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札哈哈蒂:我一開始是以非傳統的方式,用圖畫來呈現一個一項案子。我以不同方式來思考建筑。一般用來呈現建筑的工具,對我而言沒有用,沒辦法展現我想做的事情有何意義。所以我開始着手,嘗試找出一種對我而言真正有用的建筑呈現圖。我最初是嘗試找出角度,後來繪圖演變成為一種分鏡表,能告訴你這項案子的完整生命故事。(Photo Appreciation: Black Blue by Carlos Pataca)
Tags:
Albums: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Comment
二、辯證法核心邏輯說明
基於上述引文與相關次章節說明,黑格爾的「主人—奴隸辯證」可拆為以下幾個關鍵步驟/動力:
自我意識的本質為承認(Recognition): 黑格爾指出,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並非孤立自足,而是「在另一個自我意識為它而存在(for another)時才為自身而存在」。這表明:要成為真正的「為自己而存在」的主體,自我意識必須被他者承認。引文如第一段所述。
因此,自我意識從根本來看不是單向的「我對世界」認識,而是「我為另一者而被認識/承認」的關係性構造。 (aquestionofexistence.com)
慾望 (Begierde/Desire) 與他者的否定: 自我意識欲求的不僅僅是對外世界對象的佔有,而是透過「他者」來得到自身的肯定。黑格爾說:「自我意識因此僅藉著對那被呈現為獨立生命的他者的否定而確信自身;自我意識即為慾望。」這揭示了:自我意識在他者面前產生「我-他」的關係,並傾向於否定或制服那個他者,以確立自己的主體性。 (Superphysics)
生命與死亡的鬥爭 (Struggle to the death) 與主/奴關係的生成: 在該節中,黑格爾描寫兩個自我意識為了「被承認為獨立的存在」而必須進入生命與死亡的鬥爭。最終,一方(主人 lord)暫時勝出,使另一方(奴隸 bondsman)成為其奴役。這段關係標誌著「主—奴」的結構:主人主導、奴隸服從。
依賴的逆轉與奴隸的轉化:雖然主人取得了對奴隸的支配,但他對奴隸的勞動、活動及其所生產的對象有依賴。奴隸透過勞動將自然轉化為產品,在那過程中形成對自身的意識。黑格爾指出,奴隸通過勞動與改造世界,不僅為主人服務,也逐漸主體化自己。因此,原本的「奴隸」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知識與實踐的主體,而「主人」反而陷入對奴隸的依賴。這即是主奴辯證之內在張力。 (Encyclopedia.pub)
向「相互承認」(Mutual Recognition)邁進:主奴關係並非終極形態。黑格爾認為真正的自由的自我意識需要「彼此為他者/他者為自己」的相互承認(each for the other what the other is for it)。也就是說,真正的主體形成不是單方面的支配或服從,而是平等承認的關係。這一環節是辯證的「否定的否定」階段,也是精神(Geist)進展的基礎。 (iep.utm.edu)
三、與你提出的「承認/慾望」語境對應
你在前述許煜的論述中引用了「承認(recognition)」與「慾望(Begierde)」兩詞,這與黑格爾上述邏輯高度契合:
因此,我們引用的「為了獲得承認的‘奴隸’的慾望……推翻主-奴關係」這段話,正可視為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奴隸透過勞動/技術自我轉化”這一環的映射。主人重新建立邊界、減少依賴,也對應黑格爾中主人對奴隸產生依賴、必須面對其內在矛盾的階段。
國際建築師協會(UIA)與聮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巴塞隆納市政府 共同舉辦一場MONDIACULT2025官方邊會
2025年9月30日|13:30–14:30|巴塞隆納
作為 MONDIACULT 2025 的一部分,國際建築師協會(UIA)將與 UNESCO 以及 巴塞隆納市政府 共同舉辦一場官方邊會,匯聚文化與城市規劃部長、市府官員、城市領袖以及國際專家。
此官方邊會將凸顯建築在塑造文化未來與打造包容性城市中的角色,同時加強遺產與創新的連結。會議將提供一個對話平台,促進跨領域交流,並展示由 UNESCO 及其合作夥伴主導的重要國際倡議。
重點主題包括:
建築作為政治與文化轉型的工具
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作為創新的驅動力
透過合作推動包容、永續與具韌性的城市未來
強化 UNESCO「世界建築之都」計畫(下圖)
議程將包括:
UNESCO 開幕致詞
UIA 介紹「世界建築之都」計畫
巴塞隆納作為現任建築之都的經驗分享
UNESCO 全球框架的反思
開放式對話與對未來「世界建築之都」的集體行動呼籲
講者名單:
奧德蕾·阿祖萊女士(Audrey Azoulay),UNESCO 總幹事
瑞吉娜·岡蒂耶女士(Regina Gonthier),國際建築師協會(UIA)主席
多米尼克·佩羅先生(Dominique Perrault),建築師
馬丁·杜普朗捷先生(Martin Duplantier),建築師、2025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共同策展人
拉婭·博內特女士(Laia Bonet),巴塞隆納副市長
愛墾APP:台灣與香港本土情懷~~近台灣與香港近年在電影文創中重新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逆流與在地認同的再塑造。這一趨勢不僅與兩地的社會文化變化密切相關,也展現了影視創作對地方文化與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視。針對台灣的《周處除三害》和香港的《破地獄》取得成功,我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議:
1. 本土情懷的復興與在地敘事的回歸
(1)台灣:《周處除三害》與地方文化復興
故事選擇與文化認同:《周處除三害》取材自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通過台灣本地化的改編,賦予了該故事更多現代意義,強調個體成長與社會責任。這種傳統文化的重塑,喚起了觀眾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同,尤其是年輕觀眾在觀看時能感受到文化傳承與現代社會的對話。
地方元素的運用:影片通過台南、台中等地的獨特風景和民俗細節,呈現了台灣地方文化的豐富性。這種「地方化」處理,強化了影片的真實感與文化親和力,成功吸引了關注本土文化的觀眾群體。
(2)香港:《破地獄》與民間信仰的重塑
題材創新與信仰探索:《破地獄》以香港傳統的民間信仰和「盂蘭節」習俗為背景,講述了人與鬼神之間的故事。影片不僅滿足了觀眾對神秘、奇幻題材的興趣,還通過對信仰與道德的探討,引發觀眾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基於地方信仰的敘事,不僅貼近香港本土文化,還與粵語區的觀眾形成了情感共鳴。
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影片巧妙地運用了香港的城市空間,將舊建築、街巷與民俗祭典結合,喚起了觀眾對「本土香港」的懷舊情感。這種視覺與情感的結合,突顯了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
2. 本土情懷復興背後的社會與文化動因
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台灣與香港近年來面臨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促使文創產業回歸本土。這種回歸既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挖掘,也是對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自我定位的探索。
觀眾需求的變化:隨著觀眾對多元化、地方化敘事的需求增長,市場對具有本土特色的影視作品的認可度提高。《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表明了觀眾對具有文化深度和情感共鳴作品的期待。
政策與資金支持:台灣與香港在文化政策上加強了對本土文創項目的支持,鼓勵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創作。例如台灣「文化部」的影視補助計劃和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為本土情懷的作品提供了創作與傳播的平台。
3. 港台本土情懷電影的未來展望
文化多樣性的挖掘:未來,港台電影可以繼續深挖地方文化,探索不同族群、地方習俗和語言的多樣性,將地方文化與全球視野結合,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作品。
跨區域合作與市場拓展:港台電影文創在強化本土敘事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大陸或其他華語區的合作,拓展市場,創造更多文化共鳴與認同。
數字化與多媒體敘事的融合:借助數字化技術與新媒體平台,港台本土電影可以探索跨媒體敘事,將電影內容擴展為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增強受眾互動與文化傳播效果。
4.總結與評議
台灣與香港電影文創回歸本土情懷,反映了文化自覺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周處除三害》和《破地獄》的成功,展示了本土文化與現代敘事結合的無限可能。未來,港台電影若能持續深挖地方文化,並與國際視野相結合,將在全球華語市場中佔據更為重要的位置。
賈平凹·「臥虎」說
我說的「臥虎」,其實是一塊石頭,被雕琢了,守在霍去病的墓側。自漢而今,鴻雁南北徙遷,日月東西過往,它竟完好無缺,倒是天光地氣,使它生出一層苔衣,駁駁點點的,如麗皮斑紋一般。黃昏裡,萬籟俱靜了,走近墓地,撥荒草悠悠然進去,驀地見了:風吹草低,夕陽腐蝕,分明那虎正騷動不安地衝動,在未躍欲躍的瞬間;立即要使人十二分地駭怕了! 怯生生繞著看了半天,卻如何不敢相信寓於這種強勁的動力感,竟不過是一個流動的線條和扭曲的團塊結合的石頭的虎,一個臥著的石虎,一個默默的穩定而厚重的臥虎的石頭!
前年冬日,我看到這只臥虎時,喜愛極了,視有生以來所見的唯一藝術妙品,久久揣賞,感嘆不已,想生我育我的商州地面,山川水土,拙厚,古樸,曠遠,其味與臥虎同也。我知道,一個人的文風和性格統一了,才能寫得得心應手,一個地方的文風和風尚統一了,才能寫得入情入味,從而悟出要作我文,萬不可類那種聲色俱厲之道,亦不可淪那種輕靡浮豔之華。「臥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體,重氣韻,具體而單一,抽象而豐富,正是我求之而苦不能得啊!
我在那墓場呆了三日,依依不肯離去。我總是想:一個混混沌沌的石頭,是出自哪個荒寂的山溝呢?被雕刻家那麼隨便一鑿,就活生生成了一隻虎了?! 而固定的獨獨一塊石頭,要鑿成虎,又受了多大的限制? 可正是有了這種限制,藝術才得到了最充分的自由嗎?! 貌似缺乏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則來得這麼的單純,樸素,自然,真切!
靜觀臥虎,便進入一種千鈞一髮的境界,臥虎是力的像徵。我們的民族,是有輝煌的歷史,但也有過一片黑暗和一片光明的年代,而一片光明和一片黑暗一樣都是看不清任何東西的。現在,正需要五味子一類的草藥,扶陽補氣,填精益髓。文學應該是與世界相通的吧,我們的文學也一樣是需要五味子了,如此而已。
但是,這竟不是一個仰天長嘯的虎,竟不是一個撲,剪,掀,翻的虎,偏偏要使它欲動,卻終未動的臥著? 臥著,內向而不呆滯,寂靜而有力量,平波水面,狂瀾深藏,它臥了個恰好,是東方的味,是我們民族的味。
以中國傳統的美的表現方法,真實地表達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緒,這是我創作追求的東西。但是,實踐卻是那麼艱難,每走一步,猶如鄉下人挑了雞蛋筐子進鬧市,前慮後顧,唯恐有了不慎,以至懷疑到了自己的腳步和力量。終有幸見到了「臥虎」,我明白了,且明白往後的創作生涯將更進入一種孤獨境地。喜從此有了「源於高度的自信」,進一步「精於其道的自感」(這是袁運甫的畫語),我想,藝術於我是親近的。
我的「臥虎」啊……
(本文為賈平凹先生於1982年4月為《當代文藝思潮》「作家與創作」欄而作,王志傑綜合整理)
延續閱讀:趙毅衡丨當代文化的「雙軸共現」文本增生趨勢
Sara Keller:艾爾福特城市精神(Erfurt-ness)
關於艾爾福特城市精神的一些思考——沿著梅斯特·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足跡
長期以來,生物學強調思想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然而,這一觀點今日已受到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挑戰。[1]
嘗試將思想歸於人類身體內的某個物理位置,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如果我們試圖在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上定位思想呢?某些思想與哲學方法是否可以與特定的地方聯繫起來?這篇短文旨在邀請大家思考 logos(理性)與 topos(地點)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思想與地點的關聯。是否有些地方天生就具有「啟發性」?這種啟發性又是如何構建的?
令人矚目的是,德國城市艾爾福特曾見證了西方宗教歷史與哲學中兩位大膽人物的足跡:梅斯特·艾克哈特(1260-1328)與馬丁·路德(1483-1546)。儘管兩人相隔了一個半世紀,但這兩位教士都因致力於結合理性與信仰[2],以及關心《聖經》的可及性而被世人銘記。面對這種令人困惑的交匯,我希望延續魯迪·伊姆巴赫(Ruedi Imbach)關於哲學與其發源地之間關係的討論(Imbach 2018)。伊姆巴赫研究了艾克哈特、雷蒙·魯爾(Lulle)與但丁(Dante)於1310年齊聚巴黎的情形。在其論文《巴黎關係》("Relations parisiennes (...)")中,他指出哲學思想往往在特定地點與特定時刻興起(Imbach 2018):
“所引用的文本及其附帶的註釋清楚地表明,哲學問題往往在特定的地點與時間點湧現。”(Imbach 2018, 116)
伊姆巴赫不僅強調地點的重要性,也強調這些會合的時間性。我希望在此延續他的研究視角,並進一步擴展時間範圍,以關注地點對思想的影響,而不僅僅局限於特定的歷史時刻。我們是否可以識別出,某些地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與某種特定的精神特質相關聯?作為對黑格爾「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回應——即特定時代的文化制約,我們可以探索是否存在一種「空間精神」(Raumgeist),源自特定地點的獨特性。
梅斯特·艾克哈特與馬丁·路德是艾爾福特這座圖林根州首府的兩位傳奇人物。時至今日,他們的名字依舊縈繞在城市的小巷之中,並受到當地機構與政府部門的推崇(這些機構積極推動艾爾福特的歷史與文化遺產)。二人的名字隨處可見,出現在海報、宣傳冊與旅遊指南中,因此,毫不誇張地說,艾克哈特與路德已成為艾爾福特文化遺產的現代守護者。
除了這種當代的文化關聯之外,艾克哈特與路德還有著更深層的共通點。他們皆為教士與神學家(艾克哈特曾任道明會院長,而路德則是奧古斯丁會修士),並且皆以推廣本地語言而聞名,從而使世俗民眾更容易接觸到《聖經》與宗教知識。艾克哈特的講道與部分著作皆以中古高地德語(Mittelhochdeutsch)書寫,而路德則在1522至1534年間,將《聖經》翻譯為一種與此相近的德語,這一舉措在印刷術發展的背景下,對社會與宗教產生了深遠影響。二人都曾遭到異端指控,並被召至羅馬教廷為自己的神學立場辯護。
馬丁·路德誕生於艾克哈特去世後155年,因此,與魯爾、艾克哈特和但丁在巴黎的交會不同,這兩人從未有可能相遇。然而,他們都曾在艾爾福特長時間居住,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這座城市對其思想的影響。艾克哈特出生於艾爾福特附近,並數次在此停留,尤其是1275年左右加入艾爾福特道明會時,以及1294年擔任道明會修道院院長時。路德則於1501年入讀艾爾福特大學,並多次在奧古斯丁會修道院居住。(詳情可參見我們的城市漫步活動,探討這些歷史遺跡)。
相關:未来學 - 時間性 - 共時性
馬丁·路德對艾克哈特作品的了解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焦點,毫無疑問,艾克哈特的神學對路德產生了影響[4]。但除了這種哲學上的承繼之外,艾爾福特的環境是否也影響了艾克哈特與路德的思想?我們是否可以識別出某些與艾爾福特環境獨特相關的聯繫,將艾克哈特與路德跨越時空地連結起來?
語言的影響?
語言對於艾克哈特與路德的工作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都致力於推動宗教與哲學知識的語言通俗化。艾克哈特將拉丁概念轉化為德語詞彙,並創造了許多新術語,影響了德語哲學,直至黑格爾與海德格爾。
“梅斯特·艾克哈特無疑是德語中全新哲學與神學術語的創造者。”(Knaebel 2002, 21)[5]
克納貝爾(Knaebel)強調,艾克哈特在這一過程中運用了「德語語言天賦」(génie propre de la langue allemande)(Knaebel 2002, 20)。因此,艾克哈特的工作不僅僅是翻譯,而是一場真正的哲學創造,塑造了適合中古高地德語語言與認知特性的術語。
法國地理學家雅克·萊維(Jacques Lévy,2013,2021)所創造的「共空間性」(co-spatiality)概念,定義了一種特定類型的「空間間性」(interspatiality),即不同空間之間的關係。「共空間性」基於這樣的想法:空間作為一種多層次的現實,可以根據不同的度量標準(即距離管理策略)來運作。此外,由行動者透過現實或想像的空間行動所創造的每一層空間,可能——也可能不會——與其他佔據相同物理範圍的空間層次「垂直地」互動(Lévy,2003,第213頁)。「共空間性」指的正是這種在同一物理範圍內兩個不同但重疊的空間之間的「垂直」聯繫。然而,兩種現實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此在」並不足以構成「共空間性」的互動。正如萊維所強調的,「共空間性」並不是兩個空間共存的機械性或顯然的結果(Lévy,2003,第213頁)。事實上,即便在不同空間現實間存在接觸區域,人們仍可能學會「看不見」其中一個或多個空間,從而忽視某些社會世界的元素,因為他們認為(或被教導認為)這些元素與自己無關。這一現象在中國·米耶維(China Miéville)所著的科幻小說《雙城》(The City and the City)中被藝術性地描繪,也曾在全球多個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政權中被強制施行(Lévy,2021)。事實上,「共空間性」的地理學概念在芝加哥學派的「一座城市中的多座城市」研究中得到了具體體現。根據這一研究,即便社會行動者共享同一物理範圍(即城市空間),他們也未必居住在「同一座城市」。
那麼,兩個不同但重疊的空間如何發生接觸呢?根據萊維的觀點,「共空間性」的關係只有透過「開關」(switch)這一第三元素才能實現。「開關」是能夠連結兩個不同空間層次的場所。例如,萊維常舉的例子是一座火車站,它「讓旅人從受鐵路網約束的空間轉換到更為縝密的城市街道網絡」(Lévy,2021)。換言之,「開關」使人們得以從一種距離管理策略轉換到另一種策略,進而從一個空間切換到另一個空間。
UrbRel 應用
「共空間性」透過「開關」的概念,也可以追溯到前現代時期。以中世紀印度的紀念性階梯井(stepwells)為例,這些場所最初是城市社群的主要水源,但後來逐漸被賦予宗教意義,成為進行儀式與奉獻活動的空間。在實踐與敘事中,這些空間為不同宗教與社會群體——尤其是女性——所共享。其他城市「共空間性」的例子,還包括那些同步被不同種族、文化,甚至宗教背景的群體所使用的朝聖地。
城市空間由多重重疊的空間構成,這些空間源於不同群體對空間的想像與使用,並因不同行動者的移動而變得複雜。宗教為我們理解這一現象提供了一種有趣的視角,因為宗教既是一種透過儀式使用來標記空間的技術(無論是短暫的還是持久的空間神聖化),也是一種文化技術。
2020年,UrbRel 年度研討會的主題即為「共空間性」,探討那些被不同群體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生產、使用與詮釋的場所與空間。這一概念促使我們反思:(i) 不同群體對同一空間的重疊使用或詮釋如何被機構、個人與團體調節,以促進或避免「共空間性」互動;(ii) 時間性在「共空間性」互動中的作用;(iii) 這種特定的空間交錯如何促使宗教與城市變遷。
共時性(Co-Temporalities)
「共時性」的概念建立在一個洞見之上:時間是一種文化建構,因此是相對的,依賴於具體的社會情境。從這一視角來看,時間性從單一性轉變為多樣性,受不同競爭或合作因素影響,從而決定「共時性」如何互動與共存。特別是在都市空間中,不同時間性往往會產生衝突與變遷,並伴隨著不同群體與國家機構所經歷的交錯節奏。「共時性」使研究者能夠掌握城市中這些複雜的時間動態,進而更好地理解城市性與時間的關係。
「共時性」的概念是以「共空間性」為模型,後者由萊維在2003年提出,以描述空間的多層次性。萊維通過「空間間性」的概念,闡述了不同現實間的重疊與互動。同樣地,「共時性」提供了一種分析方法,來探討時間維度中的「共空間性」,即城市中不同時間性與時間實踐的重疊。這一方法建立在「共時性」必須「發生於某地」的假設之上,因此,時間具有多重層次或結構,並且這些層次可以共存。在城市空間中,這一點尤為明顯,不同群體以不同的方式經歷著各種時間形態。
這一方法部分受到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城市節奏分析的影響(Lefebvre,1992,遺作出版)。列斐伏爾致力於分析城市空間的節奏,以及這些節奏如何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他與妻子兼合作者凱薩琳·瑞居利耶(Catherine Régulier)共同研究了時間、空間、建築與街道運動的交錯(Lefebvre & Régulier,1986)。
在更具解構性的意義上,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70年代的《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中已指出,時間如何在現代社會(如監獄、軍隊、學校)中被規範、刻印與結構化。傅柯的門生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控制社會的後記》(Postscript on the Societies of Control)一文中進一步發展這一概念,認為在後規訓社會(即日益社會技術化的現代城市中),時間作為控制因素已經變得可調節、可操縱,使個體從啟蒙哲學中的「完整主體」,變為可操控的「分割個體」(dividual)(Deleuze,1992)。
從宗教研究的角度來看,「共時性」也可借鑒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2007)的觀點,即世俗性本身就是一種時間形態。然而,現代化並非均質或同質的,甚至並非必然非宗教化。因此,正如埃森斯塔特(Shmuel N. Eisenstadt,2003)所言,「多重現代性」可以同時存在,並在全球城市化空間與多元城市中上演,有時和諧共存,有時則發生衝突。
換言之,「共時性」作為「共空間性」的補充概念,將時間維度納入對重疊空間的分析之中。畢竟,正如愛因斯坦所教導的,時間與空間可以被擴展、壓縮、扭曲與變形,受物質、建築、城市、身體、污染以及生命運動的影響。(Source: Erfurt-ness by Sara Keller · Published August 19, 2019 · Updated April 10, 2024)
愛墾APP:Raumgeist~~德文Raumgeist由Raum(空間)和 Geist(精神、靈魂、思潮)組成,類似於Zeitgeist(時代精神),但強調的是空間維度的精神性或氛圍感。
可能的中文翻譯:
1. 空間精神(最直接的翻譯,強調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意識)
2. 場域之魂(結合「場域」概念,突出空間的氛圍感)
3. 空間意象(適用於偏向象征性與文化表達的語境)
4. 地域精神(強調地方性與文化歸屬)
5. 環境心靈(適用於生態哲學或環境感知的角度)
6. 場所之神(類似「土地神」或「場所精神」,富有詩意)
如果討論涉及地方文化意識、情動地理學或文化詩學,「場域之魂」或「空間精神」可能最合適。
如果強調哲學性與環境心理,「環境心靈」可能更具洞察力。
爱垦網评注: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人文科学角度
跨学科做文创研究,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三者可结合起来。通过探讨它们在文化创意中的互动关系,形成有人文科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这种研究不仅能揭示文化创意过程中的情感、象征与认知机制,还能探索文化产品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影响力。
感性:情感体验的核心
感性(Affectivity)在文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当文化产品或创意活动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达到与其产生共鸣时。感性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情感、直觉来与文化内容建立联系。通过感性,文化创意产品得以传递情感价值,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与共鸣。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感性可以通过现象学、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等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例如,当文创产品(如一件艺术品或文旅体验)通过调动人们的感官、记忆、情感时,它的文化意义便不仅限于其物质形态,而是通过感性体验引发对人类存在、社会情感的深层反思。
诗性:象征与想象的力量
诗性(Poetics)在文化创意中关注象征、隐喻与想象力。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认为,人类最早的思想表达是通过诗意象征与想象力完成的,这赋予了文化创意深厚的历史和人类学背景。
在文创研究中,诗性表现为对符号、象征系统的创造性运用。文创产品往往通过诗性表达,重新塑造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开辟新的可能性。例如,一个设计项目、一部电影或一场文化展览,可能通过诗性形式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表达。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诗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还可以是文化传播、符号学或叙事学的一部分。这使得文化创意不仅仅是市场产品,而是具有审美和哲学价值的象征行为。(下续)
认知美学:理解与创造的机制
(续上)认知美学(Cognitive Aesthetics)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揭示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创造艺术与文化。这一领域借助认知科学,探索人类如何通过大脑的机制来处理文化符号、情感体验与创意内容。
在文创研究中,认知美学帮助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叙事或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感知与理解。例如,文化创意产品如何通过颜色、形式、符号等刺激大脑的认知反应,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或文化认同。认知美学可以将复杂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可理解的认知过程,帮助研究者分析文化产品的受众反应、市场接受度,以及文化符号在记忆和情感层面的深远影响。
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关系
在文创研究中,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深刻的人文科学意义:
感性通过激发情感,使文化产品能够产生直观的情感共鸣;
诗性则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赋予这些情感深层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认知美学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体验是如何通过大脑和心智机制来加工与创造的。
这种关系可以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得到深度的诠释。例如,研究一部电影或一个文创项目,可以同时分析它如何通过诗性符号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元素引发观众的体验,又如何通过认知美学的理论去解释观众对这些符号和情感的理解与反应。这种跨学科的探讨不仅揭示了文化创意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还能探索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哲学层面的意义。
文创研究中的人文科学意义
通过整合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文创研究可以在人文科学中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研究如何通过感性体验和诗性象征,促进个人与集体对文化的认同,揭示文化产品的社会凝聚力。
符号与象征的创造力:诗性分析提供了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象征和隐喻重新定义现实与世界的工具,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力量。
认知与情感的整合:认知美学使我们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情感、想象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文化产品影响力的全面理解。
这种结合不仅让文创研究具备了理论上的深度,还能为实际的文化创意实践提供指导,推动文化产业在情感与认知层面实现更加丰富的表达与创新。
总的来说,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在文创研究中的关系,揭示了文化产品在情感、象征与认知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使得文创研究不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论反思。(爱垦網内部评析)
访陈明发博士谈感性文創与体验文创的区别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追隨感官 1.6 詩性研究
地方感性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