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4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3 hours ago

嫣然·華人在望加錫(Makassar)的歷史角色

這裏把近期與權威的學術來源,拉來核實並把關鍵發現列成要點:下面列出的每一項主張都對應具體文獻。優先引用了對「華族/華人(Tionghoa)望加錫Makassar 的角色」負擔最重的五個來源。

結論(要點摘要)

作為海上與區域貿易的中介與市場參與者(17世紀起) — 華人長期扮演連接中國與蘇拉威西及東印度群島的商業節點,早期(約1610s–1669)有直接或透過第三港口的中國—馬卡薩貿易路線,供應中國商品並交換當地香料與海產。(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專精某些商品(胡椒、海龜殼等),在區域分工中有明確位置 — 公司(VOC)早期對華人並不總視為直接威脅,部分因為華商集中於胡椒、龜殼等非荷蘭當時首要控制的商品。這使他們在當地貿易網絡中保持重要但專門化的角色。(oxis.org)

城市經濟與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商品貿易、零售、典當、出版等;19–20世紀演變) — 到近代(19–20世紀),華人在馬卡薩發展成多元的城市經濟群體:經商、經營熟食與店鋪、從事金融/典當活動,並且出現華文報紙與社群組織。(persee.fr)

與殖民權力與本地政權的複雜互動(合作、被管控、偶有衝突) — 在荷蘭征服與統治後,華人社群的地位與活動受殖民政策影響(例如貿易許可、居住管理),同時在不同時期也遭受街頭或財產層面的暴力與排擠。文獻強調華人既是殖民經濟的一環,也常處於脆弱位置。(Brill)

地方化與同化趨勢 — 長期下來,馬卡薩的華人經常與當地族群通婚、語言文化混融(部分已不再使用中文),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華人社群。當代研究指出,馬卡薩華人對自身「華族」身份的連結較為多樣化且有許多在地化特徵。(oxis.org)

主要學術來源

R.Holroyd, “Makassar as an Emporium for Chinese Trade, 1613–1669,” Itinerario / Cambridge (2025).(近年的專文,詳細論述 1613–1669 年間中國—馬卡薩貿易網絡演變與機制)(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G.von Kispal-van Deijk, “Ubiquitous but Elusive: The Chinese of Makassar in VOC Times,” (2013 / OXIS 論文 PDF)(討論 VOC 時期華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與檔案記錄的特性)。(oxis.org)

H.Sutherland, “Trade, court and company – Makassar in the later ...”(關於 VOC、地方政權與華人貿易分工的分析,PDF 可下載)。(oxis.org)

Yerry Wirawan, Sejarah Masyarakat Tionghoa Makassar(書籍/編輯論文集,覆蓋 17 世紀到 20 世紀的華人史,包含華文報刊、社群變遷)。(Internet Archive)

研究與刊物:關於近代馬卡薩華人報業與社群(例如「Pers Tionghoa Makassar Sebelum Perang Dunia Kedua」)— 探討 19 世紀後半到二戰前華人公共領域的形成。(persee.fr)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ly 28, 2025 at 3:51pm

愛墾APP:南海“契合”是否開始遥遠~~當我們習慣於和平,會不會就忘了它其實從來不是理所當然?7月27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與一群來自東南亞及亞太地區、具有豐富外交與國際政策經驗的前高官與專家,共同發表了一則題為《砲火必須止息》愛墾中文評註翻譯的公開聲明。這份聲明由他們所組成的「和誼圈」(The Amity Circle)聯合發表,針對柬埔寨與泰國兩國近日爆發的邊界武裝衝突,表達了強烈關切與明確呼籲。

這場衝突,並非僅是兩國間的邊界爭執,而是對整個東南亞地區過去數十年和平穩定的一次劇烈衝擊。聲明開宗明義指出,東協(ASEAN)成員國之間苦心經營的戰略互信,已因這場衝突出現裂痕——這不是某國內部的政爭,也不是民間的偶發衝突,而是兩個同屬東協的主權國家,首次在本世紀內發生公開武裝對抗。

這樣的衝突不僅違反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中明確反對使用武力的原則,更違背了《東協憲章》所強調的以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核心精神。這一切,提醒我們:和平不是自然發生的,它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需要持續努力、主動維護的動態成果。

楊榮文在轉發這份聲明時,特別點出了「和平紅利」這個概念,這是對當代東南亞局勢最深刻的洞察之一。所謂和平紅利,是指因地區長期穩定所累積的經濟發展、社會繁榮與國際信任資本。然而,這樣的紅利,從來不是無限期的。它既非不可侵犯,也不是任何國家可以單方面享有而不付出維護代價的資產。和平紅利會枯竭,尤其當我們將和平視為一種自動生成的結果,而非一項必須持續努力爭取與守護的成就時。

事實上,和平很容易成為政治人物語言中的裝飾詞。在選舉期間,和平是口號;在危機時刻,和平成了推卸責任的擋箭牌。對於某些領導人而言,和平不過是治理過程中的背景音樂,音量大小可根據自身政治利益隨意調整。他們往往是最晚承認衝突嚴重性的人,卻可能是最快將責任推給他人或試圖轉移公眾視線的人。和平的本質,在這樣的過程中被侵蝕、被消耗。

此時,「和誼圈」這樣的資深外交人士與政策專家的集體發聲,顯得尤為珍貴。他們不受任職政府的束縛,可以說出真正該說的話。他們的呼籲也不是憑空而來——他們曾身處高層外交談判與政策制定第一線,深知東協內部運作邏輯,也知道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路徑。

聲明提出的具體建議——如召開特別東協高峰會、避免陷入雙邊與多邊協商形式的爭執、以及在不損雙方立場的前提下邀請第三方協助斡旋——正是過去東協處理區域緊張局勢的經驗總結,也是唯一可能防止這場衝突升級的務實選項。聲明中也提醒大家,2011年柬泰邊境曾一度劍拔弩張,最終在東協框架下避免全面戰事。歷史提供了希望,但不會自動重演。2025年能否複製2011年的和平經驗,取決於今天的選擇與行動。

我們必須問自己:我們是否太容易把和平當成理所當然?我們是否太少思考,一旦和平破裂,將要付出什麼代價來重建?又或者,我們是否把東協當作一個永遠能靠「拖延」或「模糊」維持穩定的組織,忽略它其實早已面對轉型的壓力?

東協一向以「不干涉內政」和「共識決」為核心原則,但這些原則在國與國之間直接軍事對抗的場景中,還足夠嗎?還是說,我們需要一種更能因應當代挑戰的「東協+」模式——更靈活、更具行動力的外交機制?

「和誼圈」的這份聲明,不僅是對東協領導人的呼籲,更是對區域公民社會的一次警鐘:和平不是政府的專利,它需要每一個人的關注與守護。在這個世界愈發分裂與對抗的年代,東南亞曾是一道和平的亮光,如今卻風雨飄搖。

這是我們的轉捩點。

我們需要更有遠見的領導人,也需要更願意捍衛和平的公民。與其等著局勢惡化再來後悔,不如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那些曾為和平努力的人所發出的警訊。正如「和誼圈」最後所說的:外交必須被置於核心位置,和平應成為行動的方向。這不只是一句外交辭令,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切的生存指南。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ly 22, 2025 at 9:53am

丹納藝術哲學與黑格爾美學的交融~~黑格爾的藝術哲學有幾個要點影響著丹納,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第二:藝術是認識真理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藝術是以感性形式認識真理;第三: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產物。這幾個觀點交雜影響著丹納對藝術作品的詮釋和論述,特別表現在:不同藝術品所傳達的真理必然是屬於歷史真理,也就是真理不同階段的表現;以及,透過對藝術家的作品的深刻探討,就愈能洞察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種族(包括民族)特質和風尚。因此,藝術家是能夠洞見真理的人,尤其是他所身處的民族和時代的真理。藝術家和他的作品都是他的民族和時代的表現,這就讓我們想到黑格爾所說的:每個人都不能超越他的時代。但偉大的作品代表作家、他的民族和整個時代的存在方式和表現。就此而言,偉大的作家就像英雄人物一樣,他們的存在和作為是帶著整個時代的精神總量。更具體地落在作家所創作的作品上看,成功的作品都具有藝術創作的「典型」特徵,也就是,偉大藝術家在個別的感性作品中表現出普遍性,這也就是黑格爾美學中所謂的藝術的「理想」(Ideal)。

我們可以回到黑格爾的美學顯現在丹納《藝術哲學》中的幾個核心論述。

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說的「一般的世界情況」(the general state of the world)是指時代整體的情況,黑格爾或稱之為「藝術中有生命的個別人物所藉以出現的一般背景」,黑格爾有時稱之為「有實體性的東西」,亦是指「精神現實的世界情況」,黑格爾有時稱之為「神性的東西」或「世界精神」。無論稱之為「實體性」或「神性」都表達了精神的普遍性和主宰性,精神的普遍性在世界中展現自己,因此就有了時間(時代)性的歷程發展,此稱為時代精神,古典時期的時代精神不同於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不同於啟蒙時期的時代精神。如果從精神現象方面來考察,精神本身也歷經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發展過程:主觀(主體)精神、客觀精神和絕對精神。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中所謂的「時代」所要表達的內涵其實是帶有黑格爾「時代精神」的印記,或者可以稱之為「時代氣息」或「時代風尚」。

黑格爾美學中所說的「情境」(the situation)是指藝術中有生命的個別人物所藉以出現的一般背景,必須經過具體化才能現出世界情況的特殊性,它使得個別人物得以實現他的行動,亦即,行動只有在限定的環境和情況中才能發生,這種限定性的環境和情況就形成所謂的「情境」。情境是更特殊的前提,它使得本來在世界情況中還未發展的東西得到真正的表現。黑格爾認為,藝術最重要就是尋找可以顯現精神方面具有深刻內涵的情境。簡言之,黑格爾所說的「情境」,主要是指具體的社會環境,在它的精神哲學中主要是指客觀精神的世界,或者稱之為倫理實體性的世界,也就是家庭、祖國、國家、愛情、友誼、教會等具倫理性的實在。

黑格爾美學中所說的「情志」(pathos)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即「使人的心情在最深刻處受到感動的普遍力量」,情志是具有普遍理性的情感力量,是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基本內容。黑格爾認為,情志是藝術的真正中心,它打動了每個人的心弦,情志能感動人是因為它是人類生存中的強大力量,它是藝術能引起共鳴感動人之處,自然環境以及其他外在事物都應該看作次要的、附屬的東西。很顯然,黑格爾較能深入作為種族的內在本質,即人的普遍理性(包括道德理性)的力量,而非只是人種的身心特質。時代精神是普遍的、有實體的力量,這個力量需要人物的個性來達成它的活動和實現,而這個人物的個性就是情志,具體來說就是人物性格。時代精神化為人的情志展開行動,因此,情志是涉及行動,這很明顯是類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所說的,情節是悲劇的靈魂,而人物性格推動這個情節的發展。總之,黑格爾所謂的情志可以說是在個體(情感)中所蘊含的普遍力量(理性)推動(意志)世界精神的發展。(摘自: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著《藝術的哲學》,譯者傅雷[1908年-1966];導讀·丹納「知人論世」的藝術哲學觀,作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張炳陽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ly 17, 2025 at 7:42am

丹納《藝術哲學》形象思维~~

文明國度的特點是使圖像受挫,而讓概念佔了上風。在教育、談話、想法和知識的不斷作用下,對於事物的原始知覺會變得紊亂、破碎、消退,以致於被直截了當的概念、分門別類的術語、代數符號一類的東西所取代。

從此以後,思維就演變成純粹的抽象方式。如果還要掉頭回到圖像,那就相當費勁了,需經過一番病態的、全身痙攣的震撼,附以錯亂的危險的幻覺才能辦到。這就是我們今日的思維狀態,我們再不能很自然地成為藝術家了。 

藝術是影子,才能是本體,藝術始終跟著才能的誕生,長成,衰落,方向。才能帶著藝術出場,前進,使藝術跟著它的變化而變化;藝術的各個部分和整個進程都以才能為轉移。第81頁·第三章「次要形勢」

文明過度的特點是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教育、談話、思考、科學,不斷發生作用,使原始的映像變形、分解、消失;代替映像的是赤裸裸的觀念,分門別類的字兒,等於一種代數。日常的精神活動從此變為純粹的推理。……他把這個符號放進頭腦,插入一個分隔清楚,貼著標簽的格子里;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謂的理解。我們看的書報和我們的知識在我們精神上堆滿抽象的符號;我們憑著調度的習慣,一有規律的合乎邏輯的方式,在各個符號之間來來往往。至於五光十色的形體,我們不過瞥見一鱗半爪,而且還不能久留,在我們內心的幕上才映出一些模糊的輪廓,馬上就消失了。如果能記住形體,有個明確的印象,那是全靠意志,靠長期的訓練和反教育的力量。(98頁·第三章「次要形勢」)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ly 11, 2025 at 3:36pm

丹纳《藝術哲學》特徵論~~古典繪畫絕不強調暴烈或痛苦的景象,引起憐憫和恐怖,像德拉克魯瓦的《列日主教的被刺》,德康的《死亡》或《桑勃族的戰敗》,阿利·斯赫費的《哭泣的人》。它也不表現深刻,極端,複雜的感情,像德拉克魯瓦的《哈姆萊特》或《塔索》。

它不追求微妙或強烈的效果;那是下一時代,藝術的衰落已經很顯著的時候的現象,例如博洛尼亞畫派中的嫵媚與出神的馬德萊娜,嬌嫩而若有所思的聖母,慷慨壯烈的殉道者。(第一章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許多完美的作品都表現一個時代一個種族的主要特徵;一部分作品除了時代與種族以外,還表現幾乎為人類各個集團所共有的感情與典型。(引自第364頁)

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作品中的特徵越顯著越佔支配地位,作品越精彩。 我們用兩個觀點分析顯著的特徵: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更重要,就是說是否更穩定更基本;一個是看特徵是否有益,就是說對於具備這特徵的個人或集團,是否有助於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這兩個觀點可以衡量特徵的價值,也可以定出兩尺度衡量藝術品的價值。 我們又注意到,這兩個觀點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的或有益的特徵不過是對同一力量的兩種估計,一種著眼於它對別的東西的作用,一種著眼於它對自身的作用。由此推斷,特徵既有兩種效能,就有兩種價值。

於是我們研究特徵怎麼能在藝術品中比在現實世界中表現得更分明,我們發現藝術家運用作品所有的元素,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時候,特徵的形象才格外顯著。這樣便建立起第三個尺度;而我們看到作品所感染所表現的特徵越居於普遍的、支配一切的地位,作品越美。
(引自章節: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度)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8, 2025 at 9:23pm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在春天》~~當代文學大師、觀察與內省的天才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1968),以四季為基調創作的四部曲作品第三卷。

克瑙斯高以四季為主題的四部曲文學計劃,在全新的《在春天》中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形態。這一次他拋棄了一切寫作的噱頭或設計,完全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審視自己的家庭與生活,為剛剛出世的女兒記下這個她尚且一無所知的世界——她是在怎樣的期盼之下住進媽媽的肚子里,曾經和媽媽一起遭遇過怎樣的磨難,她的到來是如何治愈了這個家庭中的創傷,而在來到這個世上沒有多久之後,又在父親的照顧下經歷了怎樣忙亂疲憊的一天。

《在春天》是克瑙斯高敏銳、誠實、充滿思辨的寫作風格的又一次集中呈現,也是四部曲當中情感最為豐沛的一部。他在瑣碎的日常事務里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為剛剛出生的女兒講述人與世界的羈絆為何物,同時也引領我們重新發現人之生存於世的意義。

一改詞條的形式,記錄新生兒生命中的第一個春天,酸楚詼諧的旅途沉思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四季隨筆第三卷

——你對現在的一切不會有任何記憶,一絲一毫都沒有,所以我會把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替你記錄下來,把你度過的第一個春天告訴你。

與前兩部不同的是,克瑙斯高不再以詞條的形式講述世間萬物,而是以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身份,講述新生命對於這個家庭的意義,她所代表的承諾和開始,以及在她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春天里,一場充滿意外的長途旅行。這是一波三折的一天,也是充滿回憶與思考的一天,是滿懷沉思與自省的生活的切片。

拋棄一切噱頭與技巧,用精確的細節呈現人與世間瑣事的羈絆:在一趟好笑又心酸的公路之旅中感悟愛與死、生命與自毀、傷害與療愈


克瑙斯高在這本書里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春日,從日出到日落,沒有逃避任何細節。女主人缺席的房子里處處故障,燈管壞了,拉鏈卡住,水管堵塞。四個孩子陸續醒來,中年男人給嬰兒換好尿布,繳清積壓的賬單,把年幼的姐弟送到日托中心,給大女兒凖備好早餐,接受兒童福利機構的問詢,然後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女兒一起驅車前往赫爾辛堡探望住院的妻子,途中短暫拜訪了鄰居,在解決種種意外之後回返家中,和孩子們一起參加五朔節游行。在種種日常的瑣碎事務里,克瑙斯高向剛出生的女兒講述自己對於世界的思考:愛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性格的含義,真正的孤獨是怎樣的……

Amazon編輯選書,4.6高分好評,克瑙斯高寫作天賦高度升華之作,特別收錄瑞典藝術家安娜·比耶格爾精美插畫。

克瑙斯高獨特寫作天賦的高度升華,可與《我的奮斗》六部曲參照閱讀。挪威語原文直譯,全彩復刻瑞典藝術家安娜·比耶格爾精美插畫。

作者 |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 Knausgård)1968年生於挪威奧斯陸。1998年以首部小說《出離世界》(Ute av verden)獲得挪威文學評論獎,2004年第二部小說《萬物皆有時》(En tid for alt)又獲得北歐文學獎。2009年至2011年間,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傳小說《我的奮斗》(Min Kamp),獲得挪威最高文學獎項布拉哥文學獎。在挪威,每十個人就有一人讀過《我的奮斗》。知名作家莉迪亞·戴維斯、扎迪·史密斯、傑弗里·尤金尼德斯、喬納森·勒瑟姆等也表示讀《我的奮斗》成癮,迫不及待地一本接一本讀下去。2015年9月,克瑙斯高獲得德國《世界報》文學獎(Welt-Literaturpreis,2014年得主是村上春樹)。2015年—2016年,陸續出版隨筆集四部曲《在秋天》《在冬天》《在春天》《在夏天》。2020年10月,最新小說《晨星》(Morgenstjernen)系列出版。

插畫 | 安娜·比耶格爾(Anna Bjerger)

瑞典畫家、藝術家,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作品收藏於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當代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等。她的畫作常常取材於絕版書籍、旅行手冊和過期的雜誌與目錄中的大量攝影檔案,注重「從歷史中拯救圖像」,其繪畫主題則作為一種微妙的情緒,隱匿於風景與人物之中。

譯者 | 沈贇璐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瑞典語專業負責人,挪威南森研究所訪問學者,瑞典於默奧大學訪問學者,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曾獲挪威文學推廣基金會資助赴挪進行交流,擔任國內多家電視台挪威影視作品審譯工作,譯有《時代的女性見證者》《流浪》《迪娜之書》等挪威文學作品。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4, 2025 at 3:09pm

默默詩選:第一種散步

一個人散步真愉快

路過毒蛇脫殼的花園

路過思想的戰場

路過懷念雨聲的梧桐

路過哈哈鏡收藏家的別墅

心像太陽能下的石頭

躺著站著樣樣都行

真愉快一個人散步

每一條路都像少年

路過恩人家就到他的窗上

畫一輪月亮祝願他永遠安安靜靜

路過仇人家就敲開他的門

面對面覺得一會兒他的臉像枯萎的荷葉

散步一個人真愉快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pril 29, 2025 at 6:06pm

托卡爾丘克·小咖啡磨~~小咖啡磨是在某個手工作坊裡造出來的,而後才落到某個人的家裡,人們每天上午在那兒磨咖啡。一些溫暖而有生氣的手拿過它。有些手曾將它緊緊貼到胸口,在印花布或法蘭絨的下面跳動著一顆人的心。

小咖啡磨像每件物品一樣接受了世界的全部混亂:頻仍遭受射擊的火車的慘象,緩慢流淌的血的溪流,每年都有不同的風在被拋棄的房屋窗口嬉戲。小咖啡磨吸收了漸漸冷卻的人們屍體的熱氣,承受了人們拋棄一切熟悉東西時的絕望心情。無數雙手觸摸過它,那些撫摸過它的手都對它寄予過無限的深情和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小咖啡磨接受了這一切,因為大凡是物質統統都有這種能力——留住那種輕飄飄的、轉瞬即逝的思想的能力。」

(引自“米霞的時間”,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作名: Prawiek i inne czasy;譯者: 易麗君/袁漢鎔;2017-12;註: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得主、國際布克獎得主;本书是她成名作;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碎片化小說,八十四塊時間的裂片,拼貼出歷史的斑斕大夢。)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12, 2025 at 9:19am

夜市人生

1. 针对夜市摊位的收费事宜,引起的一些非议,我怀着诚挚的心重申,我和团队的立意良善,以打造最有年味、最热闹、最有体验感的年夜市为初衷,矢为这片家园注入活力和新生,这背后的思考和想法,我愿与大家分享,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团队的用心和诚意,但我可以保证,绝非为了牟利。


2. 以下,容许我恳切要求占用大家社会资源和时间,巨细靡遗来剖析活动的起源和经过、以及我的思考和观点,以正视听。同时我也愿意谦卑接受指正和批评,需要改善的地方,我愿意和大家学习共进。


3. 自2018年我上任路阳州议员开始,复兴和生园一直都是我的使命和目标,要为路阳和生园重拾昔日光辉,让大家看见不一样的老街,让世界看见和生园。为此,六年多下来,我投入了大量资源,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如今和生园已焕然一新,多项承诺已得到兑现,路阳成为光辉的家园,和生园变得不一样,而改变仍还在继续实现中。


4. 2018开始,我认为需要用新的思维,举办盛会的新方式,作为翻转和生园、重拾昔日光辉的重要第一步。于是我创建了「中秋和生园游会」的品牌,定义和生园作为婆罗洲最大型中秋庆典的新名片,而就是在第一届的园游会,我们开始征费办夜市,事实证明这活动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功,2019和2020的中秋和生园游会,身为时任首长的民兴党主席沙菲益也到来共襄盛举。


5. 尔后,2019年新年,我们决定为传统年夜市市场带来新活力,有别于以前简单摆个桌子、甚至打地铺的年廿九一日传统年夜市,我们就提出多办几天的夜市,除了制造更热闹的氛围,也开始提出由我们主办方(我的年轻志工们)来统一架设帐篷、设立舞台歌唱表演吸引群众、打造统一品牌来建立归属感、同时花点心思做好设计和布置,让人们愿意来打卡等等,这些都是当时首开先河,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举,第一次办就得到很好的支持。


6. 是的,我们从第一年办就决定征收摊位收费,来提供刚才提到的服务,这得到了亚庇市政厅连续多年从不间断的支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志工顶着烈日当空或倾盆大雨,在夜市开始前就为档主架设好帐篷,档主根本无须用大车子挤进和生园自己设帐篷,这对于一些短期做生意的(自己手里没帐篷)、老人档主与小女生档主等,大大提供方便,他们只需带厨具进来就可开始营业。


7. 这样做最大好处是,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封路,早上车子仍可进来,人们依旧可逛早市买年饼,尽可能降低对原本开店营业的业者干扰,另一方面也能为主办方大大提高效率,档主做完生意可以直接离开,留下我们的志工每天收过百个铁制帐篷到凌晨,这些付出,几乎没有人看得到,至今我仍深深感激。


8. 你可想象,做三天的夜市,每天都由同一批年轻志工开帐篷、收帐篷,还有协调档主进出时间帮忙接驳电源,甚至帮助一些不方便的档主抬厨具… 试问其他夜市有这种服务吗?更重要的是,这些帐篷都是由我们购买、保养和汰换,尤其透明顶盖的帐篷是特别要订做的。因为,这样采光度好,头上的灯笼和彩灯能映照进来整条街,制造很节庆愉悦的气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夜市每年都过得好评,人潮汹涌,档主的生意兴隆是无可质疑的。


9. 尤有进者,我们向档主收取一天约170令吉(三天550)的收费,能够制造更为公平的经商环境,我不想点名某个夜市,但每周末的该夜市,显然已对店家造成不公平竞争现象,试设想,两排店的店租每个月做生意租金上几千(和生园),亚庇市区甚至过万,但夜市的美食档口才一天20或30,这对店家造成倾斜的竞争空间,最终本末倒置,苦了店家,这难道不应该纳入考量吗?


10. 大家可去看看每逢丰收节在KDCA举办的著名夜市,那里因为需求太大,采用价格竞标方式,价高者得,一天收费甚至过千,两个礼拜的夜市甚至破万收费,但大家都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有需求有供应,档主赚到钱,主办方也可用收益来做宣传、做布置、补贴活动,这可是州政府的活动,但大家都没有意见,因为这本来就符合市场行为,我们不能指望政府出完钱,也不能期待所有东西都是免费的。况且,双方都是自愿的。


11. 读到这里,我愿透明向大家分享,这次年夜市的开销情况。本次年夜市总开销为12万多,而档口租金的收入为6万左右,为开销的一半左右,剩下的都是我作为政府议员使用政府拨款补上。换言之,档口收费并不是盈利,更不是成本,我以补贴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广受欢迎的活动。


12. 每晚两场醒狮舞龙表演,合共六场(12000多);每晚歌舞表演(8000多)、设立绚丽舞台和影响灯光(20000多)、定制和设计布置(11000多)、包括梅花树布景等,还有聘请RELA志愿警队指挥交通(3600多)、给年轻志工红包(5100多)、工作人员伙食(4000多)、自己购买电线和电池协助档口供电(1800多)、刚才提到的购买与汰换透明铁制帐篷(25000多)、还有宣传和广告费用,来吸引人潮增加档主的收入,加上各种杂费开销,这些都是我们认为必要的开销。


13. 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一点,市政厅的60块,仅仅是场地租用而已,合共我们给7000多块于市政厅。


14. 当然,收费与开销合理与否,大家可以都可以争论,我都予以尊重。但我认为,如今举办活动的形式和办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不予管理、不设计、不布置、不宣传、不设舞台表演,等同走回头路,这不是我所愿意看到充满活力和年味的和生园。


15.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的是,年夜市和园游会夜市都经历我在朝在野的时期,也经历最艰难的疫情时期。即便在拮据的在野时期,我身在反对党,也继续承办两场活动 — 年夜市与中秋和生园游会,即便没有政府资源,我也坚持动用捐款等方式来办好活动,对我而言,这已是一种精神。同样的,档口收费也和现在差不多,开销一样巨大。我当时也能做得到,那为什么现在反对党不做呢?


16. 而在疫情时期,我和团队甚至别开生面,办了没人办过的“线上版年夜市”,在疫情最难,全城封闭的时刻,我依然想尽办法,筹集资源来办线上版夜市,给那些很不容易的商家一点生意。


17. 我很遗憾,但也明白,这是选举年,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政治操作,作为攻击政敌的方式。我原本也不想多做回应,即便早前还听到有人用语音留言来“问候我全家”,我也心想,没事我一个人扛得起,但如今对方已经到了“闯上门”的方式,这对于我的员工、乃至辛苦付出的志工,无疑为一种冒犯,漠视了他们的付出和为社区的努力,于是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同,继续做对的事。


18. 我知道,没有事情是能够做到完美。但我和团队无怨无悔、无愧于心、更无畏无惧,继续全心全意,推动和生园的复兴工作,打造和生园光辉繁华,打造美好的路阳家园,为大家点亮路阳。我愿我没让大家失望,也感谢很多沉默大众支持我、认同我、厚爱我的路阳乡亲们,也谢谢大家包括民兴党和进步党朋友的鞭策和关心,我会继续努力,心存善念,晋力而为,晋哲尽责。
(原题:关于和生园年夜市的故事,原見:路阳州议员脸书 12.2.2024)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February 6, 2025 at 3:18pm

愛墾APP:地方文化意識運動~~根據陳明發博士的文創哲學,在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中,五大關鍵概念或元素,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並共同塑造在地民眾的文化主體性、價值認同及未來行動方向。H概念對在地民眾的意義,可作如此理解: 

Holism(總體性)—— 在地文化的整體認知

地方文化意識並非單一元素的堆積,而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動態系統,包括歷史記憶、語言、信仰、習俗、生態環境等多個層面。強調總體性意味著,在地民眾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僅僅是片面的符號或民俗展示。 促進跨代際的文化認同,使年輕一代能從整體視角理解地方文化的價值,而非斷裂地繼承部分傳統。文化保存與創新能同時進行,避免單向度的復古或全盤現代化的取舍困境。 

Heuristics(啟發式認知

意義:強調通過探索、經驗和發現來建立文化意識,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 比 Holism 更具動態性,意味著文化認知不僅是完整的圖景,還涉及不斷深化的認知過程。 適合強調文化復興、教育和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Hypercontextuality(超語境性)

意義:指文化意識必須被放置在高度複雜的、多層次的語境之中,以理解其深層價值。其強烈處,不僅僅是總體性的視角,而是強調文化的跨時空流變,以及多重語境的交織。適合強調地方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現代化與本地傳統之間進行複雜互動。 

Heritage-consciousness(遺產意識)

強調文化認同源自對歷史、傳承和集體記憶的高度自覺。比 Holism 更聚焦於文化的深度時間性(Deep Temporality),即文化的延續性和歷史性。適合用於文化保護、地方記憶復興的社會運動。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強調地方文化意識必須帶有對主流敘事、殖民遺產、經濟霸權的批判性思考。更強烈之處:不僅強調文化的整體性,還強調對外來意識形態的主動辨識和反思。 適合社會運動、文化解殖(decolonization)、地方文化復權等場景。 

如果是強調整體性認知的深度與批判性,Hegemonic Reflexivity 可能是最有力的選項;如果是強調文化的探索性與流變,HeuristicsHypercontextuality 則可能更適合。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