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lak Khalayak's Blog – November 2022 Archive (8)

蘇卉君·鄉賢文創(下)

傳承和利用並舉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摸索和嘗試,奔牛鎮在「鄉賢+故事」模式中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故事涉及紅色基因、特色產業、民俗、傳統手工藝、民間美食、教育醫療等領域,擔綱講述人的鄉賢包括中央黨校教授、黨報總編輯、部隊軍官、高校教師、傳統手藝傳承人等,發掘和整理了一批既有人文情懷又有歷史傳承價值的好故事,在重塑奔牛鎮人民的文化自信方面作用顯著。

傳承與發掘同等重要。奔牛鎮積極落實「鄉賢+故事+設計=財富」的開發工作設想,將視頻轉換成二維碼,建設「故事樁」分佈在奔牛鎮相關對應區域。利用互聯網手段打通線下到線上渠道,解決一般鄉鎮主要景觀節點無專人值守講解難題,為促進文化傳承和全域旅遊打下基礎。…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25, 2022 at 8:48am — No Comments

蘇卉君·鄉賢文創(上)

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鄉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長的土壤,堅定鄉村文化自信,不僅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目的是挖掘鄉村文化,通過自省接受鄉村文化價值的精髓。鄉村文化自信不僅是對傳統地域文化的尊重,也是對鄉村文化價值、內容和功能的肯定。近年來,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高度重視鄉村文化發展工作,探索創新優秀鄉村文化傳承新路徑。

機遇與挑戰並存…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11, 2022 at 8:53pm — No Comments

武雪媛·手工藝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傳統手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造物的古老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倫理觀念、產業功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科技、教育及經濟價值。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從七個方面擘畫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藍圖,手工藝便是重點領域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11, 2022 at 8:40pm — No Comments

簡工博「何以中國」何以現象級流量與口碑雙豐收?(下)

何以上海

站在觀眾角度精細化服務

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好像穿越到河南博物院的四層展廳。」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曾這樣描述自己觀看「宅茲中國」的「錯覺」。河南多家文博機構抽調數以百計的文物到上海,其中不少是「鎮館之寶」,展覽時間涵蓋了博物館業內公認客流量最大的暑假和國慶長假。

這些文博機構為何鼎力支持?馬蕭林說:「希望借助上海這一平臺,讓更多海內外觀眾欣賞到中原文物,了解中國早期的形成和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11, 2022 at 3:42pm — No Comments

簡工博「何以中國」何以現象級流量與口碑雙豐收?(中)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來到「宅茲中國」的現場,直言展覽讓他對「故鄉」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作家而言,故鄉有多重含義,參觀學習、觀摩走訪,都是尋找和探訪故鄉的方式。在上海博物館看到的珍貴文物,也可以成為我的故鄉」。

 

何以上博

每件文物出現在恰當位置

「專業」獲觀眾和同行認可…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10,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簡工博「何以中國」何以現象級流量與口碑雙豐收?(上)

昨天下午5時,送走最後一批戀戀不舍的觀眾,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個展覽「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正式落下帷幕。

展覽最後一天,人氣依然旺。有第25次來觀展的「鐵桿粉絲」,有請假趕「末班車」的文藝愛好者,還有好友「組團」相約而來。在社交媒體上,這場展覽也收獲了近乎壓倒性的好評。自7月30日開展以來,盡管按疫情防控要求每日預約人數控制在日常客流的50%,上海博物館觀眾總數仍突破23萬人次,其中87%以上是為「宅茲中國」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考古工作要繼續重視和加強,繼續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場在上海舉辦的以河南夏商周三代文物為題的「何以中國」首展,何以形成現象級流量與口碑雙豐收?…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9, 2022 at 3:30am — No Comments

劉守英:從熟人社會到熟人經濟(下)

追究背後的奧秘,其一是平臺的作用。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成為「過去式」,也讓幾千年農業社會以農為生的農民成為「網商」,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鄉村「網商」在多元的平臺上從事互聯網線上交易,成為市場里的供方。平臺對鄉村的撬動非常關鍵。傳統的鄉村社會有的是好東西,但是,它只要在傳統鄉村熟人社會,就出不了原有的交易半徑,原有的交易人群,就不能形成有規模的交易。這些本地的東西就只能是「土」。有了平臺,就將熟人社會的人際交易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非人際交易,市場半徑大大擴展,交易對象大大變化,買方需求大大多樣化,購買力大大增強,原來「土」的東西變成了「特」,鄉村產品的價值大大提升。…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3, 2022 at 12:19pm — No Comments

劉守英:從熟人社會到熟人經濟(上)

鄉土中國的基本特征是熟人社會。一方面,鄉下人流動性低,信息閉塞,形成農村人的「土里土氣」。另一方面,農產品基於一定血緣、地緣的人際間小範圍交易,市場規模小,價值低,傳導到生產過程,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必然小,形成農產品的「土」。這種市場和生產特征下的農民必然是貧困的。伴隨改革開放進程,這些土里土氣的鄉下人衝出傳統血緣和地緣範圍,離土出村,變成掙取非農收入的「農民工」。



但是,農產品在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的征途中卻困難重重,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陌生人交易,傳統地域性農產品難以在陌生人社會取得信任,市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規模難以擴大,市場價值難以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也難以實現,農業經濟的生產和經營組織難以變革,農產品價值難以提高,農產品也就無法由「土」變「特」。…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3,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