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鍾敏:欲望與歸零——從西方後現代思想家德勒茲看人生 4

在小范圍的人際關係裡,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父母對子女的等待,朋友之間的等待,即使我們的價值觀是對的,若是別人不聽,也不必強加上去。「錯誤」(局限或者缺失較大)的價值觀自然有負面的後果,我們必須等待他人的成長。每一個惡人都「有可能」變好,但是那個惡人「此刻」並不好。這也是一種融合矛盾的處事態度,裡面有清醒的認知與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有終極關懷,不必立刻在心裡定別人「死罪」。

那麼,有沒有絕對的「對」呢?

絕對的「對」應該是指放諸四海皆准的行為凖則,如果真有,在這本書裡,也許你可以隱約體會得到:那是一種開放到宇宙萬物的關懷,領悟到萬物彼此的深度相連與互動。所有人的關懷,從自己,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民族,最後擴展到全人類、全宇宙自然。人與人的不同,德勒茲說,只在於其擴大想像力范圍的能力界限而已。這個「想像力」讓人產生惻隱之心,感受到他人內心的脈動。也許不是每個人現在可以達到的,但卻可以觀照(envision)得到。它既是相對,也是絕對;因為它一方面已經超越了個人的特定時空的體驗,另一方面又能夠再放回那個時空裡讓人安心生活。說它超越了特定的時空,是因為我們短暫跳出了自己的時空「盒子」,聽到眾人內心的感受,因而去做讓眾人幸福的事;而當我們有如此能力時,眾人的滿足與幸福最終將會如春風般吹進我們的「盒子」,護佑我們原來的幸福嫩芽,使之慢慢茁壯生長。

零點,逆向思考的起點

倘若在大街上隨便找人一問:「如果有一件事,做時讓你痛苦,做後讓你心碎,而且還必須時時委屈自己,奉獻時間、金錢、精力,全神貫注,卻常常備受指責,你會去做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可是愛情就有這樣的魔力。而且人人都可能是撲火的飛蛾。

對的,因為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對於愛情反面的特質,我們在被「蠱惑」的時候,就早已喪失看到它反面的能力。而我們一般人的思考路徑只是單行道。逆向思考就是在思考路徑上反向行駛。反向行駛始於觀察到「反面」,但是不等於執著於反面;因為「執著於反面」? 意味著承認事情的反面,逆向思考卻把一般人認為的「反面」認定為「正面」,因此沒有負面心理情緒的顧慮。比如,眾人都向往越爬越高,越活擁有的越多,可是,不是每個「擁有」都是愉悅的經驗,「擁有」有時變成生命的負擔與心理的壓力,如同不斷購物之後房間內的囤積,必須持續地清空才能保持平衡。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金錢的擁有:絕大多數人都追求金錢,但是有錢與快樂卻不能畫上等號。

在《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裡,德勒茲和迦塔利(Félix Guattari)說:「無器官身體是一個能量的 蓄電場,能量=零點,可是這個零點沒有一點負面的意義。」德勒茲哲學教導我們從加號往減號思考,思考「返回零點」的意義;因為,零點,是一切的開始,像一株小芽,儲蓄無盡生命的天機,有著最強的生命能量,可以妙手回春。例如,有時「失敗」的低谷可以讓人重新定義人生,「失去」的痛擊可以讓人回歸自我與精神的原點。

整部艱澀難懂的德勒茲哲學,其實,就是一部零點哲學。

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這個概念,就是零點的強度,看似虛無,卻擁有宇宙能量。人世的聚散,事情的成敗,自我的伸屈,中間都有所謂「正」與「負」兩面。可是世人所謂「負」未必是不好的。這中間的奧妙,都在於我們如何看到這個虛無巨大的「身體」,如何把握這個零點強度,學會逆向思考。世間所有的「欲望機器」都必須通過它來運作,沒有「散」就沒有「聚」,成功的背後都是失敗的累累傷痕;一個人有時要懂得委屈自己,才能保住必要的養分,讓花朵終有一日,可以得到全然伸展的天空。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