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65)

愛墾學術:文創産業與尚・布希亞的超真實擬像

在後現代思想中,法國思想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以其「擬象」(simulacrum)與「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深刻揭示了當代社會中符號與現實關係的斷裂。他指出,在「超真實」的狀態下,符號不再反映或掩蓋現實,而是徹底自我指涉,形成一個與真實脫節卻更具影響力的符號宇宙(Baudrillard, 1981)。這一視角對於觀察與分析當代文創產業的運作,無疑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理論工具。

一、超真實中的文創機會…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23, 2025 at 7:30am — No Comments

愛墾學術:擬象理論視野下的文創產業:機會與挑戰 下

3. 跨媒介敘事與符號擴展



布希亞的理論也幫助我們理解「跨媒介敘事」的可能性。在超真實時代,文化符號可以在不同媒介間自由轉換,並在流通中不斷增殖。例如《哈利波特》不僅是一系列小說,更是一個橫跨電影、舞台劇、遊戲、周邊商品的龐大「符號宇宙」。同樣地,中國科幻作品《三體》也在影視化、遊戲化和周邊文創的推動下,成為超越文本的文化現象。這種符號擴展的能力,使文創得以持續創造新的價值與市場空間。




4.創造沉浸式超真實體驗…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17, 202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愛墾學術:擬象理論視野下的文創產業:機會與挑戰 上

一、引言



在當代文化研究領域,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擬象」(simulacrum)理論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思想資源。他在《擬像與仿真》(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1981)中提出,後現代社會中的符號早已不再忠實映照現實,而是自我封閉、自我指涉,最終導向「超真實」(hyperreality)的境地。這意味著,真實與虛假的區分不再具有意義,人類生活被符號與影像所構造出的世界取代。…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14, 2025 at 6: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

《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法文原版,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

第一章〈無意識機器〉(Chapitre 1 : Les machines désirantes



“Nous sommes tous des œdipiens, nous avons tous passé par là.”…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ly 19, 202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情動轉折與情感史

愛墾APP: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與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在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重要的交集。兩者雖然起源不同,關注重點也略有差異,但它們對「情感/情動」的重新評估與中心化使它們在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上有許多互補之處。

一、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簡介…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ly 8,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關於藝術與感受性(sensation)

「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25, 2025 at 11:21am — No Comments

德勒兹辭典:INTENSITY強度 下

必須注意到德勒茲著作中的以下注意事項。



首先,一種「虛擬的強度」不存在於其他任何地方,而是存在於它所構成的廣延(extended)之中。盡管它與這種廣延的事物(extended)不盡相同,但虛擬的強度並不意味著本體論上的分割(separation)



第二,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強度的種種要領,不再僅僅限定於純粹理性的德性論(the deontology of pure reason);它們擴大了這種德性論的范圍,使其包括所有的能力:從感性到記憶,甚至再到思想。然而,強度的遭遇——作為「感性」的任務——是「努力在思想中產生差異化虛擬…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德勒兹辭典:INTENSITY強度 上

「強度」是德勒茲哲學項目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強度」作為了其本體論領域的「強度性的虛擬」(intensive virtual)出現;作為了其倫理道德和政治思想願景的那種肯定性和創造性欲望出現;作為了他的美學理論中的「情感」(affect)出現;作為了他決定選擇先驗經驗主義的方法論的動機存在; 並作為了差異理論(差異化與分化;differentiation / differenciation)的保證人。

德勒茲的「生成」本體論(ontology of…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5,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雪》

十二月底:我和爸爸

去紐約,去馬戲團。

他馱著我

在他肩上,在寒風裡:

白色的碎紙片

在鐵路枕木上飛舞。

爸爸喜歡

這樣站著,馱著我

所以他看不見我。…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22,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馬斯克與AI挖史活動 下

2. 馬斯克與「科技神童」模式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空老美陳年臭史,如果我們具體來看 SpaceX、Neuralink、OpenAI 等企業,這些科技公司確實能夠透過技術手段影響資訊流動。




X(前身為Twitter):馬斯克掌控 Twitter 之後,對資訊傳播、輿論戰的影響力大幅提升。他曾公開 CIA、FBI 如何透過 Twitter…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3, 2025 at 6: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馬斯克與AI挖史活動 上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透老美陳年史,說明了AI的威力。實際上,Alvin Toffler在他1980年出版的傳世大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到,美國因為掌握其他國家的資訊,包括政治人物的丑事,而可能操縱他們的決策。日本過去頻密更換首相,便是一個例子。



「丑聞輸出」、「互通辛騷數據」,會是一盤「好生意」。有些國家努力「調查」國內的丑聞,策略也是一樣的。美國有這方面的設備、技術與資訊,隨時可以和「可合作」的外國領袖理應外合,輸送軍情所需的知識。



對於他們敵對黨派過去支持上台的那些小國領導,他們自然不陌生。而小國領導也有他們的智囊,玩民粹政治(族群、宗教、國內肅貪.....)就是了,演好斗士的角色就是了。…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0, 2025 at 6:30am — No Comments

黃祥昀·與自然界對話: 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下

Anne 表示當她在跟社會大眾與不同領域的人互動時,她發現社會上有許多人都有一塊被體制剔除掉的知識,但他們其實很樂意分享關於北海的知識,例如,當北海大使館計畫開始跟專門研究北海海豚的專家接觸時,發現除了一般寫論文所用的各種科學化的數據,還有很多聲音素材跟被視為無法科學化的資料,因此,她很高興能有機會分析與使用這些平常被視為「無用」的素材。



邀請專家於海邊進行表演性演講。(黃祥昀攝)

對話北海、協商北海…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黃祥昀·與自然界對話: 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上

「如果我們讓所有東西,像是植物與動物都進入議會,會發生什麼事情?」(註1)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便是致力於解放動植物乃至所有事物的推測研究(speculative research)(註2)



北海大使館旗幟。(圖片來源:The Parliament of Things-Embassy of the North Sea)。



把植物搬進會議廳跟議員一起開會是一種空想的情境、難解的哲學思想、還是藝術家的瘋狂想像?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爾…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定義「精神分裂」

德勒茲對「精神分裂」的定義,特別是在他與費利克斯·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合作的著作中,是基於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控制和主體性的批判。德勒茲和瓜塔里在《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中提出「精神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這是他們對西方心理分析的回應。他們的「精神分裂」概念不再局限於醫學意義上的精神疾病,而是更廣泛地涉及主體解放與反抗社會控制。

他們把「精神分裂者」…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12,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6

對於孩子來說,動物世界是想像力的神奇樂園,他們喜愛的動物往往具有非凡的功能,可以上天入地,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在現實與想像的邊界漫遊;或者肢體具有誇張的功能,如迪士尼樂園里的各個小動物,既頑皮又可愛。動物世界是兒童想像世界的物化,動物玩具是可以觸摸的想像世界。

動物的性格都是類型化的,這並不難理解,這正是兒童文學的特點,人(動)物的類型化是為了幫助兒童建立起關於這個世界的道德化的圖譜,建立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觀念。動物世界是介於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一個中間地帶,成人對兒童的教化和兒童對世界的想像在這里交匯。因為承擔教化的任務,動物惡的一面正在逐漸消失。…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10, 2024 at 9:15a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5

故事是想像力的遊戲,遊戲是想像力的身體力行。它具有想像力的自由,一根棍子既可以是槍,也可以是馬;更重要的是,這種想像力是通過手、腳等肢體的運用來創造出的,它給孩子一種感覺,可以控制把握這個現實世界的感覺。所以遊戲是對現實世界的介入,是生命力的釋放,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一個審美世界。通過遊戲,孩子確立了自己的力量,肯定了自我,也是對孩子在現實中力量弱小的補償。好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健康、樂觀、自信的世界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5,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4

除了上述類型化要素之外,還有一重要要素是幽默。幽默是一種創造性的、舉重若輕的,同時也是樂觀主義地解釋和處理人生問題的方法,幽默是喜劇美學範疇中的重要因素。廣受歡迎的《芝麻街》其實是一個兒童教育節目,由教育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影視工作者聯手,有嚴格的教學計劃,是真正的寓教於樂,它在全世界播出,但是版本各個不同,都是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本土化改造,以契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接受,比如說中國版,就增加了中國孩子的角色,以便中國孩子認同。但是遺憾的是,比較起來恰恰是我們自己增加的這一部分不夠好看,因為幽默感不夠。

孩子們歡迎幽默,因為幽默符合他們樂觀主義的天性,孩子是需要快樂的,快樂是他們精神的氧氣,快樂地學習,正是《芝麻街》的宗旨。而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卻沒有把快樂列入其中。…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2,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3

那麼,什麼樣的家可以給孩子心靈提供一個溫暖的所在?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經典兒童故事,可以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它們往往都有著共通的精神血緣,和共同的故事原型。翻新的其實只是形式,是外包裝,是主旋律下的變奏。這些故事的原型都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民間故事是一個家族,都是由人類的希望與想像灌溉出來的果實。格林童話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全世界兒童的經典故事。眾所周知,它是格林兄弟從民間搜集來的民間故事。



筆者幼年正是文革後期,在家中偷看父親的“毒草”,60年代的《上海文學》,本不是給孩子看的,但我卻對每期一篇的“民間故事”如癡如醉,沒有大人的指點,完全是我個人的發現,在厚厚的合訂本目錄中專找這四個字,並不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但是憑著本能就發現了一個兒童的精神樂園。…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2

前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里有一篇優美而著名的小說《夜行的驛車》,主人公安徒生在對陌生旅伴描述自己時說:

“去年夏天我在日德蘭半島,住在一個熟悉的林務員的家里。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塊林間草地上,那里有很多菌子。當天我又到這塊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隻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禮物,有的是銀紙包的糖果,有的是棗子,有的是蠟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頂針和鍛帶。第二天早晨,我帶著林務員的小女孩子到這個樹林里去。那時她七歲。她在每一支菌子下面找到了這些意外的小玩意兒。只是棗子不見了。大概是給烏鴉偷去了。您要是能看見就好了,她的眼睛里閃著該是多大的喜悅啊!我跟她說,這些東西都是地下的精靈藏在這里的。”

而同行的神父卻憤懣地說,“您欺騙了天真的孩子,這是一個大罪!”…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1

[內容提要]孩子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做遊戲、愛動物,這里面體現了怎樣的兒童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本文試圖從孩子對生存意義的追尋中回答上述問題,以此建構兒童影視理論,來解釋想像力和參與對於孩子的意義,並探索讀解兒童影視作品的規律。

一.故事的意義

所有秉性各異的孩子都有一共同特點,就是喜歡聽故事。兒童作品的創作者總是困惑於如何講故事給孩子愛聽,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兒童作品不好看,是因為道德教化的重負壓制了想象力,所以頗有呼聲,要求從教化的牢籠中解放想象力。那麼是不是想象力天馬行空,故事稀奇古怪,孩子就愛看呢?我們的確看到很多胡編亂造的故事,但孩子並不喜歡,兒童題材的創作也並沒有因此繁榮昌盛。這其實是兩個誤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