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札哈·哈蒂(Zaha Hadid,港译萨哈·哈帝,台译札哈·哈蒂);1950年10月31日-)是一位知名的英國籍女建築師,也是200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第一位女性得主),出生於伊拉克的巴格達,現居於英國。

1983年,哈帝的作品開始出現在重要國際建築競圖的入選者中,使她引起世人的注目,一開始是1983年香港的「峰」俱樂部(The Peak Club),接著是1986年柏林的Kufurstendamm購物街,都是一等優勝獎。然後是1989年杜賽道夫的藝術媒體中心和1994年的卡迪夫歌劇院。

她的設計才華也不僅止於建築,還包括了室內設計與產品設計,1985年,哈帝曾為倫敦Bitar品牌,設計過家具與室內裝飾。

其承接的建築案中,不少室內設計都出自哈帝之手,如在1982年獲得建築設計金獎的伊頓廣場公寓、1998年在東京設計的公寓、1990年在大阪設計的Folly等。1990年開始她也承接了不少的大型展場設計,如Gronningen的視覺藝術設計展館、1992年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的展覽。近期還有20000人座位的曼徹斯特水運中心, 此水運中心是為2012年的夏季奧運場地。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on October 6, 2021 at 6:10pm

綫上體驗設計

當戈德爾斯坦將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家,試圖讓域名職能擺脫美國法律的控制,也視為數據民族主義的一部分,擔心會產生競爭性的或重復性的域名系統,從而導致互聯網普通用戶登錄錯誤網址的風險時,在中國,一個新的概念正在形成

2015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71日,國務院頒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規定了所要推進的重點行動:“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製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


雖然“互聯網+”行動還只是剛剛開始,但在中國,它已經將這個時代命名為“互聯網+”時代。這個來自中國的詞語會變成一個普遍性的名稱嗎?這個時代會持續多久的時間?一切當然還沒有答案。但確定無疑的是,互聯網正在開始其新的歷史階段。如果就以“互聯網+”作為全球互聯網新時代的命名,以上所述的事件它顯然將它區分成了三個方面,或者說它將自身具體化為三個時代;APP的時代、數據民族主義的時代與“互聯網+”行動的時代,它們分別表述這個時代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在這個時代里,萬維網並(還)沒有死亡,它只是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不再居於優先和主導的位置,無論是APP、數據民族主義還是“互聯網+”行動,它們都並非取代萬維網,而只是把它當作了一個自然化了的背景,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

在《網絡社會的崛起》里,卡斯特將互聯網時代的時間,描述為“無時間之時間”或“虛擬時間”,將空間界定為“流動空間”——後來又稱之為“超空間”。而在“互聯網+”時代里,時間形式與空間形式發生了新的彎曲。在APP的各種傳輸協議里,Real Time——“實時”或真實時間是一個核心的詞語:實時傳輸協議(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RTCP)、實時流協議(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RTSP)。而無論是數據民族主義強調的國家的邊界,還是“互聯網+”行動對製造業的強調,在與APP傳輸協議對應的意義上,把Real Space重新納入到互聯網的空間組織之中。

由此,“互聯網+”時代的時間與空間,變成了一種複合的時間與空間:虛擬時間+真實時間(virtual time + real time), 超空間+真實空間(hyperspace + real space)

在這里或許可以借用卡斯特的另一個概念。當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將溝通心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全都接連在巨大的非歷史性超文本中,因而把我們的現實變成了虛擬,卡斯特反駁說,任何現實經驗都是編碼的產物,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因此目前以一切溝通模式(從印刷到多媒體)之電子整合為核心的新溝通系統,其歷史特殊性並非是又發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33)

而在“互聯網+”時代里,這個“真實虛擬”被召喚來重新面對“實境”(reality),必須在真實時間與真實空間里重新確認自身,因此不妨說,它已/將變成“真實化虛擬”(realized virtuality)

在這種“真實化虛擬”中,羅蘭·巴特曾經描述的那個“從作品到文本”的演化過程必然或必須發生逆轉。在互聯網的巨大的超文本里,在我們都有的、都是的超文本里,一個“從文本到作品”將會成為現實的一條可能的進路,或超空間的一個可能的出口。這是從文本到作品(work),也是從從文本到工作(work),就像“互聯網+”的行動的主線,是從互聯網到現代製造業。

從這個進路或出口回看羅蘭·巴特,我們會看到,他曾經希望有一天批評作為獨特的系統之一,能夠“貫穿、分割、中止、塑化”“世界的無限遊戲”。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這當然還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至少,它應該通過“真實化”的行動,在“無限遊戲”中間確認一個短暫中斷的機會,從而如傑姆遜所說,“尋找[我們]自身如何被困的一點蛛絲馬跡”?
朱康《羅蘭·巴特、互聯網與“互聯網+”》見2017-08-16《文藝批評》雜誌 )

(33)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久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61頁,第462頁,第408-409頁,第462頁。

Comment by OVEPI on September 24, 2021 at 10:04p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