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工博「何以中國」何以現象級流量與口碑雙豐收?(下)

何以上海

站在觀眾角度精細化服務

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我好像穿越到河南博物院的四層展廳。」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曾這樣描述自己觀看「宅茲中國」的「錯覺」。河南多家文博機構抽調數以百計的文物到上海,其中不少是「鎮館之寶」,展覽時間涵蓋了博物館業內公認客流量最大的暑假和國慶長假。

這些文博機構為何鼎力支持?馬蕭林說:「希望借助上海這一平臺,讓更多海內外觀眾欣賞到中原文物,了解中國早期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上海是國際觀察和觸碰中國的窗口。

華東師範大學的泰國留學生廖承祖一邊參觀一邊拍短視頻,他坦言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關於中國古代文物」的內容,只能吸引部分對中國有興趣的海外網友,但這次展覽讓他看到了「中國古代人的生活」。


陳先生昨天再次前往展覽時,發現放置在旋轉展臺上的獸面紋建築構件「速度慢了,看得更清楚了」。據了解,此前館方根據觀眾的反映對旋轉速度進行了調整。這樣的「微調」在展覽中並不少見:商鞅方升底部放有鏡子可看到下方文字,但有觀眾認為只有一個角度能看清,於是館方將銘文拓片展示在文物兩側。有觀眾稱贊這樣站在觀眾角度的精細化服務「很上海」。

包括商鞅方升在內,「宅茲中國」展上只有10件上海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上海博物館館藏青銅器等文物十分豐富,研究也很深入,為何還要千里迢迢從外地借來大批文物?「博物館不僅是保存和研究文物的機構,也是文化傳播的平臺。」在陳傑看來,博物館如果只研究和整理自己的藏品,「那就太局限了」。策展不僅僅是圍繞藏品,更要服務於城市文化需求,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今天起,「宅茲中國」展開始撤展。不久之後,這里將掛上英國國家美術館52件/組「教科書級」館藏珍品。「未來上博的重磅展覽主要是『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和『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兩大展覽系列,從中西文化交流的層面促進文明互鑒。」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上海博物館將積極發揮文化陣地作用,把中華文明研究成果通過重點展覽進行廣泛傳播,提升策展的創新創造能力,推出一批現象級文博大展。「這兩大展覽體現了上海博物館的資源配置能力,也將助力提升上博的海外影響力。」

上海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透露,「何以中國」第二個展覽將聚焦以崧澤、良渚文化為基礎的長江文明。他表示,上海將通過舉辦「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進一步加深「何以中國」內涵的研究闡釋,挖掘考古遺址和文物遺存蘊含的中國人文精神、價值審美,探索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上海卓越實踐,講好中國故事,演繹上海精彩。(2022年11月11日/來源:解放日報)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