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延續閱讀 》》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28日,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智庫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專欄作者、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共享。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架構,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我們講,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Feature Photo:Kyrgyzstan Tash Rabat by PhotoFass,500px.com/PhotoFass)
一、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當下全球化發展出現的新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的梳理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從冷戰時期的二極世界到蘇聯解體後的一極世界,再進一步發展到由於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催生下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在這一大趨勢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發展活力,以及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被關注,這是全球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二是與全球多極化的發展相對應,全球化發展的中心已經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美國、歐洲、亞太以及新的經濟體,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並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我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一句是促成了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第二句話是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一個國家戰略提出來。這其中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從我國人均GDP來看,已經到了一個消費結構快速轉型的時期,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到了8700,據估算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這種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裏面,文化消費的迅速崛起是非常重要的體現,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我們積極實現新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已經造成我國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生產產品的大量剩余,到了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並且要盡快加以改變這種狀況,而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關於新的發展方式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的問題。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意義,我認為在後者,即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同時,在這種互聯互通的合作中,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受益。在這一戰略架構下,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不斷地受益。可以這樣說,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通過資本的聚合與互聯互通的戰略突破口與抓手,中國發展模式也會不斷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這種認可與平臺的建立,很可能在今後不遠的將來,會引發新的一輪多邊、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的潮流,從而進一步從縱深加快加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從目前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的構想,這個構想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倡議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共識,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面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中國不會把一帶一路格局的建構當做地緣戰略的工具,而是著眼於開放、包容的建設態度。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合作倡議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亟需突破口及落實的抓手。現在我們看到的突破口主要是,利用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格局中的互聯互通來實現雙邊或是多邊的國際合作,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我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建立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就是構築突破口的有力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抓手就是首先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經濟合作發展,如合作建設產業園區,在產業鏈整合中進行產業轉換和產能轉移。其實,在突破口的選擇方面,還有一個更具需求優勢、為具有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那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以上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產業戰略定位,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方面勾勒了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為進一步探討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認識,取向及維度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也從一個方面,探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誤區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不斷展開與深入,人們的認知也出現了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取向,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具體來講,對文化產業戰略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認知,有以下幾個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關注與重視:
1.強調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博弈問題,忽視了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不斷嘗試通過雙邊、多邊等機制與周邊及世界共同尋找依存共贏發展的路子,可以說是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關鍵。與美國先軍事合作再經濟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國走的是先文化、再經濟、再安全的基本路徑。在這裏,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基礎與緩沖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們看到通過雙邊或多邊機制的合作國家,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往往會出現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這種反復除了爭取更大利益之外,對戰略的指向與意圖的不同理解不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文化共識及其產業的基礎戰略的地位與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認知向度。
2.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影響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貫穿的空間包括歐亞大陸,東邊連接經濟繁榮並具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兩大經濟圈之間,涉及中亞、南亞等數十個國家的廣泛地域,而在這些廣泛的區域中,政治勢力與政治格局復雜,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少區域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在這種廣度多維的區域空間內,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治、經濟手段則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帶一路的空間概念,通過文化及其產業先行,通過文化影響力概念來淡化地緣政治效應,逐步形成共識與相互信任,達成諒解,則更易架構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這也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
3.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中,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特別是把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訊等項目的合作作為戰略突破口與抓手,而忽視了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過程中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文化平臺的合作機制建設。事實上,通過雙邊或多邊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文化共識形成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共識推動的文化平臺,不僅可以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長效機制與產業優勢,共築民意基礎。同時,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會進一步提升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感。
4.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戰略後置問題比較突出。任何一個戰略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突破口與抓手,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後置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的趨勢,應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國際交易與貿易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其它無法替代的先天優勢,一帶一路的多元互聯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積極介入勢不可擋,以項目為抓手,以資本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根本,充分發揮文化及其產業的先行優勢,有利於形成平等與尊重的氣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由獨唱到合唱。
四、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的取向與維度
在一帶一路格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討論中,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在系統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其戰略的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是戰略先行;二是建構平臺機制;三是發揮多元效應。也可以將以上這三個方面簡要地概括為: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要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識,清除戰略誤解,減少摩擦或沖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也可以豐富與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與規模。文化的交流、資源的整合開發、產業的規模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平臺機制的形成上,這樣既可以提升有效性,又可以持續並做大規模。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元效應,不僅僅包括短期與長遠效應、戰略與策略效益、資源與產業的效應、民意與認同的效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戰略的有效架構與落地,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效作用,推動形成中國崛起的戰略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以上戰略取向的分析研究的支持下,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的格局中的戰略維度,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共識維度。從以上的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基本的戰略共識有三個: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
3.戰略平臺維度。戰略平臺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化機制。而這種平臺化的機制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化機制;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臺化機制;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臺化機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業、社會及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產業市場支撐體系的參與支持等;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臺發展機制,這都是文化產業戰略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臺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臺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再到流動銷售、消費,產業鏈較長。因此,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的雄厚與悠久,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我們實施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戰略並產生戰略效應的基本前提。在這裏,影響力的形成不是抽象的,它是共識形成的基礎及產業影響力不斷作用的結果。所以,戰略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
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
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彰顯尊重歷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2015-03-28 中國經濟網)
Comment
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
——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主旨演講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在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10週年之際,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帶一路」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齊聚北京,共同回顧合作進展、總結合作經驗,共同把這條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鋪得更寬更遠。
10月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精辟概括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出10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刻總結三個方面的重要經驗,著眼於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鄭重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擘畫未來發展藍圖。習近平的主旨演講,為各方堅守合作初心,牢記發展使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凝聚了信心和力量,為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2013年秋天,習近平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提出這一重大倡議的初心,是借鑒古絲綢之路,以互聯互通為主線,同各國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願望,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果,推動綿亙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途徑,助力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快了邁向現代化的步伐,充分彰顯了以實際行動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曲折起伏,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充滿艱辛,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一系列現代化之問。指出「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強調「中方願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夥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習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講為各國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指明了正確方向。要深刻認識到,人類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追求現代化,都應該秉持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贏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傳承和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前進道路上,務當昂揚奮進,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增添新動能。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習近平主席強調:「前行道路上,有順境也會有逆流。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行動導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我們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為子孫後代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要堅持開放包容,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促進文明包容互鑒,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要聚焦互聯互通,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著力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系。要促進共同發展,堅持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不斷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擋,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願望不可阻擋。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面向未來,謹記人民期盼,勇扛歷史重擔,把準時代脈搏,繼往開來、勇毅前行,讓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煥發出時代光彩,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讓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來源:2023年10月20日 人民日報)
馬凱碩:西方主導世界的時代已步入尾聲·未來是新的CIA時代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23年1月19日報道,在新加坡銀行舉辦的2023年展望論壇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馬凱碩教授說,西方主導世界歷史的時代已步入尾聲,但是西方國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他說:「亞洲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但是國際上主要的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的最高負責人必須是歐洲人、世界銀行行長必須是美國人,而有40億人口的亞洲,卻沒有當選的資格。」
馬凱碩也是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的,他以上述例子說明他認為西方不願接受世界是亞洲時代的事實。
在演講時,馬凱碩認為,未來是一個新的CIA時代,也就是中國(China)、印度(India)和東盟(Asean)的時代。他說,東盟在維持和平和創造經濟上取得不俗的成就。俄羅斯烏克蘭戰火尚未平息,不過東盟國家都能夠維持和平,經濟也繼續成長。
馬凱碩認為,中國和美國正在展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競賽。他說,美國已經意識到它只有十年的時間來阻止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他原本對臺海關係持悲觀態度,但現在比較不那麼悲觀了,主要是因為拜登去年跟習近平會晤時表明了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論壇的另外一名主講者是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教授。他在中國通過視頻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在未來18個月,將會是在受控制的範圍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務實,美國總統拜登現在的領導團隊比特朗普的更專業,所以至少在下一屆美國大選之前,兩國關係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談到中美貿易關係時,也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的李稻葵認為,在未來兩年,應該不會有重大貿易衝突,因為現在的美國政府比特朗普時期的更務實,知道若不跟中國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將很難抑制通脹,在醫藥物資、醫藥器材等供應上也將難有保障。
科技方面則將有重大挑戰。李稻葵說,美國認為科技是唯一能協助中國跟美國一較高低的關鍵因素,所以美國會製裁某些中國企業、某類型的科技。中國會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同的回應。
另外,李稻葵指出,隨著中國開放邊境,更多中國遊客到美國,有可能會因為發生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導致外交關係緊張。
李稻葵說,如果臺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根本無法取得勝利,因為地理上中國大陸和臺灣非常靠近,而大陸的軍事力量也遠比美國的強,一旦發生衝突,美國會慘敗。
在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的論壇,約有800人出席。
(新加坡聯合早報2023年01月19日)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全文)
共建“一帶一路” 開創美好未來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2019年4月27日 中國北京
1.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文萊蘇丹哈桑納爾,智利總統皮涅拉,塞浦路斯總統阿納斯塔夏季斯,捷克總統澤曼,吉布提總統蓋萊,埃及總統塞西,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吉爾吉斯斯坦總統熱恩別科夫,老撾國家主席本揚,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莫桑比克總統紐西,尼泊爾總統班達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葡萄牙總統德索薩,俄羅斯總統普京,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奧地利總理庫爾茨,柬埔寨首相洪森,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意大利總理孔特,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奧尼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泰國總理巴育,越南總理阮春福,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卡拉於2019年4月27日聚首北京,出席主題為“共建‘一帶一路’、開創美好未來”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圓桌峰會。我們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與會。峰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主持。
(網路摘圖:廣西苗族姑娘。在一帶一路合作下,汶萊與中國廣西將打造經濟走廊)
2.我們相聚於世界經濟機遇和挑戰並存、世界正發生快速而深刻變化的時刻。我們重申加強多邊主義對應對全球挑戰至關重要。我們相信,構建開放、包容、聯動、可持續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世界經濟,有利於促進共同繁榮。
3.我們憶及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及其確定的合作目標、原則和舉措,並再次確認對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承諾。我們重申,促進和平、發展與人權,推動合作共贏,尊重《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國際法,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實現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我們的共同目標;打造繁榮與和平世界的共同命運,是我們的共同願望。
4.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平等合作精神,為促進互聯互通和世界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我們期待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及其他合作框架與倡議,重振古絲綢之路精神。
5.作為合作夥伴,我們贊賞“一帶一路”合作取得的進展及創造的重要機遇,特別是在發展政策對接、基礎設施投資、經濟走廊、經貿合作區、產業園區、金融和貿易合作、創新和技術、海上合作、商業聯系、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的合作成果。這些合作為經濟增長開辟了新動力,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了新潛力,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貢獻。
6.展望未來,我們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通過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加強各方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增進各國人民福祉。在此方面,我們期待合作夥伴作出更多努力。
——我們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我們強調法治和為所有人創造公平機會的重要性,將在自願參與和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開展政策對接和項目合作,責任共擔,成果共享。各國都是平等的合作夥伴,尊重開放、透明、包容和公平營商環境。我們相互尊重彼此主權與領土完整。我們認為,根據國內優先事項和法律自主決定本國發展戰略,是各國自身的權利和首要責任。
——我們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我們支持開放型經濟以及包容和非歧視的全球市場,歡迎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參與合作。我們重視促進綠色發展,應對環境保護及氣候變化的挑戰,包括加強在落實《巴黎協定》方面的合作。我們鼓勵各方在建設廉潔文化和打擊腐敗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我們追求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相關合作將遵守各國法律法規、國際義務和可適用的國際規則標準,並將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促進包容性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並改善民生。我們致力於在各個層面促進合作的可持續性。
7.我們始於這樣一個信念:互聯互通有利於推動增長及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帶動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增進人文交流,在開放、包容和透明的基礎上推動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系將為各方帶來機遇。今天,我們決心通過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及其他合作戰略在內的這種夥伴關系,在次區域、區域和全球層面加強國際合作,開創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我們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普遍、以規則為基礎、開放、透明、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
加強發展政策對接
8.為促進共同發展,我們歡迎各方采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鼓勵就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開展相關討論。我們將在聯合國和其他多邊機制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對話,並在已有進展的基礎上促進各方發展規劃和互聯互通倡議的對接。
9.鑒此,我們強調有關倡議和合作框架所帶來的機遇,包括:三河流域經濟合作戰略總體規劃(2019-2023)、非盟及非洲基礎設施發展規劃、亞太經合組織互聯互通藍圖、阿拉伯國家聯盟、東盟及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東盟智慧城市網絡、東盟“鏈接互聯互通”倡議、亞歐會議互聯互通工作組、東盟東部增長區、中亞互聯互通倡議、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迪拜絲綢之路戰略、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中歐互聯互通平臺、歐盟東部夥伴關系、歐亞經濟聯盟、歐亞夥伴關系、中非合作論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全球集團倡議”、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美洲國家組織、太平洋聯盟、太平洋島國論壇、地中海聯盟及其他次區域和區域合作倡議。
10.我們決心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期待進一步開放市場,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其他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措施。我們強調世貿組織協定中“特殊與差別待遇”的重要性。
11.我們重視通關便利化,鼓勵有關部門在邊境清關、海關互助、信息共享、精簡海關和過境手續等方面增進合作。我們鼓勵有關便利化措施符合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同時輔之以打擊非法貿易和欺詐等有效的邊境管控措施。
12.我們呼籲各國在符合各自國內法律和國際承諾的前提下,加強在促進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合資企業方面的合作。我們鼓勵各方為促進投資和創造新商業機會營造有利和可預測的環境。
13.我們希望加強稅收合作,鼓勵達成更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促進增長友好型的稅收政策。為此,我們將在現有國際稅收合作框架內開展工作。
14.我們將努力建設包容多元、普遍受益的全球價值鏈。我們鼓勵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在創新領域加強合作。我們也鼓勵各方采用電子運單。
15.我們支持發展可持續藍色經濟,呼籲進一步加強海上聯通和國際海洋合作,包括加強港口和航運業界合作,同時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
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16.為促進聯動增長,我們支持構建全方位、復合型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我們支持幫助陸鎖國成為陸聯國的政策措施,包括在過境安排及基礎設施方面促進聯通並加強合作。
17.我們將努力建設高質量、可靠、抗風險、可持續的基礎設施。我們強調,高質量基礎設施應確保在全周期內切實可行、價格合理、包容可及、廣泛受益,有助於參與國可持續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我們歡迎發達國家和國際投資者投資發展中國家的互聯互通項目。我們重視項目在經濟、社會、財政、金融和環境方面的可持續性,同時統籌好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18.為實現項目可持續性,我們支持各國在項目準備和執行方面加強合作,確保項目可投資、可融資、經濟可行及環境友好。我們呼籲“一帶一路”合作的所有市場參與方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遵守聯合國全球契約。
19.我們認識到交通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礎之一。我們鼓勵各國通過發展相互兼容和復合型的交通等措施,開發相互兼容的基礎設施,增強各國在空中、陸地和海上的聯通。我們認識到開發跨區域交通和物流通道的重要性,包括建設聯通中亞和高加索、歐洲、非洲、南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通道以促進交通和交流。
20.我們支持加強能源基礎設施,提高能源安全,讓所有人都能享有可負擔、可再生、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
21.在遵守各國法律、監管制度以及各自國際承諾的前提下,我們期待加強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同時重視普惠金融。
推動可持續發展
22.為促進可持續和低碳發展,我們贊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生態可持續性的努力。我們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包括發行綠色債券和發展綠色技術。我們也鼓勵各方在生態環保政策方面交流良好實踐,提高環保水平。
23.為保護地球免於退化,我們期待建設更具氣候韌性的未來,加強在環保、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能效、綜合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等領域合作,包括根據國際公認的原則和義務對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予以支持,從而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以平衡和綜合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支持落實聯合國關於“水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行動十年(2018-2028)執行情況中期全面審查的決議。
24.我們鼓勵在可持續農業、林業和生態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更多合作。我們同意在抗災減災和災害管理領域促進合作。
25.我們支持在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反腐敗合作,對腐敗問題采取零容忍態度。我們呼籲各國根據自身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國際公約和相關雙邊條約下的義務,加強相關國際合作。我們期待在交流有益經驗和開展務實合作方面加強合作。
加強務實合作
26.為實現共同繁榮,我們應加強務實合作。有關合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結果導向和增長導向,遵守市場規則及各國法律,必要時政府可提供相應支持。我們鼓勵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參與合作。我們強調在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采取開放、透明和非歧視的公共采購程序的重要性,並歡迎交流有益經驗。
27.我們支持各國在已有進展的基礎上,繼續建設經濟走廊、經貿合作區(見附件)和同“一帶一路”相關的合作項目,加強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28.我們將在遵守國際法和各國法律的前提下,繼續加強多式聯運,包括運用內陸國的內河水道、公路和鐵路網絡、陸海空港口及管道。我們鼓勵借鑒國際良好實踐,加強包括跨境高速光纜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發展電子商務和智慧城市,縮小數字鴻溝。
29.我們鼓勵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三方合作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歡迎企業和有關國際組織在符合各國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就此作出更多努力。我們歡迎開展法務合作,包括為工商界提供爭端解決服務和法律援助。
30.我們支持各國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有關項目提供多元化和可持續的融資支持。在尊重各國國內優先事項、法律法規、國際承諾以及聯合國大會在債務可持續性方面通過的有關原則的同時,我們鼓勵本幣融資和互設金融機構,更好地發揮開發性金融的作用。我們鼓勵多邊開發銀行和其他國際金融機構以財政可持續的方式加大對互聯互通項目的支持,並根據當地需求動員民間資本投資相關項目。
31.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我們強調發展節水技術和開展農業創新的重要性。我們重視通過加強動植物衛生檢疫合作,促進農產品貿易和投資。
32.我們注意到附件中列出的各專業領域“一帶一路”合作平臺。
加強人文交流
33.互聯互通讓不同國家、人民和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我們相信“一帶一路”合作有利於促進各國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互學互鑒。我們歡迎擴大人文交流的努力,包括加強青年間的交往。
34.我們重視加強在人力資源開發、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合作,以增強民眾更好適應未來工作的能力,促進就業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5.我們期待在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經濟、農村發展和民間工藝、考古和古生物、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旅遊、衛生、體育等領域進一步開展交流和合作。
36.我們歡迎各國議會、友好省市、智庫、學界、媒體和民間團體加強交往,促進婦女交流和殘疾人交流,並在海外勞工方面加強合作。
下一步工作
37.我們歡迎各方同中國進一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雙邊和國際合作,期待定期舉辦高峰論壇並舉行相關後續活動。
38.我們感謝並祝賀中國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待舉行第三屆高峰論壇。
附件
一、由互聯互通帶動和支持的經濟走廊和其他項目:
(1)亞的斯亞貝巴-吉布提鐵路經濟走廊及沿線工業園
(2)黑水隧道
(3)巴庫-第比利斯-卡爾斯跨國鐵路和巴庫阿里亞特自由經濟區
(4)文萊-中國廣西經濟走廊
(5)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
(6)中歐陸海快線
(7)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包括中老經濟走廊
(8)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際公路
(9)中國-老撾-泰國鐵路合作
(10)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
(11)中蒙俄經濟走廊
(12)中國-緬甸經濟走廊
(13)中國-巴基斯坦經濟走廊
(14)泰國東部經濟走廊
(15)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16)歐盟泛歐交通運輸網絡
(17)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
(18)中白工業園
(19)國際南北運輸通道
(20)維多利亞湖-地中海海路航線連接計劃
(21)拉穆港-南蘇丹-埃塞俄比亞交通通道
(22)馬來西亞-中國關丹產業園
(23)中國-尼泊爾跨越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及中尼跨境鐵路
(24)新亞歐大陸橋
(25)中國-新加坡(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26)非洲北部通道(連接蒙巴薩港和非洲大湖區國家以及泛非公路)
(27)開羅-開普敦南北通道
(28)比雷埃夫斯港
(29)埃塞俄比亞-蘇丹港鐵路互聯互通
(30)印度尼西亞區域綜合經濟走廊
(31)蘇伊士運河經濟區
(32)北方海航道貨物運輸
(33)跨太平洋海底光纜
(34)越南“兩廊一圈”發展規劃
(35)中國-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國際公路
二、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倡議和平臺:
(1)“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咨詢委員會
(2)“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
(3)廉潔絲綢之路北京倡議
(4)“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系
(5)“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
(6)“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
(7)“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
(8)“數字絲綢之路”倡議
(9)《“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
(10)國際絲綢之路科學院
(11)“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12)《關於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權務實合作的聯合聲明》
(13)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
(14)《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合作寧波倡議》
三、參與方提及的其他倡議和舉措:
(1)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
(2)希臘發起的文明古國論壇
(3)2019年將在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4)中白“一帶一路”專項論壇
(5)蒙古國及其他感興趣的國家在陸地和機場口岸設立“一帶一路”通道
(6)2018年哈薩克斯坦第一屆全球絲綢之路國家市長論壇
(7)哈薩克斯坦倡議的全球絲綢之路獎
(8)蒙古國倡議獎勵促進“一帶一路”合作的外交官和青年學者
(9)泛阿拉伯自由貿易協定
(10)2019年將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
(11)2018年在肯尼亞舉行的可持續藍色經濟會議
(12)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
(13)2018年在希臘舉行的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絲綢之路旅遊國際會議
(14)巴庫進程框架下的世界跨文化對話論壇
(15)2018年在埃及舉行的世界青年論壇
歐大旭·中國給馬來西亞帶來“文化革命”
吉隆坡——馬來西亞流行歌星茜拉·阿姆紮(Shila Amzah)之所以有名,除了有力的嗓音之外,還因其時尚品味。她擁有許許多多色彩奪目的頭巾,這讓她成為了馬來西亞各地的年輕穆斯林女性的榜樣和時尚標桿。不過近來,她唱的歌以中文為主,而且她的歌迷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這一點從她在微博上的250萬名關註者就能看出。
在一個警惕伊斯蘭教的國家——中國政府與西部地區新疆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之間的關系存在齟齬——茜拉近乎巨星的人氣非同尋常。茜拉溫柔可親,面對鏡頭也很自如,在中國僅僅生活了兩年之後,她就能以流利的中文接受采訪了。
不過,她的人氣能如此崛起,不僅要歸功於她的美貌、魅力、衣著,甚至都不僅在於她能唱好各個年齡段的中國人都喜愛的情歌,還在於中國與馬來西亞之間快速發展的文化關系。
隨著中國尋求在東南亞拓展影響力,其觸角已不僅局限在經濟實力或是南海爭議島嶼上的軍事基地,而是延伸到了文化、語言和教育領域。在這個方面,中國正在重新建立中國大陸與其貿易夥伴,如馬來西亞之間,有幾百年歷史的聯系。
馬來西亞有規模可觀的華裔人口,於是成了中國天然的盟友。大約四分之一馬來西亞人,即近700萬人有華裔血統,他們是歷史悠久的海外華人群體的後裔。在19世紀,由於英國殖民政府實行了招募契約奴工,在馬來西亞的錫礦和橡膠園做工的政策,大量華人來到馬來西亞。
去年,馬六甲州與廣東省簽訂了開發協議,旨在確保馬來西亞的這個州,未來能與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廣東,建立起覆蓋幾乎所有領域的合作關系——從貿易和投資到填海造地,從環保科技到博物館和教育機構的合作。馬六甲州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全世界最繁忙的航運線路之一馬六甲海峽的中段。盡管中國對馬六甲的主要興趣在於,作為海洋合作夥伴它很有潛力,但協議也反映出,中國的興趣已經從傳統的貿易領域拓展開來,涉足了文化和教育領域。
這些合作經過精心安排,呼應了馬來西亞的歷史感和認同感:中國與馬來西亞在15世紀首次開展大量商業和文化交流之時,舞臺就在馬六甲,當時明朝的皇帝與馬六甲的蘇丹結成了聯盟。後來,廣東省向馬來西亞輸出了大量的華人移民,僅次於南方的福建省。
在馬六甲以北,雪蘭莪州的沙叻丁宜(Salak Tinggi),中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剛剛完工。這是中國的大學首次在國外設立校區,它清晰展示了中國的雄心。廈門大學是福建省高等教育的重鎮,它的選擇也體現了兩國間交織的關系,因為這所大學1921年建校時,資金是陳嘉庚(Tan Kah Kee)從當時稱作馬來亞的馬來西亞匯出的。陳嘉庚是福建移民,通過經營橡膠產業發家致富。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中國對本地人的喜好產生的影響中,最值得註意的可能就是普通話作為日常交流語言,也成為了年輕人當中流行文化的載體,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和喜愛。吉隆坡的華人大部分來自一個幾百年來一直講粵語的社群,他們祖籍都在廣東省。在這裏,來自大陸的普通話電視劇,如《紅高粱》、《團圓飯》,迅速受到歡迎,擠壓了香港制作的粵語節目。而直到不久前,後者都主導著馬來西亞華語觀眾的收視習慣。這些電視節目,以及中國官方的中央電視臺旗下的一系列頻道播出的新聞和娛樂節目,常常包含在馬來西亞有線和衛星電視的付費節目單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文在馬來西亞占多數的穆斯林群體馬來人當中擴大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流行音樂。從1957年獨立以來直到不久以前,這個群體與中國文化和語言一直很少有接觸。過去10年,一開始是臺灣的華語歌手王力宏和周傑倫產生了普遍的號召力。之後,馬來西亞各種背景的年輕人,如今都在熱情地關註中國大陸的選秀節目,如《聲動亞洲》和《我是歌手》。
這兩個節目中茜拉都有參加,她主要唱中文歌曲,並在其中分別贏得了第一名和第三名。習近平最近一次訪問馬來西亞時,茜拉受邀為中國國家主席獻唱。她戴著標誌性的頭巾,光彩照人。這進一步表明了流行音樂對於中國在馬來西亞形象的改變,有多麼重要的作用。
中國熱切地想在地區內培育關系,甚至也在推動雙向的文化流動。最近我調到本地的廣播臺時,發現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馬來語頻道,這個頻道播出的既有關於中國的節目,也有關於馬來西亞的節目,其中包括介紹中國伊斯蘭文化的一個系列專題。這些節目都是中國播音員播報的——都講著純正的馬來語。
歐大旭是三部小說的作者以及觀點作家,原籍馬來西亞。近期出版了《五星級億萬富翁》。
翻譯:王童鶴(原載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6年1月11日)
陳亞才·華社文物館進展觀察
近年來,馬來西亞全國各地陸續出現華人社會民間文物館及紀念館。這種趨勢可解讀為華社的一種文化現象。推動者以積極的思維結合各種資源,通過設立文物館作為平台,主動從事宣導、傳播、推廣及培訓工作,以期達到保存記憶、傳承發揚及掌握歷史詮釋權的功能。
晚近創設及對外開放的文物館包括柔佛新山廣肇會館文物館(2010)、馬六甲沈慕羽書法文物館(2011)、柔佛新山福建會館文物館(2011)、雪蘭莪沙登民間故事館(2012)、吉隆坡陳嘉庚紀念館(2013)、陳洛漢紀念館(2014)、林連玉紀念館(2014)、柔佛居鑾福建會館成立的居鑾歷史文物館等等;此外,坐落在沙登,設於華總大廈內的大馬華人博物館,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一些代表性華人歷史人物的銅像,也在中國福建完成制作後運抵我國。
設立文物館的文化現象方興未艾,許多社團宣佈有意設立本身文物館,如檳城海南文化館(1)、檳榔嶼潮州會館的潮州文化館(2);南洋茶陽趙氏公會也有意在吉隆坡半山芭的三層樓會所設立文化館(3)、馬來西亞滎陽鄭潘池聯合總會拿督鄭國楨在一晚宴上指出,「為表揚及銘記許多對國家各領域發展有功及貢獻的鄭氏宗親,總會將設立文物館」,地點暫定馬六甲(4)。
雪隆惠州會館會長謝立明也曾表示「為了推崇客家文化及安頓和供奉該會擁有127年歷史的關帝像,該會計劃興建一座集合關帝廟的文化館。」(5)河婆文化基金會第一屆秘書黃源清在一項新聞發佈會上宣佈,該基金會「首先開展的兩個項目為出版馬來西亞河婆人史記及馬來西亞河婆文化館」。他也強調「文物館的籌備勢在必行,如果現階段依然不籌備,以後恐文化失傳在歷史洪流,後人不得而知。」(6)吉隆坡河婆文物館在2015年3月1日舉行動工儀式(7)。
2010年8月20日在新山南方學院(今南方大學學院)舉行的「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中,我曾提到「文物館的經營管理是一門專業,我國民間文物館可以說還處於摸索和起步階段,希望大家通過文物館間的相互鼓勵與管理技術的相互支援,提升民間文物館的水平和管理素質」,因此在該研討會總結時我主張「相互支援,一起進步」(8)。
文物館應當如何定位?如何運作?如何成為有活力的社區文化場域?如何相互支援,一起進步?這些都是文物館創辦者、經營者、社團與文化工作者普遍關註和絞盡腦汁的重點。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和林連玉紀念館等團體都曾舉辦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就觀念、實務運作及技術傳授等層面進行廣泛的交流。
2009年10月3日開幕的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在籌備階段,曾於2005年8月28日辦「歷史與文物研討會」,邀請學者安煥然、陳再藩、楊善勇、文物館籌委會主席賴益盛以及新加坡晚晴園(即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馮仲漢發表演講,進行腦力激盪。
開館經營皆困難
2010年新山中華公會接辦第27屆全國華人文化節,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與南方學院於該年8月20日聯辦「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成為文化節的重點活動之一。這是馬來西亞民間舉辦以文物館為主題,涵蓋面較廣的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本國官方及民間文物館管理者分享經驗,交流心得(9)。
林連玉紀念館、隆雪華堂、陳嘉庚紀念館、雪隆海南會館、南大教育與研究基金會則於2014年9月7日聯辦「華人民間文物館交流會」,吉隆坡仙四師爺廟參與協辦,出席的陣容相當令人鼓舞,「包括來自各地的文物館、獨中校史館、社團代表,以及老中青文史工作者和大專師生,現場座無虛席。」(10)
實際上,文物館常常是開館不太容易,經營更是困難;開幕初期風光一陣,接下來若是沒有投入心力,展出內容單薄,又缺乏配合性的活動,結果一些文物館一整年的訪客寥寥無幾,最終變成「蚊子館」。即便是官方創設的文物館,也可能陷入類似的窘境,要是經營不當,缺乏行銷,最終還是乏人問津。可見僅僅熱情和悲情,無法確保文物館能永續經營,發揮作用。
眾所周知,文物館的角色包含收藏、整理、陳列、研究、出版、培訓等,通過「再現歷史」,發揮社教的功能。現階段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社民間文物館,基本上是在摸索中求進步,一面操作一面學習,一面改進。個別文物館的資源和條件不一,要同時承擔以上所列各項,一時之間恐怕力不從心。安煥然博士在〈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延伸活動建議書〉中曾具體提出:「以現在的資源和客觀環境,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的功能定位,應以展覽和推廣教育為主,以典藏和出版為輔。至於學術研究部分,可以與相關組織或研究人員配合互輔,卻不宜著力從事。」(11)。這是一項務實的建議。
綜觀華社民間文物館,有多項進展相當令人鼓舞的,例如:(一)導覽員培訓:
林連玉紀念館在2015年3月至4月間舉辦「展示空間導覽志工培訓課程」,以林連玉紀念館作為綵排對象和場所,吸收年輕朋友、退休人士及文史愛好者參與培訓。此項課程除了讓參與者掌握導覽員必備的基本理論和觀念,也實地演練,學以致用。主辦單位也安排學員作戶外參訪,參觀多個官方和民間文物館,讓學員有更開闊的視野,瞭解各個文物館的特色和運作情況,學習更專業、多樣化的導覽方法,體會「學習最美,服務最樂」。
(12)類似的培訓可以嘗試每年定期舉辦,甚至安排在不同的地區進行,以協助周邊的文物館。(二)書刊與通訊的出版:民間文物館之中,有出版刊物和小冊子的包括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務邊文物館、陳嘉庚紀念館、林連玉紀念館等。值得一提的是林連玉紀念館於2014年5月出版《林連玉紀念館通訊》(試刊號),至2015年12月總共出版了四期。而陳嘉庚紀念館的《嘉庚會訊》創刊於今年12月。
實際上文物館的這類通訊或會訊是一個傳播資訊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即可串聯我國民間文物館,也可作為國際交流的媒介。此外,通訊或相關刊物的出版,留下文字記錄,便於傳播,同時也可觀察文物館的進展脈絡。
戶外學習場域
(三)特展的安排:
文物館的展品若是長期一成不變,又沒開展相關活動,久而久之就跟社會大眾疏離。就展出之內容而言,文物館的展區大致上可劃分為兩大區塊,即固定的常態展,以及定期更新的特展,以保持文物館的新鮮感。舉例言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的「甘密展」,具有柔佛州的歷史與本土風味,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陳嘉庚紀念館的「先賢交輝:李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對照李光前和陳嘉庚,引起話題。通過特展呈現新的展品,可以吸引社會大眾重覆參觀文物館。
(四)主動促銷文物館:
傳統的博物館、文物館著重展示的功能,一般上將資料陳列之後,採取「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做法,被動地等待參觀者到訪。除非館內有珍藏品,或者文物館已馳名遐邇,否則這種靜態的等待,最終的局面可能淪為閑置,「門前冷落車馬稀」。
一些文物館佔有地利人和的優勢,與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文物館成為戶外學習的場域。務邊文物館與拉曼大學、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與南方大學學院等,便是其中的例子。馬六甲沈慕羽書法文物館則借助書法教學活動,以及年度的書法比賽,維持對外聯繫。與學校的配合是行銷文物館的有效管道。林連玉紀念館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出色,與學校的互動密切,一批批學生親臨現場,瞭解林連玉的生平事跡,感受和體會林連玉精神。陳嘉庚紀念館推出「育苗計劃」,同樣與學校合作,各校學生陸續前來參觀,體會另一種學習模式。
小結:民間文物館的設立,需要配合各種主觀和客觀條件。待時機成熟,可以考慮成立「馬來西亞民間文物館學會」,作為一個協調和推動的單位,把馬來西亞的民間文物館串聯起來,傳播資訊、分享經驗、交流心得、進修學習,達到「相互支援,一起進步」的目標。
註釋:
(1)參閱2010年8月1日光華日報。
(2)參閱2011年2月8日光華日報。
(3)參閱2011年5月3日南洋商報。
(4)參閱2013年12月3日中國報。
(5)參閱2014年2月17日星洲日報。
(6)參閱2014年10月12日星洲日報。(7)參閱2015年3月2日星洲日報。
(8)何朝東、安煥然主編,《老東西也能跳舞: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文集》,南方學院、新山中華公會轄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聯合出版,2010年11月6日,頁79-81。
(9)研討會內容可參閱前引書。
(10)見「化整為零,藏富於民:華人民間文物館交流會報導」,刊於《林連玉紀念館通訊》(專號),2014年12月,頁55-62。
(11)參閱《老東西也能跳舞:文物館經營管理研討會文集》,頁51。
(12)參閱「學習最樂,服務最美—導覽培訓課程感言」,刊於《林連玉紀念館通訊》,2015年1月,頁7-11。(2015年12月19日 東方日報)
鄭名烈·我們需要那麽多研討會嗎?
近年來,國內大關華人研究的機構似乎流行舉辦研討會。從去年十月到今年年中是近期是大馬中文學界最熱鬧的一年。除了馬來西亞研究中心隔兩年舉辦一次的第三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雙聯會之外,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所舉辦了陳六使研究所首次主辦「馬來西亞華人民俗研究」研討會、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的閩南研究中心也搞了「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館方面,雪蘭莪暨吉隆坡福建會館舉行了「第二屆東南亞福建學研討會」。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與華大、廈大聯合主辦也弄了個「海外福州人與海上絲綢之路﹣第四屆閩都文化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剛落成華總大廈的華總東南亞華人研究中心要舉辦「第一屆東南亞華人研究國際會議」。
租用場地經費龐大
每一個研討會要耗費經費少則兩、三萬,多則二、三十萬,經費多寡要看發表論文的篇數、前來參與的外國學者的人數而定。大部分的經費是花在租用論文發表場地、大牌學者交通膳宿和機票和車馬費,以及出版印刷等雜項開支。
仔細地計算一下,國內研究單位如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南方大學學院、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組、馬大中文系與華人研究中心,以及華社研究中心,這些機構有涉及華人研究的學者,至多不過50人,若在加上碩博士生,也不過上百人。一人一年有兩篇有水平的論文出現,產量已算是可觀,更何況學者們可能還會選擇到國外高水平的研討會去「朝聖」。
好吧,也許各主辦單位會認為新加坡、台灣、中國、香港的學者也會前來共襄盛舉。但是,一年內有7場大型研討會,就算前來發表論文的海外學者沒有重覆,而每一次只邀請10名外國學者到來,一年下來要找到70名在馬來西亞華人研究領域有傑出研究成果的學者,並且需防範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整合資源提升水平
馬來西亞本土華人研究機構的經費本來就不充裕,需要會館贊助或善長人翁慷慨解囊,大家理應坐下來整合資源。華總有場地但缺人手,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師生陣容龐大不懼工作繁重,華研辦研討會的經驗豐富最擅長工作調配,只要大家誠心坐下談,一年辦兩場有質量保証的研討會,大小型各一場即足矣!節約下來的經費可分配到研究上,對提升研究水平大有助益。
國內中文與華人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好事,但各山頭好大喜功把研討會搞得像大拜拜,讓研究人員疲於奔命、發表論文持續炒冷飯沒新意,基本上已掉入浪費社會資源的陷阱了。(2016年3月25日 東方日報)
吳德芳:易讓人趁虛而入 痛心華青漠視歷史
華總東南亞華人研究中心主席丹斯里吳德芳表示,華人先輩在大馬建國之時貢獻良多,若後代子孫不重視祖先的開拓歷史,極端分子就能輕易抹殺華人的建國貢獻,說華人是外來者、寄居者,根本沒有資格擁有囯家的主權。
“遺憾的是,很多我國的華裔青年並不重視歷史,在這個功利主義掛帥的工商社會,華裔青年史觀之薄弱令人感到痛心。”
“時下每個年輕人滿腦子都想著賺錢,沒多少人會認真讀書,認真思考如何面對和解決種種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只想賺夠錢就移民一走了之。其實到了外國,依然擺脫不了低人一等的歷史宿命。”
他今日在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為第一屆東南亞華人研究國際會議,針對會議主題“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致歡迎詞時說,有些人認為過去的歷史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未來的生活。
“我認為這是非常膚淺的想法,因為華人對這片土地的開拓歷史,其實和我們現實中的政治權益有很大的關系。”
他說,若再不正視這種年輕人史觀薄弱的趨勢,恐怕不出幾代,華人在大馬生活過的痕跡將被抹除,就像美洲瑪雅人一樣,創造出輝煌文明後就消失,沒有多少人記得曾有這樣一個民族。
無根民族將被同化
“漠視歷史的代價非常大,等到有一天我們民主的歷史也要勞煩外人來譜寫時,民主文化的根也就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了;一個無根的民族只能像無主孤魂那樣無依無靠地漂泊,然後慢慢地被其他民族同化。”
吳德芳說,大馬華人目前面對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問題,大程度是過去遺留下來的,若不重視過去的歷史,就無法找到眼前問題的根源,自然也就談不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面向未來。
他也表示,今日召集政經文教各領域的專家在上述研究會議上發表心得,就是為華社梳理華人在過去的貢獻,面對現在的困境與挑戰,找出未來可行的出路,為下一代贏得更多的尊嚴及話語權。
出席者也包括華總永久名譽顧問丹斯里鄭添利、拉曼大學校長拿督蔡賢德、來自馬大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的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鄭庭河博士、廈門大學大馬分校校長王瑞芳及新紀元學院院長莫順宗。
歷史課本趨單元化 狹隘思想不利和諧
吳德芳也坦言,他對我國國民學校裏的歷史教科書內容,越來越趨向單元化感到擔憂。
“國民學校的歷史教科書過度強調某個族群的文化和宗教,忽略了我國是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事實;這些充滿狹隘思想的歷史課本內容,對我國的社會和諧及族群關系肯定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他表示,道地的大馬華人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不少華人先輩為這片土地拋頭須、灑熱血。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但從官方主導的歷史課本內容演變中可以看到,華人在建國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正在一點一點地流失,有意無意地被抹殺、淡化及邊緣化。
“難怪,至今還時常聽到有人質疑華人是否效忠馬來西亞的雜音。”
吳德芳說,華人必須堅持,歷史詮釋權不能由單一民族壟斷,而是必須由多元民族分享,而促進國民團結的重要步驟,就是修正國民學校歷史課本的內容,客觀和平衡地證明肯定華裔及其他民族在建國過程中的貢獻。
方天興:展現華社精神 各族攜手發展國家
華總會長丹斯里方天興表示,盡管大馬華人為了自己與下一代開拓更大的生存、參與及發展的空間與權益而擠身政治平台,但也充分了解在東南亞國家中,除了新加坡以外,其他國家都不是由華人當家作主的政治現實。
“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采取與友族和諧共處,存異求同,中庸協商和親善交流的方式,共同發展自己的國家;就像馬來西亞一樣,在多元國情下,全民都有絕對的必要通過互相尊重、諒解和交融,來達到和諧、親善與合作,攜手共進,共同建設的目標和宏願。”
他在致詞時說,這是今日的東南亞華社精神面貌,而東南亞內的海外華人華僑,也以不斷強盛的中國為榮為傲,因為中國今天的和平崛起,直接帶動了華資和華教兩大領域快速順起。
“除了繼續秉承先賢南來的奮進精神之外,我想,我們同意必須配合有利於我們的‘中國步伐’,以從中受惠。”
他相信,“一帶一路”經貿路線圖,也可以被發展成為凝聚東南亞華人的“團結路線圖”,因此他呼籲所有東南亞的華裔大力促成“一帶一路”,從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好商機和良機受惠,構建一個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世界華人聯系與團結的精神脈絡。
方天興也披露,目前700萬名大馬華裔占了東南亞華裔人口約12%,可說是重要的“海外華人區”;而中國以外的海外華人華僑人數目前達到6千萬人。
何國忠:大馬華人最支持一帶一路
馬華副總會長拿督何國忠也認為,大馬華人對一帶一路的支持可說是東南亞排名第一,若按照目前的步伐與速度,大馬絕對可以成為全東南亞華裔的典範。
“在一帶一路推行下,可以這麽說,在整個東南亞裏頭,馬來西亞華人的支持、投人、認同及參與,我估計是排名第一的,我想如果我們繼續為華人文化及經濟努力,我們肯定是東南亞華人區的典範。”(04/20/2016 華總網站)
李鋒·文化交流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引擎
「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加強文化交流有利於增強各方的文化認同感,推動各種文明互學互鑒,是促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通過搭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台,開展多領域的文化合作,有利於開闢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是「一帶一路」的靈魂。加強文化交流,能使文明之花成為增進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進步的紐帶,維護世界和平的潤滑劑,促進「一帶一路」的美好願景早日實現。
聯通民心 促文化互學互鑒
文化交流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一帶一路」是世界上典型的多類型國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古代四大文明古國誕生於此,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發源於此,文化合作潛力巨大。沿線國家人口眾多,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都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大國,民族眾多,文化底蘊深厚。同時,「一帶一路」的多樣性文化也為這一地區帶來了尖銳的宗教矛盾和激烈的文化衝突,成為建設「一帶一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文化交流具有促進各國人民互相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獨特作用,加強文化交流有利於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是促進「一帶一路」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重要途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歷史上創造出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帶一路」通過傳承和弘揚古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倡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能夠以文明互鑒取代文明對抗、文明衝突,促進各種文明共同發展。「一帶一路」通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文化交流,可以使沿線各國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將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搭建多層次平台 實現文化共同發展
建設「一帶一路」需要搭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平台,推動各國文化包容發展。豐富上海合作組織、東盟、阿盟等多邊組織中的文化交流機制,有利於增加「一帶一路」人文合作的內容。完善「一帶一路」國家間的官方文化交流體系,有利於長期開展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遊周等文化交流活動。豐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間文化團體的交流機制,有利於為民間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發揮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南亞博覽會等展會平台的作用,有利於沿線國家深入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
建設「一帶一路」需要開展多領域的文化合作,促進各國文化共同發展。積極深化教育領域合作,各國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名額,有利於資助優秀人才出國研修。積極擴大文化旅遊領域合作,互設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絲綢之路藝術節」等活動,有利於促進各國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文化交流。積極開展體育交流活動,有利於促進「一帶一路」國家體育事業共同繁榮。積極發展文化貿易,通過發展文化產品國際電子商務平台、互設文化貿易中心等方式,有利於推動各國文化產品「走出去」。
建設「一帶一路」需要尊重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促進各國人民和平友好。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是小乘佛教主導的國家,斯裏蘭卡的佛教徒有七成之多,印度的印度教徒接近八成,印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分別是世界前四大穆斯林國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穆斯林人口均佔九成以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需要加強文化交流,幫助「走出去」企業全面了解當地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風俗,指導企業學會與各種各樣宗教信仰的人打交道,使沿線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之路,同時也是文化之路。加強文化交流,促進文明互鑒,有利於增強各方的文化認同感,開闢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2015年09月08
香港文匯報 2015 年8 月29 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