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62)

梁實秋·鍋燒雞

  北平的飯館幾乎全屬煙臺幫;濟南幫興起在後。煙臺幫中致美齋的歷史相當老。清末魏元曠《都門瑣記》談到致美齋:“致美齋以四做魚名。蓋一魚而四做之,子名‘萬魚’,與頭尾皆紅燒,醬炙中段,余或炸炒,或醋溜、糟溜。”致美齋的魚是做得不錯,我所最欣賞的卻別有所在。鍋燒雞是其中之一。

  先說致美齋這個地方。店坐落在煤市街,坐東面西,樓上相當寬敞,全是散座。因生意鼎盛,在對面一個非常細窄的盡頭開辟出一個致美樓,樓上樓下全是雅座。但是廚房還是路東的致美齋的老廚房,做好了菜由小利巴提著盒子送過街。所以這個雅座非常清靜。左右兩個樓梯,由左梯上去正面第一個房間是我隨侍先君經常占用的一間,窗戶外面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遮掩,樹葉很大,風也蕭蕭,無風也蕭蕭,很有情調。我第一次吃醉酒就是在這個房間裏。幾杯花雕下肚之後還索酒吃,先君不許,我站在凳子上舀起一大勺湯潑將過去,潑濺在先君的兩截衫上,隨後我即暈倒,醒來發覺已在家裏。這一件事我記憶甚清,時年六歲。…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3, 2016 at 6:18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烤羊肉

  北平中秋以後,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家根本不吃羊肉,我家裏就羊肉不曾進過門。說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紅燒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氣,肉瘦,連皮吃,北方人覺得是怪事,因為北方的羊皮留著做皮襖,舍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門肉市正陽樓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細致,無論是上腦、黃瓜條、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飛薄,切肉的師傅就在櫃臺近處表演他的刀法,一塊肉用一塊布蒙蓋著,一手按著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電冰櫃裏的凍肉(從前沒有電冰櫃),就是冬寒天凍,肉還是軟軟的,沒有手藝是切不好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2, 2016 at 10:56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炸丸子

  我想人沒有不愛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我小時候,根本不懂什麽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為可口。肉剁得松松細細的,炸得外焦裏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鹽吃,一口一個,實在是無上美味。可惜一盤丸子只有二十來個,桌上人多,分下來差不多每人兩三個,剛把饞蟲誘上喉頭,就難以為繼了。我們住家的胡同口有一個同和館,近在咫尺,有時家裏來客留飯,就在同和館叫幾個菜作為補充,其中必有炸丸子,亦所以饜我們幾個孩子所望。有一天,我們兩三個孩子偎在母親身邊閑話,我的小弟弟不知怎麽的心血來潮,沒頭沒腦地冒出這樣的一句話:“媽,小炸丸子要多少錢一碟?”我們聽了哄然大笑,母親卻覺得一陣心酸,立即派傭人到同和館買來一碟小炸丸子,我們兩三個孩子伸手抓食,每人分到十個左右,心滿意足。事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記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31, 2015 at 9:50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豆腐

  豆腐是我們中國食品中的瑰寶。豆腐之法,是否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沒有關系,反正我們已經吃了這麽多年,至今仍然在吃。在海外留學的人,到唐人街雜碎館打牙祭少不了要吃一盤燒豆腐,方才有家鄉風味。有人在海外由於制豆腐而發了財,也有人研究豆腐而得到學位。

  關於豆腐的事情,可以編寫一部大書,現在只是談談幾項我個人所喜歡的吃法。…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4, 2015 at 6:03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茄子

  北方的茄子和南方的不同,北方的茄子是圓球形,稍扁,從前沒見過南方的那種細長的茄子。形狀不同且不說,質地也大有差異。北方經常苦旱,蔬果也就不免缺乏水分,所以質地較為堅實。

  “燒茄子”是北方很普通的家常菜。茄子不需削皮,切成一寸多長的塊塊,用刀在無皮處劃出縱橫的刀痕,像劃腰花那樣,劃得越細越好,入油鍋炸。茄子吸油,所以鍋裏油要多,但是炸到微黃甚至微焦,則油復流出不少。炸好的茄子撈出,然後炒裏脊肉絲少許,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醬油,急速取出盛盤,上面撒大量的蒜末。味極甜美,送飯最宜。

  我來到臺灣,見長的茄子,試做燒茄,竟不成功。因為茄子水分太多,無法炸乾,久炸則成爛泥。客家菜館也有燒茄,燒得軟軟的,不是味道。…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18, 201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柏楊·兩個故事——美國之行,雜感之五

紐約《新土》雜誌舉辦的一個餐會上,在座一位朋友報告了一則天方夜譚。兩個華青幫搶劫白老奶的案犯,送到法庭,眼看就要鋃鐺入獄,誰都想不到,在最後關頭,陪審團卻要再行調查。是紅包送得恰到好處,陪審團老爺看“家兄”之面,手下留情哉?非也。是政治掛帥,陪審團老爺承仰大家夥顏色,不敢獨立判斷乎哉?也非也。而是陪審團具有充分的理由,該理由充分的程度,使法官點頭如搗蒜。陪審團曰:“雖然他們涉嫌這麼重大,但一項事實卻是推不翻的,中國人從不敢冒犯白人,要說‘華青’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向一個白種女人襲擊,簡直不可思議。”面對著這種真實的太虛幻境,不知道應該為那兩個小流氓高興,還是為中國人的尊嚴,去買把刀抹脖子。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14, 2015 at 4:19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烤羊肉

  北平中秋以後,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家根本不吃羊肉,我家裏就羊肉不曾進過門。說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紅燒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氣,肉瘦,連皮吃,北方人覺得是怪事,因為北方的羊皮留著做皮襖,舍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門肉市正陽樓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細致,無論是上腦、黃瓜條、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飛薄,切肉的師傅就在櫃臺近處表演他的刀法,一塊肉用一塊布蒙蓋著,一手按著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電冰櫃裏的凍肉(從前沒有電冰櫃),就是冬寒天凍,肉還是軟軟的,沒有手藝是切不好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8, 2015 at 3:57am — No Comments

柏楊·黑朋友的危機——美國之行,雜感之四

柏楊先生十年之前,看過一部美國電影,片名已忘之矣。夏威夷一位豪門白臉大爺,競選參議員,對種族歧視深惡痛絕,認為天下只有畜生才有種族歧視,把當地小民唬得心花怒放。可是有一天,他發現他的妹妹跟一個黃臉小子戀愛,而且“沒有他她就不能活”,馬上就露出原形,跳高曰:“你要是嫁給那黃臉小子,就連一兩銀子的家產都得不到。”妹妹曰:“你一向反對種族歧視的呀,我還以為你贊成不疊哩。”老哥捶胸打跌曰:“那種公開談話,你怎能當真,不過騙騙一些傻瓜罷啦。”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4, 2015 at 9:19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燒鴨

  北平烤鴨,名聞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鴨,叫燒鴨,或燒鴨子,在口語中加一子字。

  《北平風俗雜詠》嚴辰《憶京都詞》十一首,第五首雲:

  憶京都·填鴨冠寰中

  爛煮登盤肥且美,

  加之炮烙制尤工。

  此間亦有呼名鴨,

  骨瘦如柴空打殺。

  嚴辰是浙人,對於北平填鴨之傾倒,可謂情見乎詞。…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3, 2015 at 8:30am — No Comments

柏楊·族歧視——美國之行,雜感之三

四○年代末葉,看過一位美國佬的大著,作者和書名都記不得啦,只隱約記得內容,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來一個顛而倒之,倒而顛之。中英美蘇一敗不可收拾,割地賠款;德日意軸心國卻大獲全勝,耀武揚威。其中意大利因為沒啥輝煌戰果,攻打一個七八九流的綠豆小國阿爾巴尼亞,都棄甲曳兵,把人丟到地中海,當然上不得世界性臺盤。所以事實上只剩下德日兩國,把地球二一添作五,平均瓜分,不過,俗不雲乎:“一個槽頭拴不住兩只公驢。”為了爭權奪利,德日又劍拔弩張,每次會議都出現拍桌子噴唾沫場面。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先生,和德國元首希特勒先生,一個比一個委屈萬狀,義憤填膺。東條英機先生大罵德國背信棄義,原本講明在先,以印度河為界,印度河以西歸德國,印度河以東歸日本的,怎麼,你們還想要新德裏呀,是不是想跟皇軍較量較量?希特勒先生火氣更大,俺雅利安人可是上帝的選民,第一等貨色,黃臉皮大和民族算老幾?準許你們這些矮冬瓜平起平坐,已夠寬宏大量啦,怎敢閉著眼睛,亂爭霸權?靠你皇軍那點手藝,也敢露面呀。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32am — No Comments

柏楊·預言和恐懼——美國之行,雜感之二

據說,有一則發生在美國的故事。 

一家資本雄厚的牽引車公司,派出業務部經理,前往歐洲考察各國牽引車工廠的競爭能力。歸來之後,向董事會提出報告,從企業管理細則,到大小螺絲釘的緊度,一一比較,結論是歐洲各國每樣東西都有毛病,全沒有美國好。董事會看了這份厚達兩公分,密密麻麻的“美國好”,立即引起騷動。騷動不是舉杯慶祝,而是把該經理開除。在通知開除的董事會決議書上,不厭其煩地說明理由曰:“我們花了這麼多銀子,消耗了這麼多時間,目的不是要你發掘歐洲的缺點,更不是要你發掘我們自己的優點。他們當然有缺點,我們當然有優點,但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用不著辛苦尋找。你不尋找,它們照舊存在。我們派你去,是要你發掘他們的優點,即使一點點優點都行,使我們得以警惕改進。而你的報告,將對我們造成傷害,因為它會使我們自滿自傲,蒙住了眼睛,心甘情願地停滯在目前狀況,不再追求創意。”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23, 2015 at 12:47pm — No Comments

柏楊·崇洋,但不媚外——美國之行,雜感之一

《封神榜》是中國的《伊利亞特》,神仙如雲,嬌怪似雨,雖然最後都歸結於邪不勝正,但雙方打鬥過程,仍花樣百出,轟轟烈烈,《封神榜》神怪中最厲害的角色之一是殷郊先生,他閣下的番天印,乃天下第一等蓋世奇寶,只要口中念念有詞,喝一聲“疾”,該蓋世奇寶就被祭升空,砸將下來,不要說人的血肉之軀,就是喜馬拉雅山,都能一劈兩半。這還不算叫座,叫座的是連把法術傳授給他的師父廣城子先生,都無法拒抗,一見殷郊先生翻臉無情,祭起那玩意,立刻魂飛天外,落荒而逃。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20, 2015 at 7:19pm — No Comments

柏楊·安樂死——新馬港之行,我見我聞我思我寫之四

在馬來西亞聯邦首都吉隆坡,柏楊先生碰到了“安樂死”——可不是我惡貫滿盈,要禦駕崩殂啦,而是參加一項由《新生活報》主辦的“安樂死座談會”。座談會由該報主編韓愛璇女士主持,所到各路人馬,除了本地各層面人士外,還有來自香港的科幻小說家倪匡先生。這至少說明,馬來西亞中華人社會,已受到這個問題的壓力。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提起“死”,就醜態畢露,認為不吉祥不吉利,既跺腳而又吐唾沫。如今忽然要“安樂死”啦,簡直五雷轟頂,老套出籠,曰:“喪心病狂,道德淪亡。” 

  倪匡先生是強烈支持安樂死的,他認為人有權利求生,就有權利求死,求生和求死的權利,都不可剝奪,不管你是宗教大師,或是馬路旁修摩托車的,都沒有資格插嘴。如果法律剝奪,就應修改法律。《馬來亞通報》專欄作家遊枝先生,也強烈支持安樂死,他認為有些病人家屬承擔不了沈重的醫生藥,病人本身也願意放棄醫治,同時醫生又沒有辦法起死回生,就應該結束這個絕望的生命。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17, 2015 at 7:00am — No Comments

柏楊·骨肉情深,相依為命——新馬港之行,我見我聞我思我寫之三

前些時,英國查理王子前往美國訪問,在白宮裏跟美國總統裏根先生促膝談馬,電視上還看到有位老奶向他閣下行宮廷屈膝禮鏡頭,實在過癮。可是,柏楊先生卻憂心忡仲,唯恐殿下老爺冒出一句,說他是來“宣慰旅美僑胞”的,那就糟啦。他雖然始終沒有說出這句話,但我老人家仍然忍不住打電話到倫敦,給在那裏大學堂當教習的張國龍先生,問問英國報紙上可有這種節目,是他夫人徐慎淑女士接的,大駭曰:“老頭,你可是剛搶了銀行,錢撐著啦。”倒不是錢撐著啦,而是漿糊撐著啦。假使查理先生不是英國王子,而是中國王子,報上“宣慰僑胞”的文章,準大雨傾盆,你敢跟我賭一塊錢乎哉?可惜英吉利非禮義之邦,竟不知道“宣慰”一下他們“僑胞”在美利堅的“僑胞”,惜哉。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11, 2015 at 11:28pm — No Comments

論“歷史”與“敘事”

歷史敘事是一種借用文學表現來從是歷史書寫的一種方式 [1]。更詳盡地說,是將歷史材料以時間順序組織起來,並將內容組成一前呼後應的故事,其中不妨有一些次要的情結點綴其間,與結構型歷史(structural history)不同的是,歷史敘事不以分析為主,註重的是人物而非環境,不過它仍無法完全離開分析 [2]。當歷史學家要記錄一件事情時,敘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近代史學未萌時,中外史家無不以敘事為體。

至18世紀,歐洲興啟蒙運動,學人意識形態丕變,無不崇尚理性,故不再以尋求宗教解釋為本,改以通過經驗與邏輯為基礎,實證與懷疑的精神與之而生。實證主義首開於孔德(Auguste Comte),此說源於哲學思想,後被應用在歷史研究,其中又以蘭克學派最為人所知,可是蘭克(Leopold von…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7, 2015 at 8:30am — No Comments

中國人、中華人——新馬港之行,我見我聞我思我寫之一

大家一提起日本人的“大東亞共榮圈”,都會生氣。日本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侵略者,認為僅靠開槍開炮,就可以“八弦宏宇”。不過,我們也得承認,日本人對亞洲國家的了解,遠超過各國對自己的了解。一九三零年,日本人對中國東北,比中國還清楚。對馬來西亞、新加坡,比英國還清楚。對印尼,比荷蘭還清楚。對菲律賓,比美國還清楚。以致日本佬憤憤不平,認為有權收歸己有。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5, 2015 at 8:00pm — No Comments

潘宗億·論心態史的歷史解釋︰以布洛克《國王神蹟》為中心探討

在本文的論述當中,筆者企圖說明作為一種文化史研究或思想史研究的心態史之歷史解釋及其所遭遇到的困境。首先,本文內容的第一個部份將就心態歷史的發展、義涵與研究方法做一個概略地說明,其中將特別著重於論述心態史和「整體歷史」 (total History) 之間的邏輯關係與其所呈現的社會科學色彩的「科際整合」取向;其次,為了討論之便,筆者將以布洛克 (Marc Bloch, 1886-1944,見下圖) 的《國王神蹟》 (The Royal Touch) 1 為具體的例證,更進一步探討心態史歷史解釋的特色;再者,在文章前面部份的論述基礎之下,探討心態史研究取向所面臨到的問題與其侷限,以及新世代史家如夏提葉 (Roger Chartier, 1945-) 如何針對這些問題、缺失,在理論與方法層次上進行修補的工作。最後,總結心態史在當代西洋史學發展中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0, 201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張鼎國·詮釋學論爭在爭什麼:理解對話或爭議析辯?(上)

高達美與阿佩爾兩種取徑的評比



Understanding via Dialogue or via Disputation? —— Gadamer versus Apel: Two Approaches in the Hermeneutic Debate





張鼎國 (Ting-Kuo Chang)

政大哲學系副教授…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9, 201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張鼎國·詮釋學、修辭學與語用學 I、II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詮釋學、修辭學與語用學 I、II



1. 「詮釋學、修辭學與語用學 I / II」NSC 89-2411-H-004-025

民國 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2. 「詮釋學、修辭學與語用學 II / II」 NSC…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4, 2015 at 1: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