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路,特別是移動網絡

生活變為碎片、斷章

但是美並沒有離開,只是跟著我們碎成雜句

躲在社群媒體說說笑話、刷刷嘴皮

拋些警句、格言、留言;隨時在風中變了塵埃微粒

將這些雜句、碎章收集起來

可縫成百家花布似的暖暖軟被

加了心跳的旋律,就是俳句

給一個一個的腳印命名


Photo Credit: ARTEMIS by shlomi nissim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9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1 hour ago

陳明發〈唤:聲音的哲學〉

1.日常聲音與「脈搏」比喻

早起,聽洗衣機的聲音,以及路上一二趁路上順暢而快駛而過的車輛……AI可能分析出,整個現實世界在某個時段的脈搏。

學理核實:環境聲音確實能被感測器(IoT 裝置、聲學監測)收集並數位化。AI 在聲音分析上已能做到模式辨識:如城市噪音監控、野生動物監測、交通流量檢測等。「城市的聲音脈搏」這個比喻,已有部分研究使用過(例如「acoustic ecology 聲態生態學」)。

這裡將環境聲音等同於「城市的心跳」是一種詩性化詮釋,符合你所關注的「情藝歆喚」框架——聲音不只是物理信號,更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共鳴。

若擴展到文創層面,AI 的聲音捕捉與混音,可以生成一種「數位聲景藝術」(digital soundscape art)。

2 行為預測

而這個脈搏數據,也可幫助我們預測其他人類的行為。

學理核實

AI 確實可以藉由聲音數據,推斷人流量、活動模式、甚至情緒氛圍(如人群喧嘩與焦躁可與社會事件相關)。但精準預測個人行為仍有侷限,多數是「趨勢」而非「個體」。

這段揭示了「AI 作為社會感知器」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涉及倫理問題:若被過度利用,可能導致「行為操控」或「監控社會」。

3.一致化趨向

你發現到嗎,大家在社媒上拍照片的趨向越來越一致……很難說有一天會不會就像軍演操步那樣地一致。

影像學與社會學研究確實發現「審美同質化」:自拍姿勢、食物打卡、美顏濾鏡,都趨於一致。AI 分析社交媒體影像,也證實了這種趨勢。

這裡點出了 「算法美學規訓」(algorithmic aesthetic discipline)的問題:平台推薦機制、社會模仿效應,推動了「審美標準的收斂」。

這與「情藝歆喚」的哲學相衝突:原本應該是多元的「喚醒」,卻被算法收編成單一的「操步」。

4.照片數據與 AI 分析

網友每天單單上載到FB本身的照片,數量就已經達到3億5千萬張……AI有能力憑這大數量的照片分析出各種有用的數據……

Meta(FB)官方數據顯示,每天上傳的照片數以億計(不同年份有略微浮動,但數字級別正確)。AI 在影像數據挖掘的應用:商業行為(消費習慣、廣告投放)、地緣研究(城市熱點)、健康監測(表情與身體狀況識別)。

你提醒到「人越來越好預測」這點很重要,這涉及「可計算的人類」(the computable human)的倫理隱憂。但同時也可作為「文化脈絡的挖掘」:AI 不僅能看見一致性,也能發現微小的差異,若導向正確,就能幫助文化創意延展,而不是扁平化。

5.聲音的未來

目前最普及的數據,當然還是圖像、文字。聲音,則已經可以作曲;仿效某某人的語氣聲調說各種語言。

聲音合成(voice synthesis)、AI 作曲(AI music composition)、voice cloning(聲紋複製)都已成熟。應用正在多元化:藝術、輔助科技、教育、娛樂。

聲音仍是一片相對未被壟斷的「文創新前沿」,它不像照片那樣被過度消費,而仍保有「喚醒新可能」的潛力。

我在這裏嘗試揭示三個文創與 AI 的核心張力:

AI 聽見的世界:聲音與影像的數位化,讓世界的「隱脈搏」被捕捉。

一致化的危險:社媒與演算法正把多樣化的創作收斂成單調的「軍演操步」。

倫理的臨界點:AI 的強大分析力可以預測人類行為,但也可能壓縮自由與創造性。

從「情藝歆喚」的視角看,AI 不應只是模仿與複製,而應成為「共鳴者」:幫助人類喚起更多未被聽見、未被看見的聲音與創意。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September 24, 2025 at 6:09am

陳明發〈遊戲〉

純粹就是一場遊戲,這回叫藝術。遊戲,就在衣服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肌膚變成了畫布的那一刻開始。規則包括對重新定義肉身。以前在身體內的儲件、動物、花樹、景觀;還沒整理好的思緒,原來可待最後卻變得沉重的苛待......,油掃畫筆這魔棒一揮,全浮上來了。德國哲學家席勒沒說錯,「遊戲」,就是這樣子的。

Chen Zhen, Game

Nothing more than a game—this time named art.
The game begins when clothing sheds its purpose,
and skin turns into canvas.

Its rules: to redefine the body.
What once lay hidden inside—
beasts, blossoms, trees, whole landscapes;
stray thoughts, once postponable,
now heavy, now merciless in their demands—
all rise at the sweep of that magic wand,
the brush, the stroke of paint.

Schiller was right:
Play is exactly this.

註:德國哲學家席勒所說的「遊戲」,是指人類利用剩餘的精神在精神與物質的束縛中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是人類達成完全自由與理想的本能創造活動。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Note:
What the German philosopher Schiller meant by “play” is the human act of using surplus energy of the spirit to create a free world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spirit and matter—an instinctive creative activity through which human beings achieve perfect freedom and their ideal. Schiller believed: “Man only plays when he is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a man, and he is only wholly man when he plays.”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May 24, 2025 at 8:06am

陳明發·寒星·下弦月·風鈴木~~大清早六時許,一推窗,喜見路旁風鈴木樹上,掛著一彎下弦月,伴著一顆寒星。風鈴木不開花當主角的時候,它給星月撘舞台。一切恰如其分。(24.05.2025 妻赴檳城参與母校紀念刊推展禮翌晨 臉書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3, 2025 at 1:30pm

陳明發詩想:詩想·詩論·詩性

詩想生不成詩,感知星系裡的因緣際會,可能生成了詩論,也無愧於詩性、無愧於人文研究。詩性厲害,由此可見。
(陳明發13.4.2025回應〈空間詩·時間詩〉)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0, 2025 at 9:38pm

陳明發1981年的詩
〈在下一回的崩裂以前〉

然則你我繼續努力去想
尚有許多的依偎
有待編進陽光和月色的
更迭,在下一回的迸裂以前
你我繼續努力不去記取
定律是宇宙的偏激

我是星,你是一朵星光峭拔
相互失去彼此在一次的崩裂
是女神過遊 ,善心生懷
奮進於漂泊的歲月眼前蒼涼
種些樹或明亮些

於是花開最豔的時節
你我重逢,感激的心坎
浮生和擴充的衷志沸溢
然則你我繼續努力不去想
尚有許多的意義
可以植入鐘擺和鐘敲的程序
在下一回的的迸裂以前
你我繼續努力不去記取
那天勢將相互失去彼此

(原載《新潮》詩頁
1982年,筆名:舒靈)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17, 2025 at 12:43pm

陳明發:麒麟叙事~~Inspired by a Chinese New Year Lion Dance video clip from Indonesia, a bumi friend asked me: Since the dragon typically represents the male and the phoenix represents the female, what is the sex of the unicorn?

My reply:

In Chinese, the unicorn is called 麒麟 (qílín in Mandarin, kílîng in Hakka). According to ancient records, 麒 (qí/kí) represents the male, while 麟 (lín/lîng) represents the female. In the image below, the figure on the left, depicted with a cub, symbolizes the mother—associated with yīn (陰). On the right stands the father, embodying yáng (陽).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11, 2025 at 10:42pm

陳明發博士:理直氣爽面對AI~~昨晚剛從沙巴一個有關MA63協議的講座回來。前兩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律師兼政治領袖,我則從文化經濟的角度切入。因為今年是蛇年,我以《聖經》有關“那條蛇”的敘事開講。

來賓中有好幾位是正為"沙巴復邦"議程訴諸法庭的法界精英,其中一位會後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其實不是。

我僅僅借《聖經》的一些典故說明一些事情而已。現實裡有許多事,面對這些事,我的情緒是什麼?情感是什麼?

而這些情感與情緒可能形塑我們接下來行動,那些是具有建設性,那些負面不堪?我的方法是從古老典故、啟示、傳說、軼事......,也就是從一般人所說的「故事」中去找尋(複數的)教誨。


今天一早,一位唸心理學出身的信教友人,發訊表達了他對人工智能是否會“終結人類”的憂慮。

我把“終結人類”理解為「末日」。我以非教徒對基督教義膚淺的認識,是這麼理解的:末日=審判=救贖

30年前寫過一篇文字,表達過我這方面的「情動記錄」(情緒+情感+新的能量的思路)。

面對“AI終結人類”這議題,我給自己的“情動答案” 有兩個結果——

一、AI帶來的不是「末日」,意思是我們都還在世上,生活要繼續下去就得怎樣調適?

二,AI帶來「末日」,那正好是讓上帝看見,你是一位義人,為人類福祉挺進宗教情懷到最後一刻;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有他們不同的「救贖方式」,像我就相信存在主義那一套,努力活得理直氣壯。不,是理直氣爽。(11.2.2025)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15, 2025 at 10:27am

陳明發〈詩樂禮vs.心弦心流心象〉~~詩樂禮,三位一體,是儒家的教育方法。有些人不明白,孔子說「禮」,為何沒把詩經裡一些提到男歡女愛而有點「入骨」的詩歌刪去?這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美好情詩保留了一個傳統。這或許是儒家比一些宗教更貼近後現代生命的「情動」(Affects)狀態吧。

有人提到刀郎的 《 喀什葛爾胡楊》,說詩樂結合時所生成的心弦、心流與心象之美,更見樹木有情,我想起自己 2006年的一首詩《煤》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8, 2025 at 2:58pm

陳明發·讀友人旅游澳門詩作有感~~澳門是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她在2005年拿到聯合國教科文機構的認可時,我特地從珠海過去走了一圈。回來後非常興奮,認為借鑑澳門的經驗,或可提倡巴生舊區成為文遺區。實際做了一些社區工作,也有一些回響。但2008年以後,輕舟已過萬重山。現在,有時候看見連雪州蘇丹對巴生的治理都埋怨重重,其他的就免談了。(8.1.2024)

Comment by 說好不准跳 on January 5, 2025 at 6:26pm

陳明發〈記憶價值〉一般所謂的「研究歷史」,實際上是在查證史書、史料;所謂的「文史」,是相關對象記憶中的敘事。其活動本身在本質上就是在反覆的、不斷的「過濾」、「選擇」,記憶日久希薄是自然的現象。若說「歷史」、「田野工作」有何真正的價值,是研究者個人歷程的那一份私己的觀察與體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