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台灣演藝界五十五年,張小燕的長青紀錄無人能破,新節目一出手,也總能創高收視率,“綜藝大姊大”的地位絕非浪得虛名。

但接受媒體專訪,小燕姊雙手作揖,笑容靦腆,一再謙稱:“我的人生只是一條小溪,不是什麼大河啦。”

 

五歲半進演藝圈  天生就愛攝影棚


張小燕五歲半就進演藝圈,八歲起連續三年拿下亞洲影展最佳童星獎,從拍電影、演電視劇轉型主持綜藝節目,幾乎是「觀眾看著她長大的」;她戀愛、生子、再婚等人生變化,都在眾人眼光中上演;她的世故、機敏、從不遲到的敬業、對後輩的寬厚,說話極為得體的功力,都是藝壇典範。

 

張小燕成為童星,是個意外。“爸媽其實希望我好好念書、出國留學,可是我天生就喜歡攝影棚的氣味。”張小燕的父母親經歷戰亂,一九四九年舉家從上海 遷徙台灣。張小燕清楚父母的期望,當童星拍戲之餘,還是用功直升靜修女中高中部,卻因為熱愛表演而停止升學,至今學歷是“高中畢業”。

 

張小燕記得,她從三歲起就愛手舞足蹈,上幼稚園看小朋友在台上表演,就會興奮莫名地跟著亂跳,曾向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學舞,六歲拿到民族舞蹈冠軍。“我很小就知道自己要做表演這一行。”

 

張小燕的演藝之路很快就遭遇瓶頸。揮別童星,進入國中青春期的張小燕,滿臉青春痘、又矮又胖,“這時候還想演戲,誰理你呀!”

 

曾是“首席宮女”   不放棄堅持到底

 

一直到廿五、六歲,張小燕都只有小配角的戲分,同期的陳莎莉當公主,她就演公主的“首席宮女”、“首席妹妹”,但“我已經很滿足,只要有機會演就很開心。”回首這一段,張小燕深深體會:藝人最困難的關卡,就是心態、體態和生態不成比例的時候。

高中沒畢業,張小燕有機會到韓國拍電影,毅然休學到香港等通知。“這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時期。”張小燕在香港待了八個月,她利用時間,狠狠看了一百四十部中外電影,每一部電影都做筆記,全心投入,就想好好把握這次機會,但結果卻是空歡喜一場,讓她從此放棄電影。

“你就別幹這一行了吧!”父親張珍勸她出國念書,她卻意志堅定,打算進軍電視劇,總要一圓演藝夢。拗不過女兒的堅持,父親開出條件:“要靠自己的能力演出來,別讓我覺得你幹這行很丟臉。”

父親的尊重,讓張小燕如釋重負,放手一搏,拍了上千部電視劇。父親是她最忠實的粉絲,每拍一部電視劇,父親都會用剪貼簿整理剪報,最後在遺書上說:“我沒能給你什麼,只能送你這些剪貼簿,記錄你的演藝人生。”這上百本剪貼簿擺滿整個房間,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最真摯的寵愛,是張小燕千金不換的家產。

張珍是警察,“他影響我一輩子。”張小燕笑說,小時候只看傳記文學和“福爾摩斯”,不看“亞森羅蘋”,因為人稱“俠盜”的亞森羅蘋是警察要抓的小偷。


打擊從沒少過 靠樂觀向前走

 

“不拿不該拿的,靠自己的能力賺錢,這都是父親耳提面命的家規。”張小燕童年鉛筆盒裡就是兩枝筆、一塊橡皮擦,“絕不能多出什麼東西,不然爸爸一定會問是哪裡來的?”

小時候學跳舞,練得熟了,爸爸總要張小燕再多練兩遍,因為“熟能生巧,跳兩遍跟跳五遍絕對不一樣。”爸爸的做事態度也傳承給她,每次錄影,張小燕總是早早就到,再三檢視造型、節目內容與來賓資料。

嚴謹的家教讓張小燕在五光十色的電視圈贏得“電視公務員”的稱號。她的表現敬業、篤實,不炒新聞,一樣贏得觀眾與同行喜愛,以及,難得的尊敬。

縱橫台灣演藝圈超過半世紀,張小燕爽朗的招牌笑聲常掩蓋她面對的逆境。

“我是被打擊長大的,從D咖到A咖,張小燕是用很多NO、NO、NO堆積起來的。”她說,“電視是很殘忍的行業”,隔天就收到的收視率決定節目生死。她做 過許多爛節目,沒幾天就撤下來,當然受打擊;只是她永遠往前看,“我沒停在那個爛點上,而是努力用好節目忘掉那個爛點。”

帶領許多子弟兵的張小燕篤信“英雄不怕出身低”的軟身段。

一九八五年當紅的〈周末派〉節目,其實企畫案被唱衰“不會紅啦”。但張小燕沒理會,就算是冷門的下午檔時段,她一樣全力以赴。

爆冷門地,〈周末派〉紅了,翻身攻占周末黃金八點檔,”沒有下午檔就沒有八點檔,沒有首席宮女就沒有首席主持人。“張小燕用這種態度面對挑戰。


常以“學徒”自居  挑戰全方位主持


張小燕永遠在思考如何迎接下一個挑戰。在綜藝主持全盛時期,她接下中廣〈小燕有約〉節目,廣播和電視的主持費不成比例,但她一做就是六年。

張小燕認為,做綜藝節目強調臨場反應,做廣播節目講究訪談技巧、嚴控對話時間,而且要一針見血,”這工作強迫我用功,學做全方位主持人。“

最近張小燕重返螢光幕,主持〈百萬小學堂〉,被戲稱是”阿嬤級“的主持人,瞄準小學生的節目竟然創高收視率,又跌破一堆人的眼鏡。

”小學生不認識我,我對他們而言是新人,如何抓住這群觀眾,是我給自己的挑戰。“顯然她又挑戰成功了。

”什麼時候要退休?“朋友問張小燕,以”學徒“自居的她總說:“我才剛剛學會,怎能退休?”其實她最清楚,演藝圈只有做不做,沒有退不退,“等到觀眾不看你了,不退都不行哩!”

(2009/04/05 臺灣聯合報╱記者王雅蘭、鄭朝陽)

Views: 12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on December 8, 2011 at 3:53pm

百萬主播:年尾了,又是許多年輕人讀完書出來謀職的時節。懂得一點你所說的《九把刀經濟學》,對他們會有幫助。今年,我們將迎來出世于1990年後的一代社會新人,中國大陸所說的“90後”。這是玩電腦長大的一代人,對“九把刀現象”不陌生。

陌生的可能是,他們恐怕不知道怎樣拿自己的興趣,與社會現今的發展需求聯結上來。這應該是我們這些創意內容工作者的責任吧。

在網上讀到一篇報導,說的是中國情況,對馬來西亞或其他中華圈的“90後”來說,情況應該也是一樣的。畢竟,在網路紀元里,年輕人成長的經驗似乎越來越一致了。

(所以,九把刀的作品臺灣賣得,香港、東南亞也賣得。)--

每年進入11月,高校畢業生都會進入了求職高峰期。與往年相比,今年大學生就業最大的看點,莫過於“90後”大學生開始集體在求職市場亮相,他們將與 “80後”展開職場競爭。這些頭戴“非主流”、“新生代”時代標簽的“90後”,他們面對社會時的擇業觀、就業觀也更加引人關注。

 

網路時代,“90後”畢業生更傾向選擇時下新穎的傳播形式來推介自己。如今,在微博中給自己寫張名片,加入網路論壇中的 “求職小組”,參與互通招聘資訊的校園QQ小組,這些已經成為大學生中流行的求職方式。他們習慣於用微博、QQ、短信等“短資訊”方式與人溝通,並且通過這些更為方便快捷的獲取求職諮詢。“求職季到了,宅在宿舍也並不代表不思進取,可能好的工作機會就是在電腦上‘熬’出來的”,在某求職論壇上,一位大四學生如是寫道。

有報道分析,“90後”畢業生更加追求工作的個性化與舒適度,他們不會勉強自己而去單純追隨父母的意見,會更理性的注重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興趣愛好,但是在待遇上他們也要求較高的薪酬,追求大企業、名企業,並且注重工作的舒適環境和寬鬆的休假制度。

對於“90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張輝表示,事實上“90後”與“80末”,他們在年齡特點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每一批求職的學生,他們的價值觀念都與他們的成長環境相聯繫,如今90後大學生求職追求高薪、名企業,這些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為了降低求職成本, 珍惜求職機會,畢業生們還是應該給自己清晰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這麼多年的調查和研究,都在說明,求職者在將來對職業的滿意度,與他當初選擇職業的兩個要素密切相關,一是,他本身找的行業和崗位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一致,二是他所從事的崗位和自己的興趣愛好是否一致,所以大家在求職的時候一定要理性的考慮這個兩個問題”。張輝認為,大學生求職要切忌浮躁與盲目,應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和社會發展需要來綜合考量。

對於如今出現的畢業生就業難,用人單位的招聘難的矛盾現象,張輝表示,大學生就業在選擇上是有一個時序性的,一些學生在最初“逐高選擇”,找名企業,大公司,但是求職不成後他還會降低一個維度,去選擇相對較低的中型、小型的企業單位求職,張輝說:“大家看到每年高校畢業生這個絕對數字感覺會很可怕,但是如果擺正心態,最終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轉載自29.11.2011中國《中新網》闞楓報導)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6, 2011 at 2:41pm

OVEPI,謝謝你的提示,我要上Royal Borneo Youtube 去找找《探索頻道》給張小燕做的專輯,然後轉載給《愛墾納達故事城》的網友。

關于你談的事,我的感觸也很深。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說與電影都橫掃臺灣、香港與東南亞,證明人們還是喜歡好內容。因為《那些年》,九把刀、柴智屏和陳妍希上了張小燕等人的個別節目,在媒體上大力推廣、探討。可以看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特別是影視、流行音樂與時尚文化這一快,搞得特別蓬勃,除了圈中人自強不息以外,整個產業的生態更是扮演了重要的支援角色。

這個互相支援的產業生態,也直接帶動了其他的傳統產業。例如,報刊報導,香港已經有旅行社在組團參觀《那些年》的拍片現場,很肯定的將帶動臺灣地方經濟。

從游客人數來看,馬來西亞怎麼說都是旅游大國,可是我們多少年沒出現過新的景點,還是一直在“吃老本”、“賣舊物”,很難吸引回頭客。

馬來西亞自然與文化遺產豐富,也不缺乏富有創意的人才,兩者結合上來,是可能創造新的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的。我們缺乏的是適當的支援生態,這點不能不向臺灣學習。其實,這也不是臺灣原創的,日本、韓國、澳洲與歐洲諸國,早就在這麼做了。

曾經和旅游業者交流,他們說:“我知道我們每個地方都有好故事,其實很多老街、老店、老商號都有好故事,可以提煉成動人的內容,成為影視、飲食、旅游、零售、教育等領域振興、蛻轉的動力。可是,我們手頭沒有資料,導游怎麼說故事;旅行社怎麼做內容營銷?”

我們的寬頻線路快多了,可是上網有多少關于馬來西亞可愛、可親的特色內容?

話又說回來,我們的九把刀、魏德圣(臺灣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導演)在那里?行行業業都需要九把刀、魏德圣這樣的創作人才,把我們動人的故事催生出來。否則,無法發揮我們獨有的敘事優勢,馬來西亞行行業業就無法發揮新的競爭力。

對期待蛻轉,找尋新商機的華商,我要問:“你們行業有趣的東西寫出來,出版了嗎?拍出來了嗎?在網路上載、討論與推廣嗎?你的產品或服務的Fans在那里?

我們可以這麼說,九把刀現象對馬來西亞華商來說,其實是“九把刀經濟學”的啟蒙課;也就是蛻轉尋變的道路。

我期待《愛墾納達故事城》是接觸、了解這經濟學的平臺;讓它發展成華商與創意人的云端校園或“優管大學”。

這是不容易的任務,但是我們可以從培養這方面的人才開始,培養懂得何謂深度訪談,而不是搞鬧的Netcaster(對,就是這名詞)。臺灣以張小燕為榜樣、香港以鳳凰臺諸臺柱為借鏡,他們證明了華裔可以對全球做傳播;人才卻是首要的成功因素。

在云端上的傳播人,或說是網路主持人,不妨就叫着Netcaster,一種新的專業;協助華商往創新方向蛻轉的推手。

Comment by OVEPI on December 6, 2011 at 12:23pm

記得《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 曾做過一個節目,專門報導張小燕和她所引起的臺灣電視文化現象。網視上看得到。

該英語節目主播訪問了張惠妹、吳宇森和王偉忠等演藝界大佬、大姐;他們都給于張小燕很高的評價。

《探索頻道》說:“她其實就是臺灣電視!”

從只有一家國營電視臺、言論管制苛嚴的年代,做節目做到現在百花齊放、甚至亂像橫生的解放年代,張小燕一直堅持着自己的不斷求變、求上的路線,給自己塑造了獨有的“江湖地位”。

阿妹說:“在臺灣人的心目中,凡是有重大的電視廣播盛事,張小燕一定在場。”

吳宇森說:“她是眾人的偶像,眾人的朋友。”

網路給傳播人提供了無數出人頭地的機會,但不管時代與工藝怎樣轉變,張小燕所代表的傳播精神值得大家學習:所謂引領潮流,是從不斷改變自己開始的。

從做童星開始,到做電臺廣播、舞臺劇、在電視節目擔任小角色,到大主持,她都能放下眼前的身段,隨時從頭來過。

六十年的功力,不是開玩笑。

她說:“在傳播界,沒有一夜成名這回事。”

連九把刀都挨過好一陣子才出名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