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is Greenfield:40 Years Of Dance 哲學問題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30, 2021 at 9:54am


世界十大哲學問題如何認識


五、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曾在古希臘時期盛行,許多哲學家認為它是當代文化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代相對主義的泛濫與各家各派攻擊客觀主義有關。

20世紀上半葉的科學哲學,從邏輯經驗主義的證實論到波普的證偽論,都認為有一些客觀的、共同的、不可否認的因素(如經驗或事實),可用作評價理論對錯的標準。

庫恩認為,在科學革命時期,不同的科學家共同體的範式是不可通約的。這意味著,不存在相同的經驗、公認的事實,沒有永久、中立的觀察語言。他們使用相同的概念和理論語詞,但實際含義不同。各種理論的勝負消長不是由實驗來決定,而取決於各集團的論辯策略和宣傳技巧,邏輯、事實和理性在決定取捨時不起作用。


費耶阿本德在相對主義的路上走得更遠,他不但認為理論和範式是不可通約的(這已經意味著科學家們是「在不同的世界中實踐」,因此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而且人的知覺、思想,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也是不可通約的。不存在任何公共有效的方法,唯一行得通的原理是「怎麼都行」。波普和夏皮爾反對上述相對主義,波普大力捍衛知識的客觀性,夏皮爾主張存在合理性標準。

結構主義具有相對主義傾向,因為它強調結構的自主性。這意味著,不存在結構之外的參照物決定結構的價值與意義,各結構之間不可比較,具有等值性。

德希達的解構主義也是一種極端的相對主義。他把下列觀點稱為「在場的形上學」而大加攻擊:科學和哲學可以通過日常語言反映關於實在的本質或真理;語詞或文本有確定不變的意義,真—假、觀察—理論、事實—價值、客觀—主觀等詞的意義對立是不可移易的,對文本的不同解釋,可以有理由和論據來作出判斷取捨。

伽達默爾等解釋學家認為文本沒有固定不變的意義,意義隨傳統的變遷和對讀者的效果不同而不同。藝術品不是自在的存在物,觀察者不僅以不同的方式看,而且看到了不同的東西,這顯然導向了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抽去了認識的共同基礎和客觀標準,使人們感到一種文化和精神危機。它導致否定絕對的道德律令,其道德後果是十分嚴重的。

延續閱讀 》https://iconada.tv/photo/3-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22, 2021 at 11:08pm


世界十大哲學問題如何認識


三、主體性


主體性問題是本世紀哲學的一大熱點,高揚主體性的人和竭力消解、摧毀主體性的人都在竭盡全力地宣傳自己的主張。從這一點出發,可以將本世紀流行的各種哲學分為三類:主體哲學、無主體哲學和反主體哲學。

英美分析哲學屬於無主體哲學,主要原因是,第一,休謨從極端經驗主義立場出發,將人的自我消解為一系列凌亂、離散的經驗,取消了認識主體。分析哲學在其初期繼承了經驗主義傳統;第二,語言轉向之後,認識問題被意義問題取代,思維的地位被語言取代,人們關注的是語言與對象的關係,作為認識和思維的主體從哲學視野中消失。在科學哲學中,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談驗證的邏輯,而絕口不提發現的心理學。在迴避不了主體的地方,分析哲學家持反主體觀點,具體表現在對笛卡爾和康德的批評上,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國哲學家賴爾在《心的分析》一書中對他所謂的笛卡爾的「機器幽靈說」的無情攻擊。


歐洲大陸哲學家中,利科和哈貝馬斯最熟悉和重視語言分析哲學,但他們承認主體的地位。因為利科深受現象學和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而哈貝馬斯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他從交往角度從事社會文化批判,重視作為語言使用者人的主體性。

本世紀各種哲學中,胡塞爾的現象學是最典型的主體哲學。在這種哲學中,一種帶邏輯意味而非心理意味的先驗自我是首要的存在,是意向性的基礎,而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雜亂的經驗純化,呈現其本質結構。也正是自我的意向作用,才使得作為物理記號的聲音或文字具有意義。總之,自我是對象的依據,知識客觀性的來源。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和胡塞爾的現象學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他的學說已經表現出一種主體移心傾向。他的中心概念是此在,此在當然是「我的存在」,但並不是自我。此外,他強調的在世存在也不僅是一種單純個體的自我概念。相比而言,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和梅洛—龐蒂的觀點更接近胡塞爾,自我主體的色彩更濃。

與主體性哲學最格格不入的是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它們在主體移心的道路上走得最遠,最後到了消解和摧毀主體的地步。在結構主義者看來,自我或主體既不是人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切起源於結構及其功能,有思想,但沒有思想者;有意義,但沒有文本的作者。擴大了看,人類中心主義或人道主義不過是人類的自我幻想或神話。福柯、德希達等人大呼「人的終結」,他們認為相比於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人的死亡是更帶緊迫性的問題。


在解釋學中,也有相當多的人只承認文本的意義而抹殺作者的作用,即使他們強調讀者理解的作用,這些讀者也不具主體性,而只是傳統嬗變、歷史社會變遷的承載體。(今日頭條)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y 20, 2021 at 10:16am

界十大哲學問題如何認識

二、語言的轉向


二十世紀哲學最突出的特徵是高度重視語言,各家各派都通過對語言的論述來闡明自己的哲學觀點。利科說:「當今各種哲學研究都涉及一個共同的研究領域,這個研究領域就是語言。」他還說:「今天,我們都在尋求一種包羅萬象的語言哲學,來說明人類的表示行為的眾多功能以及這些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伽達默爾也認為,語言是哲學思考的中心問題,它在本世紀哲學中處於中心地位。


英美分析派哲學家明確提出,本世紀初在哲學中發生了一個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在他們看來,西方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經歷了三部曲:


古代以本體論為中心,研究存在什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近代以認識論為中心,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人的認識的來源、途徑、能力、限制;

本世紀以語言的意義為中心,研究主體間的交流和傳達問題。

其中有人認為,只有通過研究語言才能研究思想、研究世界。羅素和早期維根斯坦認為,語言和世界結構相同,可以從研究語言的結構推知世界的結構。艾耶爾、達梅達等人認為,在很大程度上,語言等同於思想。


古代和近代哲學家也重視語言,但有一個根本性的區別,他們認為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交流的工具

許多分析哲學家認為,思想和語言的關係不是本源和派生、本體和表現的關係。海德格爾認為語言即邏各斯(logos),即世界,即規律,把語言僅僅當成思想交流的工具就貶低了語言的地位。

伽達默爾也明確提出,語言不是純粹的交流手段,不僅是人在世界上擁有的東西,人正是因為語言、通過語言,才擁有世界

以前,哲學家一致認為思想反映世界,語言表達思想,因此語言意義最終來源於世界,而本世紀的哲學家對此有不同意見。胡塞爾、弗雷格、羅素等人倒是就指稱對象而言談語言的意義,但後來不少人主張語言可以是一個自主、自足的領域。比如索緒爾認為語言系統中符號的意義僅由它們價與其他符號的聯繫和區別確定,德希達認為文本之外別無其他,說理解語言符號的意義要參照外部、客觀的東西,是一種形上學。利科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仍然認為語言是心靈和事物的中介。

弗雷格、羅素和前期維根斯坦等人,大力主張用邏輯的手段分析和改造日常語言,因為日常語言表面的語法形式,常常遮蔽和歪曲語言本質性的邏輯形式,造成一系列哲學難題。在數學化、形式化的理想語言中,這些麻煩就消除了。

日常語言學派的人堅決反對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日常語言本無錯,是人們「哲學式地」使用導致謬誤。海德格爾認為形式化了的語言根本不是語言,因為它不能表達存在的神秘性。伽達默爾也敵視數學化語言,因為語言決不會扭曲思想或世界,「世界本身就體現在語言之中」,「語言是理解本身得以實現的普遍媒介。」利科則以語言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說明,日常語言有積極的一面(如對詩歌),但也有缺陷(對科學)。


分析哲學的觀點和方法受到某些人的激烈批評,有人說,這種哲學用邏輯演算代替哲學思維,用瑣屑無聊的詞句分析取代對於人生意義、價值、上帝等重大問題的思考;有人認為並非任何問題都要上升到語言層面才解決得好,有時需要相反的下降過程;還有人證明,人不僅能把握語言,也能直接把握赤裸裸的思想。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ex3a4n.html

Battling So Many Things in Our Stride, We become an Entangled Chaos in the Journey of Life)


延續閱讀 》 陳嘉映:語言轉向之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5, 2021 at 6:14pm


柏格森主義的第一源泉

柏格森主義的第一源泉,在於向表象要深層;從眼前找絕對。柏格森重鑄哲學的方式,讓人的當下精神用直接、樸素的途徑切入生命的奧秘。(參考:王理平,2007, 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人民出版社,p. 59)


延續閱讀 》陳明發談布爾迪厄

https://iconada.tv/photo/4 文化中介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7 福柯美學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08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42
https://iconada.tv/photo/2-13
https://iconada.tv/photo/6-1 超越性
https://iconada.tv/photo/7-1
https://iconada.tv/photo/8-1 文化傳承
https://iconada.tv/photo/12 學習
https://iconada.tv/photo/13-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https://iconada.tv/photo/14-1 銀髮
https://iconada.tv/photo/4-4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1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 文化資本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4 敘事藝術
https://iconada.tv/photo/hart-l-shkina-5 文化
https://iconada.tv/photo/lois-greenfield-40-years-of-dancing-1 網絡學習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24, 2021 at 10:15am

福柯·自身的技術


延續閱讀 》

https://iconada.tv/photo/hoststudio010
https://iconada.tv/photo/zun-zhong-zi-ji-chuang-yi-ren-71


福柯從七十年代以來所集中研究的“自身的技術”,後來都構成為生存美學的重要內容。所以,生存美學也可以說就是古代的“自身的技術”的翻版和重生。


值得指出的是,在古希臘羅馬文獻中所談論的生活藝術、風格和技巧,幾乎都是環繞著關懷自身(souci de soi)的問題。


所以,上述一切環繞生活風格、藝術和技巧的資料,其中心議題,都是關懷自身:


‘自身的藝術’(l’art de soi)

‘自身的實踐’(pratique de soi)
‘自身的技術’(technologie du soi)
‘自身的技巧’(technique de soi)
‘自身的認識’(connaissance de soi)
‘自身的教育’(formation de soi)
‘自身的文化’(culture de soi)
‘對自身的崇拜’(culte de soi)
‘回歸自身’(retour à soi)
‘自身的政治’(politique de soi)
‘自身的倫理學’(éthique de soi)
‘自身的美學’(esthétique de soi)
‘自身的書文’(écriture de soi)等等。


總之,在古希臘羅馬,人們是把生活藝術和生存美學,歸結為‘關懷自身的藝術’(l’art de souci de soi),它是環繞著‘同自身的關係’(rapport à soi)以及‘自身同他人的關係’(rapports de soi avec des autres) ,試圖將生存活動本身,直接地理解成為人自身的審美超越活動的展現過程,從而將生活美化成為生活的藝術創作活動。


所以,‘關懷自身’的生存美學,絕不是抽象的理論,更不是近代以來抽象地探討藝術本質的美學理論,而是非常實際和具體的生活實踐;它通過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技術、技巧、技藝、策略和程序,在個人實際生活中具體地實施‘關懷自身’的原則。

古希臘羅馬人往往稱之為‘自身的實踐’、‘自身的技術’和‘自身的技巧’。(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200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9, 2021 at 7:20pm

福柯·逾越“啟蒙”

福柯竭力‘逾越’啟蒙以來所通行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模式的嘗試及強烈意願。

他探索這些問題的實際意圖是很明確的,那就是使‘我們自身’真正恢復成為原本的‘我們自身’,反對一切來自我們自身以外的各種規範法制體系,對我們自身的干預、宰制、規訓和控制。

由我們自己憑借自身的審美愉悅欲望,實現我們所意欲實行的思想、行為和生活;福柯在晚期把這樣的‘關懷自身的生存方式’,稱為生活技藝、生活藝術、生存藝術或生存美學
(Foucualt, 2001: 171-172; 248-249; 405-406; 428-430; 544-545)。


顯然,福柯的歷史批判,既不是重建以往的歷史,也不是描述歷史的發展過程,而是像尼采那樣,以重復、分散和變幻無常的批判策略,把知識、權力、道德及其他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當成一系列相互鬥爭的緊張關係網絡,當成複雜的社會歷史事件來重現(Foucault, 1994 : II, 140)

福柯在講到他的研究方式和策略的時候,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在這些年來所從事的研究,是相互緊密相連的,它並不打算形成一個連貫的系統,也沒有連續性。這是片斷性的研究,最後沒有一個終點,也不存在需要進一步繼續做到的事情。這是散布式的研究,甚至是非常重復,經常走回頭路,返回原來的題目和原來的概念”
(Foucault, 1997: 5)。(高宣揚:福柯的生存美學,2005)

                                                                   (Fashion Created by CARLIJN VEURINK )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18, 2020 at 1:44am


陳明發《社會世界、心態結構與社會結構》


布爾迪厄認為,當代行動者的所有實際活動,都遭到文化象徵性因素的介入。這個現象已經滲透到所有領域,成為社會生命的基本動能。除了影響了社會中的政治與經濟,個人在生活中的內心活動與外在實際表現;肉體與精神的雙重使命;主觀與客觀的因素都相互關聯。(參考:高宣揚,200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