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說故事,聽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可是,故事是什麼?故事,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Feature Photo: ... by Shoaib www.facebook.com/mirza.m.shoaib
Shoaib: Work as a flower breeder, do bit of photography and think very widely!! Life is wonderful!...have a great life!!
Tags:
Albums: 敘事·創意
Comment
斯蘭姆:溫習一下如何說故事
JD Schramm:A Refresher on Storytelling 101
臨睡前,我說故事給安娜和諾亞聽。我是他們的教父,他們的父母請我照顧這兩個孩子。他們愛聽故事的程度讓我吃驚,一再懇求「只要再說一個」,然後又是「只要再說一個」。看來我們天生都喜歡聽講得好的故事。
我們長大後,並不會失去愛聽故事的渴望。我在史丹福商學院和未來的領導人合作,協助他們發想出引人入勝的故事,以達到他們的管理目標。我已經研究出在作簡報及商務會議上成功說故事的公式,共分七個部分。
直接切入,不要說序言。最優秀的說故事人,立即引導我們進入故事的情節中,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並為獨特的觀眾體驗設定基調。開場時避免說「我想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學到……」。相反地,要讓聽眾立即進入情節中,稍後才把學到的教訓提出來。
謹慎選擇開場和結尾的話語。我們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你不需要把故事背起來,但卓越的領導人完全知道要怎麼開場和結尾,並且能毫不猶豫說出來。要善加利用強有力的開場與結論的影響力。
細節採用「金髮姑娘」(Goldilocks)的理論。要給聽眾「恰好的分量」。如果你給了太多細節,聽眾會迷失,甚至更糟,會覺得很無聊。如果你給的細節不足,聽眾可能不知來龍去脈,無法充分了解故事,或者無法對你的故事感同身受。可能的話,找來幾個背景和你的聽眾類似的朋友,測試你的故事;讓他們幫你判斷細節的適當分量。
說故事時一次只想到一個人。對團體說故事時,一次專注在一個人身上,為時四到七秒。在你說故事時,可能的話嘗試與每一個人交流。不要讓眼神像燈塔那樣掃過眾人,而是要確實與個人作眼神接觸。在你說故事時,甚至可考慮選擇一位觀眾擔任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考慮運用詩的力量。使用較少字眼來傳達較多含義。我的高中英文老師韋斯林(Wessling)先生,用「神奇運穀車」的比喻來教我們詩。他說:「想像一下,如果有一輛神奇卡車,可讓農民運載的穀物量是一般卡車的七倍?」我們把這種卡車的好處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較少的運送次數、較少的燃料、較多的空閒時間等等,然後他得出結論:「孩子們,這就是詩。只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並仔細安排的字眼,來蘊含比平常重得多的意義。」三十多年前的這個意象,一直提醒我詩的力量。
用靜默來影響和強調。作曲家為交響樂寫總譜時,如果需要靜寂無聲,就在音樂中放一個休止符。那個休止符就跟音符一樣,也是音樂的一部分。說故事時,靜默是強大的工具,卻未受到充分利用。馬修.梅伊(Matt May)不久前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部落文中闡述了這一點。刻意的靜默,強調了靜默之前才剛說,或者強調靜默之後即將要說的話,並讓其他人自行詮釋那些話。
了解你的聽眾、意圖、訊息。你的聽眾是誰,你的意圖是什麼,你的訊息是什麼?使用這個簡單的架構,以確保訊息明確、抓住觀眾,並激發你想要的行動。這個架構來自瑪麗.蒙特(Mary Munter)與林恩.羅素(Lynn Russell)合著的書:《簡報指南》(Guide to Presentations)。
運用這七個策略的領導人,可以說出較巧妙、較有意義的故事。
這裡有兩個例子。最近,著名作家傑佛瑞.克魯格(Jeffrey Kluger)上了「塞斯晚間脫口秀」(Late Night with Seth Meyers),宣傳他以自戀為主題的新書。他有效利用這七項原則,在不到五分鐘內提供了兩則簡短的故事。其中一則故事談的是他在撰寫「阿波羅13號」(Apollo 13)時,和太空人吉姆.洛維爾(Jim Lovell)的互動;第二則故事是關於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美國總統柯林頓一事。在這兩個簡短的故事中,他只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掌握情節背景。雖然很多人從來沒有到過橢圓形辦公室,傑佛瑞讓我們很容易想像置身其中是什麼感受,並且很容易了解為什麼總統的行動對他有重大影響。
若要舉個在簡報會上說故事的例子,我建議大家觀看馬克.貝佐斯(Mark Bezos)2011年在TED的演講,題目是「一位義務消防員人生中的重要一課」。貝佐斯在三分鐘內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還配上道具。尤其是他挑選的結尾字眼,「拯救那雙鞋」,為他的訊息做了簡明而富有詩意的總結。他也刻意選擇了要提到和要忽略那場火災的哪些細節。我們知道屋主是在室外,打著傘、赤著腳;但我們不知道街道名稱,也不知道著火的房屋是什麼樣式。貝佐斯只提供我們傳達故事重點所需要知道的事情。
故事可以充滿吸引力和娛樂性。故事可以教導和影響。故事讓我們的訊息令人難忘。用這七個策略磨練並精進你說故事的技巧,達到你身為領導人與溝通者想要達到的結果。(侯秀琴譯,2014/10/24,哈佛商業評論)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Storytelling through Unconventional Portraiture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
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
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
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
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信息的價值》
班雅明對消息傳播的批判:“每天早晨都把全球的新聞帶給我們,但我們卻缺少值得注意的故事”,消息的意義僅停留於“今天發生過的其中一件事”送到耳邊,無關乎生活,更難以扣連到每人自身的成長脈絡,因此亦迅速又被另一宗消息所蓋過。
由是觀之,故事必須是在地的,涉足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係,而更關鍵的是,故事是以記憶的交流串聯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文化研究@嶺南,58。檢自http://commons.ln.edu.hk/mcsln/vol58/iss1/9/)
《叙事行動公共藝術》觀察
嚴瑞芳從研究中,發現到城市人面對一些“敘事體驗”——
1 爲錢的人而來的人,不願意敘說自己的故事;而願意參與的,其實並不在乎錢。
2 “藝術”、“陌生人”,“故事”,是三個能引起極大好奇的名詞,促成了不可預知或簡化的想像力;以及參與的意願與信賴感。
3 即使還不清楚有關的具體藝術實踐如何,所有說故事的人已感覺“經歷了很特別的事件”。
4 他們以親身記憶,回應這特別的事件。即使傾訴對象是個陌生人,他們說的,多數是關於本身的成長與家庭故事。
5 是否同意顯示電話號碼;在公共空間講述私人故事;允許私人物件公開展覽;想讓人留意到自己的存在,卻又不想展示自己等,是隱私與公共領域之間常發生的摩擦。難免有所矛盾。
作為“社會參與行動”,這項藝術的邊界是模糊的、形式混雜的。然而,集體凝聚並演繹出其生活感染力,最後能接觸有關的矛盾。
作者說:“我相信透過故事,我們能找到一個排解的出口。” (参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馬奎斯,木匠活
馬奎斯 (另譯:馬爾克斯) 于1998年接受訪談時曾說:“文學創作就是催眠。作者給讀者施催眠術,讓他什麼都不想,只想作家正跟他說的這個故事。想讓讀者長眠不醒,得要大量的釘子、螺釘和鉸鏈。我把這個叫木匠活。也就是講故事的技巧,寫作技巧和電影製作技巧。靈感是一回事,情節是另一回事,如何將情節呈獻出來,變成真正能吸引讀者的文學作品,沒木匠活,做不了。” (馬奎斯,另一個故鄉,見《我不是來演講的》,中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17頁註腳)
A culture so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 only seek resolution from fairy tales — Charles Dickens
一個內部總是充滿分裂和矛盾的文化,只可從童話故事尋找解決的途徑。——狄更斯
故事,從来不只是一個故事。——陳明發
名言·情境的呈獻
狄更斯是這麼給他的《雙城記》開頭的:“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這是不時被引述的名言。書面上引述,可以整段剪貼下來。說故事的人要口頭引述,還真考記憶。而且,談外在的時代,未免有些迂闊,不著邊際。還是回到個人的生命經歷與體會,更容易貼近人心。此時,不妨引用安徒生這句話:
生命裏會有積雪的時刻、也有綠草如茵的時節;有歡笑的臉龐、也有哭泣的容顏;有幸運的項圈、也有殘酷的魔掌.........。
瑪格麗特·杜拉斯·說給你聽
(一種)這種流動的寫法......,話語在這里每一個題目下無所不至,同時又僅僅通向一個地點;......“效果出自文本的獨特顯現,出自深度,出於血肉”。書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由話語組成的,說給對方聽的,不是經過修辭術操作的語言組合,而是說給你聽,說話人身臨現場。(瑪格麗特·杜拉斯《物質生活》中文譯者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