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ing Link's Blog (264)

台灣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自古以來,勤儉的台灣農村婦女就會幫忙下田、做手工藝貼補家用,即使時至今日,依然是家庭經濟的重要掌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民國 45 年開始,就在全國農村陸續推動家政教育工作, 50 幾年來,農委會輔導處的業務重點從早期的家庭與環境衛生教育,到目前的農村婦女創業、高齡照顧和居家健康管理,以及最近晉身精品的農村巧藝,見證了台灣農村由傳統至現代的轉型。在各農會家政指導員及班員的共她們同努力下,漸漸有了成果,讓農村婦女活出尊嚴與活力,其中的農村巧藝政策更在最近引爆話題,它變成除了田媽媽之外另一個可以讓農村婦女創業的新商機。…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13,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布列塔尼·簡遊劄記

難得的五天假期,背上背包拖著行李,從巴黎出發,一路西進,穿越聖米歇爾山進入布列塔尼,一個以可麗餅和蘋果酒文明的地區,一塊生活閑適、色彩絢麗的美麗土地。



聖米歇爾山 (Saint Michele)

從雷恩火車站取車,在和檔位搏鬥了一番之後,我順利的驅車前往第一個目地的~聖米歇爾山。這裏作為大區甚至整個法國都排的上的景點,我自然也不能免俗的要去逛一逛。然而和火車站行色匆匆的旅行團相比,我大概有更多自由的時間,所以開車從田間穿過,也許是不錯的一個選擇。…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9,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中國畫像磚藝術的軌跡

從秦到唐,長達九個世紀,畫像磚藝術從產生、發展、興旺到衰微,在中國美術史的長空中劃出了一道光輝的軌跡。但是它的影響似乎到宋、遼、金時期還可以看到,那時期墓中的雕磚的構圖和藝術風格,還應當是受到畫像磚藝術的間接影響。宋墓的雕磚中,以河南白沙等地發現的雜劇雕磚藝術水平最高,人物姿態生動,性格鮮明,確可用栩栩如生一詞加以形容。而最富生活情趣的作品,則屬寧夏涇源宋墓的出土品,特別是表現碓米、推磨的畫面。以推磨圖為例,左邊推磨的是一位長裙婦人,右邊則是一個光腚的赤體童子,他高舉雙手僅及磨柄,但仍奮力幫助他的母親勞動,畫面生動而富有哲理,發人深省(圖17)。至於由幾塊磚拼合成一幅畫面的雕磚作品。

則以河南武陟縣小董金墓中的兩幅最佳(圖18),各由四塊磚拼嵌而成,表現庭園和宴飲的場景,它似乎顯露出與六朝拼鑲磚畫相似的藝術效果。…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4, 2016 at 7:14pm — No Comments

台灣嘉義東石漁村文化暨漁特產行銷推廣活動

壹 前言

以「鮮蚵」、「海洋」、「漁船」以及「人情味」等元素所構成樸實的「東石漁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漁村文化及人文氣息。東石漁村居民多以漁產事業為主,尤以養蚵為大宗,一提到肥美的「蚵仔」,就一定想到東石漁村,一望無際的海洋,盡入眼簾的是壯觀的蚵棚群。…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ly 2, 2016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台灣薑農· 薑心比心的有機農法

臺東「松林梅自然生態農場」主人何介臣的農場裡,梅子、鳳梨、芭樂、甜柿、橄欖、李子等各種作物比鄰而居,不刻意區別,儼然是個小型生態系,何介臣務農30幾年,一貫以有機農法栽種作物,就連有點難搞的薑也採用有機栽植。

薑的種植和土地、生態息息相關,因為薑在生長的過程當中會消耗土壤中大量的養分,1年之後老薑收成,土壤的地力耗盡,若隔年還要再種薑,則必須施灑大量的肥料補足土壤中耗損的養分,才可以再種出頭好壯壯的薑。但是,大量灑進田裡的肥料不會完全被作物所吸收,所殘留下來的肥份會改變土壤的環境,可能導致土壤中的生態系失衡。…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29, 2016 at 9:00am — No Comments

台灣沐夏茭遊趣

【臺灣俗諺】

「芒種雨,日曝路」:芒種那天下雨,夏收時就不會遇到陰雨,收成一定會好。「日曝路」:晴天的意思。

「夏至西北風,十坵田園九坵空」:當夏季裡吹來西北風(如颱風之類的強風),尚未收割之稻田,其稻穗十坵之中有九坵被強風吹的乾乾淨淨,空空如也。



【本月節氣】

6 月 6 日 芒種:斗指己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

6 月 22…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25, 2016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傳統漁港、漁村以嶄新風貌,成為民眾假日休閒遊憩、親海的好場所(照片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受到全球大環境影響,海洋漁業資源減少,能源危機導致油價上漲,對漁民作業造成影響,使得傳統漁業發展日益受限。為因應漁業環境變遷及近年來民眾的生活與消費型態改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自 1991 年起即積極推動漁業轉型發展休閒漁業。休閒漁業以漁港遊憩、魚貨直銷消費、海鮮品嘗、賞鯨、海釣及海洋生態觀光為主,並兼具漁業體驗、生態保育及觀光遊憩的功能,經由海上休閒活動體驗,讓傳統漁民可藉由產業型態的轉變,增加收益。漁業在擁有沿岸海域、漁港、漁村及養殖生產區等各項人文、產業、景觀、生態等資源條件下,以漁業為基礎推動休閒漁業,儼然成為目前最夯的休憩活動之一!



育樂休閒風盛 傳統漁業面臨轉型…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22, 2016 at 3:17pm — No Comments

返璞歸真,誓言讓台灣糧食自足的張智傑

農業新鮮人張智傑 短短四年,從務農完全門外漢到獲選為苗栗縣有機達人的張智傑,心中充滿對廣闊田園的嚮往,厭倦了跑業務交際的複雜生活。5年前離開職場,鑽入農業生產的平淡生活。一個單身漢、兩隻狗,在老宅院裡擘畫著他的田園夢,並想要帶領自己的產銷班員,開拓行銷通路,種出台灣人夠吃的糧食來。

依據農委會101年「心田園。新夢想大調查」中,78%的民眾表示投入農業主因為「退休後生活規劃及享受鄉村生活、兼職農業生產」;只有22%民眾想成為專業農民,阿傑就是那22%中的一位。從門外漢的非農到專業農民,阿傑花了5年,不但成為超過7公頃的大佃農,還運用了政府貸款資金投資了許多農友不敢購買的各項農業生產與加工機械。

參加農業專業訓練是第一步…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22, 2016 at 3:04pm — No Comments

不只是旅遊,不止於移動互聯網!

跨界·2016中國旅遊大會——不只是旅遊,不止於移動互聯網!

由旅遊衛視和華泰證券共同舉辦的中國旅遊大會今天在南京巴布洛景區召開,本次大會繞“不只是旅遊·不止於移動互聯網”的主題,從商業模式、資本和技術等多個視角展開討論。現場更是聚集了政府、新型互聯網旅遊創業公司以及資本旅遊產業鏈上的相關人士。



旅遊衛視總裁 韓國輝

中國旅遊大會上,業界大佬們侃侃而談,話題鎖定在時下風靡的“全域旅遊”,以及“全域旅遊”帶來的線上線下融合、供給側改革等旅遊熱點,並將眼界擴展至旅遊以外的全方位休閑娛樂和生活服務領域,同時關注除了互聯網以外,不斷叠代的…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18, 2016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傳統旅遊媒體可能突圍嗎?

由旅遊衛視和華泰證券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中國旅遊大會今天在南京巴布洛生態谷圓滿閉幕,這是一次中國頂級旅遊大咖的聚會,一次旅遊+資本的深度對話,一次全域旅遊政策的官方解讀,一次旅遊行業新技術運用的集體展示,一次旅遊跨界行業的集體亮相。

今天上午,旅遊衛視總裁韓國輝在大會上進行了關於“傳統旅遊媒體轉型”的主題演講。…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10, 2016 at 8:00a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神道石刻,承襲漢魏舊制,但南北方各有特點。現存南朝石刻,由神獸、石柱和碑組合而成,卻不見人像。而現存的北朝陵墓石刻殘跡,卻僅有人像遺存,例如洛陽邙山發現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前的石刻殘跡,有身高3.14米的扶劍石人像。在河北磁縣灣漳北朝晚期大墓前,也發現有石刻人像。但因保存的殘跡太少,不知是否原有石柱、神獸等石刻存在。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應是直接分別承繼了南、北兩地陵墓石刻的傳統,融會發展,從而形成具有新的時代風貌的紀念性大型石刻群雕,煥發出更加燦爛的藝術光彩。(1992)

山東北朝墓人物屏風壁畫的新啟示(1)回頂部章節目錄…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une 8, 2016 at 5:15p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中國古代的大型立體石雕作品,概言之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紀念碑性質的群雕作品;另一類是宗教造像,主要是佛教造像。保留至今的遺跡,以宗教造像為多。紀念性的作品保留較少,而且多是陵墓石刻,其中時代最早的作品,是西漢時期名將霍去病墓冢上的石刻。西漢朝廷為了緬懷那位威震祁連山的青年將軍,將他的墓冢模擬祁連山的形象,並在如山的墓冢上安放有一組巨石雕琢的群像,包括駿馬、伏虎、臥牛等,以及一件馬踏匈奴石雕,這組造型古拙的立體石雕,用以紀念長眠冢中的英雄,同時也是強盛的西漢王朝的精神象征。兩漢時期,帝王陵墓的陵園中是否安置神道石刻,因無遺跡可尋,尚不清楚。目前只是保存有東漢時一些官員墓前的石刻,包括神道墓表石柱、神獸和石刻人像(門吏、亭長)。魏晉以後,南北朝時期墓前安放石刻之風轉盛,南朝和北朝的帝王陵墓前的石刻都有遺跡保存,而以南朝石刻保存的數量多。有的組合完整,更為珍貴。由於南朝石刻不論從陵墓墓園制度方面,還是藝術造型方面,都正處於由秦漢向隋唐轉變的關鍵時刻,因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31,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南北朝時期的陵墓神道石刻,承襲漢魏舊制,但南北方各有特點。現存南朝石刻,由神獸、石柱和碑組合而成,卻不見人像。而現存的北朝陵墓石刻殘跡,卻僅有人像遺存,例如洛陽邙山發現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前的石刻殘跡,有身高3.14米的扶劍石人像。在河北磁縣灣漳北朝晚期大墓前,也發現有石刻人像。但因保存的殘跡太少,不知是否原有石柱、神獸等石刻存在。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應是直接分別承繼了南、北兩地陵墓石刻的傳統,融會發展,從而形成具有新的時代風貌的紀念性大型石刻群雕,煥發出更加燦爛的藝術光彩。(1992)

山東北朝墓人物屏風壁畫的新啟示(1)回頂部章節目錄…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18, 2016 at 10:09a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中國畫像磚藝術的軌跡

除了西安地區,在洛陽地區也發現有西漢時期的模印畫像空心磚,它們的基本工藝和藝術特征是與都城長安的相同,但在風格方面也有地方特色。除了大量用於構砌墓室的捺印圖案的空心磚外,另一些是用小印模捺印人物、鳥獸、屋闕等,然後組合成整面圖案。印模陽紋和陰紋的都有,但都是以勁健的線條勾勒出圖像,簡練而準確。多是一物一模,不像陜西秦磚那樣把一組射獵場景刻成一長方形印模,而是一鳥、一樹、一朱雀、一白虎外無邊框,因此可以靈活安排,隨意捺印,組成變化無窮的畫面。其中雙鹿和駿馬的造型極為生動,雙鹿並排前奔,但姿態是一前視一回首,加上姿態不同的八條腿,構成動感很強烈而圖案化又很強的圖像。至於駿馬,或引頸嘶鳴,或挺首佇立,異常神駿。把一牽馬狀的人像和一匹嘶鳴的馬捺印在一起是一幅生動的牽馬圖;而把同樣的人像和一只曲頸回首的虎捺印在一起則形成一幅牽虎圖(圖7)。把回身引弓的射手印模與雙鹿捺印在一起,圖7…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y 15, 2016 at 5:19p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漢代小型雕塑

還有一些小型陶俑,可能是制作的工匠由於它們形體太小,不再考慮細部的塑造,完全用身軀輪廓表現其動態,也同樣可以取得感人的效果,這裏的兩件舞俑,是陜西省韓城縣芝川鎮出土的,曲腰伸臂的舞姿,是用簡練的輪廓線來表現的,雖然沒有眉目口鼻和衣飾細部,但更顯得簡潔傳神,動態極強且富有韻律感。在今天來觀賞,頗覺其古樸動人。圖6另一件簡練的輪廓線表現的陶俑精品,是在河南省新安縣古路溝東漢墓出土的騎象童子(圖5)。大象塑造得軀體粗壯,馴順地站在那裏,直立的粗大象腿和長鼻下垂的姿態,給人以異常穩重的感覺,四足的直線和垂鼻的弧曲線配合在一起,又顯得雖穩重而不呆板。一個活潑的童子,不是正騎在象背上,而是靈活地側坐著,還伸展著雙臂,頗為輕松自得。這件陶塑,大約是表現了百戲中象戲的演出場景。在雕塑的構圖上,童子的頭是整個塑像的最高點,斜伸的雙臂與下面的象體結合在一起,使全像整體構圖呈三角形,同時下面大象的穩重又和上面童子的活潑相映成趣,動靜結合,越發使作品具有古樸的魅力。…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28, 2016 at 7:48p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是何意態雄且傑:中國古代雕塑中的駿馬

傳說西周時穆王喜好遠遊,出行時馭八龍之駿,這八匹馬名叫絕地、翻羽、奔霄、越影、逾輝、超光、騰霧和挾翼。至於這種神駿良馬到底什麼模樣,過去是誰也說不出的,甚至唐代名畫家閻立本也曾模寫過古之《八駿圖》,圖1把它們圖畫成逸狀奇形,實亦龍之類也的神異奇物。1956年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才將西周時期駿馬的真實面貌揭示在世人面前。那是一件高約32.4厘米的青銅駒尊(圖1),是陜西郿縣李村農民在取土時掘獲的,伴同出土的還有方彜、尊等青銅器,根據器銘知道這組銅器屬於一位名叫盠的貴族,鑄造於西周中期(郭沫若先生認為可姑定為懿王時代。《盠器銘考釋》,《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這件銅尊塑造的是匹四足直立的馬駒,體矮頸粗,四肢較短而雙耳較大,看來姿態稍覺呆板,外貌也似乎不夠神駿。現代人看到它後的初步觀感,常會認為它不似駿馬,圖2…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9, 2016 at 11:34a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漢俑楚風

西漢景帝陽陵附近發現的陶俑坑,出土的約為真人體高1/3左右的裸體陶俑,數量眾多,制工精致,為人們打開了一個得以窺視漢初陶塑造型藝術品的新窗口。

以陽陵西漢陶俑與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很容易看出它們的造型風格迥然有別。…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6, 2016 at 7:03pm — No Comments

楊泓《逝去的風韻》東周的劍櫝與劍鞘

周時重劍,平時服用,但不能露刃佩帶,必須插置於鞘中,方可隨身佩飾。因此實用中劍鞘是佩劍時不可缺少之物。至於收藏時,除插置鞘中以外,還須儲藏於劍櫝之中。《禮記少儀》:劍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與劍焉。鄭註櫝,謂劍函也。襲,卻合之。…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April 13, 2016 at 8:54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