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9

這四種認知奠定了審美的認知維度,它使審美獲得了對於意義與價值的傳達功能,這讓審美獲得了與哲學與宗教並行的文化地位。

六、審美的三個展開路徑之間的關係:

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

在面對一個審美對象時,究竟是通過感性直觀而獲得形式愉悅,還是進行情感體驗而獲得情感愉悅,抑或是通過認知而獲得認知愉悅,這三種審美路徑孰先孰後?三者是什麼關係?——三者既是遞進的,也是互動互化的自由游戲狀態。

從時間性的角度來說,感性直觀是在先的,由它引發情感體驗,也由它為認知提供對象。審美首先是一種感性活動,因此,感性直觀是審美首要的展開路徑,其他兩者接續其後,在直觀之後,究竟是趨向於情感體驗,還是趨向於認知活動,這是由審美者的立場決定的:浪漫派會傾向於情感體驗而理性主義者會傾向於認知,而在情感體驗與認知活動之間,又可以相互引發。

三者間的遞進關係體現在:通過直觀獲得的形式愉悅包含著對對象之存在的感官反應,主體的自由性相比於情感體驗要弱,而情感體驗畢竟還要「感於物」,相比於主體主動的理性認知,其自由性也要弱一些,因而,從審美中主體的自由度而言,三種審美路徑存在著一個遞進關係,甚至是肯定性的超越。

三者間的自由游戲體現在:在審美統攝之後,審美者可以以自身的前理解和在先的領會來展開這一次審美——如果他是一個形式主義者,那麼他可以從形式直觀切入;如果他是個情感主義者或者浪漫派,那麼他可以從生命體驗切入;如果是理性主義者,當然可以從理性認知切入。這意味著在審美中,如果不是執著於意識形態上的對立與斗爭的話,一位審美者完全可以自由選擇他的審美之路,同時三個路徑之間可以進行交互影響,交互引發,人們的審美經驗經常不是單一而純粹的,而是許多種反應與反思相互交織的結果。在審美對象上所開啟的路徑越是多元,過程越是多變,對對象的審美就會愈加持久,而不會在單調與乏味中中止。

美學家李澤厚在討論審美形態時,提出:

這才是本講對審美形態的區劃原則,即將審美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人(人類和個體)的審美能力的形態展現。

這三個方面是並列的,但審美統攝的存在使得三個方面雖然在理論上被區分開,但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卻要求審美者對對象再進行「宏觀圓照」,也就是在審美統攝推動下感性直觀、情感體驗和理性認知三個層次的能力之間相互引發與推動,進而形成對審美對象的整體認知,在整體認知中形成三者間的互動互化,這種互動互化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感性直觀的結果對於情感體驗的引發和情感體驗對於感性直觀的引導。在審美統攝之後,感性直觀所獲得的感官反應和形式愉悅,並不停留在自身之中,借助於想像力與記憶,它會引起情緒上的波動與情感上的感動,有感而心動或者有感而情動,這種「感—動」的發生,似乎無跡可循,但又隨處可見,我們無法預測我們會在何處感動,也無法預測以何種方式感動。在這種「感—動」中,感覺具有了深度,感覺和情感之間建立了一種說不清的直接聯系,感覺因此直接成為詩人,而情感也成為了對對象之確實存在的確證。這種感動,由此成為審美經驗的基本的部分,甚至是審美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深究為什麼在審美或者欣賞藝術時,對一些幻象產生感動,並因此產生了愉悅,這就只能用自由感來解釋。這種感動的產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對對象的直觀,影響我們的觀看方式:有時候會產生「看—進」(see in)的效果,與對象產生體驗性的關係;有時候會產生包含著情感傾向的觀看,產生移情效果,甚至產生凝視靜觀的效果;或者在感動之時,心馳神往,對對象視而不見;更有可能,由於心有所動,因此重新對對象進行再直觀與細看,進行品味,把玩細節,從直觀進入鑑賞狀態,引發新的感動。

Views: 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