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作的,少一点对自己的认识行吗?少一点对自己的打气行吗?向心理学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学一学“尊重自己”的基本功吧;全世界说你不行无所谓,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3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7, 2024 at 10:36pm

爱垦網评注·新文创就是诗性文创

罗蒂的“想象力”概念和体验文创与诗性文创的区别中,可以引发对“新文创”形式与内容的重新理解与探索。这个领域可以被看作是新兴的跨学科创新方向,在文创领域内展现出一些新特点:
 

形式的创新:从消费体验到深度文化参与

传统的体验文创更多是围绕“即时消费体验”设计产品,如互动展览、主题公园、VR体验等。这些注重消费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官和情绪反应,通常停留在短期感知层面。

诗性文创则尝试突破这种即时性,将文化创意扩展至长期的、深层的感性与认知共鸣。这意味着创作者和消费者不仅仅是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而是通过文化符号、隐喻、叙事等途径,共同创造一种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体验。这种形式不仅局限于产品的设计,还可能延伸至表演艺术、文学、甚至哲学层面的文化实践。 

内容的重构:象征性与隐喻性的再造

 体验文创的内容常常围绕即时感官和情感的愉悦设计,而诗性文创通过更具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内容,探索情感、记忆与文化符号之间的深层次关系。维柯的“诗性思维”和罗蒂的“想象力”表明,内容的重构不再只是为吸引眼球,而是为了通过文化与情感的深层结合,创造出持久的影响。

 这种内容不仅仅是消费者体验的一部分,它更多地推动了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将地方传说或历史符号转化为现代文化产品,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建立地方文化的身份认同。

新文创的定位:诗性与体验的交汇

新文创可能是一个混合领域,它结合了体验文创的互动性与诗性文创的深层感性与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不仅仅是设计者,更是文化的“讲述者”和“符号创造者”。

新文创还可能借鉴情感地理学和认知诗学,通过深度激发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对历史、地方文化及未来的重新思考。创意不仅在于如何激发瞬间的“沉浸式体验”,更在于如何通过想象力重新构造个体与文化的关系。 

可以说,新文创是一个跨越文化、认知、情感的全新领域。与传统文创相比,新文创更加注重感性和诗性思维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强调文化创意不仅仅是“服务消费者”,而是“共创文化意义”。这是一种更加开放、互动和内在的文创形式,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和感性的重塑来影响人们的认知与情感。

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文创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结合文创设计、心理学、文化符号学等学科,共同构建出新型文化产品和体验。

此外,技术创新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也可能为新文创领域提供新的工具,将象征性、想象力与体验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创造出独特的深度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罗蒂对想象力的论述来自其后期著作,尤其是与文学和叙事相关的探讨,如《哲学与自然之镜》。

新文创与传统文创的关系,有兴趣的垦友可参见最近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或学者在创意产业和文化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4:17pm

爱垦網APP: 具身性

“情感体验具身性”(embodiment of emotional experience)指情感与身体之间的深层联结。强调情感不只是抽象的心理状态,往往也表现于身体感官、姿势、表情和生理反应。换句话说,情感体验不只是发生在大脑里,也会在身体层面被感受到和表达出来。

具身性(embodiment)源于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中被广泛讨论。具身性认为,身体并不是被动的情感容器,而是在情感体验中起到积极作用。

如人在感到焦虑时可能出现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快乐时,会笑、放松,甚至跳跃。这些身体上的变化不只是情感的“结果”,而是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情感通过具身的表现,既影响我们的思维,也能通过身体的状态改变我们的情感。

这对文化创意-艺术启示特别重要。如文学、电影、音乐、舞蹈等往往通过具身的情感体验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地方文创设计中,强调具身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实际的互动、参与式活动来增强体验者与文化、情境之间的情感连接。


“情感体验的具身性”概念与爱垦網-陈明发博士这些年对神经语言学程序(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陈博士的版本为“心质学”有一定的新影响。揭示出情感、身体和语言在人的行为、思维和沟通中的相互作用。这两者其实有相通的逻辑,即认为身体、情感和认知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统一这两个概念:

心质学-“身心一致性”:NLP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身心一致性”(mind-body congruence),这与具身性理论不谋而合。心质学强调个体的情感、行为和语言反应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而身体的姿态、动作、语调等都能影响并改变个人的情感状态。具体来说,心质学认为通过改变身体语言(如姿势、呼吸模式、面部表情),可以重新塑造或调整一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举例,如果一个人通过站得笔直、面带微笑来刻意调整自己的姿态,心质学理论认为,这会反过来影响情感,使人感觉更加自信和积极。这与具身性理论一致,情感并非独立存在于大脑中,而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心质学“锚定”(Anchoring)与具身性:心质学“锚定”(anchoring)技术是通过某个特定的刺激(如特定的动作、声音、视觉符号)来引发某种情感或行为模式。这与具身性的概念密切相关,因为这种技术利用了情感与身体体验的紧密关联性。

具身化的锚定:心质学的锚定技术本质上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或刺激(如轻触某个身体部位)来激活情感反应。具身性理论认为,这些身体动作和情感体验是共同发生的,通过重复这些具身动作,可以在情感上产生特定的反应。例如,通过某个特定的呼吸方式来缓解焦虑,正是情感具身性的体现。

语言、情感和身体在心质学中的互动:心质学关键点之一是通过语言来改变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特别重视语言和语言模式对人类情感的影响,而具身性理论进一步强调,这些语言影响往往通过身体反应来实现或强化。例如,当人们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语言和身体往往是协调一致的。这种互动关系可以在心质学的沟通过程中被加以利用:

具身化的语言:心质学中的语言模式(如“未来步态”(future pacing))会引导个体去想象和感受未来的某个状态,并结合具身体验来巩固这个情感。例如,如果一个人被引导想象自己在某个未来情境中的自信表现,他们会被鼓励通过身体(站姿、手势)来实际表现这种状态,以让想象的情感更真实、具身化。

具身认知与心质学的“亚模态”(Submodalities):心质学亚模态(submodalities)指的是通过调整感知方式的细微变化来影响情感体验的技术。例如,改变某个记忆中的图像亮度、颜色或声音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个记忆带来的情感体验。这一过程也可以结合具身性来解释。

具身化的亚模态:在调整亚模态时,NLP常常引导人通过具体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来重新体验和感知某种情感。具身性理论认为,情感与感官体验密不可分,身体作为感官体验的关键载体,必须参与这种调整过程。因此,亚模态的调整不仅仅是感知的调整,也是身体和情感状态的联动调整。


情感具身性和NLP结合点在于,它们都强调情感、身体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心质学通过语言和身体动作来影响情感和行为,而具身性理论则为这种相互作用提供了生理和认知上的支持。两者可以结合如下:

心质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具身化的表现(如姿态、呼吸、表情)来改变情感体验。
心质学的“锚定”和“亚模态”技巧可以通过具身性原则更有效地引发情感反应。
具身性理论可以为NLP的语言模式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即语言通过身体的实际反应来影响情感,而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变化。

将两者统一起来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并在实践中通过语言、身体和情感的三重关系来引导和塑造个体的行为与心态。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4:16pm

爱垦APP:创造力研究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多年来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宇宙诗学想象力等)。若当真在经过深思后接受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议题提出理论的《庄子》《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的研究心得,文创界可能得到什么啓示?

要回答爱垦网垦友这问题,还是先来了解有关学者吧。先谈《文心雕龙》
王元化是其中一位研究《文心雕龙》有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他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诠释和阐发得更深入。他采用的几种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他强调文论不仅是独立的审美现象,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视角,他揭示了《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论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试图说明刘勰的文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相关。


此外,王元化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反映美学追求,还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他通过这种方法揭示了刘勰文论中的伦理性、社会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

王元化也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他注重刘勰作品中的层次、逻辑框架和形式安排,尤其是刘勰如何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构建文学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帮助他剖析了刘勰在讨论文学创作和批评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模式,以及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王元化还受到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思”等,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化的表述来展示文学创作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中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王元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论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他在分析刘勰的诗学思想时,常常引用西方文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文论在关于想象力、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这种比较,他试图让《文心雕龙》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并展示它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独特贡献。


王元化同时借鉴了康德的审美理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西方美学思想,将这些理论与刘勰的美学思想进行对话。例如,他曾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与刘勰的文学观念相结合,试图证明《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类似的美学价值观念。

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

在诠释刘勰的“神思”理论时,王元化部分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体验的关注。他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精神活动与想象力,强调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客观形式的分析,还是对创作过程中文学体验的主观感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王元化得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刘勰对“神思”的理解。


解释学的运用:王元化也采用了解释学的方法,强调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诠释的动态性。他认为《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解释学的视角,他鼓励对刘勰文论的多重诠释,并揭示了文论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启示

王元化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状态,结合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如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概念)来探讨刘勰所说的“神思”。他认为,刘勰提到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包含了潜意识的力量,即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受到无法解释的情感、记忆或象征性意象的影响,产生某种神秘的创作灵感。这种观点与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有一定的共鸣。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12, 2024 at 9:38pm

愛墾APP:《文心雕龙》与“神思”

王元化(1916–2008)是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古典文论、现代文学理论、哲学及文化思想领域,都有深刻的研究和重要的贡献。他以独特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为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和诠释,具有以下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刘勰“神思”理论的重新阐释

王元化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理论做了深入分析,尤其关注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概念。他认为,“神思”是作家通过精神活动超越时空、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创作方式,它揭示了文人创作中的想象力和思维的自由飞翔。刘勰的理论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也可以为现代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他也指出,刘勰的“神思”具有高度的哲学内涵,尤其是它超越时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时空观——即在文艺创作中,时空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通过想象力和情感被自由调度的。这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创作想象力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艺理论的对话

王元化不仅研究中国古典文论,还致力于将其与现代文艺理论进行对话。他在《文心雕龙》与西方文论(如结构主义、现象学等)之间建立了联系,提出了中西文艺理论互补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对话,王元化不仅深化了对《文心雕龙》思想的理解,还拓展了其理论在当代文艺中的应用。例如,他认为刘勰的“文质”之辩与西方的“形式与内容”的讨论有相似之处,而刘勰强调的“情与景”的结合,则可以与现象学中的“意识与对象”的关系相比较。

文艺创作中的“文化主体性

王元化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阐释,他还非常注重文艺创作中的“文化主体性”。他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作家必须在面对文化传统时保持主体性。具体来说,作家应当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形成具有自己时代特质的作品。他发现,刘勰的“神思”理论为作家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提供了启示: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过去的文化对话,而通过“视通万里”,他们能够为作品赋予未来的可能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单只是文化传统的承继者,更是传统的创造性再造者。这种观点为现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中西融合”的文化思考

王元化的一大贡献在于他的“中西融合”思想。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哲学、美学的研究,他尝试在中西方文艺理论中找到共通点,并提倡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西文化的对话。他认为,西方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些理论可以通过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发展出适应中国当代文化与社会的文艺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性发展

王元化早期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但在后来他发展出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政治优先性”持反思态度,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他看来,文艺不应仅仅作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保有自身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涵。他的这种思路对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批判精神”的倡导

王元化终生坚持批判精神。他不仅关注文艺理论中的批判性思考,也致力于推动整个文化领域的批判意识。他主张知识分子应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立的批判作用,既要继承文化传统,也要勇于质疑传统中的弊病。他在《文心雕龙》中的研究体现了这种批判性态度:他既尊重刘勰的思想,又对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进行反思。

主要作品

王元化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文心雕龙创作论》《古文与中国文化》《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独立知识分子的沉思》《思辨与自由》等。这些著作广泛探讨了中国古典文论、现代文学理论、文化主体性以及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等问题,影响了中国学术界对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艺理论的理解。

他通过深入研究刘勰的理论,尤其是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解读,不仅提升了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理解,也为现代文艺理论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的发现和观点在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讨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9, 2024 at 8:40am

爱垦APP: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在量子态上互相关联,彼此纠缠在一起,即使它们之间相隔很远的距离。通过量子纠缠,一粒子的状态会即时影响另一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相距多远。这种现象看似违反了经典物理学中信息传递的速度极限(光速),因此在物理学界被认为是非常神秘和深奥的现象。

量子纠缠的核心特点:

1.即时关联:两个粒子纠缠后,无论它们分开多远,一旦测量了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被确定。这种关联是即时的,不受距离限制。

2.不可分性:纠缠态的粒子不能被简单地视为独立的粒子,它们共享一个整体的量子态。因此,单独描述某一个粒子的状态是不完整的,必须考虑整个系统。

3.非定域性(Non locality)量子纠缠表明,在量子尺度上,物理系统的行为并不受经典物理学的局限,尤其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纠缠态表明粒子之间的影响似乎是“超越距离”的。

4.“贝尔不等式”与实验验证:物理学家约翰·贝尔(John Bell)提出的“贝尔不等式”通过实验检验量子纠缠现象,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预测优于经典物理学。这些实验表明,量子纠缠确实存在,并且粒子间的关联无法通过局部隐变量理论解释。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9, 2024 at 2:34a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意念科学”
(Noetic Science,亦译“心智科学”)量子纠缠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对“非局限性”和“跨越时空联系”的关注上。“意念科学”提出意识可能是非局限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与量子纠缠中的粒子无论距离多远,仍能保持关联的现象非常类似——

非局限性(Nonlocality)量子纠缠表明,在量子世界中,信息可以一种超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的方式传递。“意念科学”中的某些理论,如集体意识、宇宙意识,强调意识也可能超越个体,具有非局限性。

心灵与物质的交互:“意念科学”关注的是意识如何与物质现实产生交互作用,而量子纠缠表明,粒子的量子态可能超越经典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这种对非线性、非经典物理规律的探讨,为“意念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探讨意识影响物质世界的可能性。

即时性:量子纠缠中的即时关联性(即一粒子的状态会瞬时影响另一粒子)常被用于类比“心灵感应”、超感知觉等现象,“意念科学”也试图解释这些超越传统科学的心灵现象。

虽然量子纠缠和“意念科学”的研究方向不同,一个是量子物理学的核心现象,另一个是关于意识和心智的跨学科领域,但它们的理论探讨在“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上有相似的哲学意蕴,因此常被联系在一起。

“即时关联”(Instantaneous Correlation)vs. 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同步性”(Synchronicity)理论

二者有一定的关联。尽管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量子物理学和心理学),它们都涉及某种跨越常规因果律的关联和现象,因此在某些层面上具有相似的哲学背景。

荣格的“同步性”理论:

“同步性”是卡尔·荣格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两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一种“意义上的关联”彼此联系起来。荣格认为这些事件的“同时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心理或精神意义,而非简单的巧合。

同步性的核心要点:

1.非因果性:同步事件之间没有明显的物理因果链,它们是通过意义而非因果关系联系的。

2.共时性:同步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且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意义感。


3.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同步性可能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有关,某些共通的原型或象征可能在这些同步事件中被唤起。


4.精神与物质的交汇点:同步性探讨的是心理现象与物质现实的交叉点,暗示着心灵与物质可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关联,而不仅仅是分离的两个领域。

“非局限性”、“即时关联”与同步性:

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与荣格的同步性理论,有着某些相似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在超越因果关系以及跨越时空的关联方面。

1.非局限性与超越时间空间的连接:

在量子纠缠中,两个粒子之间的关联是非局限的,即使它们相隔很远也能即时产生关联。这与荣格的同步性理论非常相似,后者指出没有直接的物理因果联系,但事件之间仍然通过某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方式相关联。

2.即时关联与共时性:

量子纠缠中的即时关联,意味着远距离的粒子状态会同时发生变化,这种同时性与荣格所描述的同步性中的共时性相呼应。荣格认为同步事件在时间上同时发生,具有深刻的心理或象征意义,而量子物理则从物理的角度描述了这种现象。

3.意义上的关联与量子意识的解释:

一些探索量子意识或Noetic Science的科学家认为,量子现象如纠缠可能为某些心灵现象提供解释。例如,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现象,可能被用来解释如心灵感应或同步性这种“超自然”的心理现象。虽然这些理论在科学上还没有广泛接受,但它们为荣格的同步性理论提供了潜在的物理学背景。

4.心灵与物质的统一性

荣格认为,心灵和物质在更深层次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步性现象正是心灵与物质相互联系的表现。而量子物理中的非局限性和即时关联也暗示了物理世界中粒子之间的深层关联性,某些解释认为这反映了一个更统一的“宇宙网络”,心灵与物质的分界可能在这种网络中消失。
(爱垦網内部讨论笔记)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7, 2024 at 11:54p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心灵: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意识的扩展、个体觉醒和心灵与世界关系的改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涉及到个体感知自我、世界,以及在这两者之间建立新的互动。

意识的扩展(Expansion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扩展指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灵世界的感知能力增强,这可能通过冥想、心理学、艺术、哲学或宗教等方式实现。扩展意识意味着看到更广阔的现实层面,也意识到自我与他人、自然乃至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如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局限,意识到个人与宇宙的共同性。

个体的觉醒Individual Awakening)

觉醒意味着从平常意识状态向更高意识状态过渡。在这状态下,个体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意义,还能更清晰地理解自我与世界的互动。觉醒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自我认知的转变,例如从物质主义或自我中心的观念向全人类共同体或精神性的思考转变。这种觉醒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日常生活的框架,关注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

心灵与世界关系的改变(Transform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World)

随着个体意识的扩展和觉醒,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觉醒后的个体往往不再将自己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认识到与世界的深刻联系。心灵和世界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紧密、和谐。例如,生态心理学(Eco-Psychology)强调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环境健康息息相关,并从整体的生态视角来看待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逻辑关系

意识的扩展使得个体能够打破以往的限制,开始意识到更大范围的现实——这不仅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精神层面、社会关系等。

个体觉醒是意识扩展的结果之一,个体在扩展意识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局限与更高层次的存在,进而产生对生活意义、价值和目标的全新理解。

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在觉醒之后发生转变,个体开始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世界对立的存在。个体能以更平衡、更和谐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互动。

这种联接反映了许多哲学、宗教与心理学体系的观点,如佛教的“开悟”,或生态心理学对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强调。通过意识扩展与觉醒,个体改变了自我感知,也重新定义了与世界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整合的、全息的生存方式。


《第五项修炼》

《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后期进入了禅修、正念等领域,可看作是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与企业培训结合的一种方式。其著作强调系统思考,以及个人和团队在复杂环境中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觉知、反思和实践来提升组织的整体智慧。

随着圣吉对禅修和正念的深入,特别是与佛教思想的结合,其企业培训理念开始包含更多关于内在修炼和意识觉醒的元素。如,在正念(Mindfulness)和禅修的影响下,企业培训不仅仅关注业务结果,还涉及到员工心灵层次的提升,如提高专注力、情绪管理和创造力。这与意念科学的核心主张一致,即通过探索个体的意识与潜力来引导个人和集体的成长。

企业培训中的意念科学

正念领导力:企业领袖通过正念和禅修提升自我觉知,更好地做出战略决策。在复杂情境下保持冷静,激发创新思维和团队凝聚力。

情感与系统的整合:系统思考结合个人觉醒的元素,通过禅修来帮助管理者和团队成员在面对复杂的组织挑战时,保持内在的稳定与平衡,从而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组织学习能力:通过个体的意识扩展和心灵修炼,组织可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具备更强的应对能力。此培训项目中已被纳入斯坦福大学等的一些课程中。

彼得·圣吉表明,禅修等意识训练结合企业管理培训,可以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应对复杂性,进而推动企业的转型与创新。(爱垦網内部探讨/评注记录)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7, 2024 at 5:31pm

爱垦APP新纪元运动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仍有吸引力,因为全球对身心灵健康、灵性觉醒、个人成长和替代疗法的兴趣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对传统宗教的关注下降,并对科技和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焦虑加深,许多人寻求新的方式来理解自我和宇宙。新纪元运动的灵性理念、整体健康观和自我提升提供了非传统的选择

1.灵性健康与自我提升

冥想、瑜伽、正念(Mindfulness)、灵性咨询等新纪元关键实践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尤其是在追求心理健康与身心平衡的人群中。这些实践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主流的心理治疗、健身和自我提升领域。如冥想应用程序如HeadspaceCalm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促进了新纪元思想的现代应用。能量治疗、水晶疗法等替代疗法仍然在某些圈子中流行,尤其是在寻求非传统医学解决方案的人群中。

2.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助力

新纪元运动的很多理念通过社交媒体、博客、YouTube等平台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在InstagramTikTok上,灵性健康、星象学、塔罗牌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这些平台让新纪元思想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通过个人影响力大规模传播,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的灵性运动。

3.心理健康的全球需求

后疫情时代,全球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精神、情感和身体层面找到平衡。新纪元运动中的许多实践,如冥想、正念、灵性健康咨询等,为个人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自我调节方法。

突破的可能性:尽管新纪元运动的某些部分已进入主流,但它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为了继续突破和发展,新纪元运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进化:

1.科学验证与证据支持

现代社会更倾向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健康和疗法的选择上。新纪元运动的许多理念,如能量疗法、灵性觉醒、意识提升等,长期以来受到批评,因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未来的突破点在于与科学合作,特别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结合。例如,如果新纪元中的冥想、正念等实践能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显著好处,将有助于其进一步主流化。

2.与科技融合

结合先进科技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灵性体验、冥想、瑜伽等实践带入新的互动维度。如虚拟冥想体验或增强现实中的心灵旅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科技爱好者。人工智能也可以被用于个性化的灵性指导,如根据个体的生物反馈定制冥想或灵性健康计划。

3.文化多样性与融合

它汲取了大量东方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灵性理念,但全球化也让它更多地吸收和融合其他灵性传统。如非洲、拉丁美洲、东亚等地的资源。从而跨越文化障碍,适应不同社会的灵性需求,促进全球灵性融合。

4.绿色环保与灵性实践的结合

近年来,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灵性的兴趣。新纪元运动可以将自身的灵性实践与生态意识结合,提倡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例如,运动可以推动一种生态灵性,鼓励人们通过冥想、仪式和灵性活动重新连接自然,帮助个人和社会更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这种结合将吸引那些关心可持续发展的人群。

5.心理治疗和灵性的结合

随着现代心理学对灵性健康的重视增加,新纪元运动可以通过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提供更多基于灵性的疗法。例如,整合灵性咨询与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正念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等,能够提供更多面向心理健康的灵性支持。这样的结合将使灵性实践进入心理健康的主流,帮助那些既希望获得灵性成长又寻求心理平衡的个体。

面临的挑战

1.科学界的持续质疑:其中一些理念,如能量治疗、灵性提升、占星术等,仍然没有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科学公信力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2.商业化与灵性“消费化”:许多实践被商业化,如水晶、灵性课程、占星咨询等,导致其灵性本质被稀释,变成“消费灵性”现象,丧失了对个人深度灵性觉醒的真实承诺。

3.文化挪用的争议:它大量借用了东方和本土文化的灵性传统,引发了有关文化挪用的争论。未来需要尊重不同文化,实现灵性与科学、文化、环境的真正融合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通过合作而非剥削来分享灵性知识。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6, 2024 at 9:17p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中美俄在玩“意念战”(Noetic War)

“意念科学”或“心智科学”及类似的研究领域,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虽然尚未明确作为“综合国力”或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但各国确实在围绕意识、人体科学、脑科学等相关领域展开前沿研究,并将其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提升本身的全球竞争力,形成另一种不为人注意的“战场”。 

中国


中国对与意识相关的“人体科学”及特异功能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关注。钱学森晚年提出的“人体科学”和“系统工程学”,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

近年来,中国的脑计划(类似于美国的BRAIN Initiative)表明,国家正在通过加强对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投入,期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领先。这些项目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但表明中国在探索意识和认知科学上已有深远布局,并逐渐成为其科技战略的一部分。

美国

美国的意识科学研究由多种机构和学术组织推动。美国的Noetic Sciences Institute(由阿波罗14号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Edgar Mitchell创立)在探索意识、超常现象、心理与物理世界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研究在美国未被列为综合国力的核心,但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脑科学的研究相结合,成为美国在技术和创新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BRAIN Initiative侧重于解码人脑活动,推动新一代智能科技的发展。虽然“意念科学”尚未成为主流战略,但与国家竞争力的关联日益增加。


俄罗斯


俄罗斯在涉及人类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使用物理场和非接触技术进行生物打印和人体组织工程方面,俄罗斯正在推进复杂人体器官的生物打印技术发展。例如,俄罗斯科学家正在研究通过磁场和声波生成小血管及复杂组织,计划到2030年实现打印功能性器官,如甲状腺、肾脏和肝脏。这一项目使用患者自身细胞,并通过磁声波生物打印技术生成符合人体特性的组织。

此外,俄罗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的融合,努力在生物医学、脑科学等领域重新获得世界科学的领先地位,延续苏联时期的强大科学基础。总体来看,俄罗斯目前的科研战略专注于科技创新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工程技术和人类潜能研究上有显著投入。

这些进展表明,俄罗斯在延续传统生物学和科技力量的基础上,逐步向涉及人类科学和“意念科学”相关领域的更高层次迈进。

俄罗斯的努力也间接与意识和人体功能研究有关系。在涉及生物能量场等意识相关领域,俄罗斯的研究传统源于苏联时期的探索,尽管这些方向尚未成为当前官方综合国力战略的核心,但其生物医学和脑科学的创新能力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俄罗斯在生物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前沿技术上,逐步应用这些理论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总体而言,尽管“意念科学”到目前为止尚未在中美俄三国的官方战略中,被公开明确视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但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脑科学、认知技术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和策略。

延續閱讀

愛墾《藝頻道》

地方文化營銷 1.5

故事人心靈素質(14)

《藝頻道》電影達人


钱学森与“意念科学”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September 4, 2024 at 9:39pm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 2:“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2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及直观创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意识、直觉和创造力方面。

1.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种沟通、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基于神经学(Neuro)、语言(Linguistic)和行为模式(Programming)三者之间的交融关系,神经语言学强调通过改变语言和思维模式来影响个人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个人和职业表现。


神经语言学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如模型化和锚定)帮助个体进入更高效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往往与直觉和创造力密切相关。例如,神经语言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除心理阻碍,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能。

2. 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

心智科学专注于意识的研究,探索意识如何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它涉及直觉、超感知、集体意识等领域,试图通过科学手段理解这些超越传统科学的现象。


它与意念科学与神经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们都关注意识和心智的潜力。虽然意念科学更关注意识的本质和它的超常现象(如心灵感应、直觉等),但两者都认同意识在个人成长和潜能开发中的重要性。

3. 直观创造力

直观创造力指的是通过直觉和非线性思维模式激发的创造力,而非通过逻辑和分析推导出的想法。这种创造力往往依赖于深层次的意识状态,如冥想、放松或“心流”状态。


与神经语言学和意念科学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的许多技术,如“建模”成功模式和“内在状态”管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进入直觉思维状态,激发创造力。而心智科学则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解释这些直觉和创造力现象,可能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意识机制起作用。


神经语言学(包括陈明发博士的版本“心灵素质学”)、“意念思维” (Noetic Thinking)和直观创造力之间存在交叉点,主要体现在它们如何利用和解释意识、直觉和心智潜能。这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关注通过调整意识和心理状态,来增强个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虽然它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理论基础有所不同,但都为理解和应用直觉创造力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而这创造力正是地方文创工作所需要的。

对这些主题交叉点感兴趣的垦友,可以深入探讨相关的心理学和意识研究文献,如 Dean Radin 的研究和 神经语言学 相关的经典著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