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4

沙特德拉伊耶城市文化遺產博物館中心

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於2016年奪得沙特阿拉伯德拉伊耶(Diriyah,世界文化遺產地)城市文化遺產博物館管理中心的設計大賽。 管理中心將成為博物館的總部;一所全新的教育機構也將建設於此,以保護當地符合UNESCO世界遺產的歷史文化遺產地和周邊的哈尼發谷地(Wadi Hanifah,120公里長)村落。

這個總面積為8780平方米的建築包含多種功能:永久性的展覽畫廊,圖書館,大講堂和多個學生/成年教育空間。此外,它將成為新科學研究所之家,用於實地調查和研究,提供記錄德拉伊耶考古場地的文檔。

德拉伊耶的世界文化遺址圖賴夫區(At-Turaif District)建立於公元15世紀,此處是沙地王朝的第一座首都所在地。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時,德拉伊耶成為瓦哈比派在政治及宗教的思想傳播中心。(來源:https://www.archdaily.cn)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ly 12, 2024 at 10:48pm

[民眾藝術]

民眾藝術的概念和愛國藝術的概念一樣,即使不曾有過危害,也讓我感到它滑稽可笑。如果是為了使它能為民眾所接受而犧牲形式上的「適於有閒者」的精雕細琢,那就錯了。我和上流社會的人們交往頗多,我知道他們才是十足的無知無識,而不是電氣工人。……至於內容,老百姓覺得通俗小說挺無聊,就像孩子們對專為他們寫的書感到厭倦。人們在閱讀中尋求脫離自己的處境,工人渴望了解王公貴族們怎麼生活,王公貴族對工人的情況也有同樣的好奇心。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巴雷斯先生就說過,藝術家(提香型的)首先應該為祖國的榮譽服務。可是他只有成為藝術家才能為祖國的榮譽服務,也就是說在他研究那些法則、進行那些探索和作出與科學發明同樣精妙的發現的時候,成了在他面前的真理他絕不能想到別的事情——即使是祖國也不行。不要仿效那些革命黨,他們出於「公民責任感」,即便不能說摧毀,也是在蔑視華托和拉都的作品,而這兩位畫家為發夠帶來的榮譽勝過所有大革命中的人物。


[關係]


那時,生活呈現的一副圖像實際上給我們帶來多種不同的感覺。例如,在一部已經讀過的書的封面上、標題字母之間,視覺編織進了很久以前某個夏夜的皓月流光。早晨牛奶咖啡的味道使我們產生那種對打好天氣的夢裡希望,從前,當我們用凝脂般打著皺褶的白瓷碗喝牛奶咖啡時候,盈實的白晝還完好無缺,當時這種朦朧的希望曾有那麼多次在晨曦明確的不可預料中向我們綻開笑靨。一個小時並不只是一個小時,它是一隻玉瓶金樽,裝滿芳香、聲音、各種各樣的計劃和雨雪陰晴,被我們稱作現實的東西正是同時圍繞著我們的那些感覺和回憶間的某種關係——一個普通的電影式影像便能摧毀的關係,電影影像自稱不超越真實,實際上它正因此離真實更遠——作家應重新發現的唯一關係,他應用它把兩個詞語永遠地串聯在自己的句子裡。我們可以讓出現在被描寫地點的各個事物沒玩沒了地相互連接在一篇描寫中,只是在作家取出兩個不同的東西,明確提出它們的關係,類似科學界因果法則的唯一的藝術世界裡的那個關係,並把它們攝入優美的文筆所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中,只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有真實的存在。它甚至像生活一樣,在用兩種感覺所共有的性質進行對照,把這兩種感覺匯合起來,用一個隱喻使它們擺脫時間的種種偶然,以引出它們共同的本質。……這種比較關係可能不那麼有趣,事物可能平庸無奇,文筆可能拙劣,然而,只要沒有它,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ne 11, 2024 at 7:43a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導讀·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未來產業的佈局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芮明傑教授在發表於《社會科學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為我們闡述了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對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指出,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的未來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向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這些問題是全球各國必須面對的,中國也不例外。

我們定義的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今天來看,這樣的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目前尚處於科學技術探索萌芽期,未來有可能孵化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能夠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的潛在產業,一定對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 I 識局)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ne 10, 2024 at 10:02pm

未來產業的五大基本特征

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以及未來動態競爭優勢的保持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十分重要的。短期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推動中國與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也是產業體系現代化長期謀劃的考慮。長期來看,如果說目前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起步不久,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下風,競爭優勢需要努力建立,那麼未來產業的佈局則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

從目前人類社會對未來的期盼以及目前科學技術進步趨勢來看,我們所選擇未來15至30年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有如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具有綠色低碳新形態。未來產業本質上和形態上都是綠色低碳的產業,因為我們對於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承諾,以及全球共同應對氣候、碳排放的努力,都會要求未來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是低排放低污染環保清潔的產業,而且技術進步也為此做好了准備。

第二個特征是各類前沿技術的新結合。未來產業,既有通用技術的創新應用,又有專有技術與工藝技術的協同結合。更重要的是未來產業還是許多跨領域的前沿技術融合交叉結合創新形成的。換句話說,未來產業具有前瞻性領先性的未來先進技術密集特性。

第三個特征是創造未來社會新需求。未來產業是未來的供給,而且是有大量需求的供給。未來產業通過突破性的技術與產品或服務創造了未來市場上的大需求。從歷史角度看,我們現在的很多產業實際上都是一百年前的未來產業,比如說汽車產業、計算機產業、互聯網信息產業等等,都是技術創造形成產品或服務,創造了大量的需求而成就的產業。由於這些產品本質上符合人類的基本需求特性,通過努力才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第四個特征就是催生發展新空間。未來產業形成發展之後,它一定給當時的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用,同時它還可能帶來更多的發展新空間,例如量子計算機如果成為產業即成為大規模可以使用的產品或服務,那麼可以想像出這個產業一定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衍生的其他產品與服務,就像當年的計算機促成後來的互聯網一樣。

第五個特征是引領未來發展新動能。我們佈局的未來產業是希望其將來能夠成為當時引領發展的領軍型產業,不光自己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其能夠具有帶領當時其他產業發展進步的功能,這樣的話此未來產業就具備了未來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就像今天的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領先發展的關鍵。

佈局未來產業意味著要選擇培育有上述特征的若干產業。那麼怎麼選擇呢?是否通過對現今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對前瞻科學技術的預見就可以選擇?

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

佈局未來產業的關鍵困難是我們難以判斷今天正在發展進步的前瞻科學技術是否就一定導致未來產業。

前瞻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未來前瞻技術轉變為未來產業一定也要經過這個過程。如「量子技術」是前瞻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可以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未來產業一定是由現在看來十分前瞻的技術支持的。

歷史已經證明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結果都可以形成新產業,不能簡單只從科學技術研究趨勢來判斷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因為科學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支持,但其本身不是產業。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通用技術、專有技術、工藝技術。(下續)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ne 10, 2024 at 12:32p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

(續上)
通用技術是指基礎性的可以支持很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研究與應用發展的技術,例如算法、數據獲取與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信息通訊技術、生物基因技術、量子科技等。算法就是一個通用技術,今後凡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方面,都跟基本算法有關係。而數據、大數據數據獲取分析技術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應用這樣的技術,所以它是一個通用性的技術。通用技術雖然也是未來產業所需要的,但並不直接導致一個產業。

專有技術是指在通用技術基礎上,結合不同應用領域進一步深化研究發展形成的新技術。專有技術是在某一個領域裡面的特有的技術,如新能源技術、減碳技術、航天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等。專有技術的特點是只能適應於某個特有的領域,比如說航天技術就只能適合航天領域,通用技術跟專有技術的區分就在於一個是普適性的,一個是專有的,兩者也有相關的關系。

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上來講,上述技術創新的成果即便十分偉大,是突破性創新,但如果沒有工藝制造技術,這個技術成果就無法轉化為產品,或者轉化為產品卻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而且質量與品質還不穩定。所以工藝技術、制造技術是產業化關鍵的技術之一。在工藝制造技術裡面,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新產品模具開發設計,因為有了模具才能有標准化的產品生產,模具的開發其實也是一種創新。有一些產品很粗糙,首先是因為這個模具不行,於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很粗糙。

要成就一個新產業,僅僅有其中一個方面的技術成果是不行的,需要這三類技術的協同創新互相銜接才行。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以為目前的一些前瞻科學技術未來就一定能夠成為產業,現在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盡管這個技術創新成果十分重大,也僅僅是成就未來產業的一個可能而已。所以從科學技術進步趨勢角度判斷未來產業具體是什麼只是一條路徑,某個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就是某個未來產業,但可以導引與支持未來產業誕生、成長與成熟。

由於選擇與布局未來產業對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及中國未來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確立十分重要,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識局)


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全球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未來的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進步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等等問題就放到了全球各國的面前,於是對「未來產業」的預見與佈局謀劃應運而生。

技術預見只是一個重要路徑

佈局未來產業,就必須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樣的產業。盡管今天與未來前沿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生產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可以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型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但未來產業一定是現在看來十分前沿技術支持的。如「量子技術」是前沿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因此從前沿科學技術入手,從對前沿技術發展的預見進而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才能推動未來產業順利成長與發展,就順理成章。

技術預見在發達國家早就有之,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的書中就預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未來的文明即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認為:第三次浪潮的社會有五個重要的特征: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 2)經濟活動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 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 4)經濟運作的典型主體目前處於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 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不明確。

四十多年過去了,托夫勒也於2016年7月2日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7歲。他應該是已經看到了當年他的許多預見在今天已經一一驗證了。我們今天的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不是已經1)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社會已經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2)資本已經不再這麼重要,而知識與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3)人的腦力已經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將來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替代人腦的替代物;4)今天海爾公司倡導的「人單合一」式的平台經濟、小微經濟正在快速發展;5)而與互聯網發展相關的平台經濟的出現正在導致去中心化。(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Ra Zola on June 9, 2024 at 1:18pm

中國科學技術預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並於2000年後形成系統性的技術預見研究。2003年,中國科學院開展了「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並於2009年發佈了《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描繪2050年中國在能源、人口健康、空間與海洋等18個重要領域的科技發展路線圖。之後,還有許多研究機構開始了對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經濟、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分散,遠見不夠。

其實科學技術預見非常重要,二戰之後美國曾經有的一個研究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就是一個十分經典,十分成功的科學預見報告。它對美國戰後科學技術發展,成就全球領先貢獻很大。2022年美國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也是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預見法案。然而這些報告與法案本身不是未來產業預見的報告,因為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產業,但會深刻影響未來產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進行預見的需要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以便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進行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我們對未來產業形成與發展進行預判。

預見未來產業的五個方面

進行未來產業佈局的前提是要對未來產業形成發展的方向、重點,由此導致的資源配置規劃進行研究,這就是要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預見研究。未來產業預見研究很重要,是確定未來產業佈局前期重要研究工作。為此可以專門設個研究院,或者在現行產業研究院中專門設這一機構。預見的科學性與理論方法准備有關,於是建立和開展未來學學科建設,培養未來學研究人才十分重要。顯然,所謂的戰略科學家不能沒有未來學的理論造詣。我以為預見未來產業可以有五個方面入手:

1、從人類未來需求預見入手。人類未來的需求是未來產業產生發展的邏輯起點,未來產業是未來社會的供給,因此未來產業產出的產品與服務需要與人類社會的未來需求相適應,才能持續生存發展。然後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未來究竟具體需要什麼,這樣就給了我們做需求預測一個挑戰。現行對消費者未來消費的預測是建立在現行需求基礎上的,最多是短期有效。我以為中長期對需求的預測是困難的,但有一個基本邏輯又是正確的,這就是未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符合人們的本性欲望,如果說人們的本性欲望是健康,低碳,安全、和諧,便利等,那麼未來產業供給的產品與服務就必須符合這些人們一個或多個方面的本性欲望才行。例如如我們可以斷定人們對未來會追求個性化消費,於是從今天到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產生,現行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術也都會為此准備,所謂工業「4.0」智能生產技術看、數據分析等就是為此而准備的。


2、從破壞性創新、突破性技術進步預見入手。未來的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是有可能導致原創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進而有可能發展形成未來產業。從這個角度進行預見其實是科學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來對未來產業進行預見。而破壞性的創新和突破性的技術進步首先可能與通用技術發明創造的未來重大突破有關,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現行的世界,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不久前出現的ChatGPT以及延伸各種相關專有技術和後來的產品與服務不是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嗎?ChatGPT可以看做時下人工智能方面的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源於科學基礎研究的突破,所以預見未來產業所以要從科學基礎研究的進展,要從通用性技術的變化來預見。

3、從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發展方面進行預見。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導致未來產業形成。例如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就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結合,進而形成新型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 服務等,創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產業。今天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看上去沒有關聯的技術與產品,未來它們或許由於某個方面的技術進步就導致了融合,聯接了起來,進而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例如數字新技術。

4、前沿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創新也可能形成未來需要的產業。未來前瞻的通用技術專有技術或工藝制造技術嫁接到現在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中去,通過這種嫁接與融合創新,可能形成新型技術與產品。比如說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技術可以嫁接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各樣產業裡面去,加入到家居行業未來就可能形成未來的智能家居行業,嫁接到醫療制造設備行業就可能形成智能醫療設備行業,等等。這就是前沿技術跟現行產業的融合可能導致未來產業的發展。

5、不同的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創新,也可能產生新的適應未來需求的產業。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產業的邊界模糊化了,融合性加強,例如制造業與服務業已經開始了深度融合,因此我們有理由通過推測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跟未來產業之間未來的融合,可能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Ra Zola on May 15, 2024 at 9:33am


爱垦评注:感官体验的跨界与澄明


事件,或稱:境遇:Covid-19; 变革先锋(Pioneer-of-Change, WEF 2020)从世纪伟人,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一幅画《神奈川冲浪里》中找到正面的领导衝力。葛饰北斋的画作对西洋西洋印象派画家影响深远,最着名者包括梵谷;而梵谷的《星夜》一画,启发了歌手Don McLean写成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一曲。故事在每一桩个人突破现实界限、自我弱点的努力中流淌。那是互相对话的、激发的影响力;其过程就是人的创作衝動继续绵延的契机。说深一点,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在哪儿提供着转变的资源。符号资本。

Like the crews in Hokusai's masterpiece, those on the COVID-19 frontlines are today fighting towering waves. But - just as the sailors can spot Mount Fuji - they do so because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purpose. Theirs, then, is a lesson in leadership for all. (What can this painting tell us about leadership in the COVID-19 era? Jun 1, 2020 WEF

日本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在1999年曾被美国《生活》(Life)杂志,选为过去一千年最重要的百大事件与人物(The 100 Most Important Events and People of the Past 1,000 Years)第86位。换句话说,他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日本人。

Hokusai and the wave that swept the world

画狂老人「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

对梵谷的影响

Life 杂志1000大世纪人物

The world of Hokusai Katsushika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30, 2024 at 9:24am

這個故事在棺材板掉到地上的關鍵時刻,小羊記起了聽石虎伯講故事的情形。他記得石虎伯一邊說一邊摔肩膀的神態,都被他們攝入鏡頭。令他們感到驚訝的事是,老廟祝也好,石虎伯也好,當他們說鬼說得入神的時候,一點鏡頭意識也沒有。他還記得石虎伯的頭像一隻泄了氣還破了一個黑洞的皮球:「黑洞上下不超過四顆的牙齒,像不受管訓的徵兵歪七歪八地站在那裏,任憑 [殺豬匠]、水鬼、或早期的洪水和浮屍,在它一張一合之間,跑出來借著唯一的一根顫動不安的燭光,化成老人背後菅蓁壁上的黑影陰森森晃動。」(頁159)石虎伯講完故事後,小羊和朋友們都很感動:

他們除了用很棒,很過癮來形容之外,不知誰說了很鄉土來讚美老人家,讚美《呷鬼的
來了》這個故事。他們都覺得這讚美很恰當,他們一直在說好鄉土,很鄉土,純鄉土。

「阿伯,你真鄉土。」


石虎伯很不以為然,還覺得冤枉了,他對這些不速之客那麼客氣,為甚麼還批評他?


「我按怎上土?」(頁159)


石虎伯是個本省人,所以把國語的「鄉土」錯聽成台語的「上土,」以為這些城裏人在嘲笑
他而不高興。他顯然不理解鄉土是個現代主義的概念,是通過讚美鄉下人的純樸忠厚來批評華而不實的都市生活。小羊給石虎伯努力地解釋了一番後,石虎伯心裏還是鯁著:「鄉土又是甚麼意義的褒獎呢?」(頁160)這時,整個敘事完全回到了現在,即第三次遠足,說小羊他們已經很快要到達目的地。 然後視角陡然一轉,拋開了小羊和女生們而轉移到在田裏看瓜的石虎伯那裏。這中間只有一小段過渡,說雨下得很大,看來濁水溪又要漲水了。

這個突然的視角轉移正是這篇故事與前幾部分所分析的小說的不同之處。在這裏,我們意識
到鬼故事不是隨時可以給城裏人消愁解悶的娛樂品,而是一種宇宙觀的組成部分。講鬼故事是要講究時間和地點的。自從上次給幾個來躲雨的城裏人(即小羊一夥)閒聊起身邊這條濁水溪後,石虎伯就一直反悔不已。不過他也沒有甚麼選擇:除了問問年輕人台北有甚麼好玩之外,他能聊的,除了濁水溪,又有甚麼呢?聊濁水溪,不談大水和水鬼,又能說甚麼呢?

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那天晚上的聊天跟現在快要被溪水淹沒的西瓜地有一定的關聯。他越想
越焦慮不安,甚至被來草寮叫他回家吃飯的傻外孫嚇了一跳。正當他和孫子逗著好玩時,他聽到在雨聲中有一群人在齊聲叫他的名字:「石虎伯!」

石虎伯走出草寮往堤防看,天雖暗堤防更黑,一群人站在堤防上,襯著天幕,一時看起
來像是皮影戲的皮偶在動。

「石虎伯─」


「阿公,誰在叫你?」


首先石虎伯還弄不清楚,他想了一下,著了驚似的叫起來。


「慘了!呷鬼的來了!」


智障的孫子,覺得很好玩。他跑出來淋著雨,向堤防上的人影,大聲叫著:


呷鬼的來了─


呷鬼的來了─


老天加了一把勁兒,雨越下越大了。(頁161)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很顯然,擔憂過度的石虎伯把小羊一夥年輕人當作了來報復他隨便講鬼故事的水鬼們。他好
像變成了那個吃掉了一個水鬼後被其他的水鬼所懲罰的殺豬匠。這是因為石虎伯的世界仍是一個因果交接的世界。事必有果,行必有報。當這個世界與小羊他們的世界相遇時,情況就變得像濁水溪一樣渾濁。他當初給城裏人講鬼故事無非是個慷慨之舉。對城裏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體驗,是在程式化、商品化和庸俗化的城市裏越來越稀有的體驗。他們因此感激石虎伯幫他們重新建立與鄉土及其詭秘的、魔幻的世界的聯繫。但是對石虎伯來說,當這些不速之客稱讚他很鄉土時,也就把他的世界的一部分奪走了,他的世界就變得脆弱,並失去其經驗的連貫性。這大概就是他對鄉土這一讚美之詞感到很不舒服的原因吧。

但有沒有不導致誤解、焦慮、甚至悲劇的相遇呢?我認為在小羊一夥的第一次遠足中確實有一種另類的相遇。這就是他們與老廟祝的相遇。當小羊他們向老廟祝詢問關於白鷺鷥的情況時,老廟祝解釋說白鷺鷥的消失好像與鬧鬼有關,但卻不願進一步講怎麼個鬧鬼,只說,「我們不要談人家的私事。」 隨後便任憑小羊他們將鏡頭對準他,而一個人沉浸在他的想像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裏,成千上萬的白鷺鷥又棲息在山邊的竹圍上,整個竹圍遠看去像一座白色的城圍。(下續)(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28, 2024 at 4:44pm

(續上)當夕陽射出金黃色的餘暉時,白色的城圍就變成火紅[……]「火!」廟祝沒特別為誰說,他在驚歎。他看到成千上萬的白鷺,映著夕陽的紅光,在不知受到甚麼驚擾,一下子紛紛騰空飛起來的樣子,卻變成熊熊的火焰,然後一隻一隻尋找枝頭停息下來的白鷺,又變得像尚未燒盡的紙錢,被氣流沖上天,然後又慢慢飄下來。(頁153-154)

老廟祝又說白鷺鷥不見了以後不久,還有人聽到白鷺鷥鬼一起鼓動翅膀飛起來的聲音,還會看到竹枝被起飛時蹬跳而彈了一陣子的樣子。但現在連鬼也沒有了,「現在甚麼都沒有了。」(頁154) 如果說老廟祝的世界曾經是一個體驗與經驗相吻合的世界,一個生與死、鷺鷥與鷺鷥鬼相接替的世界,那麼現在這個世界也消失了,正如老廟祝本人也會在一周內過世一般。他留下來的不過是小羊想像中的帶有陰影的空白照片。

老廟祝不願給小羊他們講鬼故事,但他自己卻成了後者所追尋的體驗的一種。因為小羊他們無法欣賞老廟祝想像中的火一般飛舞的白鷺鷥,他們只好把老人當作他們審美目標而給他照像。小羊甚至把他拿來當作即興創作鬼故事的素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老廟祝恰巧在小羊他們去送照片的第二次遠足前一天去世,似乎也是一種反抗,他好像不願留下來看小羊他們

為他照的照片,進而參與現代人對宗教文化的片斷性的,一知半解的利用。他不願成為點綴程式化的現代生活的體驗裝飾品。與其把對白鷺鷥的美好記憶留給城裏人消費,他要把這一切帶去墳墓,帶給永恆。

有趣的是,小羊一行從未對老廟祝所掌管的那座小廟產生興趣,從沒問過該廟是祭甚麼神的,更沒問過該廟在當地的宗教文化生活中扮演甚麼角色。《靈山》的敘事者就不同:他是一個很自覺的採風者,刻意地去觀察和記錄民間宗教和風俗習慣。黃春明筆下的城裏人卻對鄉下人以寺廟宗祠為中心的宗教生活不感興趣。他們最初來是為了拍白鷺鷥,第二次來是為了送照片,第三次來只是為了聽石虎伯講鬼故事。值得疑問的是,為甚麼城裏人那麼喜歡聽鬼故事卻對民間宗教生活及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神靈和祖先不聞不問?

人類學家伍爾夫(Author Wolf) 曾寫過一篇有關台灣民間信仰的經典文章2,其主要論點是世俗生活與超現實世界有一種對應關係,具體地說,就是各路神靈無非是世俗世界大大小小的官僚的化身,得敬而遠之;自己的親人去世後則成為需要供奉的祖先;陌生人的魂靈,尤其是暴死的或沒有後人的死者的魂靈就是鬼。 孤魂野鬼會四處遊蕩,尋找替身以便早日超生。鬼崇拜便有一種強烈的驅邪性質,也源於人們對黑暗勢力的既恐懼又仰慕的雙重心理。人們祭鬼既是為了消災免禍,也是為自己招財牟利,因為鬼不受道德牽制,所以往往會比祖先或神更靈。

人類學家魏勒(Robert Weller)指出,在當今台灣社會盛行的鬼崇拜是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折射3。因為從定義上講,鬼本來就是游離於社會關係之外的存在。鬼永遠是孤魂野鬼,不屬於任何社會群體。人們是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是家庭或社區的利益而拜鬼。鬼是講一報還一報的,會毫不留情地懲罰許了願卻不兌現的人。鬼崇拜是一種金錢換奇跡的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無所謂人情的扯扯絆絆。

魏勒認為鬼崇拜是一種社會沙漠化的表現,跟社會學家講到的美國人獨自一人玩保齡球是同一種現象。但是他沒有涉及到的是鬼崇拜也可以成為那些追求真實體驗的人們的魔幻之域。雖然都市生活確實已到了個人主義和商業化的登峰造極的程度,但至少這篇小說裏的年輕人對於鬼的興趣幾乎沒有甚麼功利性質。尤其是這些嘻嘻哈哈的女生們,很難說她們撒冥紙念標語的舉動是在跟鬼魂作交易。而水鬼不過是神怪故事的必備角色而已。年輕人是來聽鬼故事的,而不是來拜鬼的。他們尋求的是一種審美體驗,而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經驗。但是,正因為他們的審美體驗是建立在鄉下人的宗教經驗之上的,也因為他們的樂趣是跟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的惡化緊密相連的,所以他們自己也就成為非道德的鬼,莫名其妙地來到鄉下,並且總是湊上下傾盆大雨的時候,好像是老天爺遣送的鬼差使,來宣告即將降臨的災難。 難怪石虎伯會心驚膽戰地把他們當作前來索命的水鬼。(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延續閱讀:

「體驗」vs 「經驗」


地方鬼話


鬼故事豈可随便說?

Comment by Ra Zola on April 26, 2024 at 8:44pm


「體驗」vs 「經驗」

中國現代文學以啟蒙為使命,在根本上是反宗教反迷信的。但二十世紀晚期的作家往往又發現宗教具有一種特別的誘惑力,在知識份子與各種他者的相遇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在西方及拉丁美洲的現代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了很多聊齋志異式的現代鬼故事。在這些作品中,怪誕之事往往就發生在城裏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揭示啟蒙理性的薄弱環節和陰暗面。所謂的鬼怪到頭來不過是現代人脆弱的、神經質的心理投射而已。但也有一類文學作品把宗教作為農民或少數民族的信仰與實踐來表述。那麼,一個鬧鬼的現代都市與遙遠的充滿神秘色彩的村莊又有甚麼關係呢?

在這裏,我想借用一對德國哲學的概念來分析這一關係。這對概念在德語中是:Erlebnis
and Erfahrung,前者指一種相對直覺、神秘、但短期性的、孤立的「體驗」,後者指經過長期累積、比較系統化、有深度意義的「經驗」。德國哲學家諸如伽達默爾,狄爾泰,本雅明等都對這對概念有過深入的探討。比如說,本雅明就認為在現代工業文明和都市化的衝擊下,人們已經無法享有Erfahrung 或經驗。每個人只能有短暫Erlebnis 或體驗,而沒有能力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刺激綜合並昇華成為有意義的經驗。現代鬼故事可以說是文學對於經驗的破裂的一種回應,而形形色色的魑魅魍魎就是現代生活中無休止的既帶來快樂、也引起焦慮的種種刺激。 這些鬼怪忽隱忽現,人們卻無法將他們撞鬼的體驗綜合成有意義的經驗。但是,當城裏人來到遙遠偏僻的村莊時,他們會驚奇地發現經驗的可能性。這是因為對於當地
的農民或少數民族來說,宗教仍然是宇宙觀和歷史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與個人的存在或心理狀態有關的。宗教雖然受到國家政策及現代化進程的打壓和排擠,但仍然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仍然通過各種儀式和禁忌來與神靈和鬼怪打交通。鬼神們都有他們不同的脾氣和性格,是一個既有的、合理的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個人心裏潛意識的投射。

在高行健的《靈山》的第49章中,有一段近似於人類學家寫田野報告似的關於一個都市知識
份子貼近農村宗教生活的故事。敘事者想用他的筆記本和答錄機保留一絲在國家政策和商業運作的壓力下殘喘而即將消失的生活方式的跡象。到最後,在一個居家道士家目睹了即興的道家儀式表演和一場小型的鄰里狂歡會之後,他有了一次頓悟似的體驗,但是仍不過是一次體驗而已。《靈山》的作者沒有加以考慮的是這樣的相遇對本地人以及他們的經驗有甚麼樣的影響和衝擊。這正是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呷鬼的來了》的核心問題。(李海燕〈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載《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二○○八年三月號 總第 72 期;2008年3月31日)

Comment by Ra Zola on May 18, 2022 at 11:25am


希尼訪談:朝向詩句的耳朵


主持人語:《朝向詩句的耳朵》是雷武鈴教授所譯《踏腳石:希尼訪談錄》中的選章。作為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大詩人,希尼在訪談中不但介紹了自己的寫作習慣和經驗,而且表達了自己對詩歌的深刻理解。比如他一方面認同詩歌的生成有自己的運動方式,詩的來臨要像濟慈所說的那樣“像樹葉從樹上長出來那麼自然”,同時又強調寫作絕不是“像打噴嚏一樣無意識的自然功能”,詩人還要努力工作以促成詩的來臨。他認為“一首詩必須要有正確的聲音”,但這種聲音並非是一種固定的外在形態,而是能夠“自己向前走動”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語言,因此他不認同自己是個形式主義者。這些觀點極具啟示意義。此外他對詩歌題材、風格、潮流、批評等方面的看法,也都非常客觀而中肯,對於糾正偏見或打破習見頗有價值。——劉康凱

 

奧德里斯科爾:好些年之前,你告訴一個英國記者說:“我的看法一直是,如果一首詩很好的話,它會強行開辟自己的道路”。你的經驗仍然還是那樣嗎?

希尼:熱切,興奮,當我在1962年開始最認真的寫詩時,一種變化的感覺傳遍我全身。所以我總是把寫作的時刻和提升、歡樂、意外的獎賞的時刻聯系在一起。不管是好還是壞,我得到了這個想法,光是苦幹無補於事。從天主教中,我獲得了恩典的觀念,確實相信,除非一開始就有一種確定的預想不到的力量,否則你無法往前寫。我總是相信任何被寫下來的東西,都是它自己以某種方式讓寫下來的。那是在早年的日子里,電池里還富有電能時。但我現在仍然無法擺脫它;我不知道怎麼寫一首詩,除非和某種東西一起寫這首詩。你無法開始,如果沒有第一行詩的音樂性發展——這一點的意思我並不是指音調,只是說它需要語音上的所得或節奏上的保證。 

 

奧德里斯科爾:很多年來,你經常引用濟慈的觀察:“如果詩歌的來臨不像樹葉從樹上長出來那麼自然,那麼它最好就不要來臨”。這只是一個年輕詩人的看法嗎? 

希尼:好吧,它的意思不是說——濟慈的意思不是說——寫作的實際勞動或在一首詩上勞神是一種像打噴嚏一樣無意識的自然功能。你必須得工作。我在早年,就是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發現的一本最好的書是瓊·斯塔爾沃斯的《詩句之間》,關於葉芝的手稿的書。像一首《庫勒莊園,1928》這樣的詩,一共三十二行——在葉芝的詩中屬中等長度,一首巡航高度的詩,在其中他沒有突破任何聲音屏障——用了三十八頁的草稿,而他只寫出開頭的幾行。如果你有了一個詩節形式,不管這詩節形式是什麼,是十四行詩體還是雙行體還是四行體還是別的什麼體,你就能夠這麼寫下去——和用它寫下去——因為這詩節形式立即會在語言中召喚起其他的詩節。在某種程度上,你是在演奏變奏曲或在合唱隊中歌唱。自由詩有時會很快寫成,但是很奇怪,我的經驗是如果有一種形式的話,一首詩會寫得更快。 

 

奧德里斯科爾:這意味著對你來說在你找到一種形式時一首詩才算真正開始? 

希尼:有時候一首詩始於一個主題,其他時候始於一種形式。一般來說,我的詩都來自於記憶中的事情,經常是老早以前的;或我看到的什麼事情讓我想起別的什麼事。有時候那些事情有一種光暈和吸引力,還有某種被遮擋的含義縈繞在它的四周。當然,我是一個大貯藏者。我曾經寫過一組小詩題目叫《擱架傳》:被保留的東西,收揀起來的東西,像一小塊石頭,一個鐵釘,屬於我們家的一個老熨斗,諸如此類。 

 

奧德里斯科爾:有每天的詩歌時間和散文時間嗎? 

希尼:嗯,以前是這樣的——不管我寫什麼——都是在夜里。那是我二十多,三十多,四十多歲的時候,部分是因為我要教書,整天都很忙,完全過著希尼家鬧騰的家庭生活。你看,家里要到很晚才安靜下來。現在家里整天都很安靜,如果有詩要寫,我傾向於在上午寫。但我一天中沒有分成寫詩時間和寫散文時間。實際上,我的經驗是散文通常相當於任務——最後時刻,超過截稿日期的東西,或一份恐慌的必須寫的演講稿。一些我最喜歡的詩是在我準備演講稿時中途停下寫出來的;當你陷入這樣的緊急狀態時,你忘掉了自己。 

 

奧德里斯科爾:我記得安妮·葉芝說過,當她父親開始要寫一首詩的時候,他會自己嘀咕著。希尼家的人會知道有一首詩將要降臨了嗎? 

希尼:家里知道的不會太多,因為我會躲開一個人單獨呆一會。對我來說,一個沈思和數著一首詩的節拍的最佳時間,是駕車開長途的時候。瑪麗總是知道,因為她會看到我的手指在方向盤上拍打。很多,很多詩都是構思於或開始於這種閉眼神態——當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閉眼!和乘車旅途一樣,長途飛機旅途和隔絕在旅館房間里,也很不錯。像那樣逃離,從你的日常生活中脫離出來,對抓住重點很有用處,也讓形像顯露出來。(奧德里斯科爾訪問希尼《朝向詩句的耳朵》2019年04月19日,詩歌月刊)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