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
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表現形態,加快其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內呈現新質態、新類型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體到文化領域中,文化新質生產力可以概括為:以創新為驅動,以高科技為支撐,以高質量和高效能為指引,以文化創作生產為核心內容的形態。主要體現為其新質態的躍升、新類型的形成。
從生產要素看,由新型文化勞動力、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新型文化勞動工具以及新型文化基礎設施組成。在新型文化勞動力方面,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型文化工作者不斷湧現,是推動中國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方面,新技術應用使文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增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日益成為文化產業的「新戰場」、新支點、新載體;在新型文化勞動工具方面,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PT)、視頻編輯工具FCP等新型生產工具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文化產品與服務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新型文化基礎設施如數字博物館、網絡圖書館、智能文化體驗館等,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
從文化業態看,催生了以下新業態類型:
一是以新質生產力路徑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創意,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創造性重構和創新性表達,形成了推動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煥發新光彩的創新性文化業態。例如,「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是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它向全球開放了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有力支撐了敦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二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跨行業、跨文化和跨場景等融合性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例如,上海、成都、西安、哈爾濱等城市,利用藝術IP創造性開發城市文化資源,探索出了「科技+文化+旅游」的文旅產業融合創新實踐路徑。
三是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交互媒介推動下,消費者不再被動接受文化產品,而是積極參與到文化產品的再創作過程,催生了一批互動性文化業態。這種互動性不僅增強了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更有助於供需兩端進行雙向調適,進而推動文化產品創新和升級。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依托於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現代文化產業又通過不斷與互聯網、5G信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感知技術等新興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使其生產方式更加高效,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更好滿足新型文化消費市場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意義上,文化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文化生產力,「新」在科技創新,「質」在高效高質,因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鮮明特征。
高科技特征。目前,高科技已經成為文化創作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創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加豐富、生動、逼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拓寬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也豐富了藝術的表達內容。例如,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藝術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數字技術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景觀,包括數字繪畫、數字雕塑、數字影像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藝術展覽、人文景觀等,這些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化體驗的形式和內容。
高效能特征。既包括提高文化生產效率,也包括發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提高文化生產效率方面,數字化生產流程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在文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逐步實現對文化產品從創作到生產、從分發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減少了搭建研發工具、實現創意落地、建立營銷渠道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文化生產效能,突破了傳統媒介下文化傳播效率低、范圍小、形式較為單一的局限。
賦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將豐富文化內容的存儲介質載體,革新文化演繹呈現形式,開辟文化傳播互動渠道,催生出文化新業態,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動能。《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2022),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這將為文化生產活動提供高質量素材,提高文化創新效率。
高質量特征。極大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文化生產要素活力,不僅能夠提高文化生產質量,還為文化市場的跨領域創新合作、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拓寬了生產要素流通渠道,有助於提高文化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體現在生產制作環節,是作為產業化的生產標准而存在的,它是對文化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如影視作品的清晰度、藝術水准等。文化供給質量則主要體現在消費流通環節,是作為市場化的供給機制而存在的,主要針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如影視作品是不是觀眾所需要的,作品的可選擇性、獲得的便利性以及消費成本如何等。
最終能夠實現具有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精神能量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例如,河南衛視制作的節目《洛神水賦》以創新思路和先進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自播出以來,視頻播放量已超過1億次。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是構建滿足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型生產關係。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市場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形成活力迸發、流通高效、開放共贏、不斷適應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元宇宙等新興技術應用優勢,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有機共生,推動公共文化資源與個體文化資源有序整合,推動產業文化資源與事業文化資源有效協同,構建「全民創新」「上下貫通」的文化創新協同機制。三是構建多元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市場表達與滿足機制,引導文化生產向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完善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調控機制。
做好「融合」文章,促進文化產業品質效益雙提升。一是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生產質量。加大對文化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制定完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全行業樹立以高新技術賦能文化領域高質量創新的發展理念。鼓勵文化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創新手段,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打通「文化+科技」全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文化科技創新活動。二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形成極富魅力的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科技與藝術相交融的文旅產品。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服務融合、生態融合、業態融合,推動文旅科技、文旅競技、文旅會展、文化演藝等細分市場提質升級,促使文化與旅游產業形成發展合力。
加強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彰顯文化創新價值。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新的核心要素,保護知識產權是激勵文化創新的重中之重。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明確文化創作者的權益和利益分配機制,為文化創新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保護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制定完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資金扶持、項目資助等,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身文化創新活動。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提升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能力。
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支撐。文化人才是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文化人才素養的內在要求。一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愛好。二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優化設置文化相關專業,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文化人才。三是在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方面,優化就業生態,為文化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就業前景。四是通過設立文化人才獎勵制度、舉辦文化人才交流活動等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來源:2024年第7期《黨建》雜誌 2024-07-03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托重點課題「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階段性成果])
鼓戰活動撞期,節令鼓陳再藩:改頭換面可悲
(吉隆坡2024年7月30日訊)兩場鼓活動撞期爆發舌戰!二十四節令鼓聯合創辦人兼國家文化人物陳再藩(小曼)今日再批評「中華鼓」活動,連鼓身上的節氣書法,也以「能量水」標誌加以遮蓋;他感受不到光能量的興奮,而是淡淡的悲哀。
「一個外來組織,大張旗鼓要在大馬利用各地學府的二十四節令鼓隊及節令鼓搞4000人世界記錄的大型」聚會」,卻以』中華鼓』名堂取代已成為大馬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達15年的二十四節令鼓,連鼓身上的節氣書法也以』能量水』標誌加以遮蓋。」
陳再潘今日在面子書撰文批評說,4000人「中華鼓」活動的主辦方從頭到尾也未正式致函節令鼓協會,反而只在各地學府及節令鼓隊之間進行游說招攬。
「如此辦文化,我怎樣也找不到一絲對大馬國家非遺的尊重。」
「我問自己,為何有人用號稱達400萬令吉的預算來推動大馬的鼓文化記錄,我卻感受不到光能量的興奮,而是淡淡的悲哀。你們說呢?」
訂於9月28日(周六)舉行的第六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暨2024年大馬精英賽(總決賽)(簡稱精英賽),和最大規模的鼓樂課——中華鼓(簡稱中華鼓)撞期,時間僅相差1小時,引起爭議。
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會長吳聖雄和陳再藩昨日就炮轟「中華鼓」活動,批評這會影響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生態,令他們深感痛心。
陳再藩今日坦言,自己曾於今年1月13日在一位吉隆坡朋友的要求之下,在新山陳旭年街某茶室禮貌上與來自新加坡的一位中國人,即即文化藝術研究協會榮譽會長會面,但不是如「中華鼓」籌委會秘書林光亮所指的,與「中華鼓籌委會」會面。
他感謝白世音在會面時,對他及二十四節令鼓之文化成就極度贊揚,也感謝該名在吉隆坡的新山人的引見。
「但她說想在新馬(當時確實有說在新加坡)搞場4000人的大鼓匯集,以取得世界記錄,則未在我心中取得共鳴。原因是我與合創節令鼓的陳徽崇老師從一開始,就未曾以追求鼓陣的數量做為推展節令鼓文化的目標。」(下續)
他說,在大馬的寬中百年校慶上,也曾在操場上展示200面節令鼓的大型演出而留下經典場面,但寬中就是有200個學生鼓手一湧而上的實力。
「後來,隆中華校慶,也曾在默迪卡運動場上由吳聖雄指揮花了許多時日培訓的400面二十四節令鼓演出。這類深接地氣,因文化、教育、國家盛典而經過汗水排練的大型鼓樂演出,我與陳徽崇老師都贊同,也進行過。因為,在這些過程中,每個參與的學生都能將演出的里程卑性意義與技藝的捶練內化為個人的文化與藝術修養。」
「今年,寬中古來分校慶祝啟用20周年,許多2000年在寬中大操場上參加過『南方之路』大匯演、多少個夜晚在挨罵的采排後半夜才回到郊外老遠住家的寬中學生,二十四年後都深深懷念那場史詩歌舞劇給他們在生命中留下的一抹鮮活色彩。 」
他補充,對於推展24節令鼓達36年的一代代教練與鼓手而言,所謂的大馬或世界記錄,不論是800、4000或1萬人,都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所為為何」的問題。
節令鼓協會復辦精英賽
暫不參與非核心活動
陳再藩說,由於大馬節令鼓協會在2024年會復辦全國精英賽6大賽區區域賽,且要為2026年大馬文化部向聯合國申遺之事,因此在經深入討論後,決定協會2年內暫不參與其他核心之外的活動。
「我向白世音表明,我雖是節令鼓的原創人及協會的執行顧問,她的計劃必得正式向協會提出方可被討論,我是不會代協會做決定的。
「我也記得曾提起,新加坡華樂界曾在新加坡最大的體育館內辦過大型的各種鼓樂大匯演。新加坡的節令鼓隊以節令鼓的『原貌』參與,壯大聲勢,這是沒問題的。」
他說,他對於白女士提議在二十四節令鼓已成為國家非遺的大馬,另以「中華鼓」來申辦世界記錄則有所保留,因基礎何在?
「那是我與白世音女士唯一的一次會面,過後,我不時在想,她究竟是從事光能科學研究?還是白世音文化展演,或更多是一位宣揚光能量救世的『教主』?會面後,我將此事通知協會會長吳聖雄及節令鼓協會理事。」
他說,當時已於7月9日在朋友再度詢問活動時,已回復對方指,這4000人的活動,不在協會能力之內。
「當時對方也回復:『收悉』。」
3月北馬區域賽活動
已宣告9月28全國賽
陳再藩說,疫情之後,節令鼓協會自去年決定復辦第六屆國際鼓節與精英賽之後,立刻從年初展開全國六大賽區初賽及9月28日的總決賽。 這是節令鼓界內(大馬及國際)廣為人知的業內日程。
他說,3月在北馬大山腳舉辦北馬區域賽時,即已公開宣告9月28日全國賽,而各地鼓隊都知道,各區金獎得主,就是要進軍9月28日全國總決賽爭奪總冠軍。
「6月8日,節令鼓協會特地移步到節令鼓原鄉新山參加節令鼓成立36周年紀念及舉行就職典禮,並在富力歌劇院舉辦北中南麥業鼓隊的匯演。那時,慶典上也重提9月28日全國總決賽的日期,而非如林光亮所說的『初次公佈』。」
他說,林光亮在大馬要動用如此多的節令鼓隊來辦4000中華鼓的大活動,卻不知節令鼓節的日程,也許只因他非鼓界人士。
「今年一月之後,我雖偶爾有聽聞節令鼓隊傳說接到不同人馬之聯系,但迄今,中華鼓籌委會從未正式給節令鼓協會發過任何正式信函,因此,協會至少在之前的兩次會議中,都以未接獲公函而無關相討論。」
他還說,協會也未對之前在怡保地方上進行的中華鼓廟會活動有任何表態,但注意到許多學校的節令鼓隊都被征召參與,「節氣」盡被「光能量」取代。(2024年7月30日中國報)
獨家|鼓戰活動撞期,中華鼓白世音:金錢問題交惡
(2024年7月30日中國報;記者: 司徒洧齊獨家報導)
(吉隆坡30日訊/獨家報導)白世音文化藝術研究協會榮譽會長白世音今日聲稱,兩場鼓活動撞期引發的爭議,其實是源自「錢」的問題,手集團創辦人吳聖雄開出總額252萬2000令吉高價的表演費,讓人感覺「受不了」。
訂於9月28日(周六)舉行的第六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暨2024年大馬精英賽(總決賽)(簡稱精英賽)和最大規模的鼓樂課——中華鼓(簡稱中華鼓)撞期,且時間僅相差1小時,引起爭議。
吳聖雄也是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會長。他昨日與二十四節令鼓聯合創辦人兼國家文化人物陳再藩(小曼)炮轟「中華鼓」活動,會影響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生態,令他們深感痛心。
白世音今日針對吳聖雄和陳再藩的指控,向本報回應說,吳聖雄曾先後在今年1月22日及3月6日與籌委會開會討論合作事項後,在今年3月9日發出的報價單中,開出了總額252萬2000令吉高價的表演費,其中單是制作費就高達65萬令吉。
「我告訴他,他的收費太高我們受不了,只是一個涉及3000人參與的表演費就要逾250萬令吉,如果按4000人(中華鼓)計算就要收我們300萬令吉,我們還有場地費、交通、伙食、租用巴士、運輸費、醫療隊費用和服務費。
「後來,我們就說制作方面我們有內部團隊負責,有朋友會做,並問制作費省起來可以嗎?(下續)
(上續)「他的教練費一個要收4800(令吉),我就說16個教練(總數7萬2000令吉)要我們養,我們養不起,而且中華鼓不是二十四節令鼓,它非常簡單,像跳廣場舞一樣這麼簡單,四節課就能完成,並問收費不用這麼高吧,可能是這兩件事讓他不開心。」
白世音也批評,吳聖雄是以手集團創辦人,而非代表大馬二十四節令鼓協會會長與他們會面,因此是以手集團的名義發出報價單。
「我們在1月13日見了小曼(二十四節令鼓聯合創辦人陳再藩)時,他就向我們推薦吳聖雄,我們與後者見面時,他卻以手集團的身分出現,這點小曼肯定不知道。
白世音指控吳聖雄
蓄意安排同一天撞期
提到鼓活動撞期,白世音指控是吳聖雄蓄意將精英賽安排在同一天,以破壞中華鼓活動,因為他向對方發出的報價表中,已清楚列明活動日期。
她指出,當時雙方因價格問題談不攏後,她曾試圖邀請手集團參與演出,後來在今年3月23日與吳聖雄開會時,對方卻沒有出現,而是派出對方的助理代表,但由於對方與手集團正前往檳城,因此也僅只是通過視訊方式舉行會議。
「當時我不想因為價格談不攏而失去一個朋友,便邀請他們一同演出,同時要求他們開個價,吳聖雄的助理就說會向對方傳達,後來卻不了了之。」
另外,中華鼓籌委會秘書林光亮也向媒體說,中華鼓活動早在今年年初已敲定時間,並非要與第六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暨2024年大馬精英賽(精英賽)撞期。
他指出,中華鼓籌委會在1月24日就前往武吉加裡爾體育館戡查場地,隔天接到對方來函通知,稱9月份能出租的日期僅有9月28日一天,後來他們在1月至5月反覆與武吉加裡爾團隊進行會議後,於5月3日下訂體育場,並成功轉賬支付定金。
「而國際節令鼓節暨全國精英賽是6月8日才公布活動。」
同日鼓動全馬
2活動只相差1小時
大馬二十四節令鼓協會舉辦第六屆國際二十四節令鼓節暨2024年大馬精英賽,不僅與中華鼓活動撞期,兩者僅相差1個小時開始。
當中,精英賽將於9月28下午2時吉隆坡會展中心舉行,由8隊區域賽優勝隊伍與5隊國外觀摩隊負責表演。這項活動也以「馬來西亞區域賽優勝隊伍問鼎魁首,精彩絕倫節令鼓金獎爭奪戰」為特點。
精英賽的支持單位為手集團,以及馬來西亞華總文化諮詢委員會二十四節令鼓推動組。
至於中華鼓則在同一天下午3時,在武吉加裡爾國家體育館舉行,由4000名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及原住民鼓手齊奏中華鼓為特點。
中華鼓籌委會表明活動是為弘揚中華文化為重點,但活動海報也列出了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的標誌。
至於活動的支持單位則是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聯盟總會、全國校長職工會以及世界和諧經貿文化藝術總會。
中華鼓活動傳達正能量
白世音也指出,舉辦中華鼓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傳達正能量,也希望藉此為大馬民眾做出貢獻,留下文化遺產。
「疫情後很多人心裡都是痛苦和煩惱,我們希望透過鼓聲讓他們的心情轉好,過著愉快美好的生活。
她也表明將繼續舉辦這場活動,更指有民眾向她反映說,看到二十四節令鼓會望而生畏,但看到中華鼓這麼簡單,每個都開心快樂,原來打鼓這麼好玩。
她也說,當初邀請手集團一同演出,是讓大家各自表演本身的項目。一來可以來減少孩童看手機的時間,二來也是避免老年人生病。
「不過對方卻動用影響力遏止我們,導致我們被迫向其他管道借鼓調人。
「其實只是一天的活動而已,為何要這樣趕盡殺絕?」
「喝神水」考佳績?活動曾惹議
由新加坡華僑白世音創辦的白世音研究與發展機構致力於推廣「光力量總合」運用,該機構曾於2016年被揭在雪州巴生班達馬蘭華小A校進行「光化」校園負能量儀式,甚至由創辦人白世音誦經,向學生灑「神水」祈福及「喝神水」以提高智慧,考取佳績,而引起爭議。
不過,當時校長澄清,指有關組織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並非宗教團體,且提倡正能量,強調所贊助的水並沒有神力,只是較容易讓人吸收,有助增加正能量,更反駁是有心人刻意抹黑和丑化該校,來平息這場風波。
另外,新加坡農糧局也曾於2018年抽查發現,這款堪稱可「減輕人類69%苦難」的「光力量」水以高價出售,但有一批水含糞便和污水中常見的綠膿桿菌,因此下令進口商召回。這起事件當時也被新加坡媒體報導,該國宗教組織也指經過加持的水也不能治病。
根據白世音研究與發展機構官方網站介紹,白世音是新加坡華僑,曾於1992年赴新加坡留學。介紹稱白世音近年來關注農業問題,包括通過光力量總合與有機肥料進行整治,讓農作物免受病蟲害侵擾。
介紹也稱,這樣的搭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許多瀕臨枯竭的樹木花草,也因此重新煥發新生。
不過,根據白世音提供的《新明日報》在2018年9月11日剪報,報導指新加坡衛生部稱「光力量」水的細菌含量遠低於可導致感染的標准,同時並未有人受感染而舉報,盡管如此,新加坡衛生部表明將繼續監督此事。(原題:獨家|鼓戰活動撞期,中華鼓白世音:金錢問題交惡;2024年7月30日中國報;記者: 司徒洧齊獨家報導)
黃君良博士:振文創產業·推動文化發展
創意產業是英國首先提出的概念。英揆貝理雅在1997年開始成立工作小組,計劃在英國推 動創意產業,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的發展藍圖。創意產業的概念自提出後,如星火燎原,興起了一股全球熱潮,遍地開花。在21世紀初,兩岸三地相繼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稱文化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規劃方案。「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傳統文化與創意的結合而走 向經濟市場的行業。從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論,提振文化 創意產業是推動發展中國文化的新形式。
文化創意產業於21世紀初冒興的原因與全球化趨勢、資訊科技進步及多媒體發達是分不開的。重要一點是科學的應用性、實效性模糊了 學術與實用的區分。同時,也模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線。
換句話說,新世紀的智慧以先進科技為手段,以消費市場為導向, 以感官審美為尺度,以當代意識為包裝,將傳統文化推向一個重視世 俗情懷的人文主義的新階段,頓然消弭了一堵古老陳舊、艱澀難懂的 觀念壁壘。文化創意產業貫穿日用、旅遊、消費、娛樂、藝術、文教及工商業,透過網際空間和營銷市場,巨細無遺、無遠弗屆地進行文化溝通與交流。市場、消費及相互認同是「文化創意」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是一種強大無比的文化交融力量。
文化創意產業與通識教育在創造性、人文性及其現世關懷上體現了共同的特徵。大學的通識教育倡導博雅的人文精神,闡釋歷史文化的時代意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貢獻。通識課程兼容並包、博通古今的延伸性、綜合性及廣博性特質為「文化創意」提供 了嶄新的、具創造性的人文空間。它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 生活智慧,體驗古人的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應世意義,賦予了傳 統文化一種活潑的現實質感。
本港大專院校可以運用通識教育作為媒介, 發揮創意思維,具當代意識及世界視野地弘揚傳統文化。這是一項文 化工程。通識教育不僅是一處發揮文化創意的理想場地,甚至它 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文化創意。
相信學生通過大學的通識教育,對文化創意會有更深的了解。 下期仁大開講將從社會學角度說說《普及文化與大眾文化》。(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0年11月16日;作者:黃君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任。研究興 趣:先秦哲學、戰國出土文獻、儒家思想和古典小說。[本文属仁大開講 5] )
中華文創與《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此名何意?不妨像讀「武松打虎」一樣來讀,那就是「(文)心」(主語)雕龍(謂語)。(1) 按:關於《文心雕龍》書名,有種種說法。此處,強調的是「龍」,認為此名之落腳點是神話中既有形而又無形的「形而上」的神龍。英譯中,往往作並列結構「文心和雕龍」,譯作: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楊憲益、戴乃叠譯作:Carving a Drag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俄譯者理解的《文心雕龍》,為「在文字的心中雕刻龍」「在詞語心中雕刻的龍」「文學思想的雕刻的龍」「文雅詞語的心與雕刻的龍」。(見[俄]瑪麗娜·克拉夫佐娃、李逸津:《俄羅斯〈中國精神文化大典〉中〈文心雕龍〉詞條譯釋》,《語文學刊》2019年第3期。)
「虎」是實有的動物,打「虎」,是人對於動物的應急暴力反抗——雖然,大多數人,在力量上,是無法抗衡虎的。雕「龍」,何為「龍」?一種神話中想像的動物,是靈物,是神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2) 劉勰著、詹锳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99頁。
所謂「古來文章」,其實針對的乃是當時的「以雕縟成體」的觀念,在此語中,卻是讓步,卻是否定的對象;「豈取」,古人所不取,乃作者所必取:是「騶奭之群言『雕龍』也」。與「雕蟲」的「雕縟」不同,是「(文心)雕龍」!重點落在「龍」,那個想像的、抽象的、靈性的、華夏圖騰的「龍」。故書名《文心雕龍》,乃在於構建一個心靈世界,那是像「龍」一樣生活靈動的「文」,那是心靈中刻畫(雕)的龍!(駱冬青·論漢字文化學, 2022年4期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劉金祥·文創: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梁代大文論家劉勰語,出自劉勰《文心雕龍》) 作為正在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的綠色朝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滿足中國社會各界文化需要和廣大民眾精神需求的新興業態,以及新時代的突出人文亮點和重要經濟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是文創工作者精心研究和悉心生產的精品佳構,也是展現新時代變革中的旌鼓旗幡。大凡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產品,都是以時代精神為統領而涵育、打磨和淬煉出來的。
廣播影視、動漫、音像、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等領域的大部分文創產品,更為注重挖掘、融入和展示傳統文化元素、情感元素、價值元素,並將其名稱、形象、故事等形成IP並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因此,這些文創產品的創意傳播能力大幅攀升,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和積極功效。
盡管與承載著不同時代世道人心、濃縮著不同時代社會萬象的經典文藝作品不同,但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創品牌,在某種意義上也參與構築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高地和民族的人文情懷,承載著中華燦爛文明,延續著中華歷史文脈,維系著中華民族精神。
縱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引進學習到探索創新的發展階段,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使命,特別是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實踐需要更加注重產學研的融合,更加專注於探索優質文化產品的生成和推進新型文化業態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文創工作者不斷激發發展新時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情,銳意進取,融合創新,借鑑經驗,整合資源,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創造和提升,共同構建反映新時代精神、契合大眾心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文創新模式、新機制,使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出良好態勢和獨特優勢。尤其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緊抓時代機遇,順應文創潮流,以文化為靈魂,以創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創意要素和知識要素,加速做大文化創意產業,不斷提升當地整體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可以預見,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傳播力,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戰略選擇。
為人民群眾提供和奉獻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創意產品,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當代中國文創工作者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而要確保文化創意產業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秉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就必須堅持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大力倡導和弘揚時代精神,這不僅是對文創產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文創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回望中外文創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眾多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夠在漫長歲月中廣布流傳,且至今依然為人們所喜愛和青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著名品牌均從某一側面折射和傳遞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足跡與時代精魂。可以說,正是因此,不同時代的文創產品才氤氳著不同的時代氣息、時代精神與時代氣質,才呈現出不同時代的面影、烙印和特征,才成為不同時代社會生活和人文精神的形象寫照。新時代文創工作者只有遵循和發揚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這一基本精神品格,才能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使文創產品隨時代演進而蓬勃興起。
綜上,當下中國提升全球范圍內的跨文化創意傳播能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另一方面要准確把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的文化特點,開展故事化傳播、情感化傳播與視覺化傳播,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文化創意產業要始終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即不斷推出文化藝術精品,堅持品位、格調、責任而不能一味片面迎合市場,用正確的政治導向、文化導向、審美導向自覺約束和規范生產行為。中國當代文創工作者要積極投身新時代風雲激蕩的改革實踐,把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課題、揭示時代價值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自覺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將文創產品開發寓於時代進步之中,用更多高揚時代旗幡、鏤刻時代足跡、鳴響時代回聲、鐫繪時代圖譜的文創產品回贈給變動不居的新時代,力求使這些體現時代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文創產品,在啟悟人們心智、領略文化魅力、彰顯國家實力、展現時代風采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
(原題:發展文創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2021-05-20 https://;作者:劉金祥 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馬来西亞文創人的産業理解
資金往往是文創產業中最常見的問題;文創者陷入創意和盈利之間的兩難,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然而,要將文創產業發展成事業,文創者就必須具備商人思維,這是不爭的事實。平民市集聯合創辦人林璺澤和手集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吳聖雄分享他們的經營法則與心得,告訴你大馬文創產業究竟能否賺錢。(原題:大馬文創產業能否發展成事業?文創者必須讀懂的事;作者:羅詠琦
;詳見:October 17, 2023 theinterview.asia)
延續閱讀: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75 》:創意人 生意人 得意人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