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 by David Parsons~日日新,又日新。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7, 2021 at 4:29pm


洪子誠《未名詩歌分級讀本》給孩子們的詩歌讀本—
2010年,我們編選了一套共六冊《詩歌讀本》。讀本面世後,受到讀者歡迎,也收獲了一些改進的建議。前年,“活字文化”的朋友們認為,這套讀本有繼續重版的價值,建議我們修訂。在他們的推動、組織下,經過各分卷主編一年多的努力,修訂重編的工作終於完成。因為新版的內容、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給它取了新的名字:《未名詩歌分級讀本》。

這套新讀本的編選宗旨,和之前的版本並沒有不同。錢理群執筆的舊版讀本總序裏,講到叢書編選的靈感來自古代的“詩教”理念。他指出,對於這一存在爭議的說法,我們采取的是其中兩個方面的合理因素。


一個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視,通過不間斷的詩歌閱讀,保持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對真、善、美的向往和凈化自我心靈的積極性。

另一個是重視詩歌教育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特殊作用:青少年對事物敏感,有充沛的想像力,與詩歌有著本原性的親和力。詩與童心的內在契合,讓少年兒童時期成為培育良好的語言和詩歌趣味的最佳階段。


基於這兩點,我們提出“讓詩歌伴隨你一生”,提出在“一生”的這個詩歌伴隨過程中,讓兒童少年期作為詩歌教育起點的重要性。這樣的想法,也就是西渡在“初中卷”序言裏說的那樣:“閱讀詩歌是親近人類文明成果的一種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將為我們接通最古老、最現代的智慧,讓我們和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人物進行面對面的傾心交談。如果我們在一生中都能夠不斷和詩歌保持這種接觸和交流,無疑將對我們的精神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它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我們自己。它還會為我們提供創造的動力,激勵我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優秀精神成果。”

和舊版相比,《未名詩歌分級讀本》在內容、體例上有許多改變。首先是分卷的設置。為了加強整體感,讓內容更集中,我們將原來的學前兒童卷、大學卷和老人兒童合卷從新版中移除,它們將做另外的處理;譬如說,大學卷有可能將被改造為帶有研究性質的讀本。這樣,《未名詩歌分級讀本》就被設定在中小學的範圍,五卷分別是:小學卷1(牟堅編);小學卷2(李憲瑜編);小學卷3(冷霜編);初中卷(西渡編);高中卷(張桃洲編)。

第二個大的變化,是選錄、解讀的作品做了調整。原來是新詩、舊體詩詞兼顧,現在改為僅收錄新詩(也包括用現代漢語翻譯的外國詩歌)。這樣做不是說古典詩歌不重要,相反,歷史悠久、光輝奪目的中國古典詩歌,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詩歌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這樣處理,是因為以古典詩歌為內容的、供中小學學生和教師使用的讀本,已經出版很多,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相對而言,新詩在詩歌教育中的地位被重視得不夠,這種忽略,會給我們的詩歌教育帶來損失。

新詩誕生已經百年。雖然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幾代詩人艱苦的創造性探索,已經建立了自身的傳統,出現了一批卓越詩人和優秀詩作。談到「詩教」,談到心靈的培育和精神的成長,新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20世紀以來的一百多年中,社會生活、人的心理情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詩的出現,就是為了更有效地表現變革中的時代和人的心性。

"語言是想像的種子"——我們的想像力的開發,對世界和自身的觀看和感受,不僅需要通過古典詩歌,而且也需要通過以現代漢語作為表達手段的新詩。如果忽略了表現現代人生活、情感的新詩,“詩教”想要達到的目標將會打折扣。

《未名詩歌分級讀本》的各卷編者,都長期從事詩歌研究和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中有的還是優秀的詩人和詩評家。他們的視野、藝術經驗和鑒賞力,為這套讀本的質量提供了保證,增強了可信賴感。在體例上,各分卷的單元設置並不要求一律,為各卷主編依據作品和閱讀對象的特點自行設定。閱讀提示大多簡明扼要,力避煩瑣和過分知識化,這是為了突出閱讀提示的啟發、引導性質,盡量讓讀詩的人親近詩歌本身,親近它的詞語、形象、節奏、表現的氛圍境界和蘊含的情意哲理。

采取這樣的方式,是基於編選者的詩歌理念:無論是個人詩歌經驗的形成,還是對具體詩作的理解,都是開放性的;閱讀提示的目標是點燃親近詩的熱情,開發讀者的想象力。而且,基於優秀詩作內涵的豐富性,對詩意的理解不應有絕對的“準確”答案,進入、解讀詩歌的方式也不只有一條道路。
 (2019-05-05 中華讀書報)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3, 2021 at 8:30pm


姚其騮《檢討新加坡教育制度》

最近報章上報道中國“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照我的理解,所謂義務教育階段就是中小學階段,應該由教育部負責,不應該牽涉到私營領域。如果有的話,這些培訓機構必須登記為非盈利機構。

“意見”也禁止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在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除了針對校外培訓行為,“意見”也提出要全面壓減作業負擔,鼓勵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提供興趣類課後服務活動等。


中國政府這次對校外培訓行業祭出重拳,是因為過度輔導會令青少年苦不堪言,也令家長背負了沈重的育兒成本;它還被認為妨礙了國家提高生育率的目標。

現在回過頭來談一談新加坡的教育。本地媒體經常報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想效仿我國的教育製度,我國的教育製度真的那麽可取嗎?我有所保留。我想問的是,為什麽現在的中小學生幾乎每個都要補習,家長每年要交付上億元的補習費。因為有利可圖,市面上出現許多補習中心,有些收費奇貴,而學生不管成績好壞都去補習。

這種現象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聞所未聞,那個時代只有成績較差的學生才去補習,而且覺得補習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現在成了一種風氣。當然有關當局可以說這是家長的選擇,與教育製度無關,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家長為什麽要付昂貴的費用來為孩子補習。


照我的觀察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所訂的課程標準太高了,和其他的國家相比,其程度可能高出一年,甚至兩年。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參加國際賽時,我們的參賽學生通常名列前芧。可是我們應該知道中小學理應實行普及教育,而不應該為了少數的精英分子而使多數學生受苦。為了不落人後,只有去補習。

第二,真正授課時間太少而其他活動太多。一年365天,減去學校假期以及其他原因停課,真正授課時間只有200天左右。教師根本不可能在這短短的時間教完所有的課程,所以只有走馬看花或選擇性的教導,其他未教到的部分只好請補習教師代勞。

第三,為了會考得到好的成績,補習教師會教導學生掌握各種考試技巧,如何達到目的,所謂Examination Smart,為考試而讀書,而不是為求知識而讀書。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學校在放長假時,還要學生回校參加各種五花八門的活動,表示跟上時代,有時還要補課,不然就是一大堆的假期作業。學生哪裏是放假,簡直就是疲勞轟炸。

所以中國這次公佈的“意見”,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深一層檢討我國教育製度的時候了。(來自 2021年8月20日 聯合早報)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5, 2021 at 10:45pm


维柯:詩性内涵

教育是詩性的事業—詩性,大抵是因17世紀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柯在其《新科學》中提出了詩性智慧這個概念後逐步得到重視的。朱光潛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研究並翻譯維柯作品的專家之一。1986年《新科學》的中譯本面世以來,我國對詩性的研究逐步走向高潮。在維柯那裡,詩性智慧的提出是相對於同時代的「有條理的懷疑和對理性的信賴」的笛卡爾主義的矯正,它是指義大利最古老的智慧,是對原始人思維方式的一種統稱。


(名画《使徒西蒙》,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Sir 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年】,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其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從目前學界來看,對詩性的認識與理解大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作為表達的詩性


它是針對詞彙、言語和句法等外部形態而來表達詩意的,屬於文體學層面的。此時,詩性更多的是指其情感性或者文學性。

作為思維的詩性

這主要是相對演繹等理性思維方式而言的非理性思維方式。詩性智慧在認識論的意義上就是原始人的思維方式。這裡,詩性更多的是指在思維過程中強調形象、想像、直覺和整體性。

作為本體的詩性

這是從本體論上來認識詩性的,認為詩性智慧是人類原始時代所共有的智慧,詩性是人性的一種境界。如海德格爾提出「詩意的棲居」:人類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他們以審慎的思想(logos)關切他們的家政 (oikos)。在這裡,詩性往往被認為是世界的本體。


詩性的內涵極其豐富,但是我們大體能從其哲學內在的本體、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表達方式來把握其要義。(原載:一讀平臺)

BOW BY DAVID PARSONS 學習專題

思潮庫

Margaret Hsing


韵文化:和谐的声音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2, 2021 at 6:52pm


理論的缺陷,其產生的背景有特定問題

理論有時是有缺陷的,因為它們是在忽略了一系列特定問題的文化背景中產生的。比如說,絕大多數西方政治哲學忽略或否認女性的同等價值,根本不探究那些使女性處在附屬地位的體制。

我的作品《正義的前沿》指出,有三個西方哲學未能完全應對的領域:關於殘疾人的正義,超越國界的正義以及動物的正義。在所有這些例子中,提出新問題就意味著改造理論,而不是簡單地用同樣的理論去解釋一系列新的問題。

因此,如果在應對這些問題上非西方的思想比西方思想做得更好,我們就應該向那些思想家學習,並追隨他們的指引。我認為動物權利與物種延續都是正確的,在此方面佛教與印度教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啟示。我搞不懂為何它的價值只為非西方國家的人們所認可,如果它是優秀的哲學思想,我們就應該去研究!


有種觀點認為某些理論只對某個群體有價值,而另一些理論則對另一群體有意義,我不認同這樣的看法,難道一個其成員是非洲裔美國人的交響樂團,就只能唱非洲裔美國音樂,而不能唱巴赫或莫扎特,或印度和中國音樂嗎?難道一個芝加哥的讀書小組,就只能讀芝加哥作家所寫的小說嗎?這些都顯得如此狹隘,有悖情理,我想對理論來說也一樣。

我們應該從我們的思想中獲益,不管這種思想是從什麽地方得來的。當然,在處理與我們相異的傳統思想時存在特定的問題:語言、翻譯以及學術問題。但在希臘與羅馬哲學那兒我們也遭遇類似問題,《聖經》也一樣,盡管在美國我們認為這些作品都是“我們的”。


有時政治上的反對派,會通過給某種批評思想貼上“西方的”標簽來打壓它們,對此我們必須明確加以警惕。女性主義思想有時就會遭遇這種形式的打壓,盡管在這個世界上,不僅僅在“西方”,存在著大量關於不幸女性的材料。但如果某位女性主義思想家因其西方文化傳統而在一些問題上有狹隘或不當的說法,那也同樣應該受到批評。
(范昀,藝術、理論及社會正義——瑪莎·努斯鮑姆訪談,文藝理論研究 2014, Vol. 34 Issue 【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8, 2021 at 10:37am


對他者的關注與技術建構論的興起

技術哲學研究的經驗轉向,是在社會建構主義思潮興起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因此,談論“經驗轉向”的後現代特征,就不能不追溯社會建構主義思想的後現代特征。

建構主義思想最初發生於哲學領域,有學者將其追溯至康德、黑格爾、維科等人,隨著它向心理學及社會學各領域的延伸,已逐漸從“個體建構論”發展為“社會建構論”[9]

作為一種哲學思維,“建構主義思想”突破了傳統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突破了近代以來“施動者—被動者”的實踐模式,導向一種多元化、非決定論的哲學觀

“當代建構主義的話語分流表明,建構主義在從哲學向社會學的延伸中,逐漸捨棄了其在本體論和認識論層面上的意義。……當建構主義思想被引入技術的社會學研究之後,便只剩下了方法論上的意義,對於這一點,許多學者也已指出,即技術具有可選擇性和社會建構性,對技術發展應采取相對主義或曰對稱性的分析方法[9]



技術的社會建構論,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其標誌是比克、休斯和平齊於1987年主編的《技術系統的社會建構》一書的出版。這一時期也恰好是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剛剛興起不久的時間。


這里,我們尚不知曉該書的作者是否直接受到了這一思潮的影響,但作為一般“建構主義思想”中的後現代性則是無可置疑的。後現代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對偶然、次要、弱小、差異、邊緣、局部、斷裂的關注與強調,與此相關的是對對話與溝通的倡導(盡管個別的思想家過分強調差異和不可通約),對任何將“他人”變成自己的“總體性”的一部分的企圖的拒斥。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技術的社會建構論體現出強烈的後現代性。“所有社會建構論者都認為技術發展是一個偶然過程,包含諸多異質因素,因此技術變遷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單向發展過程,更不是單純經濟規律或技術內在`邏輯'決定的開發過程,技術變遷只有依據大量的技術爭論才能得到最佳的解釋”[10]

作為當代技術建構論代表人物,安德魯·芬伯格在《可選擇的現代性》一書中,更充分地表達了社會建構論的後現代主義實質。他說:“`可選擇的'現代性這一觀念意味著可能性範圍的擴展。


……最重要的是,它主張把更多的行動者,包容在技術決策的過程之中。而行動者,我們的意思是指那些參與到技術網絡之中的所有人,如工人、用戶、技術進步副作用的受害者或受益者等。這些行動者中的每一個都有一種獨特的發展觀。

他們的經驗和主張,構成了福柯所謂的`被抑制的知識'(subjugated knowledge),這是一種從下面來揭示現實各個方面的知識,而這種現實現在只是朦朧地受到那些處於權力地位的人的關注”[11]
吳致遠《後現代語境中的技術與技術哲學》,2005 / 原載:東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7卷 第3期 2005年 5月 / 作者单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延續閱讀 》

陳明發:敘事,就是Make Sense

龍舟歌

故事人心靈素質(14)

遇上·北婆羅洲 02

[9] 邢懷濱,陳凡.社會建構論的思想演變及其本質意含[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19(5):70-73.

[10] 李三虎,趙萬里.社會建構論與技術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6(9):27-32.

[11] 安德魯·芬伯格.可選擇的現代性[M].陸俊,嚴耕,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6,32.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4, 2021 at 12:05am


魏源·墻內開花墻外香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赴鎮江,與被清廷遣戍伊犁的林則徐相會,從後者那兒得到《四洲誌》和大量珍貴的圖表資料,並且遵從林則徐的囑托,開始編撰一部長達百卷、務出己意的《海國圖誌》

此書是中國近代首部較為完備的世界地理書籍,其宏大的篇幅還涉及到世界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曆法、風俗、宗教等眾多門類,堪稱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書。


魏源在《海國圖誌》的序言中闡明了,他編纂此書的意圖和目的:“是書何以作?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他可不想玩什麼炫人眼目的虛招,他編纂此書是要促使國人睜眼看世界,“悉其情節,知其控馭”。

《海國圖誌》確實令數千年拘束於此土此域,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中國人飽飽地開了一回眼界,這種類似於醍醐灌頂的直輸式的啟蒙對於久患自閉癥的國人無疑具有振聾發聵蕩心滌肺的作用。英、法、美、德、俄、意、西、葡、荷、比、日的國情如何?

讀了這本書,中國人至少可以增長一點知己知彼的理性認識。其中,魏源對美國民主制度的稱贊可謂不吝其詞,更見出作者取法乎上的政治眼光。他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進思想即在此書中首次脫穎而出,一鳴驚人。數十年後,梁啟超仍然極口稱贊《海國圖誌》為“不龜手之藥”,肯定它“實支配百年來之人心,直至今日,猶未脫離凈盡,則其在歷史上關係,不得謂細也。……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


《海國圖誌》直接影響了中國的洋務派、早期維新派和戊戌維新派,是他們奉為圭臬的教科書。這部皇皇大著很快就流播扶桑,日本明治時期的政治改革家吉田松蔭、橫井小楠等人從中所得的借鑒甚至比中國政治家還要多。說是墻內開花墻外香,也並不為錯。


在《翻刊海國圖誌序》中,日本鹽谷世弘甚至為懷才不遇的魏源抱屈含恨,為有眼無珠不識國之重寶的清道光皇帝、咸豐皇帝感到悲哀:“嗚呼!忠智之士,憂國著書,其君不用,反而資之他邦,吾固不獨為默深悲,抑且為清主悲也夫!”


魏源勤於撰述,著作等身,一生共編書著書二十餘種,其中《海國圖誌》和《聖武記》影響至為深遠,它們是那個時代中華愛國者強烈要求變革的先聲,由於外患日亟,清政府過於腐敗無能,好一陣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折騰之後,終於以沈淪慘敗而收場。魏源的藥方夠好,無奈清王朝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
(王開林:魏源:強國夢【3】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3, 2021 at 9:31am


教個人培養創新能力的技巧

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 Clayton Christensen 【1952 – 2020) 後期除了研究產業,更將破壞式創新的能力推廣到個人。

克里斯汀生發現,多數成功的大型企業,之所以未能及時推出破壞式創新,主要原因是高階管理團隊善於執行,卻不會發現與創新。

                                                                                    (Ingenious Mug)


克里斯汀生在生前曾將橫跨七十五個國家、包含五千位高階經理人、一百位CEO的研究,寫成《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教導經理人可以從聯想、疑問、觀察、社交與實驗五個面向,每個人都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聯想:創新的創業家經常展現同時做兩件事情的能力,一方面近查細節、同時又遠觀細節如何融入整體中,經常可以發現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如何相連,得出意外的聯想。

疑問:創新者經常質疑普遍接受的見解,經常用「為何」、「為何不」的疑問來取得重要洞察。

觀察:創新者總是敏感於行不通的東西,而且在不同的環境下是否已經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積極地觀察人們是用什麼產品來滿足什麼需求。

社交:偉大的好點子通常不會出自某個人、或是某個單一專業,而是來自不同人的交集、甚至來自與素昧平生的人的互動。創新導向的社交,是與觀點不同的人交談而取得新點子。

實驗:商業領域的創新也需要測試,創新導向的經理人樂於嘗試新體驗,或是拆解產品、流程與概念,都有助於產生新事業的構想。


創新,是在變動時代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克里斯汀生打開創新的黑盒子,讓創新有跡可循。
(克里斯汀生 打開創新的黑盒子,文 吳韻儀,天下雜誌532期 2013-10-01)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4, 2021 at 12:40am


放下身段讓自己歸零學習

偉大的心理醫師湯瑪斯·薩茲 (Thomas Szasz)博士在其著作《精神病的神話》(The Myth of Mental Illness)中說:“每一個有意識的學習行為,都要有自尊受挫的心理準備,這正說明為何孩子們在明白自我的重要性以前,學習起來總是比較容易;而年紀較長的人,尤其是越自負或具知名度的人,就很難放下身段讓自己歸零學習。”
Steve Chanler 《故事背後的故事》 (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 2008年,9頁)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24, 2021 at 3:35pm


柏格森·把器官變異傳給其後代


編註:關注創意在文化進化論中的意涵)

柏格森選用拉馬克的變異理論,來揭示達爾文進化論的不完備,“眾所周知, 拉馬克認為: 生物有能力通過使用或放棄使用其器官而發生變化, 有能力將如此獲得的變異傳給其後代。當今, 相當一部分生物學家持有此類學說。⋯⋯產生新物種的變異也可能暗示出了意識和意志, 而這正為這個學說的最傑出代表———美國自然學家寇普所理解。所以說, 在進化論的所有後來形式當中, 唯有新拉馬克主義能夠承認進化的內部心理原理, 盡管它並不總是如此。”
(柏格森,2000 :67) (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期)

                                                                                             (Jewel insects)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11, 2021 at 7:11pm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系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制。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Source of Photo:https://www.sesp.northwestern.edu/)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