,…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4)

他在森林中種豆、砍柴、捕魚、採集野果,換取生活中最低限度的溫飽。在主觀取向上,梭羅的「退」與「返」甚至更為決絕,他不但要從工業化的、市場化的時代抽身而退,甚至還要從當下的農業生產方式退回更遠古、更簡單同時也更「自然」的原始農耕時代。



他認為原始農業與自然有著更親密的關係,因此也就更具有「神」性。原始農事「曾經是一種神聖的藝術」,「從事耕作的人過的是一種虔敬而有用的生活,只有他們才是農神的遺民」。2…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28,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3)

2008 年秋天,我終於得到一個機會,在中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印度、波蘭、法國等國家的學者面前發出呼籲,希望面對自然之死,發揚生態精神,在大力研究梭羅的同時,也關注一下中國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與梭羅,在時間上相隔一千五百年,在地域上分居東西兩個半球,在種族上還明顯地擁有「黃」、「白」兩種膚色,然而面對人類文明與自然的衝突,他們之間仍然擁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兩個人的詩文中都寫到「讀書」、「種豆」、「鋤草」、「采花」(采的雖然不一定都是菊花)、看雲彩、聽鳥叫,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甚至還講到「無弦琴」,即「宇宙七弦琴」,那是由森林上空的風「撥弄」松樹的枝葉發出的天籟。當然,這只是字面上的貼近。



往深處探討,梭羅與陶淵明還有更多相似的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26, 2023 at 2:0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2)

但舍勒同時提醒人們還有一線希望:人類作為「精神生物」,作為能夠「神化自身的生物」,「人就不僅僅是死胡同;人同時還是走出這條死胡同的光明和壯麗的出口,是原始存在能通過他開始了解、把握、理解和拯救自身的生物。



因此,人同時具有雙重特性:死胡同和出口!」1 在人類文明史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來都有一些人在這道死胡同中徘徊摸索,尋覓著走向本真澄明之境的出口。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隨著「自然」的境遇愈加兇險,拯救自然、拯救人類自身的欲求遂釀成聲勢浩大的「生態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此前一百年的美國詩人、散文家亨利· 大衛· 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 1917— 1862)被奉為守護自然本真與人類本性的聖哲。



梭羅的代表作《瓦爾登湖》,…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24,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1)

「自然之死」,是 20 世紀中期提出的一種說法,以後便不斷得到論證與確認,代表性的專著有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女記者瑞秋·卡森(R.L.Carson)《寂靜的春天》,70 年代末美國生態哲學教授卡洛琳·麥茜特(C.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