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7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24pm

向勇:白馬花田的鄉創故事

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一座大巴山區人口2萬有餘的寧靜小鎮。“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便坐落於白馬山谷間,這裡是“白馬花田營造社”的起點,是許許多多參與過“向村計劃:白馬新故鄉營造行動”系列活動的青年誌願者們、鄉村創客們記憶深刻的鄉創原鄉。

向勇及團隊已在這裡連續兩年開展鄉村振興相關公益營造與産業實踐,迎接越來越多的白馬“新村民”入住到這座屋後青山、門前綠水的院落,以“連接、賦能、共生”爲理唸,共同將傳統鄉賢的人文理想與新時代創客的精益追求,凝結成人人共享共創的花田使命,一花一木地營建起白馬新故鄉的鄉創實踐。

2019年,稻穗成熟時,在這個大山深處的鄉村,經由首屆大巴山花田藝穗節的開展啟動了一場藝術與文創介入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探索之旅。就像一粒孕育希望的金色稻穗在深山花田的播種,這一場“謳歌泥土生命”的節慶將鄉村創客、遊客與村民連動起來,源源不斷地營建起鄉村的藝術現場。

在白馬畢城村,除了藝穗節,他們也通過花田藝繪、花田影像、花田課堂等藝術營造與花田喜市、花田工坊等産品營造,共同建立起全新的鄉村動員機制,讓鄉村成爲現象學意義上賦予人與土地、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等特定意涵的空間。

和孩子們一起觀察鄉村,花田課堂美育項目,四川宣漢白馬鎮,2021年,向勇/白馬花田營造社提供↑

向勇,四川宣漢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白馬花田營造社創始人。主要從事藝術管理、審美經濟、文化産業的理論研究和藝術批評、美術策展、影視制片、演藝制作的文化實踐。

家琨建築: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

文廟城隍廟街區位於松陽縣城正中,自古便是鬆陽人的公共活動場所與精神中心,曆經百年變遷,遺存有不同歷史時期建造的各色建築。數十年來,這一曾經的精神文化中心日漸衰落,缺乏活力。

來自不同年代的建築與環境要素是蔚爲珍貴的時間痕跡,它們記錄並形塑着老城中心的功能演變與生活情景。如何處理新與舊的關系,令昔日的精神文化中心重新鏈接當代生活,成爲設計重點。

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的設計策略包括:在梳理場地時反複與居民協商,於一尺一寸的進退中切削出場地邊界,疏解後期加建以恢複原有街區肌理。此外,設計着重釋放兩廟前的公共空間,並打通街區與週邊社區連通的巷道“孔隙”。在梳理後的基地內植入更新系統——一個蜿蜒連續的深紅色耐候鋼廊道。廊道對於現狀樹木和保留遺存進行了審慎退讓。窄處爲廊,串聯保留老建築;寬處爲房,容納新增業態。整體營造出一個既公共開放又富於傳統情緻的當代園林。廊道於疏解後的街區蜿蜒穿梭,有如“泥鰍鑽荳腐”。

整個街區轉型爲展示綿延百年的建築遺存與動態文化生活的泛博物館,以開放之姿擁抱週邊社區,再度成爲鬆陽的精神中心。

劉家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主持建築師。劉家琨的建築實踐關注社會現實,尊重地域文脈,提煉民間技藝,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重要獎項。他主持設計的作品被選送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等衆多國際展覽,並擔任英國倫敦蛇形美術館2018年在北京的首個國際展亭委任項目的設計師。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17pm

朱競翔:與其應用,不若學習

鄉村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祖先,是源頭,是童年,是青春,是運動所,是療養地,也是終極的心歸之所。跟隨着龐大的資源與社會的調整去往鄉村的設計師,終歸是外來者。如何組織、如何建造、如何維持、如何運營,這些陌生的任務,與其是在應用,不如説是學習:學習資源投放,學習重組建造,學習組織供應,乃至學習倫理價值。

鄉村建築以基本的方式呈現重量,或以儀式性的方式顯現尊嚴。營造應該更加輕盈,更加便利,更加體卹勞動者。作爲小微型的聚居地,鄉村爲天地之間的勞動者提供就近的庇護。他們需要優質的防護,良好的住房舒適性將使得身心易於恢複,勞動可以持續,後代可以生養。

鄉村的資源有限、人才隱蔽,空間生産需要擔當更多的使命:呈現樣闆,溝通産業,強化紐帶,傳遞知識,並帶來希望。


雲南大理劍川陳碧霞美水小學新芽教學樓,2011年,朱競翔/元遠建築提供↑

朱競翔,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元遠建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學院與實驗建築師群體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首批在國際舞台亮相的中國獨立建築師。他皁年受教於東南大學與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他曾在江蘇專注於教育醫療類公共建築,屢獲獎項並入選國際性建築展覽。

王求安:角色與自建

王求安自幼生活在鄉村,對於鄉村有着無法割捨的深厚感情。多年以來,他專注於鄉村項目實踐,與當地政府、村民建立了信任和友好的互動關系,在建築、鄉村與村民之間搭起了橋梁。自學建築專業後,他進入鄉村實踐的領域,經曆了新農村、美麗鄉村、鄉村振興三個階段。在鄉村一線,他深感建築師有責任爲鄉村營造做出正確引導。

整村推進的項目主要分爲改造提昇與拆遷整合兩種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政府或企業斥資打造的單個鄉村項目解決不了問題,産業需要與週邊村落與城鎮聯動,才能正常運轉。因此,他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全域城鄉落地實踐,每個項目約需兩到五年的週期,與政府及村民頻繁、深度的溝通需貫穿整個項目過程。

近兩年,王求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村民自建,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幫扶,以及村民與政府如何共同治理。如正在進行中的焦作市修武縣岸上村的整體改造,皆由村民負責自家房屋室內外的興建和改造,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


百美村宿—高嶺宿集,江西吉安萬安縣西元村,2019-2021年,王求安/安哲建築提供↑

王求安,北京安哲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曾獲2018年FA青年建築師獎—鄉村貢獻獎,他主持的項目獲得了2014年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環境金獎,2016年全國十大美麗鄉村等。2020年,他被焦作市市文旅局授予“焦作市鄉村旅遊及民宿發展突出貢獻者”稱號。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6, 2022 at 12:08pm


羅宇傑:一種可持續的鄉建實踐

野生的建造、再用的建造、接續的建造、和可逆的建造,都是以可持續爲主題的建造技術手段,同時它們都屬於“生長”的主題。建造技術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在技術上的研究和打磨,去獲得和達到一種更具善意的空間狀態。

中國傳統鄉村的生存、生長一直就是可持續理唸下的産物,珍惜物料自古以來是村民們生存、生活的基本法則,不光是表現在建築空間建造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品上。這看似是由於曆來物質匱乏、工業滯後的必然狀態,但又蘊含着古老的東方生活哲學、智慧。

“惜物”不光關乎節省,也蘊藏着珍貴的東方文化,它並不隻是對待物質的處理態度,也是一種遠離虛妄的生活方式。遵從原本的“真實”,格物緻知,鄉村文化才會以一種新的外在體現方式(建築、空間、人)在當下流傳。

駱駝灣村廊架,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2016-18年,羅宇傑/LUO studio提供 ↑


羅宇傑,LUO studio主持建築師,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建造課題教師。關注可持續的建造方式,主張以更少的材料,去創造更通用的空間。推崇以自然材料進行建造,探索如何更富創造力地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他是2020年“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術探索獎等多個獎項的得主。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3pm


劉慶元:鄉村與木刻

離開行動,離開鄉村,來談劉慶元的木刻是不成立的。從碧山開始,他所創造的鄉村日常生活與木刻形象,以各種方式存在於鄉村社會中。在雲南景邁山,劉慶元爲山上的傣族、佈朗族、佤族和哈尼族人造像,設計與藝術的結合,使這些造像由個體而群像,由黑白而被賦予色彩。在河南大南坡,他創作了“竹林七賢”群像。單個事跡可以由藉助於文字的一個畫麵傳達,而聯綴這些畫麵又可形成一個較爲完整的視覺敘事。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補充延伸。七賢之像即是村民之像,在這裡,“人人都是竹林七賢”亦是劉慶元想表達的觀唸。

爲社會而給諸衆木刻,是劉慶元木刻行動的出發點。鄉村是木刻天然的發生場域。在這裡,劉慶元的木刻,表現鄉村,且爲鄉村服務。木刻在應對文化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及時性與即興特徵,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無差別應用,應該是劉慶元的木刻帶給人們的最深思考。木刻這種形式天賦異禀,似乎在一切視覺媒介中,都可以自由呈現而毫不違和,也就是説,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木刻的公共性還可以得到更爲廣泛的開發。(左靖)

鄉村建設

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彭州站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Art, Space and Place

Pengzhou Station

開幕

地點

2021年9月23日

September 23, 2021

龍門山·柒村藝術設計中心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金城社區

Longmenshan Qicun Village Art and Design Center

Jincheng Neighborhood, Guihua Town, Pengzhou, Sichuan Province

指導: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

四川省旅遊學會

主辦: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彭州市人民政府

承辦:

彭州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

彭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彭州市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遊區管委會

成都湔江投資集團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2pm

協辦:

方所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

Supervis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Tourism Association

Presented by:

Chengdu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ourism Bureau

People’s Government of Pengzhou City

Organized by:

Pengzhou Commerc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Pengzhou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Bureau

Pengzhou Longmenshan Jianjiang River Valley Eco Tourism Zone Management Committee

Chengdu Jianjiang Investment Group

Co-Organized by:

Fangsuo Commune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Anhui University

參展人:

家琨建築 李燁 梁井宇 劉慶元 羅宇傑 王求安 向勇 朱競翔 左靖

Participants:

Jiakun Architects, Li Ye, Liang Jingyu, Liu Qingyuan, Luo Yujie, Wang Qiu''an, Xiang Yong, Zhu Jingxiang, Zuo Jing

策展人:左靖

聯合策展人:彭嫣菡

特約策展:王美欽

視覺設計:曲芳正 葉子萌 韓佳

展陳設計:於時雲

展覽統籌:梁恩才 袁祥智 朱琳 羅虹 李久安 馬艷霞 劉利

執行團隊:成都締合美學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September 5, 2022 at 2:51pm

關於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

中國唯一專注於當代人文藝術發展的公募性基金會和文化智庫

BCAF以“發現文化創新,推動藝術公益”爲使命,在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和智庫研究三大領域展開類型廣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項目,讓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藝術,構建創新中國爲主線的人文公民社會。

BCAF緻力於支持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將中國當代文化推介至國際舞台,支持中國新一代的國際文化合作與交流。BCAF已與十數個國家的國際性平台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戛納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協會、亞洲文化協會、帕森斯設計學院、紐約時裝週等。BCAF策劃組織了多項高規格政府項目,例如中歐/中美/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創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論壇”、“中國與歐盟在文化遺産、文化與創意産業和當代藝術領域相關方的合作調研報告”、“中歐人文智庫峰會”、“中印文化連線”、“中日文化連線”、“亞洲文化節”等等。

2015年5月至11月,BCAF策劃及組織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得到了國際媒體和藝術界的廣泛好評。2017年至2020年,BCAF在美國各地成功舉辦了三屆“創新中國文化節”:作爲中美政府最高級別交流框架的“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官方項目之一,文化節探索了中國民間文化外交的新形式。2017年,BCAF中國藝術電影基金支持的電影榮獲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第70屆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同年,BCAF支持獨立電影導演王兵參加卡塞爾文獻展。

2020年,“BCAF國際大師合作系列”攜手國際機構、專業平台、媒體夥伴進一步支持具有先鋒活力的大師項目:坂本龍一、文德斯、大衛林奇、李滄東等全球電影、音樂大師的最新原創項目。

感謝支持BCAF!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期待大家的參與,共同支持我們有活力、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公益項目。我們深信人文的美與力量。推動中國的多元公民社會發展始終是我們的初心與使命。作爲中國唯一緻力於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國際交流、智庫研究出版的公募性藝術基金會,我們熱忱地去發現並支持最能代表中國當下具有突破創新精神的機構與項目、最具個人原創性藝術家的鮮明故事與智慧思考,並將我們在中國的工作精華推介到更爲開闊的世界舞台與專業合作中。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2, 2022 at 3:58pm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比流行歌曲更洗腦
頻道中 直播者鼓動不爛之舌
化身春風吹滿遍地花朵
line中 業配文經常障眼
強迫收視
叮咚 叮咚 團購訊息不時
提醒錯過可惜 要等明年……
各類珍饈美饌
便捷創意的日用百貨
炫麗顯瘦服裝 氣質飾品
……
買!買!再買!不心疼
錢沒有消失
只變作你喜歡的模樣
好療癒的說法!
卻永遠喜新厭舊 絕無滿足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 2022 at 3:28pm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裏,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農工社會,生活內容複雜,兒童和成人都可以和同輩學習。也就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知識、技能與規範的學習與傳遞,只有在同輩間彼此切磋學習,教學的型態成為水平式的傳遞的過程,年長與否,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


後塑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子女只能向長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傳統型的時代,社會安定,規範明確,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直線傳遞過程,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

(取自:詹棟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


愛墾評註:
另譯—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

延續閱讀 》青鳥之辰《後喻文化的終結,青年未必青春》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8, 2022 at 10:49am

逃避主義:美籍華人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逃避主義不僅是人類心智的一種自然機制,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驅動力。在《逃避主義》一書中,他總結了人類四種主要的逃避對象:自然、文化、混沌以及自身的動物性。

人類為了逃避自然的嚴酷無情建立了城市,卻又為城的喧鬧所禁錮,渴望回到自然。人類對於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征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要逃避這種本性,整容、遮羞都屬於這種逃避。我們為了逃避心靈的蒙蔽與混沌,發明了科學,但是,當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纖細、如此豐富,將觸角延伸到所有的角落、承諾揭開所有隱藏的神秘性時,我們又覺得科學所創造的這個安全、有序的世界有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沈悶氣氛。於是,我們再次懷念起以往主宰我們命運的自然,期待冥冥之中某種神秘力量的介入以及它所帶來的誇張、戲劇性與命運感。就像一位小說家曾傷感地寫到過的:

“過去的年代,那時候,大地腹中的寶石和九霄天的星星還關係到人的命運。不像今天,無論天上還是地下,一切都變得對這些凡夫俗子的命運漠不關心了。任何一顆尚未發現的星星不再關係兇吉,大量新的寶石被開采出來,全部被測了大小、稱了重量、驗了密度,但它們不再向我們昭示任何東西,也不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它們與人對話的時代過去了。”

《萬古》雜誌的專欄作家達米安·沃爾特在一篇名為《大逃亡》的文章中寫到當下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絕妙的反諷:在科學技術驅動之下的現代社會,崇尚理性,背離神明,擁抱現實,但技術並沒有消滅我們對魔法、恐懼、神秘的強烈興趣。我們清空教堂,緊接著就把它們改造成了電影院。《哈利·波特》和《饑餓遊戲》取代了《聖經》;我們想象力的內在世界曾經是祈禱和靈修之所,現在則嵌入到了計算機構築的數字疆域中。

沃爾特還提出,今天的我們可能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集體逃亡——從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撤退,穿越到惡龍、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只不過隨著技術的升級,我們對於幻境的反應不再是懸置“不相信”,而是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只是個幻境,不是現實。這讓我想到《黑客帝國》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尼克在女預言家的等候室里看見一個小孩在用他的意志力將勺子弄彎,在驚奇之餘,尼奧立刻領悟到,問題不是要說服自己能將勺子弄彎,而是要說服自己那里根本就沒什麽勺子……

奇幻世界的浸入感越強,我們越需要確認能重返現實世界。畢竟,現實才是我們的命運。很多人因此認為,比起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是一種更健康、更有前途的技術發展方向——VR是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讓人沈浸在計算機生成的模擬世界里;而AR則是將虛擬世界帶入日常現實——你仍然身在現實空間,只不過這個現實空間的場景中疊加了各種各樣的虛擬物體。如果說VR是“逃避”現實,那麽AR則是在“修補”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une 2, 2022 at 10:45am

愛墾眉註:在場——場域與場所
場所的文化屬性的表現形態有:歲時性的民間節日,神聖的宗教聚會紀念日,周期性的民間集貿市場,季節性的情愛交流場所,娛樂性的歌會舞節,盛大的祭祀禮儀及其場所,語言,族群的各種獨特文化,獨特的歷史傳統。

這類旅遊憩遊活動有其狂歡詩性的審美結構,關連場域結構。「場所」這個詞在英文的狹義解釋是「基地」,也就是site。 「場所」在文化意義上,是人的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狂歡是人類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現像。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狂歡活動。它們通過社會成員的群體聚會和傳統的表演場面體現出來,洋溢著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狂歡與「場所」是聯系一體的,體現為文化空間:廣場、街區、古村落、「老房子」、廟宇、寺觀、教堂、神山、聖湖、花場等。文化空間仿佛一個文化磁場,進入其中即被「磁化」。 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場域結構。(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