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插入一段如此晦澀的哲學議論,就在於無論是康德的“物自體”(齊澤克稱之為“原質”【Thing】),還是海德格爾在這裏所談到的“存在”,甚至基督教所謂的“不在場的上帝”(三者的不同這裏暫且不論),盡管都具有一種“不在場”的“在場性”,也就是說,盡管它們“並不成其為客體”,但人們卻依然可以玩著各種“沒有客體的遊戲”,比如沒有網球的網球賽,沒有屍體的案件偵破等等(自然,更多或更精致的玩法,體現在各種形態的理論架構中,因為任何理論體系都離不了一個“不在場”的“存在”)。齊澤可說,“現代主義的教益就在於,即使缺乏原質,即使機器圍繞著空洞性旋轉,那個結構,那個主體間的機器也會運轉良好”(第179頁);比如貝格特的《等待戈多》,那怕戈多始終不來,那怕戈多只是一個“空無性”、“核心缺席”的別名,這部戲仍能一直演下去,而且人們也依舊等待著戈多的到來。所以《放大》中消失了的屍體或沒有網球的網球賽,還有《等待戈多》,就都被歸入“現代主義文本的典型原型”。…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0, 2018 at 12:21pm — No Comments
《放大》(Blow-Up)與《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分別是兩部電影的名字。在讀齊澤可的書時,我總想到這兩部電影,而且發現了二者間的微妙聯系,這種聯系與如何理解“實在界的面龐”(這正是齊澤可這本書的書名)以及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確定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分水嶺有關。
《放大》這部電影是齊澤克在書中直接提到了的,而且認為這是安東尼奧尼(Antonioni)所導演的“最後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電影”(該書第176頁,以下凡引此書,只註頁碼);《再見,列寧》雖說並沒有直接提及,但卻是齊澤克全書論述的一個重點,即在一個“虛擬的現實界”或“賽博空間”(cyberspace)中,人怎樣才能觸及實在界的面龐。…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0, 2018 at 11:44am — No Comments
德國哲學家雅思培(Karl Jaspers,1883-1969)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提到,大學是教育人成長的世界,是研究和傳授知識的殿堂,是個體間豐富生命的互動,尤有甚者,大學是追求真理的場所,因為對真理的執著,大學才有進步,才能生機蓬勃。蔡元培先生曾說:「要看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大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場所,實為決定社會發展的關鍵。
大學之英文University一詞字根的本意為囊括宇宙,無所不有,因此大學之特色即在其對於不同理論、不同學派、不同人格的包容與自由放任。早在四十年代,陶知行先生就說過:「只有自由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如果創造力是大學的指標,那麼尊重個性、自由與包容的精神則是大學不可或缺的校園文化。民國初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以「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兼容並收」的辦學方針,為北大帶來自由學風,也為北大立下百年基業。…
Continue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53am — No Comments
或者它的最要之價值,就是它所潛思的對象之偉大,結果,便解脫了偏狹的和個人的目的。
哲學的生活是幽靜的,自由的。
本能利益的私世界是一個小的世界,擱在一個大而有力的世界中間,遲早必把我們私的世界,磨成粉碎。
我們若不擴大自己的利益,匯涵那外面的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個兵卒困在炮台裏邊,知道敵人不準逃跑,投降是不可避免的一樣。
哲學的潛思就是逃脫的一種法門。(摘抄黃淩霜譯《哲學問題》第十五章)…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42am — No Comments
在有限中求無窮,便是我們所能有的自由。這或者是“野馬以被騎乘的自由為更多”①的自由,或者是“和豬有飛的自由一樣”②;但自由總和不自由不同,管他是白的,是黑的!說“豬有飛的自由”,在半世紀前,正和說“人有飛的自由”一樣。但半世紀後的我們,已可見著自由飛著的人了,雖然還是要在飛機或飛艇裏。你或者冷笑著說,有所待而然!有所待而然!至多仍舊是“被騎乘的自由”罷了!但這算什麽呢?鳥也要靠翼翅的呀!況且還有將來呢,還有將來的將來呢!就如上文所引法朗士的話:“倘若我們能夠一剎那間用了蒼蠅的多面的眼睛去觀察天地……”…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41am — No Comments
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閑談。我偶然問道:“你第一次上課,講些什麽?”他笑著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點鐘!”他這樣說明事實,且示謙遜之意。我從來不曾想到“古今中外”一個兼詞可以作動詞用,並且可以加上“了”字表時間的過去;驟然聽了,很覺新鮮,正如吃剛上市的廣東蠶豆。隔了幾日,我用同樣的問題問另一位新同事。他卻說道:“海闊天空!海闊天空!”我原曉得“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的聯語,——是在一位同學家的廳堂裏常常看見的—— 但這樣的用法,卻又是第一次聽到!我真高興,得著兩個新鮮的意思,讓我對於生活的方法,能觸類旁通地思索一回。…
Continue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40am — No Comments
此後,我又讀了覃子豪的《論現代詩》,這本詩論大都是短評,從詩的本體論到方法論都有,〈怎樣寫成一首詩〉、〈論新詩的發表〉等文談到詩的形式和語言問題,以及意象的創造等等,可惜都不夠深入,不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比較起來,80年代之後台灣出版的許多創作方法的析論,要比覃子豪深入具體的多,初學者應可受益不少,如白靈有《一首詩的誕生》、《一首詩的誘惑》、《一首詩的玩法》、蕭蕭有《現代詩創作演練》、《現代詩遊戲》、《新詩體操十四招》、《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另外渡也的《渡也論新詩》、《新詩補給站》有不少篇章論及新詩型式的設計和修辭技巧,也都是創作上的方法論。…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18am — No Comments
梁宗岱是20年代後期重要的象徵派詩人,他象徵主義的詩論集中體現在30年代出版的兩部評論專著《詩與真》、《詩與真二集》,和臧克家一樣,梁宗岱也是一位結合詩學理論與創作的詩人。
朱光潛的詩論可能是台灣學界比較熟悉的,他的兩本《詩論》分別由台灣開明書店和正中書局在1958年及1962年出版,開明版由九篇文章組成,正中版則是他在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授課的講稿,這兩本詩論或論詩的起源,或論詩畫之別,或論詩的主觀與客觀,並非專就新詩而發,但對新詩作者仍有參考價值。
艾青是另一位創作與詩論具豐的作家,30年代末期,他寫下了諸如〈詩的散文美〉、〈詩與時代〉等文,於1941年出版為《詩論》一書,後來又把40年代的文章〈我怎樣寫詩的〉,50年代的〈談詩〉,70年代的〈我對新詩的要求〉,80年代的〈與青年詩人談詩〉、〈從朦朧詩談起〉等文加入,於1980年及1995年分別再版,統括了艾青一生詩學主張的變遷。…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18am — No Comments
一、早期新詩學的回顧
詩學是什麼如果要談如何從詩學裡學詩,似乎不能不先定義詩學的范疇, 在我看來,詩學至少應包含詩歌的本體論,也就是討論什麼是詩;詩歌的方法論,也就是討論作詩的技巧,包括格律音韻、遣詞造句(詩歌修辭學)、意象比興、想像題材等;詩歌的目的論,包括詩歌與社會的關係,詩歌的效果與影響,詩歌的接受和讀者反應等。
如此看來,詩學的范疇十分廣泛,可以說舉凡和詩相關的論述都是詩學的子目。 中國文學中詩歌一直是最重要的文類,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類型,但有趣的是,中國有系統的詩學出現很晚,在漢代以前,對詩學的認知只存在於《論語》、《尚書》的片言之中,或者如〈毛詩序〉、鄭玄〈詩譜序〉之類的序跋文字。魏晉時代,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都不是專對詩歌而發。…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0, 2018 at 10:18am — No Comments
我們還沒有談到教育過程對社會人格的形成,所扮演的角色;但是由於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對兒童所施的教育顯然是引起人格發展的致因,所以,似乎應對這一點,有所評論。首先,我們應自問,我們所謂的教育意義是什麽?…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9, 2018 at 10:52pm — No Comments
觀念具有一個情緒母體,這項事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想要了解一種文化精神的關鍵。一個社會中許多不同的社團或階級,各有一種特殊的個性,以此特性為基礎,許多觀念才得以發展和成為有力量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認為工作與成功是生活的主要目標,而工作與成功的觀念,就是基於人類的孤獨和懷疑,才能夠成為有力量的,和能夠令現代人所喜歡的。可是,如果向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或者向墨西哥的農人,介紹努力工作的觀念,將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這些人具有一種不同的個性結構,因此,他們很難了解我們為什麽要努力工作的原因,即使他們懂得我們的語言,也無法了解我們為什麽要拼命地工作。同樣地,希特勒及具有和希特勒同樣人格結構的德國人民,都認為任何相信戰爭會取消的人,不是傻子,就是在扯謊。由於他們所具有的那種社會人格,對他們而言,如果生命是無痛苦和災難,簡直和自由平等是一樣令人難以想像的。…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9, 2018 at 10:51pm — No Comments
他們是“受雇的”,因此,只希望他們盡本分就可以了。惟有在一種計劃的經濟制度中,當全國合理地控制經濟及社會力量時,個人才能分擔責任,而且在他的工作上,運用創造性的智慧。重要的是,使個人重獲發展才能的真正機會,社會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是一致;以及個人把他的努力及理智,主動地用在他所從事的工作上。我們必須以主動而理智的合作,來取代對人的利用,並且必須把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原則,由政治的領域,擴大至經濟的範圍。…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9, 2018 at 10:50pm — No Comments
在所有的自發活動中,個人包含了世界。個人的自我非但是完整無瑕的,而且變得更強壯,和結實。“因為自我既是強壯的,也是活躍的”。擁有物質財產,和擁有精神上的特質,例如情緒與思想,都不會產生真正的力量。使用或利用目的物,也不會有真正的力量;我們所使用的,並不是我自己。其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使用它。惟有藉著我們的創造活動,使我們與某件事情(或目的物)發生真正的關系,然後,那些事情(或目的物)才是屬於我們的。惟有這些從自發活動產生的特性,才能給自我一種力量,才能構成自我完整的基礎。不能自發地作為,不能表達一個人真正的感覺與想法,以及因此而必須做作虛偽,這些都是感到自卑與懦弱的根本致因。也許我們已註意到,也許還未註意到的一件事是,我們最感到羞恥的事莫過於,我們所作所為不是我們自己想做想為的,而最令感到驕傲和快樂的則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是發自內心的。…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9, 2018 at 10:49pm — No Comments
這種影響,結果是雙方面的:一種結果是對說出來的或寫出來的任何事情,抱著懷疑和譏誚的態度;另一種結果則是,幼稚地相信權威人士的話。譏誚與天真兩者結合為一體,成為標準的現代人的典型。其結果是,使人沒勇氣自己去思考,自己做決定。…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9, 2018 at 10:49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