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神道石刻,承襲漢魏舊制,但南北方各有特點。現存南朝石刻,由神獸、石柱和碑組合而成,卻不見人像。而現存的北朝陵墓石刻殘跡,卻僅有人像遺存,例如洛陽邙山發現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前的石刻殘跡,有身高3.14米的扶劍石人像。在河北磁縣灣漳北朝晚期大墓前,也發現有石刻人像。但因保存的殘跡太少,不知是否原有石柱、神獸等石刻存在。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應是直接分別承繼了南、北兩地陵墓石刻的傳統,融會發展,從而形成具有新的時代風貌的紀念性大型石刻群雕,煥發出更加燦爛的藝術光彩。(1992)
山東北朝墓人物屏風壁畫的新啟示(1)回頂部章節目錄…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8, 2016 at 5:15pm — No Comments
中國古代的大型立體石雕作品,概言之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紀念碑性質的群雕作品;另一類是宗教造像,主要是佛教造像。保留至今的遺跡,以宗教造像為多。紀念性的作品保留較少,而且多是陵墓石刻,其中時代最早的作品,是西漢時期名將霍去病墓冢上的石刻。西漢朝廷為了緬懷那位威震祁連山的青年將軍,將他的墓冢模擬祁連山的形象,並在如山的墓冢上安放有一組巨石雕琢的群像,包括駿馬、伏虎、臥牛等,以及一件馬踏匈奴石雕,這組造型古拙的立體石雕,用以紀念長眠冢中的英雄,同時也是強盛的西漢王朝的精神象征。兩漢時期,帝王陵墓的陵園中是否安置神道石刻,因無遺跡可尋,尚不清楚。目前只是保存有東漢時一些官員墓前的石刻,包括神道墓表石柱、神獸和石刻人像(門吏、亭長)。魏晉以後,南北朝時期墓前安放石刻之風轉盛,南朝和北朝的帝王陵墓前的石刻都有遺跡保存,而以南朝石刻保存的數量多。有的組合完整,更為珍貴。由於南朝石刻不論從陵墓墓園制度方面,還是藝術造型方面,都正處於由秦漢向隋唐轉變的關鍵時刻,因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31,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神道石刻,承襲漢魏舊制,但南北方各有特點。現存南朝石刻,由神獸、石柱和碑組合而成,卻不見人像。而現存的北朝陵墓石刻殘跡,卻僅有人像遺存,例如洛陽邙山發現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前的石刻殘跡,有身高3.14米的扶劍石人像。在河北磁縣灣漳北朝晚期大墓前,也發現有石刻人像。但因保存的殘跡太少,不知是否原有石柱、神獸等石刻存在。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應是直接分別承繼了南、北兩地陵墓石刻的傳統,融會發展,從而形成具有新的時代風貌的紀念性大型石刻群雕,煥發出更加燦爛的藝術光彩。(1992)
山東北朝墓人物屏風壁畫的新啟示(1)回頂部章節目錄…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18, 2016 at 10:09am — No Comments
除了西安地區,在洛陽地區也發現有西漢時期的模印畫像空心磚,它們的基本工藝和藝術特征是與都城長安的相同,但在風格方面也有地方特色。除了大量用於構砌墓室的捺印圖案的空心磚外,另一些是用小印模捺印人物、鳥獸、屋闕等,然後組合成整面圖案。印模陽紋和陰紋的都有,但都是以勁健的線條勾勒出圖像,簡練而準確。多是一物一模,不像陜西秦磚那樣把一組射獵場景刻成一長方形印模,而是一鳥、一樹、一朱雀、一白虎外無邊框,因此可以靈活安排,隨意捺印,組成變化無窮的畫面。其中雙鹿和駿馬的造型極為生動,雙鹿並排前奔,但姿態是一前視一回首,加上姿態不同的八條腿,構成動感很強烈而圖案化又很強的圖像。至於駿馬,或引頸嘶鳴,或挺首佇立,異常神駿。把一牽馬狀的人像和一匹嘶鳴的馬捺印在一起是一幅生動的牽馬圖;而把同樣的人像和一只曲頸回首的虎捺印在一起則形成一幅牽虎圖(圖7)。把回身引弓的射手印模與雙鹿捺印在一起,圖7…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15, 2016 at 5:19pm — No Comments
還有一些小型陶俑,可能是制作的工匠由於它們形體太小,不再考慮細部的塑造,完全用身軀輪廓表現其動態,也同樣可以取得感人的效果,這裏的兩件舞俑,是陜西省韓城縣芝川鎮出土的,曲腰伸臂的舞姿,是用簡練的輪廓線來表現的,雖然沒有眉目口鼻和衣飾細部,但更顯得簡潔傳神,動態極強且富有韻律感。在今天來觀賞,頗覺其古樸動人。圖6另一件簡練的輪廓線表現的陶俑精品,是在河南省新安縣古路溝東漢墓出土的騎象童子(圖5)。大象塑造得軀體粗壯,馴順地站在那裏,直立的粗大象腿和長鼻下垂的姿態,給人以異常穩重的感覺,四足的直線和垂鼻的弧曲線配合在一起,又顯得雖穩重而不呆板。一個活潑的童子,不是正騎在象背上,而是靈活地側坐著,還伸展著雙臂,頗為輕松自得。這件陶塑,大約是表現了百戲中象戲的演出場景。在雕塑的構圖上,童子的頭是整個塑像的最高點,斜伸的雙臂與下面的象體結合在一起,使全像整體構圖呈三角形,同時下面大象的穩重又和上面童子的活潑相映成趣,動靜結合,越發使作品具有古樸的魅力。…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28, 2016 at 7:4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23, 2016 at 10:50pm — No Comments
傳說西周時穆王喜好遠遊,出行時馭八龍之駿,這八匹馬名叫絕地、翻羽、奔霄、越影、逾輝、超光、騰霧和挾翼。至於這種神駿良馬到底什麼模樣,過去是誰也說不出的,甚至唐代名畫家閻立本也曾模寫過古之《八駿圖》,圖1把它們圖畫成逸狀奇形,實亦龍之類也的神異奇物。1956年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才將西周時期駿馬的真實面貌揭示在世人面前。那是一件高約32.4厘米的青銅駒尊(圖1),是陜西郿縣李村農民在取土時掘獲的,伴同出土的還有方彜、尊等青銅器,根據器銘知道這組銅器屬於一位名叫盠的貴族,鑄造於西周中期(郭沫若先生認為可姑定為懿王時代。《盠器銘考釋》,《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這件銅尊塑造的是匹四足直立的馬駒,體矮頸粗,四肢較短而雙耳較大,看來姿態稍覺呆板,外貌也似乎不夠神駿。現代人看到它後的初步觀感,常會認為它不似駿馬,圖2…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9, 2016 at 11:34am — No Comments
西漢景帝陽陵附近發現的陶俑坑,出土的約為真人體高1/3左右的裸體陶俑,數量眾多,制工精致,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得以窺視漢初陶塑造型藝術品的新窗口。
以陽陵西漢陶俑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很容易看出它們的造型風格迥然有別。…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6, 2016 at 7:03pm — No Comments
周時重劍,平時服用,但不能露刃佩帶,必須插置於鞘中,方可隨身佩飾。因此實用中劍鞘是佩劍時不可缺少之物。至於收藏時,除插置鞘中以外,還須儲藏於劍櫝之中。《禮記少儀》: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與劍焉。鄭註櫝,謂劍函也。襲,卻合之。…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3, 2016 at 8:54pm — No Comments
1992年故宮博物院在永壽宮舉辦了一個中國文物精華展覽,所展出的漢代玉器數量不多,但皆精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當屬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承盤高足玉杯和玉盒,與河北定縣東漢中山王墓(可能是中山穆王劉暢的陵墓)出土的透雕玉座屏和玉璧。
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據出土璽印等判斷,墓主是南越國文帝趙眛,也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他大約死於漢武帝元朔末或元狩初,估定在公元前122年左右。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與全國各地出土的漢代玉器無大區別,僅在造型細部顯現有些標新立異的風格,應是在中原內地的影響之下,由南越宮廷中玉雕作坊所制作。至於玉料,經鑒定有的產地可能在今廣東曲江一帶。因此,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對於探討漢玉風格的轉變,無疑是一組極為重要的實物標本。…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2, 2016 at 1:03pm — No Comments
一…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9, 2016 at 12:24am — No Comments
你如果喜歡下象棋,或許會產生下面的問題:為什麽棋中的炮字要寫成砲或者?為什麽在著子時它可以縱橫行走,但是吃子時又定需中隔他棋越取敵子呢?其實,這正是我國古代炮特征的真實反映。
字所以從石,是因為現代火炮的前輩是古代的發石機,這個字是在晉賦裏才開始出現,但是早在距今約2500余年前,越國就有能飛石一二十斤、投遠兩三百步的發石機。三國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使用了發石車,因為發射時有巨響,又號霹靂車,經過改進以後,利用機械輪轉,還可以連發。到了唐代,李攻遼東之役所用發石機的石彈竟重達300斤,可遠擲於一裏以外,可見在技術上有了更大的進步。…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27, 2016 at 10:53pm — No Comments
與古代軍旅有關的虎紋文物…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24, 2016 at 9:47pm — No Comments
探尋古代管形射擊火器發明時間的新線索
中國是火藥的故鄉,現代槍械的前身古代管形射擊火器開始出現於戰爭舞臺,也發生在中國。一般認為南宋時陳規守衛德安時用巨竹制造的火槍,是目前確知的世界上使用管形火器作戰的最早實例,時間是南宋紹興三年(1132年)(《宋史陳規傳》)。那末這一紀錄的創造時間,是不是還有可能提前呢?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專家們從一幅在敦煌發現的絹本著彩的佛畫中,尋到一個值得註意的新線索。…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4, 2016 at 9:16am — No Comments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攻合肥未下,撤軍還吳。大軍已去,他和甘寧等將領還留在逍遙津北,身邊只有車下虎士千余人。這時突遭魏將張遼大軍掩襲,雙方兵力眾寡懸殊。幸虧甘寧、淩統等將領拼死力戰,孫權才得以乘駿馬越津橋而去。吳將甘寧在這次戰鬥中面對優勢的敵軍,引弓射敵,與統等死戰。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壯氣毅然,權尤嘉之(《三國誌吳書甘寧傳》)。鼓吹就是當時的軍樂隊,兩軍搏鬥時軍樂隊要在陣中演奏,鼓舞士氣。將士交鋒後得勝還營時,軍樂隊更要高奏勝利樂曲。也舉甘寧的事跡為例,公元213年他曾率帳下健兒百余人夜劫四十萬曹兵的大營,使北軍驚駭鼓噪,舉火如星,這時寧已還營,作鼓吹,稱萬歲(同上註引《江表傳》)。由此可知,當時部隊中都配置軍樂隊。…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1, 2016 at 9:54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