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我是怎樣過日子的呢?》

我是怎樣過日子的呢?一部分是我意識到的、一部分是被我有意、無意忽略掉的。盡管被我忽略了,我的潛意識卻很很細心;把點點滴滴都收藏了起來。當我睡着,意識退場;輪到潛意識當家,他就把這點點滴滴搬出來,以夢的故事形式提醒我:你其實是很在乎的;你感受到了,只是你不愿意或沒心理準備去梳理。他把我在意的事不客氣的抖出來,可能有點東拉西扯、嘻笑怒罵,我也總算聽清楚了自己想說什麼;接下來想做什麼。(9.7.2012)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1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18, 2025 at 9:07am

愛墾網APP: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學派角度分析顧彬的“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這首詩從 情動轉折的觀點來看,展現了一種情感與感覺如何超越語言、理性與歷史再現的根本訴求。所謂「情動轉折」強調身體、感官與非理性的情感,如何成為理解世界、社會與政治的一種核心方式,而不再只靠理性分析或語言表述。

這首詩非常適合作為此觀點的分析對象,因為它本質上就是對過度語言化、符號化的抗拒,並呼喚一種「非語言」、「無感官」的情緒存在狀態。

一、對理性與歷史敘事的抗拒:


詩句如: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這直接拒絕再度召喚那些充滿暴力、創傷的歷史記憶。「戰爭與驅逐」通常屬於歷史學與政治學領域的敘事材料,但詩人說「夠傷感了」,不是否定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而是指出一種情感的過度飽和:那些歷史敘事已經無法再承載我們的悲傷,因為那悲傷不再來自於事件的描述,而是一種已內化、無法解除的存在性哀傷


這符合情動轉折中 Eve Kosofsky SedgwickBrian Massumi 所說的:情感不只是反應,不是訊息的接收,而是一種情動氛圍affective atmosphere,它先於語言,甚至可能迴避語言。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17, 2025 at 11:58am

二、情緒先於邏輯與意義:


詩中多次出現對「意義」、「邏輯」、「語言」的拒絕: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這是一種對理性主導世界理解方式的拒斥。詩人說「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一片雲和一陣微風」,這些自然元素都沒有語言與自我意識,也不具有「意義」,它們只是存在,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承載了一種純粹的感受狀態,即德勒兹和瓜塔里所謂的「純情動」(pure affect)


三、無器官的身體與去感官的慾望:


結尾詩句: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這可解為一種「去器官化的慾望」(body without organs, BWOs),來自德、瓜二氏的概念。這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失去器官」,而是拒絕被規範化、被社會控制的知覺方式。這裡的無舌無耳無目,是對過度感知、過度情緒刺激的抗拒——當世界的痛苦與荒謬太過深刻時,對感知本身的撤退,反而是一種情感上的抵抗


四、虛無與哀愁作為情動狀態: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這不是單純的存在主義虛無,而是情感的虛無:它是一種遍佈在身體與氛圍中的疲憊、厭倦與情緒崩壞的狀態。不是語言的虛無,而是感受力的崩解


總結:


從情動轉折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展現了幾個關鍵特點:

情緒不是反應,而是場域(field:詩中的悲傷、厭倦、無力,不是事件的結果,而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情緒氣候。

抗拒語言與理性:情動不是可以被整齊言說的經驗,詩中的「不要再提」是一種抗議:對知識體系的抗議,對世界理性化的抗議

詩作本身是一種情感身體的實踐:詩不是描述悲傷,而是悲傷本身的形式

延續閱讀:

詩的未来追求

未来哲學

未来詩學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6, 2021 at 9:24pm


石黑一雄·“活力十足、勇往直前”的人

.........一本隨著報紙免費附贈的雜誌,色彩鮮豔,看了便教人喜歡。雜誌翻落在地上,露出一則雙頁廣告,紙張雖然受潮,頁角也沾到了泥巴,但還是能夠清楚看到上面的內容。廣告上面有一間漂亮摩登的開敞式辦公室,三、四個上班的員工,正在相互取鬧,整個地方閃閃發亮,連裡面的人也像在發光。露絲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張照片,當她注意到我走近她身邊,便對我說:“妳看,這才是個像樣的工作場所。” 

突然,她像是意識到什麼似的,也說不定是因為我發現她對著照片看個不停,變得有點生氣呢,她繼續往前走,步伐又快又急。


但是,過了幾天之後,我們幾個人圍著爐火坐在農舍,露絲開始滔滔不絕述說著理想中的工作場所,我一聽便立刻認了出來。露絲交代了工作場所的每個細節:植物、燈光的設備、裝上轉椅座和轉輪的辦公椅。她描繪得栩栩如生,所以大家從頭到尾沒有打斷她,讓她說上好半天。我仔細地觀察她,她似乎從沒想過我可能產生的聯想,也或許連她自己都不記得這樣的印象是從哪得來的。她甚至提到以後在辦公室工作的同事都是“活力十足、勇往直前”的人,我記得一清二楚,當時廣告頁頂端斗大的字體便是寫著類似的標語:“你是一個活力十足、勇往直前的人嗎?”之類的話。當然,我什麼也沒說。實際上,我一邊聽她說話,一邊甚至開始想像將來有一天我們所有人有沒有可能全部住進那樣的地方一起生活。(别讓我走》第12章)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4, 2021 at 4:43pm

莫迪亞諾《真實身份》

孔岱彌漫著一種歡天喜地的氣氛。我不記得孔岱的常客之中是誰把那個鮑勃·斯多姆帶了過來,此人自稱是安特衛普的詩人和導演。也許是阿達莫夫?或者莫里斯·拉法艾爾?那個鮑勃·斯多姆,他讓我們笑得肚皮都痛了。他喜歡露姬和我。他希望我們兩個到他在馬略卡島的大房子裏去消夏。從表面上看,他好像衣食無憂。有人說他收藏名畫……人們說了好多事情……然後,那些人在某一天消失了,人們才發現對他們一無所知,連他們的真實身份都不知道。

.......我也許更喜歡他跟我講述他從前的生活。回答我的問題時,他總是含糊其辭。當他感覺我們獵奇心理過於強烈的時候,他的滿腔熱情頃刻之間就冰消雪融,仿佛他有什麼事情要隱瞞或者想搞亂線索。他不做回答,最後以爆笑來打破沈默。

......我們都弄不大明白,我們夾在所有這些陌生人中間,到底想幹什麼。我們在步入人生的初期交往的那麼多人,他們永遠也不會記住,我們也永遠不會再認出他們。(青春咖啡館)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 2021 at 10:32pm


莫迪亚诺《中立地區》

萬籟俱寂。但我一點也沒感覺到,從居伊·德·威爾的那個時候起到現在,這一段時間已經流逝。相反,這段時間在某種永恒之中凝固了。我想起了當我認識露姬的時候試著撰寫的那篇文章。我給它取名為《中立地區》。在巴黎是有些中間地區、一些無人地帶的,那裏處在一切的邊緣,處於中轉過境甚或懸而未決狀態。

......中立地區至少有一個優勢:那裏只是一個出發點,人們離開那裏是遲早的事情。

......我已經決定最近幾天離開阿根廷街。我覺得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傷口已經徹底痊愈了,從今往後我沒有任何理由躲藏在一個中立地區了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