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今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國和東盟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高度重視印尼在東盟的地位和影響,願同印尼和其他東盟國家共同努力,使雙方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和本地區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此,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講信修睦。人與人交往在於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願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勇於變革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探索和開辟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開了廣闊前景。我們應該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實踐,堅定對對方戰略走向的信心,在對方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牢牢把握中國—東盟戰略合作的大方向。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共同繪就睦鄰友好的美好藍圖。中國將一如既往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


第二,堅持合作共贏。“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對東盟國家開放,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東盟國家。中國願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中國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願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三,堅持守望相助。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鬥爭中曾經並肩戰鬥、風雨同舟。近年來,從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從抗擊印度洋海嘯到抗擊中國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各國人民肩並著肩、手挽著手,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應該摒棄冷戰思維,堅持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共同維護本地區和平穩定。我們應該深化在防災救災、網絡安全、打擊跨國犯罪、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合作,為本地區人民營造更加和平、更加安寧、更加溫馨的地區家園。中國願同東盟國家進一步完善中國—東盟防長會議機制,就地區安全問題定期舉行對話。對中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爭議,雙方要始終堅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平等對話和友好協商妥善處理,維護雙方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


第四,堅持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常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每周有1000多個航班往返於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與心才能貼得更近。我們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願向東盟派出更多志願者,支持東盟國家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領域事業發展。中國倡議將201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今後3到5年,中國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第五,堅持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裏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同時,域外國家也應該尊重本地區的多樣性,多做有利於本地區發展穩定的事情。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個更加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符合亞洲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廣闊發展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北京時間10月3日11時,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攝影:蔡靖骉)

further reading:

Speech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Indonesian Parliament

Views: 40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3, 2020 at 12:39am

蘭順正·中國抗疫表現有利於“一帶一路”的發展

在迅速控制住國內疫情後,中國還迅速伸出援手,對其他國家提供了大量幫助,這對“一帶一路”倡議有利。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全世界都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而中國在這樣戰役中的表現無疑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在迅速控制住國內疫情以後,中國還迅速伸出援手,對於其他受到疫情影響的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幫助。筆者認為,此時中國在疫情中的表現將有助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更好地克服目前面臨的挑戰,繼續發展。

隨著中國本土疫情趨緩,北京市民的生活也逐漸回歸常軌,同時對歐美輸出防疫物資。(AP)

數年來,由於中國“一帶一路”已取得的大量成果和顯著的影響力,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態度也從以前的漠視變為關註和一定的警惕。盡管美國民間不乏對於“一帶一路”相對友善的聲音,但美國官方對“一帶一路”幾乎都持否定態度。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將國策重新調回“大國競爭”,“一帶一路”成為了美國抨擊中國的著力點之一。美國認為“一帶一路”以基建為名目,設法讓沿線國家掉入“債務陷阱”,進而讓中國幹涉他國內政。在2017年11月出臺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美國稱“中國正在實施的基礎設施投資與貿易戰略將助長其地緣政治野心”,並以此作為其把中國定位為主要對手的重要依據。2018 年 8 月,特朗普本人首次在公開場合批評“一帶一路”倡議。他在與多名商界人士見面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經濟計劃,損害美國利益,有可能擾亂全球貿易。美國務卿蓬佩奧更是多次攻擊“一帶一路”,他警告非洲國家警惕中國貸款,要求拉美國家抵制中國的“債務外交”,施壓意大利等盟友國家不要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美國官方之所以反對“一帶一路”,有很大的原因是美國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用以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國認為,中國“一帶一路”會削弱其他國家對美國的依賴和信任,進而沖擊世界對美國領導地位的認同。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上很多國家的經濟大都處在轉型期,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缺乏相應的建設資金。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目標是提升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同時中國創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了“絲路基金”,提供了相對公平的資金獲取方式。這與相關國家的需求正好契合,也自然會受到更多的歡迎。然而,美國雖然熱衷於成為他國政治上的主導,在經濟上卻投入不足。由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但無法完全滿足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還對援助資金的獲取設立了復雜苛刻的條件。兩相對比,其他國家不難發現,美國作為“盟主”,其實並不像自己所宣稱的那樣能合理照顧其他國家的需求,還可能會為了“美國優先”而把盟友棄之不顧。而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其他國家收到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因此可能更容易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而這也會沖擊到美國的領導地位。

因此,美國官方對於“一帶一路”采取反對和敵視的態度,可以通過渲染“一帶一路”所蘊含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來激發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恐懼,以重塑它們對美國的信賴和依賴。


客觀而言,給“一帶一路”套上“中國威脅”的外衣,確實會對“一帶一路”的推進產生很大消極影響,但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在讓全世界手忙腳亂的同時,也讓不少國家清楚看到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中國在本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後,積極通過分享疫情防控經驗、派遣醫療專家組、提供醫療物資等方式,為很多在疫情中自顧不暇的國家提供幫助與支持。


如在疫情中,意大利和塞爾維亞向歐盟求助,但是歐盟應對乏力,塞爾維亞得不到用以應對新冠病毒的醫療用品;意大利發出了購買呼吸機和口罩的緊急請求,但歐盟夥伴都沒有及時提供。在這兩件事上,中國都及時填補了空缺。意大利疫情暴發後,中國首先向意大利提供了醫療物資援助,並派遣醫療專家。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意大利從海外一共獲得了3000萬只口罩,其中2200萬只是中國提供的,占比超過70%。而對於塞爾維亞的求援,中方也做出了積極回應,在第一時間派出專家醫療隊和援助物資抵達貝爾格萊德。對此,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分別以英文、法文、德文三種語言錄制視頻講話,對中國在這一時刻提供支持表示“高度贊賞、十分感謝”。而塞爾維亞總理布爾納比奇則對媒體表示,“在疫情過去後,我打算為中塞鋼鐵般的友誼豎一座紀念碑,這意味著我們與中國的夥伴關系有多麼重要”。

另外在伊拉克,中國醫療專家組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跑遍了伊拉克北至庫爾德自治區、南至巴士拉的各地政府機構、醫院、社區等抗疫一線,有時甚至還要穿著防彈衣穿越安全形勢緊張的地區。他們在所到城市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多渠道了解當地疫情狀況,並與伊方共同研判提出防控方案和應對措施。對此,伊拉克衛生和環境部長賈法爾•阿拉維高度評價了伊中兩國在抗擊疫情方面開展的合作,稱“不會忘記來自中國兄弟的幫助”。


近日有澳大利亞媒體發表文章指出,面對新冠病毒大流行這樣一個罕見的、不可預測的、可能產生重大的、全系統的和不可預見後果的事件,相較於許多西方國家的猶豫不決,中國迅速、高效和有效的動員值得稱贊。文章認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最終結果可能是擴大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而在4月3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當被記者問及如何評論“有國家稱中國利用疫情提高影響力”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領導權也不是靠吹就能吹出來的,靠爭就能爭出來的。如果中國的一些有益理念、做法和經驗能夠為今後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和治理做出積極貢獻,那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綜上,雖然此次疫情的爆發同樣會給推進“一帶一路”帶來阻礙,如跨境出行和交通面臨多重限制、使沿線國家的債務和財政遭遇困境、可用於“一帶一路”項目的金融資源減少等,但其他國家通過此次疫情,更多地會看到中國對於世界負責任的態度和推進全人類福祉的誠意,因此在今後“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相關國家可能會摘掉“有色眼鏡”,進而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使合作更為順暢。

(註:作者是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bo.liu@ftchinese.com)

延續閱讀:武漢(新冠)肺炎疫災讓中國成為最後贏家?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2, 2020 at 11:54pm


金燦榮:“一帶一路”建設在疫情後必須與時俱進


中國網:新冠肺炎疫情自發生以來已接近4個月,目前還看不到盡頭,而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麽疫情對國際政治和經濟會產生怎樣和多大的影響?包括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怎樣的影響?新的機會在哪裏?就此問題,《中國訪談》特邀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向廣大網友分享自己的看法。

          解封後的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不少市民出門仍戴上口罩。(路透社)


金燦榮:十八大以後,“一帶一路”倡議,2013年底提出,2014年變成了政府規劃。現在疫情發生了,對“一帶一路”肯定有影響。因為“一帶一路”越來越泛化,全球都可以進來,包括美國、拉美,都歡迎進來,但它的基幹還是在歐亞非這個世界島。

海上絲路就是從咱們南部海洋地區出發,經過東盟、南亞、西亞、非洲到地中海地區;陸上從中國出發,現在像武漢等內陸地區也卷入了,北方中部通過歐亞鐵路穿過中亞俄羅斯大草原,包括外高加索地區,到東歐再到西歐。這是基本的地理布局。

現在首先是歐洲地區疫情非常嚴重,因此經濟和社會生活現在受到嚴重影響。所以,至少這些地區對“一帶一路”目前的回應興趣都會受到點影響。


另外要看疫情下一步發展,因為疫情到目前為止主要發生在北溫帶,集中暴發點先是東亞,然後是歐洲,現在是到美國了,基本在北溫帶。這個病情到目前為止還是嫌貧愛富的,包括世衛組織等專業機構在內也包括中國,非常擔心它向南方國家蔓延。

如果向南方國家蔓延,南亞、非洲就會引發很大的人道主義災難,甚至引發這些國家社會秩序的崩壞,對我們“一帶一路”影響就大了。世衛組織和中國幫助這些國家防疫,希望不要出現大規模暴發。因為在這些國家大規模暴發,它們的人口密度又大,南亞17億人,非洲13億人,醫療技術和醫療資源非常差,真的會形成非常大的人道主義危機,甚至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

所以,現在我們盡最大的努力讓南方國家不要出現大規模的疫情,一定規模的是沒有辦法的,但是大規模的不要暴發。假設剛才的假設成立,這個疫情主要在北溫帶,南方有一點但不是很嚴重,對“一帶一路”的影響有,但是可控,而且是短期的;但如果發生了第三步疫情,就是在南方國家大規模暴發,對“一帶一路”的影響就大了。


未來不可預測,不好下結論,現在只能這麽說,就是有疫情,就是“一帶一路”受到了影響,建議這個倡議不要放棄,我們繼續去推進,只是推進當中可能有一些做法更與時俱進。

我觀察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在北溫帶,當然它的影響很大,全球的經濟中心就在北溫帶,而且全球工業鏈條主要在三個地方:東亞、西歐和北美。現在西歐和北美這兩個生產鏈條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對中國有一個幸運的地方,中國自身防疫工作做得不錯,開始全面復工復產,我們的經濟保衛戰起點還是比較好的。周邊像日韓經濟受影響較小,東盟目前看經濟受影響也比較小,意味著世界三大工業生產鏈中,東亞還可以。


下面是這樣,我們工作的重點:


第一,恢復國內經濟,擴大國內投資和有效需求,保持經濟正常增長。

第二,要跟周邊國家合作,尤其是東北亞和東南亞兩個地方的國家合作,讓東亞生產鏈條現在全面恢復,而且要借這個機會讓東亞的生產鏈條形成一個自我循環。原來東亞的經濟鏈條有毛病,它的出口還是高度依賴歐洲和美國的,但是自身的循環裏面存在著很多問題。

現在因為歐美經濟客觀上不如我們好,想靠也靠不上,正好借此機會把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這兩個次區域的合作全面推進。如果這個做得好,其實咱們“一帶一路”的根據地就特別好,盡量幫“一帶一路”沿線的較貧窮國家防禦,幫助他們控制經濟下滑,這幾點做好,新冠肺炎對“一帶一路”的沖擊應該是可控的。(中國經濟網 2020年04月21日)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28, 2019 at 9:40am


兩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

習近平提到了這四個關鍵詞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全面闡述“一帶一路”建設豐碩成果,指明未來合作方向。

時隔兩年,4月26日,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再次發表主旨演講,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兩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間,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兩篇重要演講,為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主張與倡議,均引發國際社會熱烈反響。

在兩次均超過4000字的主旨演講中,有四個關鍵詞屢次提及,且一脈相承,與“一帶一路”倡議中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理念相契合。

2019年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 新華社記者鞠鵬 攝

 

關鍵詞一:“開放”

兩次主旨演講提及27次 傳遞什麼信息?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兩次“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不但指出了當今世界問題所在,還提出了全新的應對方案。其中,最鮮明的主張就是開放合作。記者梳理發現,首屆論壇演講共計6000余字,習近平主席提及“開放”15次,而本屆4000余字內容的主旨演講則提及“開放”12次。

“首屆峰會的講話相當於問答題,講問題導向,強調用‘一帶一路’應對和平、發展和治理三大赤字問題。這次講話相當於思考題,講目標驅動,強調用高質量的發展、高水平的開放,推動世界開放型經濟。”


4月26日上午,主旨演講結束後,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向央廣網記者如是比喻。他說,留給他印象最深的關鍵詞是“開放”。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出5個方面促進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准入

——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

 

——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

——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

——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

 

“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是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用的5個關鍵詞,擘畫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前進方向。其中,在提及建設“開放之路”時,他表示,要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

對比兩次主旨演講內容,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看來,無論是五個“方面”還是建設一條“開放”之路,核心思想都是“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享”。

“要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習近平主席在本屆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這番話,也讓梁海明感觸頗深。如今,從進口稅率的全面降低,到外商投資准入新的負面清單發布,從營商環境排名的大幅提升,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行。除了中國之外,世界上再也沒有數量如此龐大的、如此明確的商機。

他預計,未來1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30萬億美元商品貿易和10萬億美元服務貿易,因此,中國的開放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企業,前往中國投資提供了重要機遇。

“主旨演講內容的三分之一都在提及中國改革開放的行動舉措,中國做好了,才能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好榜樣。”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談及,“開放是習近平主席一貫的思想,也是他去年4月在博鰲論壇講話中的重點內容。”在他看來,本次主旨演講提出的5點改革舉措,既有與博鰲論壇講話相重疊的部分,如放寬外資市場準入;也有新的要求,如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等。可見,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決心很堅定。

 

關鍵詞二:“綠色” 

“一帶一路”底色的理念 逐漸向具體政策轉化

“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將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

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提及有關“綠色”一詞的金句擲地有聲,頻頻獲贊。

 

而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我們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

兩次主旨演講屢次提到“綠色”理念,頗具深意。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義桅談到:“首屆講‘一帶一路’從哪裏來,第二屆講‘一帶一路’向哪裏去。首屆強調發展導向: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第二屆強調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推動一帶一路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綠色、數字“一帶一路”。

在他看來,習近平主席的這句話強調了“一帶一路”合作絕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在闡述綠色理念時,習主席提及的每一條都是積極務實的舉措和鄭重的承諾。”

事實上,在推動“一帶一路”成為綠色、低碳之路方面,中國有著天然的優勢。國際能源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風力發電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全球生產的太陽能板有60%來自中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國際組織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放在核心位置,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包容的方式促進互聯互通,非常值得鼓勵。”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之路分論壇上,聯合國環境署代理執行主任喬伊斯·姆蘇亞直言,在綠色發展方面,中國做出了積極探索,聯合國環境署願意給予支持,共同推動綠色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在努力實現自身綠色發展的同時,也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圍繞促進綠色發展開展了領域廣泛的交流與合作。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綠色之路分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目前已與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近50份雙邊、多邊生態環境合作文件;啟動“一帶一路”綠色供應鏈平臺,成立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

綠色之路分論壇還宣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正式成立,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打造了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平臺。

梁海明注意到,綠色“一帶一路”的政策框架正在由粗到細,由虛到實,理念原則逐漸向具體政策轉化,並向具有約束力的規則和標準發展。



關鍵詞三:“互聯互通”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人成己”

“道路通,百業興”、“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融資瓶頸是實現互聯互通的突出挑戰”......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在談到“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時,屢次提及“互聯互通”一詞。

而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也從多個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習近平主席提出:

—— 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許多國家發展面臨的瓶頸

—— 商品、資金、技術、人員流通,可以為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 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

......

 

在梁海明看來,兩次主旨演講,集中大篇幅地闡述這一詞,傳達了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一帶一路’核心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

“互聯互通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合作概念,不管是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相通、資金融通、還是民心相通,‘五通’的建設都凝聚了互聯互通的精髓。”梁海明說到。

他覺得,這正說明了,未來一段時間,關於“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沿線國家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且中國政府將進一步把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分享給“一帶一路”相關國家。

“簡單來說,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梁海明還以建設鐵路為例具體談到,有數據顯示,如果鐵路能夠互相聯接,以及這個國家有出海口、港口,可提升“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至少2.8%的出口量。如果一個國家在基建上能增加相當於1%的GDP的投入,可直接或間接增加超過100萬個的就業崗位。

再比如,梁海明舉例稱,打造數字絲綢之路,幫助沿線國家的民眾接觸互聯網,發展數字經濟,有助於避免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時代脫節,以及可以趕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趨勢。

所以,他認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從硬件上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和投資環境,推動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還能讓這些國家的民眾有更多的就業機會,獲得實實在在好處。

“不僅如此,完善的基建措施,也能讓包括中國投資者從中受益,中國市場很大,但沿線國家市場更大,沿線國家完善的基建設施和投資環境,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開辟了新天地,可以實現多方共贏。”梁海明說到。

 

關鍵詞四:“可持續”

“一帶一路”建設要“善作善成”

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關於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提出:

——我們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我們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 

而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同樣指出: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始終從發展的視角看問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項目選擇、實施、管理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致力於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同各方共建“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制定《“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發起“關愛兒童、共享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合作倡議。

“要實實在在解決制約‘一帶一路’建設的突出問題,可持續共建‘一帶一路’是根本。”梁海明告訴記者。

實際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貫穿本屆高峰論壇的主線。聯合國駐華協調員、首席代表羅世禮(Nicholas Rosellini)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受到歡迎並非偶然。“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輔相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關注的正是提高發展成果的質量。”羅世禮說。

正如羅世禮所言,王義桅談到,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章立制,推動了WTO的改革和全球化的深入、可持續發展,顯示中國對多邊主義,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堅定支持和改革設想,打造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網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說,當前,在完成總體布局、繪就一幅“大寫意”的基礎上,推動“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成為未來工作的重點。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搞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王義桅認為,未來可持續性發展,還需要更多的商業銀行大量參與,還有國際私人資本、金融機構,包括國內私人企業、私人資本的參與。

具體而言,他談到,通過不斷增加對絲路基金的注資,包括人民幣國際化的舉措,實實在在支持“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更加高質量、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2019-04-27 原載:央廣網)

Comment by CERI on February 14, 2017 at 10:44pm

王義桅:讓“一帶一路 2.0”推動中美關係轉型

“讓美國再次強大的路取道北京。”美國的“中國通”白邦瑞去年的表態,道出了中國的份量。美國總統特朗普百日維新計劃中提出美國能源與基建法案,利用稅收減免來鼓勵公私合營與吸引私有資金的投資,並在未來十年內對基礎設施項目投入1萬億資金,項目預期將達到收支平衡。在這方面,中國顯然比日俄更能吸引特朗普。

這不,元宵節前,美國總統特朗普(見圖)致信、致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願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發展惠及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建設性雙邊關系;習近平表示,願意加強同美方在經貿、投資、科技、能源、人文、基礎設施等領域互利合作。兩國元首期待著早日會晤。


真所謂不打不相識,盡管未來中美匯率、貿易、安全沖突難以避免,但經過一階段的磨合,雙方完全可能找到一條讓美國再次強大的新美國夢、讓中國偉大覆興的中國夢融通之路。

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基本內涵的“一帶一路”為此指明了方向。一些美國人就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並不必然是與美國競爭的,也給美國帶來機遇,比如引導中國在歐亞大市場建設中與俄羅斯競爭,美國坐收漁利,或引導中國陷入阿富汗、中亞泥潭。還有人建議美國應尋求將“新絲綢之路計劃”與“一帶一路”對接,穩定阿富汗局勢,加強與中國在地區安全治理上的合作。美國有智庫甚至主張美國選擇性參與一些經濟走廊建設,重點防範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歐合作對美國聯盟體系的沖擊。美國人秉承If can not beat you, then join you(如果不能打敗對方,就加入之)理念,完全可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特朗普總統也表示對加入亞投行的開放態度。這樣看來,“一帶一路”進入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地區,進入美國的中西部地區,通過中美省州合作,爭取特朗普總統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都是值得期待的。按照林毅夫教授模型,發展中國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0.7美元的進口,其中0.35美元來自發達國家。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增加發達國家的出口,為其創造結構性改革空間。馬雲不久前與特朗普會面,談及為美國創造一百萬個就業機會,就是以改造美國的基礎設施,使之更適合電商發展為前提的,更不用說“一帶一路”著眼於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入帶來美國出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了。

許多人誤將“一帶一路”當作應對美國重返亞太或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的戰略,其實也是冷戰思維作怪。“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並不局限於沿線國家,也包括相關國家。項目也許在沿線國家,但標準、規則、資金、技術、人才是全球性的,美國企業、美國人和美元已經大量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比如馬六甲皇京港建設,美國公司投了百億而中國公司投了三百億馬幣,亞投行用的也是美元,絲路基金首席顧問是美國人。因此,美國是“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為您推薦TPP擱淺是中國主導亞太一體化的機會?進一步說,中美共同倡議“一帶一路”2.0,或照顧到美國人面子,不用“一帶一路”而是用全球基礎設施銀行、全球互聯互通計劃,國際發展開發署之類擔當名義,實現美國在軟基礎設施的規則、標準上的優勢與中國在硬基礎設施上的優勢結合;美國在安全體系優勢與中國在經濟上的優勢結合,開發第三方市場、共同維護海上通道安全、開發和保護海洋等,推動各自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全球化轉型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中美關系轉型,為國際社會所期待。

美國人對中國倡議要麽有疑慮,擔心中國另起爐竈,挑戰國際秩序,要麽還不習慣中國做領導,帶動其盟國跟隨。中美未來合作,可以參照法德合作推動歐洲一體化模式——德國人的想法,讓法國人說出來,中美合作提倡議,或美國提,中國呼應;中國提,美國呼應。功能性參與、建設性合作,符合特朗普個性。剛剛發布的由美國重量級中國問題學者組成的兩黨聯合特別小組一份名為“美國對華政策:給新政府的建議”的報告,建議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采取比其前任們更為強硬政策的同時,也強調“與中國打交道的唯一辦法是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

“一帶一路”1.0是中國倡議,以古絲綢之路歷史記憶激活歐亞非國際合作熱情;“一帶一路”2.0是中美共同倡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白令海峽隧道開通,從歐亞大陸延伸到北美、拉美,從傳統“五通”領域拓展去經營世界的新領域:太空、深海、極地、網絡等。“一帶一路2.0”開創歐亞大陸時代2.0——陸海聯通、海洋時代2.0——深海時代,從地理大發現到時空大發現。“一帶一路”2.0時代空間拓展到赤道、北極,延伸到南美等,以開放包容精神,開創新的全球化,將中國傳統“天地人”思維拓展到“天地人海空網”,實現人機交互、天地一體,萬物互聯,打造21世紀人類新文明。

在“一帶一路”2.0框架下,中美產能合作、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等,十分期待,而中美聯手倡議成立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全球互聯互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促進全維度金融合作、並統籌全區域金融穩定,則極有利於美國和全球的基礎設施建設。

從機制上看,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是“投行+IMF+世行+商行”四位一體的運營模式:一是具有投行功能,利用投行統籌配置資源的能力,發揮投行優化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專業作用,為“一帶一路”2.0國家調整發展路徑、挖掘自身潛力、開拓共同市場、發掘共同機會提供直接融資助力和全面咨詢幫助,將全球整體的金融合作共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專業水平;二是具有IMF功能,以促進“一帶一路”2.0區域內的宏觀審慎金融監管為目標,建設專門的金融穩定評價體系和預警體系,設計金融系統性風險共同應對機制,創造“一帶一路”獨有的風險緩沖墊,緩解“一帶一路”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脆弱性問題;三是具有世行功能,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和覆興為己任,通過幫扶工程、資源轉移和技術輸出等方式,緩解兩極分化,關註共同命運,用金融專業手段實現“一帶一路”情感上的互信互愛;四是具有商行功能,對接並串聯現有“一帶一路”沿線發展較為充分的商業銀行體系,通過間接融資渠道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開發、國家建設和經濟起飛提供長期、穩定、成本較低的信貸資金支持。“一帶一路”銀行是綜合性經營機構,兼具政策性和商業性,定位、針對性與作用均超越而亞投行、金磚銀行和絲路基金,業務也更廣。

此外,中美在網絡、極地、深海、太空等全球公域的合作,也是“一帶一路”2.0的應有之義。畢竟,中美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趨同或類似,任何一家都無法單獨解決或靠原有聯盟體系才能應對。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全球性挑戰,合作不是中美選擇,而是必然;對抗才是選擇,而對抗往往兩敗俱傷,世界遭殃,得不償失。

作者簡介:作者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來源: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愛思想網站 2017-02-14)

Comment by CERI on October 29, 2016 at 12:41pm

G20 湧動“一帶一路”熱

杭州,是一座與絲綢緣分匪淺的城市。

早在宋朝,“蘇杭絲綢”便行銷海外,“杭州所出,為天下冠”。700多年前,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杭州時,便被這座聯系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匯城市所表現出來的富庶與文明所折服,認為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

時至今日,在“一帶一路”上,絲綢相關貿易依然在整個浙江經濟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杭州海關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浙江省出口紡織機械28.4億元人民幣,其中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就占到了24.2億元。

在3日開幕的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承諾:“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G20杭州峰會期間,“一帶一路”成為與會嘉賓的關鍵詞。在中國的倡議下,古老的絲綢之路正在重新醒來,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理念、擔當和智慧。


開放包容的“中國理念”

G20峰會是一個應危而生的論壇。

作為世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中國,向世界推出了“一帶一路”的宏偉方案,轉變思路、放眼遠量,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為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註入了新動力。

“一帶一路”包含60多個沿線國家,覆蓋44億人口,占全球的63%;經濟規模達21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1/3。而G20國家,擁有全球2/3的人口,經濟總量占全球的近90%,貿易額占全球80%。二者體量巨大,既有交叉又各有側重,對世界經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3年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一帶一路”激發的合作熱潮,同其秉持開放包容原則密不可分。

“‘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於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不是搞閉門造車,而是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說,“越是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越是容易出現封閉心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表明要以更為自信、開放和包容的姿態來深化合作,建立亞歐乃至全球的‘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倡議,也得到了外國媒體的高度關註。沙特阿拉伯《半島報》副主編薩阿德·艾爾—阿紮班說:“沙特人民至今仍在討論習近平主席今年1月對沙特的訪問,‘一帶一路’的倡議將大大拉近沙特和中國的距離,推進兩國經濟的共同轉型。”


互利共贏的“中國擔當”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目前,中國經濟占世界GDP超過15%,同時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量的25%以上。世界的目光越來越聚焦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身上:中國為什麼能,中國會怎樣做?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是一個造福沿線人民的計劃,沿線各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將從中受益,這也反映了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與責任。

截至2016年7月,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累計已達511億美元。2015年,中國同“一帶一路”參與國雙邊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相繼運營,將大大推進全球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還有亞投行等項目,都將進一步推動G20峰會的相關成果落地,推進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全球夥伴關系與新興經濟體部主任阿斯特麗德·斯卡拉—庫梅恩說。

“‘一帶一路’倡議幫助沿線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民眾創造就業崗位,助推地區經濟發展,是一項促進經濟發展的倡議,G20峰會同樣是以經濟治理為目的,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實業俄羅斯”常務理事會成員亞歷山大·根納季耶維奇·蘇奇科夫說。

“致力於探索聯動合作、互利共贏的中國願意為世界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全力護航世界經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阮宗澤表示,除二十國集團外,G20杭州峰會還邀請了一批發展中國家的嘉賓出席,這反映了中國的發展觀,中國願意通過這個平台向世界傳遞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合作互聯的“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搞狹隘的國際政治,也不是粗暴地拉幫結派,而是在世界格局的新變遷中堅持大國責任。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以來3年,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沿線國家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20多個國家同中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

今天,無論是在中亞各國邊境啟動農產品快速通關的“綠色通道”,還是上線與土耳其的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無論是推動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走出國門,還是中國高鐵代表“中國速度”走向世界;無論是翻越崇山峻嶺的中巴經濟走廊,還是馳騁大漠西域的渝新歐、義新歐鐵路,它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互利互惠,更重要的是價值的互信、文化的互通和民心的互親。

德國《世界報》駐華記者約寧·埃林說:“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議設立亞投行、舉辦G20杭州峰會,中國為世界經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作出了貢獻。”

從承載著光榮與厚重的絲綢之路,到寄托著希冀與夢想的“一帶一路”,再到充滿喜悅與自豪的G20杭州峰會,歷史與未來在杭州這座千年古城靜謐地交匯,讓世界從中窺見中國人“和為貴”的處世智慧。

經合組織金融及企業事務司副司長安德烈·拉布萊說:“今天世界的秩序應該由各國共同建立,世界的未來應該由所有人共同打造。中國顯然對這一點十分認同,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總是在不同場合強調‘共贏合作’。”

“將‘一帶一路’構想納入G20運作提議是‘天作之合’,必將強力促進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改善沿線後發國家的民生,切實提升全球治理。”國際商會執行董事張燕玲說。(摘自2016年09月05日人民網-人民日報,記者 於 洋 史鵬飛 胡澤曦 黃發紅)

Comment by CERI on October 29, 2016 at 12:34pm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全文)

一、目標

世界經濟正處於重要時刻。我們決心展現領導力,秉持夥伴關系和包容精神,以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承諾使用所有可用的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以穩定信心並促進增長。我們需要抓住技術突破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們決心通過創新增長提升中長期增長潛力。創新增長理念涵蓋支持創新、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的行動,結構性改革亦在此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宏觀經濟政策措施支持下,這些行動可以提升生產力、創造就業、釋放新的經濟潛力。《創新增長藍圖》代表了二十國集團為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作出的重要貢獻,是對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在全面增長戰略框架下所做努力的補充。

二、總體工作方式

我們核準以下總體工作方式,以確保實現創新增長。我們將展現領導力、夥伴精神、遠見和雄心,加強成員間以及公私部門間合作,以推進創新增長,應對共同挑戰。根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二十國集團成員加入的多邊條約及協定,我們重申充分和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對創新十分重要。我們支持擴大開放,並在彼此同意的條件下促進自願的知識傳播和技術轉讓。我們進一步強調更為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體制的重要性。我們重視以包容的精神消除極端貧困、減少不平等和社會排斥,彌合數字鴻溝。我們鼓勵建立創新生態系統,以激發創造力,支持將創意同創業、科技相結合,實現創新增長並創造就業機會。我們期待在二十國集團各工作機制之間以及同其他國際組織和倡議間的討論中加強協調。考慮到各成員的不同關切和工作重點,我們將秉持靈活性。


三、行動

(一)創新

創新是指在技術、產品或流程中體現的新的和能創造價值的理念。創新包括推出新的或明顯改進的產品、商品或服務,源自創意和技術進步的工藝流程,在商業實踐、生產方式或對外關系中采用的新的營銷或組織方式。創新涵蓋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廣泛領域,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諸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就業、創業和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為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應對全球性挑戰。

為進一步推動創新,幫助成員國打造創新生態系統,我們通過《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新行動計劃》,制定鼓勵創新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我們鼓勵采取支持創新的戰略、政策和措施,將致力於支持科技創新投資,建立二十國集團在線創新政策實踐交流社區,發布由經合組織起草的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新報告,同創新夥伴和利益攸關方開展密切對話,同時鼓勵討論開放科學,尋找應對全球挑戰的創新型解決方案。

(二)新工業革命

新工業革命為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及其相關服務業轉變生產過程和商業模式、推動中長期經濟增長提供了新機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新材料、增強現實、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等很多新興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這些技術進步正推動智能制造、個性定制、協同生產和其他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同時,在這一新環境下,企業、員工、消費者、政府和其他利益攸關方也面臨挑戰。我們將全力識別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存在的這些挑戰和機遇,將新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成本降至最低,並充分利用其帶來的機遇。

為促進新工業革命發展並將其作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我們通過《二十國集團新工業革命行動計劃》,制定推進新工業革命議程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我們將就新工業革命及其相關研究進一步加強溝通與合作,推動中小企業從新工業革命中獲益,應對就業和勞動力技能方面的挑戰,加強標準合作,就新工業基礎設施深化交流與合作,確保根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二十國集團成員加入的多邊條約及協定保護知識產權,同時支持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為此,我們要求經合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工發組織全面評估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並於2016年底向我們提交報告。

(三)數字經濟

在2015年安塔利亞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確認,我們生活在互聯網經濟時代,這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機遇和挑戰。數字經濟是指以信息和知識的數字化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為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動力的廣泛經濟活動。2016年,二十國集團建議共同利用數字機遇,應對數字挑戰,推進繁榮和充滿活力的數字經濟,推動全球增長,惠及全體人民。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通過《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我們將通過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釋放數字經濟潛力,包括根據“連通2020議程”,重申在2020年前新增15億人聯網並獲得互聯網服務的目標;通過擴大的和可負擔的寬帶接入,提升寬帶質量;促進信息流動以實現經濟增長、信任和安全;根據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突尼斯宣言第4段有關內容,確認言論自由以及信息、思想、知識的自由流動對數字經濟至關重要、對發展大有裨益;確認必須尊重知識產權,尊重用於保護隱私和個人數據的可適用框架;促進信息通信技術引進投資;支持創業,促進數字化轉型;鼓勵電子商務合作;增強數字包容性,推行支持中小微企業更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訊技術的政策。正如二十國集團安塔利亞峰會領導人公報第26段所述,我們將為開放、安全的信息通信技術環境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確認充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條件下促進合作;推動透明的數字經濟政策制定;支持開發和應用國際標準;增強信心和信任;管理無線電頻率頻譜以促進創新。我們承諾就這些問題繼續密切合作,包括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和交流。我們歡迎國際組織,尤其是經合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各國統計組織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改善對數字經濟及其對宏觀經濟和其他重要政策影響的測度。

(四)結構性改革

在全球經濟覆蘇弱於預期的背景下,結構性改革是提高生產力和潛在產出的關鍵。因此,結構性改革在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以及促進創新增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2016年,在財金渠道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框架工作組內,我們就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密切合作,並取得實質成果。我們確定了結構性改革九大優先領域,包括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推進勞動力市場改革,提高教育程度與技能,鼓勵創新,改善基礎設施,促進財政改革,促進競爭並營造有利於競爭的環境,改善並加強金融體系,提高環境可持續性,促進包容性增長。我們制定並核可了48條對優先領域的指導原則,為各成員提供有用的高級別指導,同時允許各國在此方面兼顧本國國情。我們核可了一套包括政策性指標和產出指標的核心指標,以幫助監測和評估二十國集團成員在結構性改革方面所做努力的進展和效果,及其應對結構性挑戰的充分性。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將納入財金渠道現有工作機制,作為協助各成員開展結構性改革的工具。我們將落實並逐漸完善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呼籲國際組織繼續提供支持,同時註意到結構性改革的選擇和設計應符合各國經濟情況。


四、跨領域行動

二十國集團成員確定數項需要特別關註並采取協調方法的跨領域問題。

(一)加強多層面夥伴關系

我們承諾就促進創新增長的國別戰略開展溝通和信息分享,通過對話適時加強合作研究,應對共同挑戰。我們確認工商界在實現創新和創業的收益方面的重要性,將適當加強公私部門間以及大公司和中小微企業間的夥伴關系。我們將繼續采取全面方式,利用各種論壇及活動,加強各工作機制以及各配套活動間在相關領域,特別是就業、數字普惠金融和發展等問題上的合作,以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

(二)支持發展中國家

我們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利用科技創新、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的機遇,制定相關戰略和計劃,推動包容性發展。我們認為充分、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對促進科技創新、工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支持在雙方同意的條件下開展國際合作和自願的技術轉讓。我們支持聯合國技術促進機制在科技創新相關問題上加強協調、一致與合作。我們註意到根據聯合國大會A/Res/70/294號決議、為建立最不發達國家技術銀行而采取的行動。我們支持發展中國家分享最佳經驗和項目,優化資源利用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包容,增強環境友好型技術意識。我們也認識到創新增長議程在為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方面潛力巨大。

(三)提高技能和改善人力資本

我們承諾改善創新領域的培訓和技能,完善政策促進創業、創新以及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的參與度。我們認為適應力強的勞動力市場在應對新的創新經濟挑戰方面十分重要,歡迎《二十國集團創業行動計劃》和《二十國集團關於促進高質量學徒制的倡議》。我們支持鼓勵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的政策,支持預測未來新技能需求的努力,支持運用多種政策措施和技術手段彌合數字鴻溝、增強數字包容性。我們承諾探索新的方法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溝通、人才交流與培訓,我們鼓勵大學、培訓機構和企業就課程設置、技能需求以及技能擴散特別是數字技能傳授加強交流合作。我們要強調和支持青年及女性在通過創新、創業為就業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並承諾采取行動擴大高質量技能培訓和教育的覆蓋面。


五、未來工作

我們高度重視《創新增長藍圖》的落實,將監測有關進展。我們將在尊重未來二十國集團主席國優先議程條件下,建立由經合組織和其他相關國際組織支持的專題工作組,推進二十國集團創新、新工業革命和數字經濟議程,確保其同現有議程保持一致,並加強其同二十國集團其他工作機制的協調。

我們感謝經合組織、聯合國工發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和其他國際組織為制定《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所作貢獻,期待相關國際組織繼續給予支持。(摘自《 人民日報》2016年09月06日05 版)

Comment by CERI on July 2, 2016 at 11:28am

中國新一代獻身精神 思想解放

“不是捨不得青春,是捨不得你們”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經貿英語專業畢業照
幾位女生清涼上陣

積極的看,讓世界看到
新一代也是有捨身精神的

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上,我們常聽見這麼一句話:
”想這麼做,還要問自己有沒有斤兩?“

崛起了,什麼斤兩沒有?
崛起了,怎麼做都是新標桿,
大家非仰望不可

再說,露身沒罪
露腦有時候才大事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30, 2016 at 4:11pm

韓曉蓉·對話上外博導吳友富:“一帶一路”要做好跨文化傳播和溝通

“中國的大國形象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推出,贏得了世界的矚目,但是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比傳播更重要的是溝通。”公共關系戰略研究專家、上海外國語大學吳友富教授如是說。

吳友富教授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歷任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總支書記、校長助理、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黨委書記。作為公共關系和戰略研究專家,其領銜的團隊經過了三年多的努力,精心研究的2012年上海市社會哲學科學規劃課題、2012年度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成果——《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國際環境比較研究》一書已於近日正式出版,書中有關於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層次思考,前瞻性地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無縫銜接,這是已出版了多部專著的吳友富教授繼《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之後的又一部受到多方關註的力作,吳友富教授還計劃推出更多的系列研究叢書,“‘一帶一路’沿線有60多個國家、40多種語言,無論是理解度還是認識度,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研究,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能夠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對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吳友富教授說。

近日,“第四屆跨文化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企業文化年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上海外國語大學主辦,上外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承辦。會議的主題是:區域國別管理與跨文化管理。在此次會議上,吳友富教授關於“‘一帶一路’給國家、企業、教育帶來的發展新空間”的主旨演講贏得了滿堂喝彩。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日益深化,特別是從2014年以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全面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展跨國經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然而,中國一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縝密的戰略思考、全面的戰略掌握、有效的戰略溝通,往往導致“折戟沈沙”、無功而返。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要取得成功,文化差異是必須破除的瓶頸。如何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澎湃新聞記者和吳友富教授進行了對話。

【對話吳友富】

跨文化溝通需要破除思維定式,否則很容易南桔北枳

澎湃新聞: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之路並不順暢,在您的書中提到:2005年的中海油並購美國優尼科、2009年中鋁收購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力拓,是出師不利就並購失敗的典型案例,據麥肯錫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0年內,全球大型企業兼並案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中國企業67%的海外並購並不成功。原因在哪裏?

吳友富:根源還是出在傳播與溝通上,我們沒有告訴美國人民、澳大利亞人民和全球其他國家的人民,今天我們中國的國有企業和三十年多前的國有企業不一樣了,國外對我們中國企業的了解很多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的層面。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很多失敗有些是政治原因,有些可能最大的瓶頸是文化差異。


我們認為走出去主要是傳播,傳播越強越好,但是,溝通的目的是“通”,傳播的目的是“達”,習近平主席提到的“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才應該是主要的追求目標,有些企業走出去成效不大,有時候放大了政治因素,卻沒有意識到更重要的影響是文化原因。


奧巴馬到日本訪問,向天皇鞠躬,在美國國內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但如果從國際傳播和溝通的角度,奧巴馬此舉無疑獲得了一些日本人的好感。


中國企業走出去,要破除思維定式,雖然他們在國內是一流的,但是把國內的一流管理理念運用到國外,很可能是南桔北枳,水土不服,走出去要按需供應。“投其所好”,這個詞原來是貶義詞,但是運用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上,應變成了褒義詞,即按對象國的需求,選擇傳播的渠道,選擇對方感興趣的信息,使企業提供的信息能與對象國特定受眾的認知觀念基本一致,否則受眾就會拒絕和放棄接受。


我們還要講究如何創造一個和平發展的宣傳環境,當前中國的對外影視和文學作品的宣傳,應適當圍繞和平發展的主題,少一點渲染宮廷爭鬥主題的作品,一些國家在對外傳播的影視和文學作品,更多時候宣傳國家的文化和國家的意識形態,我們應該有一大批代表中國歷史閃光點的文學作品。


澎湃新聞:您覺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註意哪些方面?


吳友富:在運用公共關系戰略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注意五個問題:一是價值認同,二是人才使用,三是社會責任、四是全面整合、五是危機管理。


中國向周邊國家釋放善意,必須考慮文化的沈沒成本


澎湃新聞:作為一位專家,如何看待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深意?


吳友富:“一帶一路”是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發展的平臺,現在國家一直在強調大力開展文化外交,要進行公共外交。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實際上就是切切實實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遞出去。我們對美國很了解,對歐洲也了解,但是我們對“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40多種語言,我認為理解度、認識度是不高的。


“一帶一路”是中國文化外交的新平臺,中國既不靠殖民,也不靠霸權,而是要進行和平發展。“一帶一路”我認為就是中國向世界宣誓:中國和平發展的路徑是走得通的,我們可以拓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新空間。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中國的發展必須要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一帶一路”實際上是釋放了中國帶動周邊國家發展的善意。但我們的善意周邊國家是不是理解?因此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中,讓這些國家理解中國的善意,接受中國的善意,這是跨文化戰略溝通的核心。


澎湃新聞:因為文化差異而引發的溝通不暢,您能再舉幾個典型的案例麼?


吳友富:我訪問過非洲一些國家,據了解,我們對非洲一些國家的援建項目采用的是“交鑰匙”工程。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理解,“交鑰匙”工程是非常友好的方法,即對方不要管任何事情了,中國出錢出力,最後完成工程,“交鑰匙”就可以了。但有些國家的民眾有怨言,他們認為,你看看中國幫助我們,實際上技術沒有幫助我們發展,勞動力沒有幫助我們發展,資源也是中國的,最終還是封閉的,還是為中國自己。這就充分解釋了我們的善意還需要看人家是不是接受,是不是理解。


從國家層面理解,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讓成果和周邊國家共享,通過跨文化溝通,讓周邊國家理解中國的善意。


從企業層面理解, “一帶一路”同樣給企業帶來了發展新空間,對跨文化溝通也是一個深化,因為企業走出去,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很多問題都和文化有關系,而且文化是一個沈沒成本,文化溝通失敗是沒有任何回報的。比如印度文化,印度人很善良,但有時候很懶散,契約精神不太強烈。在印度經營就通過契約精神,通過白紙黑字定下來。


再比如尼泊爾勞動成本很低,但是有一個問題,工人的技術以及學習技術的能力很差,需要不斷地教,職工培訓在這些國家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再比如墨西哥,一個星期發一次工資,拿到工資後,工人就出去吃喝玩樂了,而且也不打招呼,錢用完之後再來上班,這種情況在中國是沒有的,但在非洲、在墨西哥、在南美一些國家卻是常態,所以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對於當地文化的理解一定要通透,否則很容易失敗。


東方管理學將形成有影響力的輻射圈、人才是根本


澎湃新聞: “一帶一路”對中國而言,可以帶來哪些新的機遇?


吳友富:中國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通過 “一帶一路”,無論是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戰略層面,都是有幫助的,打通了歐亞通道。一些傳統產業的產能在中國是過剩的,並不代表在其他國家是過剩的,其他國家可能十分需要這個產能,通過“一帶一路”的平臺可以共享,進行很好的產能釋放。


此外,以東方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管理哲學思想為核心價值體系的“東方管理學” 越來越受到關註。東方管理學派代表人物包括復旦大學蘇東水教授等,目前在世界管理界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管理。東方管理學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加上大中華地區的管理實踐,形成了其獨特的魅力,要進一步發展,通過“一帶一路”,可以更上一個臺階,可以形成中國特色的管理學,並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澎湃新聞:有一句話叫“21世紀最缺的就是人才”,對於“一帶一路”的戰略而言,人才缺口體現在哪些方面,該如何完善?


吳友富: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資金不缺、市場不缺,最缺的就是跨文化的管理人才,“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於高校培養跨文化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十分重視引進人才,所以招商引資、人力資源引進曾是官員的最重要工作之一。這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但今天的社會改變了,特別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人才變成了走出去為主。所以,高校要將跨文化國際性人才培養提高到重要的高度,一定要意識到“人才紅利”這個重要的觀念。


我們還需要培養國際溝通和國際傳播人才,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溝通,要用對方能夠理解的行為進行溝通。


此外,還需要大量培養小語種人才。“一帶一路”國家有40多種語言,就需要培養40多
種小語種的人才,並且還需要培養技術人才和專業翻譯,除了通過中國的高校培養,還可以送出去留學,並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來華留學。(2016-03-03 來自 教育家

Comment by CERI on June 1, 2016 at 4:04pm

陳日佳‧從馬新高鐵看華社外交戰略


談論了數十年,連接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高鐵預計將會在在這一兩年內正式開工,預計在2020年完成後能提昇兩國人民來往和經濟活動。


雖然直到目前為止,具體工程、路線等等細節仍然有待敲定,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仍然與其他部門如財政部規劃有關工程,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國華團已經開始為來自中國的高鐵公司搖旗吶喊,向政府施加壓力必須把有關工程批給來自中國的高鐵公司。


稍有注意的話,我們都會看到幾乎每星期的中文媒體都會報道華團領導人有此要求。而更甚的是,某些華團領袖也開始同時向新加坡政府施加同樣的壓力。


從科技實力來說,中國高鐵技術進步神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從工程角度來看,還有很多細節從未公開,例如高鐵機動部件的大修和小修週期、甚至安全標準是否達到歐洲標準要求?而如果我國使用來自中國的高鐵技術,是否會與我國分享軟體的原始?


日本高鐵最令人驕傲的是從1964年通車至今是零意外。即使在過去數個嚴重地震中,高鐵並沒有受到嚴重損害,可見其技術可靠性和管理嚴格。而2011年7月23日,中國溫州發生高鐵追撞事故導致43人死亡。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的結果提出組織和管理不當是事故主因。


站在經濟角度上來看,華團的這種做法也可能損害我國的經濟利益。


近幾年來,政府在不少大型基建工程提高透明度。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減低貪污賄賂,更重要的是能夠給予外資信心,相信我國仍然是自由經濟市場而積極投資。如果外資撤離我國市場,會造成市場的競爭能力降低,最終吃虧的還是人民。


而除了技術與財政因素以外,華團領導人要求政府必須要把有關工程頒發給中國公司的其中一個原因,竟然是為了要配合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戰略。


說起外交戰略,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華基政黨,尤其是馬華和民政黨內都沒有外交政策局或是對外關係部,讓人驚訝。作為執政黨之一,馬華與民政黨如果擁有外交策略局或是智囊團內有外交策略人才,即使不能直接參與外交部的運作,也能夠通過國陣內的溝通機制對外交政策提出意見,間接參與外交事務,為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而不少華團也沒有外交策略,只有親中國政策。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在2013年所提出的戰略倡議,而直到去年才開始施行。而美國在2008年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後即刻宣佈了“重返亞洲”的外交戰略。在過去的8年內,美國強化了與本區域國家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推動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勢必為本區域各國帶來新的商業契機。2014年,奧巴馬更成為過去48年來首位訪問我國的美國總統。最近,奧巴馬宣佈解除對越南的軍售禁令,更凸顯出美國除了願意在經濟發展上協助東盟,也願意為本區域和平做出貢獻。


換句話說,我國目前是處於“一帶一路”和“重返亞洲”兩個世界大國的外交戰略中的利益內。從外交戰略角度來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並沒有籌碼可以完全傾向其中一國。而且這種做法也與我國一貫所奉行的中立政策相左。我國必須積極研究這兩國外交戰略所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積極利用與參與才能為我國帶來最大的經濟利益。


再換另外一個看法,如果華團的要求得逞,那麼未來我國更多的大型基建工程或是交易,例如正在探討中的核能發電廠、輕快鐵工程、甚至是軍備如戰鬥機、防空系統和武裝直升機等,都必須在“一帶一路”的考量下直接都頒發給中國承包商嗎?這種做法對其他達到技術要求的外資來說公平嗎?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放輕鬆一下,日本高鐵上的便當可說是一大特色,不僅十分精緻且具有日本的地方特色。


而且還會隨著季節漁獲更新,獲不少日本旅遊書籍或是旅遊達人的積極推薦。如果我國高鐵由日本承辦,不僅有高度的安全和品質保證,還能提高附加價值引入特色便當,說不定也能成為旅遊特色之一。


建議華團領導人不妨到日本高鐵訪問和試吃高鐵便當,再與中國高鐵和便當比較一番!(2016-05-29 星洲日報/天馬行空‧作者:陳日佳‧私立大學講師)

Comment by CERI on November 26, 2015 at 12:10pm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加快文化改革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全面加強文化建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文化力量。

繁榮文化精品創作生產

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是衡量和檢驗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的根本標準。必須著力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要素,也是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的靈魂所在。要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聚焦實現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突出思想內涵,詮釋中國精神,展示家國情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努力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不斷增強人們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推動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藝術只有貫註思想、蘊涵精神,具備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才能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真正的價值,才能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社會生活,貼近基層群眾,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鼓勵藝術創新創造,提倡題材體裁多樣,進一步釋放文化創作潛力,不斷提高作品原創能力,努力把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知識信息與完美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少兒題材的創作生產,並加大推廣力度。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倡導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改革和規範文藝評獎工作,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確保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是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寶貴資源。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誌關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對傳統文化做到“揚棄繼承、轉化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切實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普及力度。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抓好中華文化經典選編和名家品讀等重點項目。加強政策扶持和人才培養,振興傳統工藝。做好古代典籍文獻整理、出版工作,全面推進修史修誌,推進國家典籍資源數字化。探索用好用活歷史文化瑰寶的途徑辦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把保護文化遺產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切實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加強國家重大文化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健全文物普查登記和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文物安全防範能力,引導規範民間收藏,推動文物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建立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對代表性傳承人實施扶持計劃,對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遺產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加大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統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振興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堅持以廣大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大力發展植根群眾的民族民間文化。把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發揮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完善落實有關扶持政策,加強對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少數民族史詩等的搶救,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使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

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制度設計,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設施網絡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載體。按照城鄉人口發展和分布,合理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設施,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群眾文體活動場地。堅持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深入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健全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和服務標準體系。積極探索“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模式,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建設。

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主要在城鄉基層,難點和短板在老少邊窮地區。堅持重心下移,著力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結合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編制和實施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綱要,加大資金、項目、政策傾斜力度。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適度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建立基層群眾需求征集、服務評價反饋等方面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使群眾“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更加匹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推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完善治理結構,提高服務能力。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必須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努力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積極調整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路子。以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傳播為核心,做強做優做大宣傳文化主業。加快培育骨幹文化企業,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促進文化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優勢產業門類集聚。大力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積極搶占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制高點。

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流動,打造綜合性、專項性、區域性文化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和水平。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政策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加強和改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加強文化行業組織和中介機構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完善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企業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有機結合、宣傳部門有效主導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模式,推動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在新聞出版傳媒領域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試點,利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創新管理,確保正確輿論導向。完善和落實文化經濟政策,發揮政策的兜底作用,確保文化企業既活得好又走得正。

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迫切需要。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打造國際一流媒體。積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更好地塑造國家形象,營造於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深化人文交流。文化交流是心靈溝通的橋梁,也是一種“柔性”外交。切實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做大做響感知中國、歡樂春節等文化品牌,加強深層次、多樣化、重實效的思想情感交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結合起來,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參與面。加快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建設,搭建展示和體驗並舉的綜合平臺。

加快發展文化貿易。文化產品“賣出去”有時候比“送出去”更容易被海外接受。完善政策保障,進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更多有經濟實力、貿易經驗的民營企業從事文化貿易,加強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平臺和國際營銷網絡建設,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國際性展會,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針對國外受眾特點和文化消費習慣,開發既有中國風格又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為文化產品走出去搭建翻譯平臺。(收藏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6日 07 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