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書上,這句話——自然的平衡——是時常有得看到的;在講話的時候也有得聽到。當我們看到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如果不細考它包含的意思,便會立刻想到天平,好像說天平稱准東西時候的平穩,兩邊是一點沒有升沉或輕重的。
是的,講到自然的平衡時,的確含有這種意思的。先前科學上有一個很流行的錯誤,說植物的生活和動物的相反,植物是吸收碳氣(二氧化碳),吐出氧氣的,動物卻吸收氧氣,吐出碳氣。植物吐出的氧氣適恰可給動物取用,動物吐的碳氣也可給植物取用,因此兩者生活得很和諧而且平衡。後來知道植物的呼吸空氣也同樣要吸取氧氣和吐出碳氣的。這和動物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普通的植物還有別一種生理機能,它能夠吸收碳氣和水分,製成食品,及小粉和糖類,以供生活上的各種用途。當它製造食品的時候,有一部分的氧氣多下來,就把它放出在空氣中。這種製造糖類或小粉多下來的氧氣,用化學上的話來說,便可稱為「副產物」。…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5, 2018 at 10:38pm — No Comments
為了說明問題方便,須得略引舊中國的一些事例。大家知道,火車和輪船都有一定的載重量,超載了就要發生危險。早先有一個站長告訴我,有時因私運貨物,貨車超載過重,路跑得長了,車輪與鐵軌磨擦生熱,發紅,如燒著一樣。到車輪軟化時,車子也就塌倒了。
輪船因超載出事,雖非親見,卻曾親自聽到。早先有一輪船超載過重,開出吳淞口外後,風浪較大,船身便大大傾順。雖然沒有翻轉,可是許多艙面上的乘客差不多全都側出到海裡去了。
以上這些舊聞,也說明了科學規律必須遵守,如果不遵守,必定要受損害。…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5, 2018 at 10:38pm — No Comments
有些學習自然科學的人認為他們所追求的只是自然界的知識,探討的只是自然界的規律,對象是很明白的,目的性也不模糊,因此沒有再學哲學的必要。學習了,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未必有什麼幫助。
有一些人雖這麼說,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5, 2018 at 10:37pm — No Comments
古人看到一些形態不尋常的生物,常常加上一些解釋。但他們不懂科學,往往求助於迷信。舉例說來,竹的節一般都是平的,但浙江有些小型的竹,近土處的節子不是平的,卻是斜形(上部的仍然是平的)。舊社會的老百姓就把它與迷信故事連接起來,變成錯誤的解說。他們說:從前有一個人(後稱懊惱祖師),因看破紅塵,出家修行。他的嫂嫂給他送飯去,以竹筍作飯菜。懊惱祖師不吃,把它倒在屋後的地上了。後來這些飯菜就長成竹,故竹的下截節子不是平的,而是斜的,像「纏刀塊」的樣子。因為浙江竹筍與茭白等一般有一定切法,不直切或橫斷,卻一刀刀斜切成塊,其塊略呈菱形,叫做「纏刀塊」。…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5, 2018 at 10:36pm — No Comments
拿自然科學來說,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自然科學(以下皆簡稱科學)非他,只是系統化了的知識。但是如果對於某一門科學,只有了系統的書面知識,而缺乏實踐,對於這一方面發生的問題不能獨立思考,不能獨立處理,這還不能算是專家。比方,一個昆蟲學專家,如發現一種害蟲,必然能迅速查出它是什麼種屬,它的生活史如何,並且能想出有效的方法,迅速把它撲滅。此外,他還有豐富的昆蟲學上的知識。這樣,他才是一個昆蟲學專家。這是指專家能獨立工作一方面的情形,當然並不意味著不需要依靠群眾。古人早已知道「集思廣益」,工作上是處處離不開群眾的。
科學既是系統化了的知識,我們如果瞭解了知識的來源,對於專家與群眾的關係,便能夠知道得更清楚。…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5, 2018 at 10:36pm — No Comments
且說猿猴從樹上下到地面以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由於勞動所發展了的雙手,在勞動的過程當中,創造了工具。當然,開初的工具是很簡陋的,只是一根木棒,或是一塊石頭。但是有了這些簡陋的工具,就可以獵得比較大的野獸,或者敲碎果子的硬殼。這時,它們就不再是猿猴,而成為原始的人類了。原始時代所用的石器工具前面已說過是簡陋的,不加琢磨的。後來用磨過的石器。再後才會用銅做工具。會用鐵造器具已經很遲了。不磨過的石器叫舊石器,磨過的叫新石器。
促使猿猴變成人的,還有一個條件就是集體生活。
猿猴本來成群地居住在森林裡,但因為生活在樹上,彼此還有點隔離。一到地上,就都聯繫到一起了,就能夠集體出去打獵,用木棒和石頭獵捕比較大的動物,大家一起來吃。…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2, 2018 at 6:24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