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邊拍邊寫詩 游吟女攝影家 AGNES CHONG·高雄岡山文賢菜市場

《愛墾在地慕課》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4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9:25pm

愛墾網·Sense of Place vs Geography of affects

Sense of Place 和 Geography of Affects 是學術上探討空間與情感關係的兩個不同概念,各自側重不同的研究路徑和理論背景。它們在如何理解空間與情感的互動、對心靈空間(psychic space)的探討上,反映了不同的學術傳統與關注點。以下是二者的學術區分及其對心靈空間的見解:

Sense of Place (地方感)

這是社會地理學、環境心理學和文化地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主要研究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聯結、文化歸屬和認同。這一概念探討了地方如何通過歷史、文化、個人經歷以及社會互動來塑造人們的感知和情感。

核心要素

文化與歷史:地方感通常與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某個地方之所以對人們有意義,源於它的文化歷史積淀、社會記憶或是個人經歷。


情感依附與認同: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與認同是地方感的核心。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某個地方承載著家庭記憶、童年回憶或是文化儀式而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系。


空間與身份:
地方感與個人或群體身份緊密相關,地方不僅是地理上的存在,也是人們情感、文化認同的載體。


環境感知:
地方感也與物理環境的特質相關,例如地形、氣候、自然景觀,這些因素影響著人們如何與空間互動並形成情感歸屬。

對心靈空間的見解

在地方感研究中,心靈空間(psychic space)與物理空間交織在一起,地方不僅是客觀存在的地理環境,還反映了個人和集體的情感、記憶和認同。學者如段義孚(YiFu Tuan)認為,地方感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形成的情感和心理歸屬,通過地方的物理特征、社會關係和文化符號建構出心靈的空間場域。地方感中,心靈空間往往是一種主觀體驗,反映了個人對地方的深層情感和心理互動。

Geography of Affects(情感地理學)

這是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中發展出來的一種地理學研究范式,受到德勒茲(Deleuze)和瓜塔里(Guattari)的哲學影響。它關注空間與情感的互動,特別是情感如何通過身體、空間和社會關係流動,形成新的空間體驗。情感地理學強調情感不是個人內部的靜態狀態,而是通過人與空間、社會和物質的互動生成的動態力量。

核心要素

情感的流動性:情感地理學不把情感看作單一主體的體驗,而是強調情感作為一種流動性力量,通過人與物質空間、社會關係的互動傳遞、擴展和改變。

物質性與身體:情感不僅僅是心理現象,還與身體和物質環境相互作用。情感通過身體與空間互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物質情境中產生。


超越個體情感:情感地理學特別關注情感如何在集體、社會和環境中流動,探索情感、權力和社會關係如何共同塑造空間體驗和空間實踐。


空間與情感的生成:情感不是事物附帶的,而是在人與空間的關係中生成的。這種生成性(becoming)是動態的、過程性的,情感會在空間中不斷發生變化和再創造。

對心靈空間的見解:情感地理學對心靈空間的理解更加注重情感的流動性和生成性,而非靜態的情感依附。德勒茲和瓜塔里提出的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概念在情感地理學中起到了啟發性作用,認為心靈空間不僅是情感的容器,而是一個情感力量流動、擴散、變形的場域。心靈空間在情感地理學中是一種生成空間(spaces of becoming),它通過身體、物質空間和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生成。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9:25pm

學術上的主要區別

理論背景:地方感基於文化地理學和環境心理學,注重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歸屬感以及與地方的身份認同。情感地理學受到情感轉向、德勒茲與瓜塔裡的影響,更加關注情感的流動性、身體與空間的互動,以及情感如何在社會和物質力量中生成。

情感的特質:地方感中的情感更注重個體與集體在特定地方中的情感依附和認同,它是對某個地方的穩定情感反應。情感地理學強調情感的動態性和生成性,情感不是固定的依附,而是通過人與空間的互動持續變化。

空間的理解:在地方感中,空間是一個具體的物理和社會場域,承載著歷史、文化和個人記憶。在情感地理學中,空間是情感流動和生成的場域,情感不斷塑造空間並被空間所塑造。

對文創領域的貢獻

地方感強調文創產品和空間的地方性特征,文創設計常通過強化地方感來增強文化認同。例如地方特色手工藝、地方特產等通過對地方感的塑造與傳播,增強消費者與地方文化的情感聯結。

情感地理學則更加關注文創中的情感體驗的流動與互動,特別是在空間和情感體驗的設計中,強調情感如何通過參與、互動和沉浸式體驗來生成。例如在博物館展覽或城市空間設計中,情感地理學的理論可以幫助設計出能夠激發情感共鳴和互動的體驗空間。

心靈空間的學術見解

地方感強調個體和集體與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心靈空間是通過地方的文化、歷史和個人記憶所形成的認同與歸屬空間。學者如段義孚將心靈空間視為人類體驗和情感在地理環境中的投射,形成了個人或群體對地方的深刻感知。

情感地理學更注重情感的流動性和生成性,心靈空間被視為一個動態的情感力量場域,通過身體、社會和物質空間的相互作用不斷變化和再創造。德勒茲與瓜塔裡的無器官的身體概念在這裡提供了對心靈空間的解放式理解,心靈空間不再是固定的心理體驗,而是情感、身體和空間力量的交互生成。

這兩種理論都為心靈空間提供了獨特的見解,一個重視情感依附與認同,一個強調情感的流動和生成,各自在文創、旅游、文化敘事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續上 / 下續

Comment by Suyuu on September 5, 2024 at 10:17am

詭異的Drift或Duree:文案本質是詩

從具體的廣告環境中,把文案抽離出來進行閱讀,這些文案仿佛具有了獨立的生命,因而提供了一種觀察廣告文案的新角度。

如果把廣告活動看做一種儀式的話,那麽,在這個儀式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廣告文案。廣告文案就像某種神秘的咒語。在很多宗教儀式中,咒語被認為具有神奇的力量,輕念咒語,人與宇宙萬物間溝通的開關一下子就打開了。好的廣告文案也是如此,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廣告語,對消費者而言,仿佛是撬動心靈之門的按鍵。消費者被真實所觸動,然後領會、感悟,最終參與到消費的過程中。對於廣告活動而言,好的廣告文案,是靈魂,是活力之源,具有咒語一樣的魔力,它會觸發廣告效果的能量場,創造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

咒語雖然是一種語言形式,但這種形式必然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質。咒語是不可知的世界與可知的世界之間的橋梁,所以它必須創造一種表達方式,在其中必然有不可解的要素。這正是咒語的魅力和魔力所在。廣告文案也是對語言的一種重新發現和定義, 它把商品同消費者關係中不可知的層面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像咒語一樣激發消費者,形成對商品的感應。因而,廣告文案的語言表達必然具有某些反日常語言的特性,只有對語言的陌生化,才能讓語言本身的力量充分顯現。

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來去自如,所以,創作出一流文案的人必定是通靈者。他(她)雖然生活在常人中間,但就像遊弋在世間的貓一樣。貓的目光經常穿透了物質之墻,由於看到了前世、來世,以及其他豐富的跡象,它的眼神當然是飄移而詭異的。我看到許多優秀的文案創作者都具有貓一樣的神態與特質。無論他們呈現出怎樣的形態,或溫順、或威猛、或萎靡,無論他們是蜷伏,還是伸展,在特定的時刻,他們的眼中總是瞬間閃爍出迷離而決斷的光芒,就像貓在散漫的行走中突然警覺到未知形體的存在。

優秀的文案創作者,是社會的神經末梢。他(她)所表達的是自己的情感,但代表了不同群體最隱秘和最真實的內在需求和意識。他(她)對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個體心理最細微的變化是如此敏感,以至於發出囈語一樣的呻吟,這種表達的結晶應該是詩,但同商業文化結合的時候,就成為了廣告文案。如南方朔先生所言,廣告文案是介於詩與非詩之間的。廣告文案用語言的形式凝聚和提煉了消費者的情感,並建立其同商品之間的精致鏈接,因而對消費者產生了引導和感染的力量。這是一種暈染,廣告文案賦予商品動人的意義和價值,吸引消費者關注和擁有商品。

(摘自:陳剛·序 李欣頻《誠品副作用》;本文作者為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延續閱讀:文創叙事咒語

Comment by Suyuu on August 1, 2024 at 8:57pm


諾伯-舒茲《場所精神》


挪威建築理論家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79年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施植明中譯,1995),書中闡述了源自古羅馬的人所認為「場所精神」,認為「每一種『獨立的』本體都有自己的靈魂(genius),守護神靈(guaraianspirit)這種靈魂賦予人和場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隨人和場所,同時決定了他們的特性和本質。」而這就是「場所精神」。諾伯-舒茲提醒場所(地點,place),不是物理學向度的空間(space),而是與社會文化連結,進而產生意義與認同的地方。

摘錄

建築從屬於詩意,它的目的在於幫助人定居。

人的存在意味著「在大地之上,蒼穹之下「,首先必須面對的就是自然場所,經由對自然場所的理解,人構築了人為場所。人透過對「物」「秩序」「特質」「陽光」與」時間「而得以理解自然場所;「物」與「秩序」屬於空間組織;「特質」與「陽光」屬於「造型特性」「時間」意味著恆常與變遷的向度——使 「空間組織」與「造型特性」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運用「形象化」補充「象征化」的手法,使人得以將自然場所的意義轉化成人為場所的特性。因此造型特性——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複合式——具體表達了特殊的場所精神。場所雖然會因其他的因素產生變遷,然而唯有在變遷中仍能掌握其場所精神才不至於造成場所的混亂與迷失。因此建築的目的不在於實踐抽象的理論,而是具體地表達場所精神以滿足人類居住的需求。[引自 譯跋]

遵循著建築的定義為「存在空間的具現」。「具現」更以「集結」(gathering)和「物」(things)的概念來解釋。「物」的原始意義是一種集結,而任何物的意義即其所集結為何。[引自 前言]

認同感和方向感是人類在世存有的主要觀點。因此認同感是歸屬感的基礎,方向感的功能在於使人成為人間過客(homo vitor),自然中的一部分。[引自第21頁]

尊重場所精神並不表示抄襲舊的模式,而是意味著肯定場所的認同性並以新的方式加以詮釋。[引自第182頁]

對沙漠居住者而言,場所精神即是真神的表征。[引自第44頁]

環境與信仰。猶太教和基督教發源於沙漠。

沒有天花時,天空即扮演上方邊界的角色,空間雖然有橫向邊界,還是屬於「外部空間」的一部分。因此空間的光線若來自上方便有一種既是內部和外部的奇怪感受。[引自第59頁]

羅馬建築中「既有的」條件是以量體和空間作為原始的整體。「人在軟的岩石上鑿出空間,而不是建造一個『相對物』,像希臘神殿一樣,面對人……。人寧可鑽進不定形的事物裡,創造力是為自己完成一個存在的空間」…………羅馬人接收古典的柱式用來「人性化」他們的存在空間。[引自第164頁]

(《建築中的意圖》)對知覺和象征性加以透徹的探討,同時強調人不能僅由科學的理解獲得一個立足點。人需要象征性的東西,也就是「表達生活情境」的藝術作品。本書仍主張藝術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現」(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於體驗其生活情境是富於意義的,藝術作品的目的則在於「保存」並傳達意義。[引自 前言]

場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築物給場所的特質,並使這些特質和人產生親密的關係。

當人定居下來,一方面它置身於空間中,同時也暴露於某種環境特性中。這兩種相關的精神更可能稱之為「方向感」和「認同感」。想要獲得一個存在的立足點,人必須要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他必須曉得身置何處。而且他同時得在環境中認同自己,也就是說,他必須曉得他和某個場所是怎樣的關係。

山丘和河流是相對而互補的力量,這股力量使得自然變得生氣蓬勃而具表現力。[引自第85頁]

人「吸收」環境,並使建築物或物在其中形成焦點。因此物「詮釋」了自然,並使其特征明顯化,所以物本身變得非常有意義。[引自第17頁]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30, 2024 at 3:32pm

Yeh Oliver【軸線上的觀察日記】建築現象學

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所提出的建築現象學系立基於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現象學之上,認為我們在建構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著自己的身份,藉由探討建築是如何存在於世界中,找出人與環境間最根本的聯繫,因此他強調讓建築本體回歸事物本身,重新思考建築所展現出的意義是如何被彰顯出來。

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景點,顯示了過去封建社會最高的權力統治中心,並位於北京軸線中央的位置,其權力象徵地位亦延伸至今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30, 2024 at 3:31pm

從現象學到建築現象學

現象學(Phenomenology)詞源自於希臘文(Phainómenon)意為顯現的東西,在十九世紀時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Edmund Husserl)正式提出,認為現象即是本質,現象既非唯物論的事物表象,也非唯心論的知覺表象,而是包括抽象觀念在內的能夠呈現在意識中的一切東西,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研究,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以此擺脫任何天真的偏見或假設,並研究事物作為形相(apperances)呈現於我們日常體驗中的各種不同方式,因此現象學可以說是奠基於存在主義上才得以彰顯。 Husserl 認為應該要「訴諸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朝向事物的本身,而不是朝向我們預先杜撰,用來取代的觀念 。

在建造世界的同時,也在建構自己的身份

Husserl 的基礎上,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擴展了 Husserl「回歸事物本身」的現象學理論,認為「真理就是事物的本性」,主張不要將一個事物歸納為另外的事物,或者用一個事物來解釋另一事物,而是讓事物本身自己闡釋自己為何,設法讓事物替自己發言,唯有不套用我們現成的狹隘概念,事物才會彰顯自己。 Heidegger 引入本體論的方法,理解與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強調世界是由於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而人們可以通過世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Heidegger 試圖將主體(對世界的意識)與客體(形相)之間的關係描述為一種複雜的體驗和闡釋過程,考察人類世界中最基本、最本質的日常生活世界。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30, 2024 at 3:31pm

受到 Heidegger 的啟發,挪威建築學家諾伯舒茲(Norberg-Schulz)在二十世紀初將現象學的思想用於建築學的領域中,以人本主義的思想探究建築精神及本質上的含義,而非實用上的層面,超越早期機能主義給予建築的定義。


故宮前的門衛(八點不到就在外面排隊,超瘋)

Norberg-Schulz 的建築現象學理論,視建築為生活世界中的形式結構,即空間與介面、定向與認同,並形成場所精神。由空間特性、領域與歷史記憶去做討論,他以現象學的角度將「地方」、「場所」、「環境」(place)分為兩種,即「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而無論是自然環境抑或是人為環境都需要依存著一個神邂(Genius)維繫大家的團結,因此在 Norberg-Schulz 的場所精神中,必須滿足兩個定向(orientation) 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的指認,在下一章節會更詳細的討論建築現象學。 (Feb 15, 2023 Medium)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3, 2024 at 2:39pm

果彦:母猪的特殊情怀

12岁那年秋天,对于我家是最惨淡的季节:
父亲因脾肿大切除了脾,失去了劳动能力,
大哥因3分之差与大学无缘,母亲误用了农药把扬花结穗的
十亩稻谷伤得颗粒不收,也就在那时,
我因严重贫血奄奄一息,急待输血。本来家中已债台高筑,
母亲一脸泪水无奈地摇头想不出,好的办法为我准备输血的钱。

正当全家人处于为我病情焦虑的时候,邻居李婆急冲冲地赶到
我家,喘着气对母亲说:“胥婶,快到屋后猪圈里去看看,
你家的母猪又生小猪崽了!”母亲一激灵,三步并作两步,
来到屋后的猪圈里,母猪正用舌头舔着刚刚出生的
血水模糊的
小猪崽,母亲哭了,她感激母猪的
这窝猪崽生得太及时,她为家中母猪这棵“摇钱树”
抱以感激之情。

当母亲帮母猪接完生后,母猪累得满嘴是吐沫,不停地
喘气,母亲知道母猪已上了年纪,已为我家生财了近9年,
这窝小猪不多不少又生了16头,母亲看着累得直喘气的母猪,
连忙吩咐哥拎来豆浆一勺一勺喂母猪,母猪感激似地扇动着
耳朵,母亲看着一窝活泼健康红嘟嘟的小猪崽,对哥说:
“这下可好啊,山有救了!”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猪崽
需喂养3个月才能出栏上市),
我的病情日益加重,在小猪崽出生10天时,
我已病虚得不能下床了,母亲心急如焚在堂屋里来回踱步,
最终,她咬着牙,对哥说:“泉,去庄上请王屠夫来,
把屋后的母猪宰了为山看病!”

哥一听一愣,尔后劝母亲:“妈,
母猪可是我家的生活之本呀,
再说这一窝小猪崽还在吃奶呢!” “那山的病重要还是母猪重要!”
哥含着泪去请庄上的王屠夫了。母亲紧绷着脸在猪圈旁支起了
一口大锅,生火烧水,王屠夫赶到时,朝猪圈里的母猪看了两眼,
便对母亲说:“婶子,就算我积德了,其实这母猪宰杀不了多少肉!”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3, 2024 at 2:39pm

水沸腾了,母亲他们开猪圈栏,母猪仿佛知道这一切似的,
任母亲用豆浆哄母猪出栏,它就是瘫坐在猪圈里,一会儿
看看母亲,一会儿又看看哥,不停地用舌头舔舔在圈中追逐
嬉闹的小猪崽。突然它“轰”一声倒下,发出了“呼嗤呼嗤”的催奶声,
小猪崽们一听,蜂拥而上,顿时两排小猪崽有次序地伏在母猪肚上,
每只叼着一个猪乳,发出“嗒嗒”的吮奶声,
母亲哽咽着对王屠夫说:

“让它再给小猪崽们喂一次奶吧!”
王屠夫点了点头。
一阵吮奶以后,有部分猪崽已吃饱,散开奔跑嬉闹,
然而母猪仍在不停
地“呼嗤呼嗤”催奶,直到最后一只
猪崽离开它的胸怀时,它才爬起来,慢慢地
走向猪圈的栅栏边,
当母猪走到栅栏边时,
它又回过头看了看它的子女们,母亲被母猪的
那份情怀感动得背转
过身,而哥则傻愣在那儿,
王屠夫也是自言自语:“从来还没见过如此通人性的母猪!”

母猪看看母亲、哥和王屠夫,陡然转身,在猪圈地奔跑起来,
母亲被母猪的奔跑吓呆了,她问王屠夫:“母猪要干啥?”
王屠夫摇了摇头,一阵奔跑以后,母亲他们发现母猪的两排猪乳
明显
下垂,且有部分滴下了洁白的乳汁,原来母猪借助
奔跑催奶汁想再给
她的宝贝喂一次足奶,然而,
任随母猪倒地发出“呼嗤呼嗤”的催奶声,小猪崽们
也无动于衷……
哥被眼前母猪的举动感动得泪水滂沱,
他一个20岁的青年哭着求母亲:“妈,求求你,
别杀母猪好吗?
山的病由我来想办法……”
王屠夫也悄然收拾起屠具离开了,母亲含泪地点了点头,
这时,
母猪不用人唤也不用猪食哄,一步一回头走出了猪圈… …

事后,我因输血而得救了,那是我哥输给我的一针血。
后来,母猪又为我家生了七八窝小猪崽,
最后一次生猪崽时,
母猪难产而死,一家人默默地流泪,
最后由母亲建议把它埋在猪圈后的大树下……

如今,我们兄弟回家看望父母,总爱看看猪圈后的大树,
枝叶茂盛,
自然我们会想起家中曾养的那头母猪的特殊情怀。

(原载:爱垦网

延續閱讀:在年歲中走遠的牽豬哥

Comment by Suyuu on July 11, 2024 at 8:51am

最佳移居國家或地區排行榜,越南四連冠大馬跌出十大

(慕尼黑2024年7月9日綜合電)全球最大旅外人士網站InterNations針對53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的2024年Expat Insider年度調查,旅居海外人士最負擔得起的國家或地區是越南,而且連續4年奪冠,馬來西亞今年十大不入。

全球175個國家與地區,超過1.25萬旅外人士進行評比,而且分為多個子項目,包括旅外人士心中最佳和最糟城市、生活品質指數、個人財務指數和國外工作。

個人財務指數方面,報告邀請受訪者針對整體生活成本、財務狀況滿意度 以及每戶可支配所得是否能過上舒適生活進行評分,排列了旅外人士心中「最負擔得起」的國家排名榜,一共排了53名。

結果顯示越南奪冠,第2至10分別是柬埔寨、印尼、巴拿馬、菲律賓、印度、墨西哥、泰國、巴西和中國。馬來西亞去年排名第5,今年排名11,十大不入。

前10名中有7個亞洲國家,當中東南亞佔了5國,InterNations首席行銷長凱瑟琳楚多巴指出,住房是上述5國的一大優勢,多數旅外人士認同,在這裡容易找到房子,而且相當滿意負擔得起住房費用。

值得留意的是,越南四連冠,並在整體生活成本、財務狀況滿意足、每戶可支配所得三方面均得高分,86%旅外人士滿意越南的生活成本,遠超過全球平均的40%。65%受訪者滿意在越南的財務狀況,68%反映當地每戶可支配所得能讓他們過上舒適生活。


一名美國人說:「這裡的人非常友善,而且生活成本很低。」

除了生活成本較較低,住在越南的旅外人士似乎收入也較高。報告指出,當地旅外人士年收入達15萬美元的人,約是全球兩倍。

越南旅外人士的工作滿意度也很高,楚多巴表示,在工作滿意度方面,越南從去年的24名躍升到今年第3名。

報告說,整體而言,在越南,工作與生活平衡勝過職業發展。值得留意的是,在越南的外籍人士中,只有46%是全職工作者,低於全球平均的57%。當地一名英國人說,在越南生活讓他「沒壓力」,和過往非常消耗、忙碌的工作生活非常不同。

另外,調查也統整出旅外人士認為最適合移居國家或地區的前10名,分別是巴拿馬、墨西哥、印尼、西班牙、泰國、巴西、越南、菲律賓、阿聯酋,亞洲國家表現依然出色,惟去年排名第5的台灣今年掉出十大。(9.7.2024 見:星洲日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