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7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5 hours ago

各國文化產業發展面面觀

英國

英國將文化產業稱作「創意產業」,也是第一個利用公共政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1997年5月,英國政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解決就業問題,提出把創意產業作為振興英國經濟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英國創意產業年平均產值約600億英鎊,超過任何一種傳統制造業創造的產值。從建築、音樂、計算機游戲到電影等領域,英國發達、多元化的創意產業已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實現了由以制造業為主的「世界工廠」向以文化產業為主的「世界創意中心」的成功轉型。在英國,中小型企業是創意產業發展的生力軍,2009年創意產業中規模在1~10人的企業佔94%,11~49人的企業佔4%,200人以上的只佔1%。

美國

作為文化產業強國,美國的文化娛樂消費佔家庭消費30%左右,近年來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18%~25%左右。在美國,主要采用「版權產業」來定義商業和法律意義上的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立法完善。良好的政策支持同樣保證了良好的市場,鼓勵投資,注重創新,資助非營利性文化產業發展。美國投融資機制體制健全、主體多元、方式多樣,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較為完善,許多大專院校開設了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科技手段和文化產品的融合優勢突出,如電影中運用的大量科技手段使效果更生動逼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生產模式,並構建了專業化生產集聚窪地,如「好萊塢」不僅是全球音樂、電影產業的中心區域,也集聚了如迪士尼、環球唱片、華納兄弟等世界級的知名企業,通過共享區域公共設施、市場環境和外部經濟,實行橫向結合、縱向分工的發展模式,形成規模效應和區域競爭力。

日本

日本是世界文化產業第二強國,其文化產業規模已超過了本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產業和汽車產業。日本是最大的動畫制作和輸出國,游戲產業也在全球佔三分之一左右市場份額。隨著動漫、游戲產業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其衍生品市場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得益於高效合理的政府推進型發展模式,政府給出了強有力的戰略和政策指導,健全和完善了法律法規體系,打造了適合中介組織發展的環境,奠定了以發揮市場機制配置文化資源的基礎,並通過宏觀的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實現管理職能的轉變以及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和宣傳渠道的特色化。同時,支持民間團體主導文化創意活動的推動,開創更豐富和具有特色創意的內容產品。

韓國

1998年韓國政府提出「文化立國」戰略以來,政府進行了大力扶持,無論在法律上還是政府機構做出的調整,都切實為文化產業服務。韓國文化市場在前一段時期的積累迅速釋放,進入繁盛時期,在注重國內市場的同時,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到21世紀初,韓國文化產業已呈爆發式生長態勢,韓國文化風靡全球。其中影視產品是韓國文化產業的一大支柱,大量韓劇出口並形成強大的海外影響力。播出渠道的市場化,國家的金融扶持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中國不同的是,韓國電視劇采用的是制播合一的模式,由三大電視台進行絕大部分內容的生產和播出,穩定的渠道使電視劇制作避免了因爭奪市場而急功近利的現象。同時,韓國的網游也逐漸開始引領行業潮流,近年來不僅國內市場持續增長,出口規模也迅速擴大,每年出口規模達到10億美元。(魯元珍整理;2015年12月17日 來源: 光明日報)

個人才智(艾略特)

班雅明靈光

情動轉折

藝術起源 藝術哲學
雛論 2025

工作網絡 2025

情藝興唤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5, 2025 at 3:56pm

陳明發《造句簿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4.2.2017 臉書

這組《造句簿 2》札記嘗試創造一個個人的研究姿態,明確形成一種「批判性創造的文化哲學位置」,以具備以下三層創見性策略,直接回應所預設的目標: 

一、不是「學術填補缺口」,而是「揭露文化慣習的盲區」

嘗言「文創社群一再沿用一個不穩定的概念,卻沒有人指出它的問題」。

(更多陳明發博士文創哲學觀《造句簿》)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4, 2025 at 8:49pm

這正是我在《造句簿 2》中對「四字成語」的文化慣性所做的揭露:

第3–5指出,四字成語長期作為語言文化的「預設格式」,其實已經抑制了句子活力與思維節奏

這並非只是形式問題,而是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書寫的一種慣性依附與創造懶惰

這種揭露,正是一種批判性的不穩定性策略:不是說某處還沒被研究,而是整個文化社群都習以為常的「格式化創意」本身就是問題

二、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生成創意發生的微觀機制

第1則:「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

這句話採納詩意邏輯與創造學理價值:

它挑戰了語言線性生產的邏輯,主張句子具有召喚功能,是一種「自生系統」(autopoietic system);

從創意生成論來看,這是將「語言單位」視為創意細胞,不是材料,而是主動生命;

對應到創意文化的觀點,這是一種將文創行為從「素材觀」轉化為「生命互動觀」的核心轉向。

這樣的語句並不只是描述,而是在「激發」未來思維如何發生、擴展與再結構


三、重新設計語言格式,打造「文創哲學的新句型」

第6則:「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

這裡不僅我是對成語的解構,也是一次對文化創意的「格式再造行動」:

原句「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是一種儒家倫理的「報應秩序」;

改寫為「人有詩心」,轉化成一種創造力的主體宣言;

「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則是一種詩意革命,超越了語言與價值的原格式。

這正是一種詩性創意—格式的重構行動,回應了之前說的:「不只是指出有些東西還沒被研究,而是指出文化血脈與創意節奏之間本質關係的再發現」。

結論:這組札記創造了一種什麼研究姿態?

項目

描述

批判角度

不是補缺,而是揭穿已存在卻不自覺的文化創意慣性

創意焦點

不再視語言為被動材料,而視為自生有機的召喚網絡

哲學位置

提出句型就是文化創意生命體的主張,挑戰格式化語言

社群對話性

詩化轉譯既熟悉又震撼的語言結構,使文創圈不能不回應

文化意識層次

從「成語作為安全語言格式」提出深層文化行動觀

呼應出發點:

我不是在說:「我找到一個還沒被研究的主題」;

我是在說:「我發現我們每天都在用一個會妨礙創意發生的語言格式,卻沒有人指出,那我來指出」。

這是哲學家應當擔當的角色吧?也是文創學者真正該有的研究姿態。《造句簿》系列札記是針對「文化—語言—創意」三者之間的動力場所做的深度介入,不但符合學理創新,更具詩性顛覆性與方法論勇氣

倘若要給這種研究姿態一個定義,我暫且稱之為:

「文創語言格式的詩性哲學解構工程」A Poetic-Philosophical D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guage Formats for Creative Liberation

這就是當代文創哲學真正的貢獻。且待。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3, 2025 at 9:21pm

愛墾APP:評陳明發《造句簿 01~從文學創作與文創哲學的角度來看,陳明發《造句簿 01》中的這四則短語,確實呈現所關注的兩項寫作精神:「不穩定性」與「代價與效益」。以下來逐條解析:


一、不穩定性:揭示觀點之間的衝突或張力


第1則:「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張力表現:「現象」(phenomena)偏理性、外顯、客觀;「意象」(image)則主觀、情感、具詩性。

陳明發在此處對抗了一般「陳述世界」的慣性思維,指出知覺與語言不應只是對「所見」的重複,而應生成「可想」的詩意。這正是一種對「穩定語言觀」的挑戰,也就是將語言從工具性提升為創造性的起點

第3則:「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

張力表現:傳統寫作觀點中,作者是語句的主體;陳明發則在此說:「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語句成為主體。

這種觀點顛覆了傳統語言操控者的穩定性權力結構,引入了後結構主義中「語言自發性」、「語言決定論」的張力視角。書寫主體與語言主體之間的角色不穩定,正是深層的哲學寫作精神。


二、代價與效益:不正視現象將導致創意受阻


第2則:「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效益觀點:將日常語句視為可釀造的「善緣」——這是一種創意發酵的想像。

代價暗示:若不「儲進去」並加以沉澱與轉化,所見所感終將隨日常流失,不會產生更純粹的詩性。此乃對創意積累與緩釋過程的詩性辯護:若忽略釀造的過程,創意將失其「純淨轉化」的可能性。

第4則:「『我手寫我口』……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效益觀點:書寫須慎思,應對「慎言之美」有所敬畏,這才能培養語言深度與生命責任。代價警示:若不謹慎對待語言與語境,「張口就來」將導致創意品質的失控與文學倫理的滑坡。此處將創作視為修辭與修為的合一,提醒文創者不要放任語言輕率而不負責任地自流,否則創意將被庸俗拖垮。

總結對照表

陳明發語句

是否符合「不穩定性」

是否指出「代價與效益」

1.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 是,現象 vs 意象的知識觀張力

⚠️ 略示潛在創意走偏之隱憂

2.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 結構穩定,但含轉化動能

✅ 強調釀造與儲存的重要性

3.是它們本身要寫了

✅ 書寫主體的不穩定性顛覆

✅ 強調語言自身的創意生命力

4.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 對慣語觀的批判性質疑

✅ 不慎對語,會導致「死」

 

結語:陳明發在《造句簿 01》中,正是透過極簡文字策略,有意引導創作者反思語言的生成性、倫理性與詩性潛能。這組文字不僅符合不穩定性的寫作精神,更進一步警示讀者若不正視語言與書寫的本質,創意將淪為「無釀之水」,缺乏深度、失去韻味。

他的語句像是「慢釀而成的發酵劑」,本身就是對創意生命的邀請與提問。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9, 2025 at 10:41am

愛墾APP· 強度(Intensity):深入Spinoza、Deleuze、Massumi、Hardt & Negri、以及 Deleuze/Guattari 等學者中的精準定義與描述~~

1.Spinoza → Deleuze解讀:「瞬間–行動力變動」

德勒茲於《思考之速率》(Lect. 7)中指出:

「每一 affections(情動)都是瞬間的……而這瞬間的日常轉折,即為 joysadness 的差別…… affect 就是不論意識, lived 的行動力強度的減或增。」(deleuze.cla.purdue.edu)

也明言:「Sadness is the affect that corresponds to a decrease of power, of my power of action; joy is the affect which corresponds to an increase of my power of action」(deleuze.cla.purdue.edu)

闡釋:intensity 作為瞬間行動力(potentia)變化的量度,是 joy/sadness 兩態的動態場。

2.Deleuze → 《千高原》:affect 與 affection 之異

《A Thousand Plateaus》Brian Massumi 譯註指出:

L’affect 是前個人的強度,對應身體從一種體驗狀態轉到另一種狀態,代表行動能力的增強或減弱;L’affection 是那種影響作用發生時,身體此刻的狀態。」(en.wikipedia.org)

闡釋:affect(強度)為「過渡能量」,affection(受影響狀態)是「結果感知」。

3.Massumi:「語義前能量衝擊/皮膚介面反應」

《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Massumi 描述強度如何在意識邊緣產生作用:

「Intensity is embodied in purely autonomic reactions most directly manifested in the skin – at the surface of the body…Intensity is beside that loop, a nonconscious, never‑to‑be‑conscious autonomic remainder.」(divinecuration.github.io)

並補充:「Intensity: the strength or duration of effect…outside expectation and adaptation, as disconnected from meaningful sequencing, from narration.」(biopoliticsracegender.wordpress.com)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6, 2025 at 8:58am

闡釋:intensity為「前意識的能量餘留」,以皮膚反應現前,阻絕語義敘事,是感知事件的基底能場。

4.Spinoza & Deleuze:「情動即功率上下波動」

重申 Spinozajoy/sadness 的基本定義:

「Joy equals increase in power of action; sadness equals decrease in power of action.」(deleuze.cla.purdue.edu)

進一步:「When one mode encounters another…an operation of correlating resonance…When composition increases the power to affect…Spinoza calls this joy; when it decreases…sadness.」(mediaecologiesresonate.wordpress.com)

闡釋:intensity反映遇合時身體力量的共振或解構。

5.Hardt & Negri:《Multitude》中:情動動能與共感

雖非直接使用 intensity 詞彙,Hardt & Negriaffect 視作:

「在‘multitude’中,人們常由 affect 而非 reason 引導…能量場串連出一種 ‘如同一心’ 的社群」(jstor.org)

闡釋:intensity 成為集體情動的推動力場,形塑政治/共感聯結。

6.Deleuze/Guattari + Massumi:affect vs. affection

再次強調 Massumi 的譯註:

L’affect 是前個人的強度…affect 表示行動能力的增減;L’affection(affectio)則是那時身體的狀態。」(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

闡釋:為理清「強度=能量場」「affection=受影響體感」的精確差異。

小結

學者

Intensity(強度)定義

Spinoza/Deleuze

瞬間行動力增減,是 joy/sadness 的能量變動。

Deleuze(千高原)

前個人強度場,affect = potential 的提升或減弱。

Massumi

語義前能量/皮膚層非意識反應,是 autonomic 回響。

Hardt & Negri

群體情動共響的 biopolitical energy。

Deleuze/Guattari

區隔 affect(強度場)與 affection(具體狀態)。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15, 2025 at 5:46pm

愛墾APP:內在性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感知構成主體:

一、《純粹內在性》(Pure Immanence: Essays on a Life,第1章)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fact only when a subject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object… The transcendental field would be defined as a pure plane of immanence, because it eludes all transcendenc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object.”(sites.google.com)

主體(subject)與客體(object)是同時被生產的成果,非先有主體再認識世界。只有當「意識」經由與客體的交涉才被構成。在「純粹內在性平面」上,主體與客體尚未區隔,它們只在經驗事件中同時成為「成為」(becoming)的產物。

二、《德勒茲瓜塔里:超驗經驗哲學》中關於主體生成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on an immanent plane of consistency… Subjects are the patterns of these multiple and serial syntheses which fold in on themselves producing a site of self‑awareness.”(medium.com)

主體非先在,而是作為多重語境下的綜合活動(syntheses)所建構;這些綜合發生於「內在性平面」──一種先於主體與世界區分的連續性場域。

三、《差異與重覆》(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第五章)

書中論述「感知──先於主體」之觀點:

在「不對稱的感性綜合」(asymmetrical synthesis of the sensible)中,感覺的生成機制(intensive spatium/空間)先在,然後綜合才生成「可識別」的對象與主體身份。(en.wikipedia.org)

從章節可見:感知作為「先於」構成主體的力量,是一種非已知映射,而是會產生主體—對象二元的生成機器。

四、《對於經驗的反轉》(Immanence as Experience

“We must reverse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experience… imagine experience itself as being prior to subjects and objects… experience is a—subjectless and objectless—field.”(mediarep.org)

這清楚對應:經驗不是主體執行的對象認識,而是先是一個中性場域(immanent field),從其中主體與對象才被生成。

對應表與考據:

筆記內容

著作來源 & 章節

具體引文與補充

主體不是先存再感知

Pure Immanence 第1章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fact only when a subject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object…」(sites.google.com)

經驗先於主體與世界

Immanence as Experience

經驗是一個先於主體/客體的無主無客場域

主體由感知構成

Deleuz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on an immanent plane…producing a site of self‑awareness」

無分裂的機制:感知先於識別

Difference & Repetition 章節

關於 intensive spatium 和感性綜合先於二元分裂


德勒茲透過「內在性平面」建立一種經驗論觀點,以下幾點特別關鍵:經驗或感知場域位於主體/客體區分之前;主體—客體二元不是預設結構,而是在內在性平面上「生成」;知識與真理均為經驗事件的結果,真正的認識是一種「成為(becoming)」。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4, 2025 at 2:46pm

陈明发博士:记忆重要吗?个人与群体的记忆,都是整个社会继续发展前行的文化资产。“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日渐受到重视,在变化格外剧烈的今天,意义显得尤其重大。

在刚过去的农历年期间,我到亚庇和数百位来自各社团的领导和代表,分享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的立国精神,和另两位各别来自沙巴和砂拉越的资深律师和政治领袖,拿督杨德利和拿督邓伦奇,分别从本身的研究领域探索地方的历史记忆,也是出于同样的尝试。

我的地方文创研究计划到了新禧年前10年,延伸进团体文史,对于个人与组织的记忆贮藏,逐渐观察到其无价的能量,也曾在一些地方分享过本身的一些了解。

这里有个系列视频记录,欢迎大家分享交流,一起为为我们的民族记忆大业做点事。

Dr. Tan BengHuat: Is memory important? Both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serve as cultural assets that propel societ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aining increasing recognition, and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ts significance is even more profound.

During the recent Lunar New Year, I visited Kota Kinabalu to share the founding spirit of the 1963 Malaysia Agreement with hundreds of lea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organizations. Alongside two distinguished figures—YB Datuk Yong Teck Lee and Datuk David Teng Lung Chi, both veteran lawyers and political leaders from Sabah and Sarawak—we explored local historical memory through our respective fields of research, all in an effort to preserve and understand our shared past.

My research on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itiatives has, over the past decade, extended into community history and archives. In studying how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store their memories, I have gradually come to recognize their invaluable dynamics and have shared some of my insights in different forums.

Here is a series of video record of this discussion. I invite you all to share and engage, as we contribute to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eserving our national memory.

陈明发博士:记忆~地方、组织与企业,如何发挥挖掘其文化資產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23, 2025 at 10:52pm

丹納·藝術哲學: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荷蘭畫家不像我們的畫家因為腦子裡裝滿了哲學和美學書籍而像精細的觀察家,畫農民和工人就像畫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全當奇怪的動物與有趣的標本對待;畫風景也加入了詩人與文人的情緒和文雅精致的味道,使自己對生活的迷夢幻想得以抒發。荷蘭畫家要天真得多,沒有過多的熱烈的活動使他們頭腦混亂或過度興奮,與我們相比,他們是藝人。當他們作畫的時候,只知道去畫,不大受到不易察覺的或突出的細節影響,而更多地抓住單純明了的主要特徵。因為這緣故,他們的作品更健康而並不怎麼激烈。—— 引自第124頁

個人的創造必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藝術家們的創作能力是與民族的活力成比例的。
—— 引自第128頁

總的形勢……在古希臘是好戰與蓄養奴隸的自由城邦;在中世紀是蠻族的入侵,政治上的壓迫,封建主的劫掠,狂熱的基督教信仰;在十七世紀是宮廷生活;在十九世紀是工業發達,學術昌明的民主制度形勢引起的「需要」、「才能」、「感情」……在希臘是肉體的完美與機能的平衡,不曾收到太多的腦力活動或太多的體力活動擾亂;在中世紀是幻想過於活躍,漫無節制,感覺像女性一般敏銳;在十七世紀是專講上流人士的禮法和貴族社會的尊嚴;到近代是一發不可收拾的野心和欲望不得滿足的苦悶。 這一組感情,需要,才能,倘若全部表現在一個人身上而且表現得很有光彩的話,就構成一個中心人物,成為同時代的人欽佩與同情的典型:這個人物在希臘是血統優良,擅長各種運動的裸體青年;在中世紀是出神入定的僧侶和多情的騎士;在十七世紀是修養完美的侍臣;在我們的時代是不知饜足和憂郁成性的浮士德和維特。
—— 引自第101頁

到了今日,塞得滿滿的頭腦,種類繁多而互相矛盾的主義,過度的腦力活動,閉門不出的習慣,不自然的生活方式,疙瘩京城中的狂熱的刺激,使神經過於緊張,過分追求劇烈與新鮮的感覺,把潛伏的憂郁,渺茫的希望,無窮的談心,盡量發展。過去的人只是一種高等動物,能在養活他的土地之上和照臨他的陽光之下閎、思索,就很高興:他要能永遠保持這個狀態也許更好。但現在的人有了奇大無比的頭腦,無邊無際的靈魂。四肢變成贅疣,感官成了僕役;野心和好奇心貪得無厭,永遠在搜索、征服,內心的震動和爆發隨時擾亂身體的組織,破壞肉體的支持;他往四面八方去漫游,直到現實世界的邊緣和幻想世界的深處;人類的家業和成績的巨大,有時使他沉醉,有時使他喪氣,他拼命追求不可能的事,或者在本行中灰心失意;不是撲向一個痛苦,激動,闊大無邊的夢,像貝多芬、海涅、歌德筆下的浮士德那樣,便是受著社會牢籠的拘囚,為了某種專業與偏執狂而鑽牛角尖,像巴爾扎克的人物那樣。 —— 引自第219頁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February 20, 2025 at 9:51am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Yi-Fu Tuan)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以及地方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認同。

當我們將五行(Wood木, Fire火, Earth土, Metal金, Water水)引入這一框架時,可以發現五行不僅僅是物理、自然或社會的分類系統,也可以被視為地方感性與情動的五大向度,每個元素都影響著地方的情感氛圍,以及人對地方的感知、記憶和依戀方式。

五行與情動:地方感知的五種向度

五行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像徵,也可以看作是影響地方情感體驗的五種動力機制:


| 五行 | 情動特質                  | 地方感性表達                     | 情感/感知體驗          |

| (生長) | 向上、擴展、希望 | 植被豐富、成長中、文化復興區 | 好奇、探索、希望、自豪 |
| 激情) | 活力、溫暖、變革 | 祭典場所、革命遺址、夜市、藝術區 | 激情、歸屬感、狂歡 |
| (穩定) | 根基、安全、歷史感 | 鄉村、祖屋、廟宇、祖先祭祀地 | 歸屬感、安定、懷舊    |
| (精致) | 秩序、凝練、制度     | 城市中心、政府機構、商業區    | 效率、敬畏、尊嚴        |
| (流動) | 適應、變遷、記憶     | 河流、港口、碼頭、移民社區  | 離愁、懷舊、漂泊感      |

地方感性如何「呼喚」五行?

在情動學(Affect Theory)視角下,地方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情感被編碼、再現和感知的場所。五行系統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種「呼喚性架構」(Evocative Structure),不同地方因其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展現出不同的五行特質,從而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1)木:地方的生長力與希望

例:新興文創園區、城市綠化帶、再生社區 —「木」的地方情動特征:希望、開放、朝氣、探索;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到未來的可能性,激發創造力,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給人一種「文化生長」的情動。

(2)火:地方的激情與聚集

例:廟會、夜市、音樂節、體育場—「火」的地方情動特征:熱情、集體能量、戲劇性、節奏感;體驗:這些地方往往充滿聲音、光影、互動,形成情感能量的「高峰」(emotional peak),如泰國宋干節(潑水節)、台灣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演出,營造出強烈的地方感性。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